中国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比较研究--兼论我国民营科技企业的区域发展_新型工业化论文

中国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比较研究--兼论我国民营科技企业的区域发展_新型工业化论文

中国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及其比较研究——兼评中国民营科技企业区域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民营科技论文,区域论文,模式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由于世界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在全球范围内正在兴起一场新工业革命,即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笔者认为:在我国,对工业化而言,区别“新”“旧”的重要标志是增长方式和发动主体。

在增长方式方面,以低成本为竞争优势的工业化方式要向以技术创新为竞争优势的方式转变。新型工业化区别于传统工业化的关键因素是科技含量要高。科技含量高是“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根本前提。技术创新一方面要使高技术成果产业化;另一方面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要围绕支柱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培育、传统产业改造来推进新型工业化。

在发动主体方面,以政府发动型的工业化要向以民间资本和市场力量推动为主的工业化转变。我国的传统工业化是政府发动型的工业化,民间力量和市场机制很弱小。新型工业化首先要改变动力机制,主要靠市场的力量和民间资本推动。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市场机制已逐步成为调节工业化的主导力量;随着改革的深化,民间资本在许多地方已占据主导地位,所以,新型工业化需要民间资本和科技产业的结合。如果说国有企业是传统工业化的主体,民营科技企业则是新型工业化的主力军。

(一)新型工业化模式的划分

关于我国传统乡村工业化道路,乡镇企业发展的经典模式有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晋江模式等。那么,以民间资本推动、民营高科技企业为主体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有哪些模式呢?笔者认为: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可分为技术推动或“内生”主导型、市场拉动或“外引”主导型和资本推动或产业升级主导型三种。中关村模式是以技术驱动或“内生”为主的模式,其成功得益于雄厚的科教资源和“知本”优势;深圳模式是市场驱动或“外生”为主的模式,其成功在于它的移民文化和市场优势;温州模式是资本推动的产业升级主导型,其成功源于温州人具有强烈的致富欲望、坚韧不拔的创业精神和庞大的资本优势。

综合比较,三类模式在发动主体、领军人物、要素组合方式、主要技术路线、初始资本来源、政企关系、技术创新、创业文化和配套体系等方面具有较大差异,见表1。

表1 中国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三模式差别

标准 中关村 深圳 温州

驱动因素技术推动市场拉动资本和升级发动

发动主体 大学科研系统 大中企业界民营中小企业

领军人物 科学家企业家民营“老板”

要素组合知本+资本 市场+知本资本+技术

技术路线技-工-贸 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开发体系贸-工-技

资本来源银行或单位 资本市场 民间资本积累

产业配套配套体系不全配套体系好配套体系较好

政企关系联系紧密扶持不干预联系不紧密

文化基础 校园(研发)文化 移民文化 创业文化

产权关系 “红帽子”问题产权较明晰产权明晰

发展趋势 知识资本化引进人才和资本资本知识化

创新模式 自主与模仿相结合的引进与消化相结合的市场推动的

内生型创新外生型创新 产品集成创新

在发动主体方面,如果把中关村称作科学家“下海”,是知识集聚资本,温州则是企业家(老板)“上山”,是资本集聚技术;深圳则是通过引进人才和资本来实现产业升级。如果说中关村是科学家主导型模式,温州则是企业家或民营企业家主导型模式。

在生成机制方面,中关村和温州都是以本地资源为依托, 中关村依托本地的科技资源,温州依托本地的产业资源;而深圳则是在一张白纸上画画,是“外引”为主导的模式。

在创业文化方面,中关村模式得益于雄厚的研发基础和校园文化,而深圳模式的成功在于它是移民城市和深厚的移民文化;温州模式在于温州人的强烈的致富欲望和坚韧不拔的创业精神。温州的创业文化受血缘、亲缘和地缘的影响,而中关村则主要受学缘、业缘关系的制约。

在产业方向方面,如果说中关村主要是高技术产业化,那么温州则是传统产业升级,用先进适用技术提升传统产业。温州创业者的原始积累是通过做贸易实现的,传统温州模式的特点是“专业市场+家庭工场”,所谓“小企业、大市场”,走的是一条从贸易到制造业发展的路径。

在开放路径方面,三大模式在开放路径上是不一样的。如果说温州的开放主要是“走出去”,温州人四海为家,深圳则是“引进来”,既引进人才、技术,又引进产业;中关村既有“内生”也有“外引”。

在配套体系方面,温州通过自身的发展形成了一个特色产业集群,建立起配套产业体系;深圳通过高技术企业引进,形成了很好的产业配套体系;中关村在这一方面则具有更多的自给自足的特色。

在产权关系方面,温州孕育着民间经济活力和草根精神,温州模式以发达的民营经济为土壤,民营经济在温州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达到85%以上,在工业总产值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均占98%左右,温州的企业产权归属清晰;中关村模式以发达的国立大学和科研院所为依托,中关村企业的产权归属需要有一个清晰的过程。

在技术创新方面,中关村是自主与模仿相结合的“内生”型技术创新;深圳是引进与消化相结合“外生”型技术创新;温州则是市场推动的产品集成创新。温州的技术创新是从简单修理到粗糙模仿,再到精细模仿,再到模仿和少量创新,最后到模仿和创新并重。

在创新体系方面,温州模式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创业精神,企业和企业家是创新的主体;深圳模式的创新主体也是企业;但是,与此不同的是,中关村的创新主体则是大学和科研院所,创新主要是由科学家来实现的。

(二)技术驱动为主的中关村模式

中关村模式是一种技术驱动的“内生”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其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

1.科技资源非常丰富,有最为先进的技术源头。分析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模式,首先要着眼于产学研网络联系和政企关系。与硅谷是建立在斯坦福等一大批高校构成的智力密集基础上一样,中关村高技术园区是建立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强大技术支撑上的。中关村科教资源密集程度不仅国内仅有,也是世界罕见的。中关村不仅是技术创新源、是高技术企业的孵化器、是高技术产业的辐射源,而且是企业家人才和技术人才的培养基地。在高技术产业的竞争中,人才群体和“创新源”是成功的关键。正是这种得天独厚的科教资源优势为中关村科技园区提供了大量高智力人力资源。据统计,中关村实施国家八六三计划、攀登计划、攻关计划的项目总数分别约占全国的41%、61%和40%。中关村地区的研发经费的投入一直占全国总投入的六分之一以上。中关村高技术产业园区的经济产出占全国高技术产业园区总产出的六分之一。作为中央政府所在地,北京中关村发展高技术产业有来自于中央部委各方面的大力支持,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密切。

2.知识产业以“内生”为起点,发展为“内生”与“外引”并存。高技术企业发展有两种基本模式:“内生”与“外引”。“内生”是将智力资源先演变为市场化导向的科技产品,再演变为高科技中小企业,进而发展为高科技大企业的过程。“外引”是注重有选择地吸引外围高技术公司进驻。很显然,从起点来看,中关村的发展道路是“内生”主导模式,但随着中关村园区环境优势的逐步完善,中关村越来越受到海内外投资机构的青睐和金融资本的支持。在2002年,中关村“三资”企业创造了50%的工业总产值,上缴的税费总额占总量的45%,出口创汇占79%。微软、松下、朗讯、三星、诺和德等国外高技术公司在中关村设立了23家研发中心;在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43家在园区设立了分机构;国内一批大公司都在“村”内有“常住户口”。中关村地区活跃着上百家国内外风险投资机构,到2002年5月,区内共有134家创业企业获得风险投资。

3.是一个创业和创新型区域,高技术企业的企业家多由科技人员“下海”演变而成,带有很强的科学家的色彩。继1980年中国科学院研究员陈先春率先创办第一个民办科技机构以来,科技人员不断走出高墙深院,不拘一格地大胆创业。中关村催生了一大批创业型企业家,这些创业者群体引领了中关村创业文化的建设。现在园区企业总数达到12,000家。中关村是科技人员创业的“栖息地”(Habitat)。2002年末中关村科技园区从业人员达40万,在10万余科技人员中,博士、硕士近3万人。园区企业法人代表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占80%以上。中关村科技园区中,留学人员回国创办的企业约占园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10%。2002年,在这个创新型社区中,科技园区专利申请3,934件,其中发明专利1,529件,已经产生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企业。

4.打破了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相互分离的状态,高技术产业成为具有辐射能量的知识高地和增长源,成为我国信息化的发动机。科学技术只有与生产实践结合,才能释放高技术的辐射能量和发挥高技术产业的渗透与扩散作用。中关村通过发展高技术园区,营造产业与技术结合的环境,促进了技术、信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流动和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对传统产业通过技术改造获得新生提供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2002年中关村科技园区实现技工贸收入2,404.8亿元,实现增加值519亿元,占北京市国内生产总值的16.6%。由此可见,高技术产业正在逐步成为北京经济新的增长源头。从产业带动性来看,中关村是我国信息化的动力源。在上个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以办公自动化为特征的第一次信息化浪潮催生了中关村的IT产业,形成了中关村国内一流的品牌产品。在21世纪初,我国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新一轮的信息化浪潮将为中关村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5.在产权制度方面,同温州和深圳企业在创业初期多是单一业主制企业和合伙制企业不一样,在中关村民营科技企业起步阶段,大多有一种“红帽子”现象。中关村是民营科技企业的发源地,但中关村的企业大多是校办、院办、所办企业,企业同校院所之间的天然的联系使这些企业存在产权不清等制度缺陷,造成企业自主管理、自主经营、自我发展受到很大制约。为此,中关村在制度创新方面要把产权制度作为一个重点。

6.在产业链和产业配套环境方面,中关村现在的大小企业上万家,但需要形成产业链和配套服务环境。海淀区缺乏制造业配套条件和一定规模的蓝领工人,缺乏为现代制造业配套的中小企业。中关村企业间没有形成分工协作的体系,影响了上、中、下游产品配套发展的产业链的形成。企业要想把自己的技术变成产品,必须完全独立地搭建所有发展平台,完成研究与开发、制造、流通、服务等等所有环节。

(三)资本驱动为主的新温州模式

新温州模式是以民间资本驱动的产业升级型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1.新温州模式不同于中关村模式之处在于它是民间资本和产业升级推动的模式,民营经济与科技产业的结合是出于资本扩张和产业升级的需要。温州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模式具有天生的民本、民生、民营、民享特征,产权明晰,这与中关村的“红帽子”现象形成鲜明对照。浙江是中国沿海地区市场开发度较高、民营经济发展非常活跃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股份合作制的发源地。浙江的魅力就在于地方“草本”金融漫山遍野地生长。据估计,温州民间资本达到2,000亿元。其实正是民间金融的发展保证了温州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中关村知识产业具有很大的“内生性”和技术供给推动不一样,温州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模式的技术源头具有“外生性”和需求拉动。

2.如果说中关村是高技术产业化为主导,那么温州则是以传统产业的高新技术化、用高技术和先进的适用技术改造和武装传统产业为特色;就产业领军人物来看,中关村是科学家“下海”,温州产业领军人物是企业家(老板)“上山”。浙江温州等地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数量不多,科技资源不太发达,因此,在初始创业阶段,浙江温州的企业大都涉足技术含量不太高的传统产业,企业管理水平也比较简单落后,但是这些传统产业的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寻求新的市场和更高的利润点。通过技术创新,用先进适用的技术改造和武装传统产业;通过制度创新,引导家族式管理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作用下,促进以传统产业为主的块状经济向以高技术产业为主的工业园区转化,进而提高浙江温州等地企业的产业层次和产品档次。早期“浙商”是“被逼下海”的,绝大多数有农民的“身份胎记”。抽样调查表明,浙江的数十万户私营企业主中,70%以上的只有初中以下学历,近80%出生于农村。早期作坊式的家庭工业使农民成为经营者的主要“孵化器”。温州模式的发展路线是贸-工-技,首先是从做贸易开始,然后在做贸易的基础上发展制造业,进而促进产品升级和技术创新。

3.温州模式最重要的成长动力是温州人有强烈的致富欲望和坚韧不拔的创业精神,这种模式是典型的创业型模式。温州的民营经济是在一无资源、二无资金、三无技术人才这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温州最重要的财富是温州人的创业精神。温州创业精神,是温州的品牌,成为温州经济最具优势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温州的创业精神可归纳为:

①勇于创业而又坚韧不拔,有炽烈的企业家精神和自主自强意识。温州人血管里流动的是创业的热血。温州百姓不依靠国家投资,也不依靠外资,甚至不需要政府的动员,在强烈的创业致富欲望和冲天热情驱使下,家家户户自觉投身于创基立业的进程中。

⑦争当老板而又不断开拓,具有超前的创新精神和强烈的领先意识。温州人有强烈的领先意识,敢为天下先,敢争天下强。

③务实而不取巧,踏踏实实地做实业,有超常的市场意识和经营头脑。温州人“头发是空心的,里面藏着抓市场商机的智慧”。温州人能进能退,“既能睡地板,又能当老板”。不受外界过多干扰,少浮躁,沉下去踏踏实实地做实业。“温商”与“潮商”不同的走势在于“潮商”偏重贸易而“温商”则以有竞争力的制造业为基础。

④勤劳而又敢冒风险,有特别敏锐的洞察力,善于发现市场潜在的需求,有鲜明的吃苦冒险品格。温州人敢冒险,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创业,有一种吃苦耐劳的精神。

⑤竞争而又合作,重视产业的“扎堆”效应和创业者之间“扎团”理念,重双赢,追求共生共荣。温州出“群商”,企业采取群落式的发展格局。温州人具有“帮带”的特点,即一千人在一个地方发现了市场机会,就会有三亲六眷,朋友老乡尾随而来,规模越做越大,占领当地市场。这种“帮带”现象为企业发展创造了很好的社会网络。

⑥敢于四海为家、到处闯荡,既有模仿力又有渗透力。温州人已把市场建到国外去了,如在意大利、巴西、美国、荷兰、俄罗斯等都有温州人办的市场。

4.温州模式是“三元”社会体系结构下的发展模式,温州政府是一种“无为而治”的“宽松政府”或“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有限政府”,民间商会承接了政府在转变职能中让出的治理空间。市场经济的社会结构应是“三元”结构,即“政府——市场经济中间服务体系——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要改变大包大揽的格局,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政府在转变职能中让出的治理空间,可由包括商会在内的社会中介组织加以承接,以避免制度上的“治理真空”。与一些地方无所不包的“全能政府”不一样,温州政府的“无为”为温州民间制度创新提供了相对宽松的政策环境。对不该管的事少管、不管;不搞争论,不压制群众的首创精神。在政商关系方面,温州较少有权力进入市场的现象,富豪靠市场而不是靠权力,相信市场而不依赖政府。另一方面,政府又是“有所作为”的“有限政府”。温州政府顺应经济发展的需求,敢为天下先,出台了许多在全国率先改革的措施,如首家股份合作制企业和首个股份合作制企业的地方性法规,首批个体工商执照和首个关于私营企业的地方性法规,首家实行利率改革的信用社和首个股份合作制的城市信用社等等。温州民营经济的成功发展得益于民间商会作用的发挥。从1988年温州第一批民间商会成立以来,温州市本地现已建立各类商会或经济行业协会130多个,在全国74个城市组建了温州商会。浙江温州商会主要承担了行业自律、维权、组展、服务、协调、管理等六方面的任务,承接了一些政府做不到、做不好或不便去做的事,办成了许多单个企业想办而又难以办成的事。商会还充当了当地政府与温州私营企业、个体经营户之间的桥梁,并成为温州各级政府对在外创业的温州人进行组织协调的渠道。

5.从要素集聚方式来看,温州民营企业发展模式是在产业集群的基础上的发展模式,有利于合作与创新。温州经济主流模式是“集群成长”模式。众多民营企业并非彼此孤立离散,而是紧密簇拥抱团,构成大小规模不等、专业特色鲜明的一个个民营企业群落。如温州乐清市柳市镇的低压电器集群、苍南县金乡镇的标牌集群、苍南县宜山镇的再生晴纶集群、永嘉县桥头镇的纽扣集群、瑞安市场桥镇的羊毛衫集群等都是闻名遐迩的产业集群。温州民营企业相互依存伴生,功能互补的“集群成长”模式为民营科技企业的集聚奠定了基础。地理接近有利于企业之间的技术共享,有利于产业集群学习机制的建设,有利于合作和创新。

6.温州模式是一种走出温州的外向型经济模式,温州经济越来越体现为“温州人经济”,温州模式存在吸引力不足、流失过度的缺陷。温州经济是温州人经济,温州人向来有流动经商的习惯,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向外流动与拓展的步伐。温州民营企业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自己的生产基地和营销网络,充分利用全国或全世界的资源,众多的温州产品已经咸为全国性的名牌产品。温州人像蒲公英一样,飞往全国各地经商办厂的达160多万人。据估计,温州的外迁企业有一定知名度的有1,000多家,整体外迁的企业就有250家左右,温州一地已有千亿民资流向外省市。据不完全统计,侨居海外及港澳地区的温州籍人约为40万。早在20世纪50~60年代,温州地区就有很多人移居海外,20世纪70~80年代,又兴起了一股移民海外的热潮。早期的侨汇通常成为温州地区家族工业发展的原始资本。由于有这种社会网络,国外先进的工艺和市场信息也能很快地反馈到温州。温州模式存在以下六个方面的缺陷:一是企业制度受血缘、亲缘关系影响,多为家族经营。家族式企业在企业初创时期有它存在的优势,但到一定规模后家族经营就会阻碍企业的进一步做大和持续发展。二是温州人过分强调“靠自己”,不善于利用资本市场和利用外资,温州的外向度过度的表现为“走出去”,而不是“引进来”。三是人才短缺。四是地理位置的偏僻。五是产品科技含量比较低。六是信息相对匮乏。

表2 中国新型工业化三模式比较

标准中关村 深圳温州

技术优势+++

+++

市场优势 ++ +++

+++

人才优势+++  ++ +

制度优势 ++ +++ +++

区位优势+++ ++++

文化动力+++

++

+++

产业集群 ++ +++ +++

国际化 +++ +++++

注:表中+++代表很强,++代表较强,+代表一般。

我们可以以工业化的要素作为比较标准,对我国新型工业化三大模式进行下列比较。

在技术优势方面,中关村技术实力最强,是“内生”型,深圳其次,是“外生”型,温州工业化技术水平较低;深圳技术的外生性与其市场优势相关,深圳和温州的市场优势都很强,但深圳吸引人口流进,而温州则是表现为温州人闯天下,人口外流;在发展新型工业化的人才优势方面,中关村最优;深圳和温州都有很强的制度优势,中关村在这一方面特别是在产权制度改革方面还面临重任;在区位优势方面,中关村和深圳发展高技术产业环境相对优越;温州最值得肯定的是温州人的创业精神,另两地则需要加强创业文化的建设;深圳和温州两地集群优势和配套环境较优;而在新兴工业的国际化方面,温州和中关村需要追赶深圳。

中关村模式、新温州模式和深圳模式都要互相取长补短,进一步进行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进入一个新的嬗变期。

中关村要大力营造高技术企业发展的生态环境和推进产业集群化,建立广泛有机的网络;进一步加强创新、合作、宽容、开放的企业文化建设,营造鼓励创业创新意识充分涌流的良好氛围;加大金融创新力度,营造“大企业快长、小企业快生”的融资环境;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加强股权激励机制和文化激励机制建设;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抢占高技术产业、特别是信息产业的制高点。

深圳要大力引进高技术人才和科教资源,加强技术源头建设;培养具有强烈创新意识和炽烈创业精神的企业家队伍,通过创业实现技术创新,通过创新实现新的经济增长;加强合作,重视集成,建立既充分竞争又有效合作的分工协作体系;加强与高技术产业配套的社会中介组织的建设,发挥商会等中间组织作用。

而温州一方面要引进技术和人才,突破人才瓶颈对产业升级的制约;另一方面,又要重视企业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网络的建设,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此外,要处理好品牌营运和技术创新的关系,通过技术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努力创造世界级品牌。新温州模式要在三方面进行创新,一是新在产业层次上。传统温州模式是利用市场短缺的机会以量取胜,而新温州模式则要通过品牌战略和产品技术升级来以质取胜。二是新在产权和管理上,温州众多的中小企业在创业期都是家族经营,而在新时期,温州民营企业需要突破家族单一产权结构,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突破个人业主制和合伙制,建立规范的公司制;突破家族管理模式,健全内部治理结构。三是新在国际化战略上,新温州需要面对国际竞争,不仅人要“走出去”,产品要“走出去”,而且在企业制度和竞争力上要同国际接轨。

标签:;  ;  ;  ;  ;  ;  ;  ;  ;  ;  ;  ;  ;  ;  ;  

中国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比较研究--兼论我国民营科技企业的区域发展_新型工业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