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文化的社会效应及其价值趋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劳模论文,效应论文,价值论文,社会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需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还需要精神文明,即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这种精神支撑就是一种伟大的精神力量,它推动着我们的事业发展。劳模是劳动模范的简称,是人民授予生产建设中先进人物的一种崇高称号,以表彰劳动中有显著成绩或重大奉献可以作为榜样的人。从一定意义上讲,劳动模范是一种导向,我们事业的领跑者;是一种品牌,某种文化意义的符号;是一面旗帜,引导全社会的劳动者热爱劳动,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是一种无形资产和精神财富,从劳模身上提炼出来的劳模文化,具有巨大的潜在价值,它以潜移默化的功能作用促进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劳模文化在当今时代越来越显示出它的社会效应及其影响力。
一、劳模文化的本质内涵
劳模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大文化环境的影响下,经过劳动模范这个集合体长期实践与创新所形成的整体价值观念、信仰追求、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创业精神、助人风尚、劳动品格的总和。劳模文化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应该包括劳模价值观、劳模精神、劳模形象、劳模品牌等。
比如,新时期劳模价值观成为社会和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它是劳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界定价值和价值观的内涵是研究劳模价值观的起点。马克思认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也就是说,价值是一种关系范畴,是用来表示主体与客体之间需要与满足关系的。对于主体而言,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客体属性,就是有价值的。价值观是价值主体在长期的工作和生活中形成的对于价值客体的总的根本性的看法,是一个长期形成的价值观念体系,具有鲜明的评判特征。价值观一旦形成,就成为人们立身处世的抉择依据。价值观的主体可以是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企业,也可以是一个劳模群体。
共同价值观决定了劳模的共同特征,使其与众不同。更重要的是它在劳模及其周围所影响的许多人的心目中,已经成为一种实实在在的东西,成为劳模生存的基础和追求成功的精神动力。劳模是劳动者的模范,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中坚力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模的共同价值观体现在经济价值取向、社会价值取向、文化价值取向、伦理价值取向、政治价值取向等方面:(1)经济价值取向。劳模们自始至终都在不同的岗位上以主人翁的态度创造着重大的经济价值,他们创造了比一般员工多的价值。劳模成为技术创新的领头人。除此,劳模以他们自身的形象、奉献的精神为所在企业带来巨大的隐形价值,形成品牌效应。(2)社会价值取向。市场经济是讲求诚信的经济,诚信也是市场经济下十分重要的交易原则。在经营中谁得到了别人的信任,谁就会获得更大的收益。劳模以其正直、善良、诚实、讲信用的美德为其所在单位树立了诚信的形象。(3)文化价值取向。新时代的劳模代表了我国当前新的劳动文化,这种文化同“三个代表”要求的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一致的,劳模的拼搏创新、诚信敬业、真诚奉献精神是其重要内涵,向人们展现新时代劳模新的文化价值取向。(4)伦理价值取向。劳模身上有着巨大的伦理道德感召力和精神力量,他们同时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模范和表率。劳动模范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奉献精神为国家经济建设默默无闻作贡献,以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和取得的辉煌业绩推动着社会全面进步,以自己的崇高思想和先进事迹,为全国人民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和光辉的旗帜。(5)政治价值取向。中国劳模应该具有明确的政治价值取向和政治责任感,在创造物质文明的过程中,注重和参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参与民主管理,并且能够团结和调动周围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共同为社会创造财富。
当前,关于劳模与市场关系的一个尝试就是劳模品牌的建立。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在什么是品牌这个问题,不同的群体有着不同的理解和界定。在商人眼中,“品牌是市场的版图、产品的标识”;在学者那里,“品牌是特定符号的无形资产、是某种文化意义的符号”;在权力无边的消费者那里,“品牌被看成是感官体验的一种复合体”。因此,要定义品牌需要有不同的视角。确实,品牌像是一块海绵,随时吸纳着内容、形象以及瞬间感受。一个友善的眼神,一个轻松的微笑,一条穿透力极强的广告语,一种祥和的氛围,一个别致的造型,都影响着品牌的质素。它如同企业文化一样,你不去找它,品牌随时随地都在;你若去找它,想要发扬光大品牌的核心价值,它却又隐身于无形,因为它始终是在注入着特定文化意义的内涵。劳模品牌作为劳模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如此。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面对激烈的竞争和挑战,为求得生存和发展,通过“诚信经营”来提高市场的竞争力,赢得竞争优势,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依靠劳模的社会诚信度、知名度,推出以劳模名字命名的劳模品牌的原因。劳模品牌集劳模效应、文明服务、质量承诺于一身,一经问世,便以服务取信于民,[1]“劳模品牌”得到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认可,逐步打开市场,产生了良好的服务品牌磁场效应,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劳模这块金字招牌正在为企业创造出可观的财富。劳模品牌及服务品牌群体的建立,它实际上回答了劳模精神如何代代相传的问题。以品牌为载体,宣传继承劳模精神,把劳模精神做成品牌,强化它的社会价值,并把这笔无形资产变为有形资产,使劳模精神与市场经济规律在理念上成功对接,既保留和丰富劳模精神内涵的精华,又赋予它强大的生命力,成为引领时代精神的典范和旗帜。[2]
劳模精神也是劳模文化的重要内容。笔者认为,劳模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劳模精神是民族精神的缩影,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5000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光大着民族精神。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都凝聚着劳动模范的无私奉献和创造性劳动,铭刻着劳动模范的时代精神和崇高品格。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在许许多多劳动模范的身上,体现着几代劳动模范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代代中华儿女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这种劳模精神的生命力,既在于它的无私和奉献,也在于它的平凡和一贯。说到底,在劳模身上体现的就是伟大的民族精神。
目前,社会上一部分人之所以会产生对劳模精神的怀疑,就是因为不理解劳模精神的内涵。苦干和巧干,无私奉献和开拓创新始终是劳模精神永恒的体现。北京市劳动模范、老劳模时传祥的儿子时纯利说,这些年我始终在思考一个问题,怎样让老一辈的劳模精神代代相传?他认为,劳模精神也需要在创新中发展。对今天的年轻人讲老一辈艰苦奋斗的事例,他们也许感受不深,但是如果我们把老劳模的奋斗精神提炼成一种开拓创新的奋斗理念,赋予它时代内涵,融入到现代化建设中,就可以被年轻人理解和吸收。只有创造出时代特色的新型载体,才能承接好这份宝贵财富。
二、劳模文化的社会效应及影响力
有人曾提出过这样的疑问,现在的劳模其号召力和影响力还像以前的劳模那样大吗?这就要从分析传统劳模与当代劳模各自的特点说起。传统劳模其特点是单一的,在经济上的单一是埋头苦干,在政治上的单一就是听话。今天的劳模是多元的,不仅表现在听党的话,埋头苦干,还表现在对生活的参与,表现在道德的感召力和人格的魅力,表现在劳模的年轻化、职业化。劳模应该职业化,过去的劳模产生最多的是艰苦行业,如掏粪工人时传祥、铁人王进喜等,基本是这样的形象。其实劳模都是中国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他们把提高知识和自身素质作为自己的目标。脚踏实地,立足本职,爱岗敬业,努力学习,不断进取,不断提高技能,不断摄取科技含量大、技术含量高的新知识,紧跟时代步伐,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知识性和技术性具有代表时代发展的先进性。以前的劳模吃苦耐劳,踏踏实实,利用时间和工作方法巧干实干,因而比普通工人效率高。现在的劳模与以前不一样,是科技创新的探索者,是现代化的劳模,是具有时代精神的劳模。比如,从最近几年全国劳模的成分、职业看,他们是各条战线的优秀代表,在不同的岗位上做出了优异的成绩,他们的价值能够与时俱进,他们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影响力不比过去差。正如上海市全国劳模马桂宁讲的,劳模也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不能躺在以往的功劳簿上吃老本,要不断学习,用知识武装自己,提高工作含金量。
可以这样说,劳模不是一个人的行为,它应该是代表一个企业、一个组织。劳模文化是企业文化的宝贵财富,一个好的企业,如果没有劳模,没有榜样,绝对不能算做一个优秀的、一流的企业,一个社会如果没有劳模文化及劳模精神做支撑,这个社会将缺少一种力量,一种能够代表社会大多数人拼搏和创新的精神力量。比如说,劳模李素丽,她虽然以前工作岗位是售票员,她的微笑服务、助人为乐、认真负责、体现了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温暖的情感,一种和谐进步的社会关系,特别是她成为劳模后,其工作的社会意义远远大于售票、报站名,而是一种文化的体现,她的微笑服务宣传的是中国文化、北京文化,使人们精神上受到感染,使社会在文明程度上得以提高。
现在的劳模,如不能发挥自己的作用,不能把劳动转化为生产力,不能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就不能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劳模。有许多实际的劳模例子可以说明。例如,上海的李斌,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技术专家、被某著名大学聘请为教授。2004年高考政治上海卷第31题是一道关于全国劳模、上海“智慧工人”李斌的参与性简答题。试题既考查学生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各类人才的要求的理解,同时试题要求学生以“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为主题向李彬提一个问题。考生的提问如是一般性得2分,提问有深度有意义可得3分。市场经济需要各种人才,市场对各类人才的要求也是多方面的,李彬的成才经历反映了市场经济衡量不唯学历和资历,对青年学生正确成才观的树立是一个榜样,所以学生提问要有话可说,有理可讲。可见,李斌的事迹伴随着“技术工人也是人才”的理念一起深入人心,劳模文化的社会效应和影响力是显而易见的。再如,许振超是新时期劳模的一个典型,他饱尝过“文化大革命”无学可上的苦闷,体会过青春理想与现实工人生活的巨大反差,经历过一个国有老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嬗变的阵痛,始终自强不息,以饱满的热情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不断进取,为国家做出了重大贡献。许振超没有身居要职,也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只是用自己极为朴素的言行,在工作岗位上尽职尽力,关爱国家、集体和他人。“振超精神”的生命力,既在于它的无私和奉献,也在于它的平凡和一贯。
事实上,现在许多优秀的企业非常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重视劳模文化的培养。许多高素质的企业领导者已经充分认识到企业的发展和进步不仅要有物质条件还要有精神力量。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可以产生催化功能。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凝聚作用,把广大职工团结在一起,风雨同舟,荣辱与共,以他们的基本素质,对自己职业的认同和投入,使这个庞大的职工群体中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像李斌、许振超、李素丽这样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劳模个体,只有当他们成为劳动者的主体,并为企业创造出良好的经济效益,企业才能够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成为无坚不摧的强者。
三、劳模文化的价值趋向
劳动模范,是一个光荣而响亮的称号,也是给劳动者的最高荣誉。但是,在我国进入市场经济之后,尤其是加入WTO的今天,社会上出现了这样一种观点:劳模是计划经济下的产物,市场经济条件下劳模过时了,现在这个时代没必要再评劳模了。这个问题是关系到劳模生命力的问题,表现为劳模文化的价值资源,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劳模文化的价值趋向。针对这种观点,有关专家学者指出,虽然劳模的出现属于一种历史现象,也的确是计划经济体制下产生的,但在当今的市场经济下,劳模仍具有丰富的价值。湖南省全国劳模潘新娇说:“劳动的价值是永恒的,它不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而消逝。”上海市全国劳模徐虎认为:他在为社会提供更优质服务的同时,也向人们展示着劳动光荣和创造光荣的不变主题。海南省总工会的一位领导同志强调: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阶段,更需要弘扬“劳模精神”。[3]实际上劳模的价值只有与时代的发展和价值趋向相符合,才能体现出先进性,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是第一要务,因此,成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推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应该是新时代劳模素质的基本内核。这也是劳模文化发展的基本价值趋向。
劳模本身是时代的产物,当今的劳动模范应该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随之发展。其实劳模的实际作用并不仅仅在于他做了什么,更多的是用他那种精神的力量、作用,去带动周围的人,只要社会不断地往前发展,总会需要有带头的人,总会要有人想在先、干在先,去用他的精神力量去以点带面。只不过是不同的时代要有不同的典型、不同的精神力量,才有可能从内容形式上有所发展、有所飞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模是企业最宝贵的无形资产。一方面,劳模是劳动人民群体中的杰出分子,通过其影响力和感召力,可以激励大家为企业多做贡献;另一方面,劳模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掌握着较高的职业技能,拥有一定的知识资本,运用劳模这一有利资源,能够为企业创造出更多的财富。今天,我们要重新认识和界定“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模价值观”,探索正确发掘劳模潜能的有效途径,从而实现劳模价值的有形化、最大化。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无论是各行各业的领导,还是在一线工作的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都应该尊重劳模这个群体。因为我们看到了,劳模不仅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而且同时给予了社会巨大的精神财富。今后,劳模本身的行业来源也会越来越丰富多彩,劳模的职业化的特征也会体现出来,这是新时代赋予劳模的要求。劳模的价值在未来市场经济大潮中会体现得更好,同时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将发挥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