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重庆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重庆论文,产业发展论文,对策论文,现状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文化服务业已经成为新兴的支柱产业。它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推动作用会越来越突出,同时将吸纳一些劳动力就业,并带动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当前和“十一·五”期间如何加快重庆文化产业发展,推动这一朝阳产业在新世纪曙光中勃发和升腾,已成为构筑未来重庆文化发展战略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本文就当前重庆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一些热点问题做出初步分析。
1 文化产业成为重庆经济发展新增长点的条件分析
1.1 重庆是西南地区最具开放气息和充满活力的文化产业区,文化产业有其独特的发展优势
自1989年重庆市委作出“发展文化经济,建设文化大市”的决策以来,重庆文化产业获得了巨大发展。2002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108亿元,增长9.4%,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
1.1.1 独特的区位优势。重庆地处长江上游,为西南水陆交通枢纽,有江海之便,是西南地区最早接受现代化工业文明的都市,随着长江经济带开发战略和中国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重庆既是中西部经济开发的结合部,又是长江经济带的“龙尾”,优势更加凸显。
1.1.2 优越的社会环境。重庆是一个人口流动频度颇大的移民城市,从秦统一巴蜀“移秦民万家实之”开始,三国、两晋、南宋均有外省人口迁入,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两次“湖广填四川”都是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抗战时又有江浙沪等东部沿海地区350多家工厂和大批商店、银行、学校内迁重庆。1960年代因“三线”建设再从北京、上海等12省市迁来60多家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和6.4万余名职工。这种人群相互间的流动交往所形成的不同地域文化的刺激和碰撞极大地促成了重庆人才资源优势。据统计,重庆现有各类科研机构近1,000个,大专院校24所,成为重庆文化产业发展的巨大文化资源。
1.1.3 文化资源丰富。山城重庆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西南地区文化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分布在各地的各种历史文化遗址近300处,体现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其中以石刻石窟、各种人类社会经济文化遗址、军事遗址、岩棺、古墓、陵园、宗教寺庙、纪念性宗祠、各种古建筑群、古民居与民俗等最为著名。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9处。重庆文化历史悠久,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有文化积淀,形成20多种独具重庆特色的地方文化,典型代表有以龙骨坡巫山猿人遗址(距今201—204万年)为代表的巫山远古文化;以铜梁旧石器文化遗址为代表的石器文化;以巴蔓子墓、岩棺为代表的巴文化;以大足石刻、潼南大佛为代表的宗教文化;以丰都名山为代表的鬼文化;以陪都遗址为代表的反法西斯文化;以歌乐山为代表的红岩文化;以川剧和变脸为代表的民俗文化,以及各种民族风情文化等,具有古老巴渝文化所特有的深刻内涵,为重庆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奠定了坚实基础。
1.1.4 文化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使文化成为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标志和重要内容。重庆市图书馆藏书量达426万册,是全国最大图书馆之一。文学艺术成果累累,誉满华夏。不仅文化管理机构、群众文化组织、文化社团从清代至今都有相当的基础和较高的水平,而且诗歌、小说、散文、民间文学、剧本创作亦十分繁荣。而各级政府对文化的重视,更为文化事业的发展推波助澜。文化产业还是重庆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国际接轨的渠道,随着海峡两岸交流的进一步加深而变成祖国统一的一座桥梁。
1.2 重庆文化产业发展的劣势
1.2.1 从历史看,重庆文化长期声名不显,比如与成都相比,巴文化就举不出蜀文化所拥有的司马相如、杨雄、苏轼那样的历史名人,也缺乏杜甫草堂、望江楼那样的历史文化古迹。从现实看,重庆文化不足就更为明显。重庆人文明程度不高,大众文化格调偏低,距重庆文化发展的要求相去甚远。重庆原是一个水上码头,历来为九流三教、地痞流氓汇聚,其显著的特色就是性色彩浓厚,格调低下,所谓“水流沙坝的话”就是指此而言。近年来,一些媒体过分渲染重庆文化土、俗的一面,过分注重土俗文化,不惜降低文化品位去媚俗、哗众取宠。例如“雄起广场”的修建。“雄起”是一个性色彩浓郁的词,球迷们在球场上呼叫,喧泻自己的情绪,可以理解,但把它作为标志,已经不雅了。而把它作为广场名字更是匪夷所思。其次,重庆人在语言上不规范,一些媒体语言不讲章法,乱用语词,如用“七月流火”形容重庆的炎热,就令人啼笑皆非;一些影视和媒体上故意说的“川普”更是让人大倒胃口,有损重庆的语言形象。凡此种种,都是重庆人在语言方面不文明的表现。这不仅不符合现代化大都市的要求,而且极大地损害了重庆的文化形象,是当前文化建设中急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有人认为重庆文化是“大县城文化”、“棒棒军文化”、“码头文化”。这些评论虽有失偏颇,但也折射出重庆文化缺乏精品,缺乏大师级文化名人的事实。
1.2.2 重庆的文化设施相对滞后。没有像样的音乐厅、大剧场、展览馆,没有一家全国有影响的人文社科报刊,没有一所综合性的大学,城市环境脏、乱、差长期悬而未决,所有这些都与直辖市的地位很不相称。重庆不仅应该成为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而且应该成为长江上游的文化中心。因此,首先应该加快文化设施建设,力争在“十五”期间建造一批超过1950年代的具有新重庆标志的文化设施,办好几种有影响的报刊。落实国家有关政策,建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对重庆文化产业进行必要的扶持。理顺体制,打破条块分割,合理配置文化资源,实现文化产业的资本重组。同时文化产业作为新兴的、前景广阔的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其发展需要相关的政策与之配套,需要在税收、投资、金融等方面的倾斜和优惠政策和各个综合部门的大力支持。目前的重庆正处在产业结构调整时期,这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来说,无疑是一次机遇。
1.2.3 文化产业所需的高层次专业技术、经营管理等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要不断加强。人们的文化意识还比较落后,对发展文化产业的认识还不完全一致,社会平均文化消费水平偏低,拉动作用不大,许多文化资源领域的开发利用还很不充分,甚至还“深待闺中无人识”。
2 重庆发展文化产业的对策
2.1 科学规划,明确重点和主攻方向
发展文化产业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要本着“总体规划,打好基础,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思想,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着力培养几条主要的文化产业链。如报业链、影视链、图书音像链、出版链、文化娱乐链、文化旅游链等。如旅游产业是一个跨部门、跨行业的混合型产业,关联度大,涉及面广,而且诸多关联因素中最关键最根本的是文化。根据重庆市资源特点、产业基础和市场前景,重庆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和方向是:努力把重庆主城区建成区域性文化中心城市;加快发展新闻出版业、广播电视业、文化娱乐业、体育竞技业等四大产业;加快培植壮大重庆广播电视集团、重庆出版集团、重庆报业集团等十大龙头文化企业;高水平建设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开发形成一批特色文化旅游产品。力争到2010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600亿,占GDP的7%。重庆发展文化产业的范围很广,内容丰富多彩,关键是要根据自身的条件和优势,选择好自己的主攻方向。在此基础上,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引入现代企业运行机制,形成符合文化产业发展规律,以及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管理机制、投资机制和运行机制。
2.2 突出特色,培养区域特色文化
重庆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现象有20多种,这些民间文化有的历史悠久,有的在全国独一无二,非常珍贵。我们要在搞好文化资源普查的基础上,分门别类,择优扶强,形成独具地方魅力的特色文化群体。特别是重庆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首先应利用好这一传统文化资源,大力加强文化资源的调查、评估和开发规划,注重重庆文化文脉的延续。重庆文化资源得天独厚,富甲一方,尤其是三峡文化走廊连缀起一串耀眼的明珠,著名的有大足石刻、钓鱼城、陪都遗址、名山鬼城、石宝寨、张飞庙、白鹤梁、巴人悬棺等。火锅文化、铜梁龙文化、山城夜色等也享誉全国。重庆必须利用好这些珍贵的文化资源,与旅游联姻,壮大文化产业。近几年来,重庆根据史料恢复和重建47个文化遗址和人文景点,初步形成了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相融合的都市旅游区。据2000年旅游统计资料显示,在2,600万游客中,有2,340万游客游览了文化旅游景区(点),约占游客总数的90%,充分显示了旅游文化联姻的重要性。特别是旅游文化节日庆典资源的开发已经成为世界文化教育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一个地区或部门往往利用自己的优势项目开展文化节庆活动,而文化节庆又反过来强化了优势项目,并形成带动一方经济腾飞的品牌和龙头。近两年来重庆市饮食文化节、竹文化节、电脑文化节、服饰文化节、家居文化节、柑橘文化节、名人文化节等络绎不绝,几乎每一个文化节都带来了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效益。
2.3 发挥优势,围绕优势作文章
重庆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①区位优势。地处中西部过渡地带,历史文化教育沉积深厚。②人才智力的优势。文化人才数量比较多,层次高,只要把人才资源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就能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③基础设施的优势。④宣传舆论功能强、媒体多的优势。重庆应该拥有大师级的文化名人,应该像深圳市和海南省那样引进一批全国著名的作家、学者和文化产业经营者,籍借大师名人的无形资产,陆续创办几个在全国享有声誉的人文社科刊物,并尽快设立一所综合性大学以提升本地区的人文科学地位。与此同时,还要大力改进重庆文化的硬件设施,下决心建造一批一流的标志性、传世性文化设施。例如可象当年建造人民大礼堂、大田湾体育场那样,建造重庆图书大厦、重庆歌剧院、重庆大音乐厅、重庆美术大厅等。此外,还应注意重庆文化产业的宣传,可联合重庆高校的力量,一方面编辑《重庆文化产业研究丛书》,既是对重庆历史文化的系统整理、调查,也是规划文化产业发展的第一手资料。另一方面创办《重庆文化论坛》刊物,以此作为重庆文化产业发展研究的学术阵地和窗口。当然更要重视电视等大众传媒介的引导作用,报社、电视台应制作一些高品位的重庆历史文化方面的专题节目和雅俗共赏的文化专栏,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
2.4 文化产业的运作需要高科技的支撑
重庆要在积极吸纳一批对市场敏锐、精通质量效益管理、软件开发人才的同时,改善设备、提高水平,尽快形成较大经营规模。比如音像电子出版业,作为信息产业的重要支撑点,因此必须依靠高科技开发出多种形式的高质量的音像电子出版物。在产品开发上要逐渐由CD-ROM产品转向多媒体出版物的开发,尤其是要注意产品开发过程中对电子文件的综合利用,形成纸、磁、光、电及网络产品的多元化、立体化生产模式。
2.5 瞄准集团化目标,走规模生产之路
在市场竞争中铸造自己的文化巨轮,抗击市场竞争的风浪,要首先从报业结构调整入手。目前重庆日报社已形成“一社三报”的集团雏形,为长远发展打下了基础。为了进一步扩大新闻单位的综合实力,要促使各新闻单位在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的同时,讲管理成本、讲核算、计效益、出精品、创名牌,实现两个效益双丰收。其次应在融资方式上为文化产业发展打开融资渠道。文化产业的投资风险一般比加工业投资风险低,各种融资方式应对文化产业放开,除可以向银行贷款外,应允许建立文化投资基金、发放文化债券等。因此,重庆文化经营企业都必须树立服务营销的观念,在市场引导、定位和营销手段的组合、企业形象的构建等方面潜心研究,大胆探索,不断提高自身的经营业绩,防范随时来临的风险和挑战。
责任编辑注:转载时对原文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