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扬文字,指点课堂——浅探语文学科的评课艺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堂论文,评课论文,文字论文,语文学科论文,艺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8年11月20日—21日,江苏省初中语文优质课竞赛观摩活动在江苏南京市举行。江苏省十三大市的14位优秀选手(南京2位)展示了各自的风采,展示课涉及的课文主要有: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牛汉的《我的第一本书》,贾平凹的《月迹》、《石榴》,林嗣环的《口技》等。观摩课结束后,活动组委安排三位专家对14节课进行评点。下面摘录其中一位专家的几个评课片段以及笔者的听评感言。
评点一:
我着重评点今天的6节课。总体感觉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火红的石榴花”,“一串一串开着,拥着挤着的紫藤萝花”,让我眼前五彩斑斓,真可谓是“一时齐发,众妙毕备”。还有孩子在叫“月亮在这!”“月亮在这!”花儿在叫“我要开花!”“我要开花!”月亮竟是这么多啊,花儿也是如此缤纷灿烂!这次听课,感觉初中语文的课堂真是异彩纷呈!
听评感言:
这位专家对课的点评真是精彩,立足课堂又超越课堂!他巧妙地引用了几位教师所上课文中的句子,让人觉得既亲切又高明。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火红的石榴花”(郭沫若《石榴》)
“一串一串开着,拥着挤着的紫藤萝花”(宗璞《紫藤萝瀑布》)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林嗣环《口技》)
“月亮在这!”“月亮在这!”(贾平凹《月迹》)
“我要开花!”“我要开花!”(宗璞《紫藤萝瀑布》)
这样的评点,亲切又智慧,令上课、听课的教师感佩不已:为专家听课如此入神专注而感动,为专家们如此深入文本、激扬文字而佩服,佩服评点者的缜密思考,佩服评点者的匠心独运。这本身就是很好的以身传法,身教重于言教。课改以来,语文课一度走了弯路,在文本解读方面走进了误区,不少教师对文本解读浅尝辄止,浮光掠影。这样的点评意在倡导重视文本的深入解读。如何深入解读文本?如何才能守住我们语文学科的本色?抓住文中关键词句也许是很不错的方法。所以,这样的评点也可称为“基于文本又超越了文本”。
评点二:
今天刘老师上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课,由题材导入,从题目切入,以朗读进入,设计精彩。刘老师由边塞诗这种题材导入,抓住题目中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切入诗歌的学习,朗读教学贯彻始终,教学设计巧妙别致。课堂中注重对学生适时点拨,注重“咬文嚼字”,语文味足。
评点三:
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一文共有三位教师上,其中有两位教师的课,见之意足,观之可听,可谓是“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任老师充满感情,声音响亮,采用“定点爆破”的方式朗读“我在开花!”“我在开花!”像四重奏,创意独特。曾老师的教学流程本身就像一篇优美的散文:赏花语——思花语——写花语——献花语——悟花语。美中不足的是,几位教师的课只有“紫藤萝”而没有“瀑布”,作者和她的弟弟就能像瀑布了吗?这需要联系当时的背景来谈。对文中“我为什么没有摘花”这个问题探究得不够到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逆向发问:谁有摘花的习惯?再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探讨,这个问题就可以很好地解决了,文本的解读也许就更到位了。
听评感言:
这两段评点,站位高,语言凝练概括,辩证客观。它让我意识到,评课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它是一首诗,是一篇散文,也是一篇充满哲思的议论文。它需要激情洋溢,需要“形散神聚”,也需要激浊扬清。评点者本身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应该很鲜明,其评点将引导广大教师关注两个重要问题:今后的课堂向什么方向发展,什么样的课才算是好课。从上面两段评点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位专家想倡导的语文教学理念有:
1.教学设计精彩了,课堂就精彩了,所以精心设计教学非常关键。
2.文本解读至关重要,关注“语言”、“文字”是文本解读的钥匙,这样的课才算语文课。
3.阅读教学要基于文本,又要超越文本,对文本要敢于大胆筛选,善于放弃。
[思考与探索]
听课、评课、议课,是教学中最经常、最频繁的教学研究活动,其形式就是通过听、评、议等环节,为执教者和听课者创设一个互相交流探讨的平台,通过沟通、切磋,求同存异,形成相对统一的认识,使课上得更好,使教师的专业水平更快地提升。一个教师,经常听课,向别人学习很重要;一个教师,听评课则更为重要,更有利于自身的提升和健康成长,特别是听好的评课。那么,怎样的评课才算好呢?
一、欲问精彩在哪边?“眉眼”盈盈处
对不同的教者,在不同的场合,出于不同的目的,应该作出不同的评点。作为省级优秀课评比观摩课的点评,一定要有档次,高瞻远瞩,要带给听者最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努力方向,因为上课的教师和参与观摩的教师大多期望值很高。
下面是这次江苏省级观摩课上另一位教师的点评片段摘录:
这几节课充分体现了“用教材教”的观念,体现了教师把握教材的能力与素养。
《口技》的教学选择了两个点:①归纳整理文言文字词,落实“文”的教学。②通过反复朗读来理解“言”,每次朗读都有目标要求,引导学生渐入佳境。这节课朴实无华,扎实有效,大家好学。大家好学的课是真正的好课。
《热爱生命》一课对课文进行了最大胆的筛选,大刀阔斧,“伐竹取道”,精心取舍,思路非常清晰,从“困难”看出“精神”。设计情境,模拟哥哥的口吻劝说想去淘金的弟弟,还书写“生命的锦囊”,巧妙引导学生梳理课文,归纳主要内容,把握文章主题。
《紫藤萝瀑布》课文前6节重在对语言的品味,后面内容重在挖掘文本内涵进行感悟和超越。
这位教师的点评一语中的,他筛选出在处理教材方面的亮点,给人豁然开朗之感,让听评者以后的努力有了方向感。这段点评体现了点评者深厚的专业素养和前卫的教学理念。
二、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好的评课是不露痕迹、浑然天成的。评课者能“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不再是凭着几个新鲜的术语、几条最新信息来站着说话,而是俯下身子,踏雪无痕,使听评者有“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之感。
下面是一位教师看了特级教师王崧舟的课堂实录《圆明园的毁灭》后的点评:
文似看山不喜平,王老师的课,如奇峰叠嶂起,在峰回路转、风景迥异处流露出“爱”之深,“恨”之切。瑰丽神奇的意象以切肤之痛的悲哀作底色,慷慨激愤的痛斥与浅唱低吟的赞叹共徘徊,环环紧扣,水乳交融。圆明园的千种风情、万般辉煌便在这大气磅礴的纵横捭阖中一一铺排,怆然浮现。综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梦幻般的遐思、长歌当哭的沉郁、无可名状的悲哀、遗世独立的孤独纵横交错,如咏叹调般让我们沉浸在那个“幻想的境界”中,随手采撷,语言的结晶落叶缤纷。
这样的点评可见评者功力深厚,润物无声,意深旨远。评者形象地概括出上课者的教学风格和课堂魅力,使听评者渐渐明白,教学设计的跌宕多姿、波澜起伏,可以使课堂精彩纷呈。
三、语不惊人誓不休,耐人寻味思无穷
精彩的评课语言功力必然深厚。能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色(文采),言之出新(真知灼见,代表最新动向);还能做到考虑周密,表达顺畅,最好妙语连珠,这样才能更好地吸引听众,使其充分领略评课的魅力,达到更好的预期效果。
评语文课,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和执教者的课堂表现,选择一两个合适的话题,作一番抛砖引玉式的描述,讲究评点语言的凝练和富有文采,这样能更好地激发听评者的兴趣,引起大家的共鸣,引发大家的思考。类似下面的精彩点评的语言一定会让听评者难忘,让他们感佩。
导入:激发兴趣
朗读:放飞个性
对话:情感碰撞
设计:丝丝入扣,踏雪无痕
品读:紧扣文本,情趣盎然
评价:自然贴切,诙谐幽默
山东汉子史建筑沉稳、智慧、幽默,天生的语文人,忧语文之忧,乐语文之乐。(语文特级教师蔡明评“新课程新精彩新走向”第二届全国精品课中史老师的课)
湖北余映潮,杏坛宿将,听他的课会感到平易、幸福,感受到语文课的魅力,“余老将”掀起了语文课堂设计艺术的狂潮。(蔡明评“新课程新精彩新走向”第二届全国精品课中余老师的课)
另一位教师评王崧舟的课《圆明园的毁灭》时是这样说的:
这堂课给我印象特别深的一个环节——在领略课文描摹圆明园的瑰丽珍奇时,王老师一语惊梦,银瓶乍破:(凝重地)但是,同学们,这一切早已不复存在了!(语调悲凉)这一切早已永远消失了!(语气沉郁)这一切早已被两个强盗一把大火化为灰烬了!(神情愤恨)。当时的学生正沉浸在刚才美得如梦如幻的人间瑶台中,还正痴迷于那绝巧工艺与璀璨文明的结晶之中,可宿命般的悲剧已轰然倒塌!名园早已不复存在!名园早已永远消失!如遭遇一场美梦,梦来时,满心欢喜目不交睫;梦去时,抽丝剥茧无限痛楚!在这样的感觉下,学生很自然地从沉醉地读、悠然神往地读到痛心疾首地读,人文性与读的训练浑然一体,雨入水中,相融无痕。
这位教师的点评语言富有形象性与感染力,底气十足,会让听评者赞叹不已,从而明白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非常重要,因为热情可以点燃热情,智慧可以开启智慧。
总之,评课是一项艺术,也是教师的一项很重要的基本功,它能促进教师钻研文本,阅读教育理论,锻炼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标签:文学论文;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