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蓄变动对现金投放的影响——对天津市改革开放以来现金收支状况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金论文,天津市论文,收支论文,变动论文,改革开放以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影响着居民的收入、消费、储蓄投资及生产经营活动,使金融机构的现金收支呈现出典型的特征和较强的规律性,本文拟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对此进行探讨,揭示储蓄收支与现金投放回笼两者之间的依存关系。
一、现金及储蓄收支的发展态势和特征
归纳天津市1978-1998年20年以来月度现金收支统计数据,可以看出现金收支的运行呈现以下几个显著的变化趋势和特征:
(一)社会各主要现金收支指数化增长
20年来,天津市大多数年份现金收支项目月度值逐年加速递增,呈规则的指数化增长趋势(见图1),
对其进行时序回归可得到拟合度很好的发展趋势公式,例如:
1.全市月度现金投放趋势
上述结果表明现金收支的绝对值和增长速度均是呈指数化递增的。
(二)储蓄的发展和增长异常迅速
20年来,在全市现金收支的变化发展中,储蓄收支的增长最为突出,是最重要的支撑力量。
1.储蓄收支占现金回笼投放的比重逐年呈直线上升态势,其中储蓄收入占现金回笼的比重由1978年的不足16%升至1998年的55%,储蓄支出占现金投放的比重由1978年的13%升至1998年的45%。
2.储蓄收支始终呈现收大于支的发展态势。20年来,储蓄收入占现金回笼比重年平均递增1.95%,储蓄支出占现金投放的比重年平均递增1.60%。多年来全市储蓄收支始终是收大于支,呈现净收入逐年增长的态势。
3.储蓄成为全市现金最主要的收支项目。90年代以前,全市现金始终以商品销售收入和工资性支出为主要收支渠道,进入90年代储蓄收支额一跃超过了这两个主要现金收支项目,成为全市现金的第一大收支项目,至1998年9月,储蓄的收支额已是这两者的3至4倍。
(三)全市现金收支季节变化规律明显
对20年来全市各现金收支月度数据的走势进行季节性分析,可以找出其一年内规则的季节变化规律,发现各个现金收支主要项目之间季节变动的依存关系。
元旦、春节、“五一劳动节”、“国庆节”等重要节假日为社会、居民的现金收支活跃期。一般情况下,在节假日到来前夕,即在每年的4、7、9、12月份,全市工资性支出呈现高峰,其中12月份是工资年终性支出月份,达到全年工资支出的最高峰,由此牵动储蓄收入发生季节变化,使其呈现相似的周期性规律。每年的3、9、12月份全市社会消费性支出(商品销售收入+服务业收入,下同)呈现高峰,由此带动储蓄支出呈现相似的周期性规律。每年的2、6、11月是居民消费性支出的低谷,亦是全市储蓄收支的低谷。
上述各主要现金收支项目的季节走势决定了全市现金回笼和投放的季节特征,使其在3、7、9、12月份呈现运行高峰,2、6、11月份呈现运行低谷(见图2)。
全市20年来投放回笼月度数据还显示每年的1月份为全年的净投放高峰,2月份为全年的净回笼高峰。
(四)储蓄收支与现金收支的主要项目之间呈现较强的相关关系
采用TSP对天津市20年来的现金收支月度数据进行处理,将各主要现金收支项目与储蓄收支进行回归,得出储蓄收支与各主要现金收支项目之间最为典型的回归关系式,从中可以看出各主要现金收支之间有如下关系:
1.储蓄收支受各主要社会现金收支项目的制约,其中:社会消费性支出(现金的商品销售收入和服务业收入)的增长将导致储蓄支出增加、储蓄收入减少;居民工资性收入增加(表现为现金的工资性支出和企事业管理费支出增加)将推动储蓄收入增加;社会的有价证券兑付(表现为现金的有价证券支出增加)将促使储蓄收入增加,有价证券发行(表现为现金有价证券收入增加)将促使储蓄支出增加;城乡个体经营收入的增加将导致储蓄支出的增加,储蓄收入减少(见下表)。
2.储蓄收入与储蓄支出二者之间的关系也相当密切,一般情况是当期和上期的储蓄支出将极大地影响到当期的储蓄收入的增加,当期的储蓄收入和上期的储蓄支出将影响到当期储蓄支出的增加,这说明在我市储蓄活动中返储率相当高,也表明储蓄收入是储蓄支出的重要支持因素。
3.从储蓄收支与现金投放和回笼的回归结果看,储蓄收入当期、前一期和前三季值对现金投放和回笼的贡献值是正的、储蓄支出的前一期、前半年和前三季值对现金投入和回笼的贡献值是负的,储蓄收支对回笼的作用因子值大于对投放的作用因子值,这反映出:①储蓄收入是支撑现金投放额和回笼额增长的因素,储蓄支出是现金投放和回笼的衰减因素;②储蓄收入和支出两者的综合使用是现金的回笼因素。(见下表)
二、储蓄收支的高速增长对现金投放回笼的效应
20年来,现金的投放回笼作为社会经济生活市场化和货币化进程的表现和反映,呈现了一个高速增长的过程,年平均增速达29.2%,而其中的储蓄存款收支额则以38.2%的更高速度迅猛增长。1998年9月份,储蓄收支占现金投放回笼的比重高达61.3%,远远超过所有其他各项现金收支项目之和,全市储蓄存款余额高达974.6亿元,占全市金融机构全部存款的54.4%,也远远超过其他各项存款合计数,金融机构储蓄已经成为目前社会融资和现金流通的主导和支柱。
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储蓄活动常盛不衰,飞速发展,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各阶层的经济取向,是各种社会经济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除了有“居民收入的来源复杂化、差别扩大化”、“居民储蓄传统和偏好”、“银行储蓄业务有国家信誉、还本付息、可异地现金结算、存取随便、与其他代理业务逐步融合的特点”等原因外,还直接受下述社会发展因素的支配和制约:
(一)全市居民社会人口结构的“成人化”发展扩大了居民的储蓄需求和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天津市居民的人口年龄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突出的表现为:在社会总人口中,15岁以下少年负担人口大幅减少,20-55岁中年劳动人口大幅增加,60岁以上老年负担人口缓慢增长,即呈现“极端成人化”的发展态势。一般来说,在人一生中收入曲线呈凸状,消费曲线呈凹状,因而人的储蓄能力和储蓄需求则呈凸状,中年人口是社会人口中储蓄能力最强,储蓄需求最旺盛的人口,“极端成人化”的社会是储蓄能力最强,储蓄需求最旺盛的社会。
(二)社会保障能力不完善激发了居民的储蓄意向和行为
改革开放以来天津市虽然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但尚未建立起与社会人口变化和经济发展相适应,以养老、医疗、失业和社会救济为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全市居民待业下岗、单位养老金医疗费发放困难情况逐年增多,这势必抑制居民中广大中、低收入阶层的消费倾向,增加其储蓄倾向,促使其增加储蓄以保障未来之需。
(三)消费的拓展、升档和消费环境的不良促使居民增加储蓄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天津市居民的消费领域逐年扩大,消费档次逐年提高,逐步由以日常的吃、穿、用、烧为内容,满足“人的生存”需要向以住宅、生活服务、子女教育、通讯、旅游、文化娱乐和机动车为内容,满足“人的发展”需要的方向拓展。这一社会进程的显著特点是消费开支起点越来越高,支出金额越来越大。由于天津市的社会信用消费极不发达,居民只能以增加平时的储蓄来满足不断提高的消费之需。另一方面,在商品生产和流通领域一些法制建设和市场管理工作滞后,消费者合法权益维护困难,不良的消费环境又抑制了居民的消费欲望,推迟了居民的消费行为,促使了居民储蓄的增加。
(四)大量个体经济以储蓄为依托进行经营导致储蓄收支激增
改革开放以来,进行个体经营的人逐年增多,天津市下岗、无业人员和外地入津谋业人员、一些在岗的低收入者也纷纷谋求第二职业以增加收入,这些个体或准个体经济现金进入储蓄进行周转,具有存取金额高、收支频繁的特点。
(五)居民对收入预期下降抑制了消费促进了储蓄
1995年至1998年市人行对天津市社会各阶层储户连续进行的14次储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居民对自身收入的预期逐年呈降低态势,这一社会心理必然使居民增加储蓄,抑制消费。
(六)社会其他金融渠道狭窄导致储蓄存款的激增
几十年来,由于社会、经济和金融等诸多条件和环境的限制使许多储蓄存款以外的社会融资工具发育不良,致使居民消费剩余的绝大部分只能进入银行储蓄,形成大量现金游资千军万马挤储蓄一座独木桥的局面。
结合本文前面数量分析结果可以发现上述分析内容均可得到很好的印证,这充分表明了天津市现金收支运行规律的显著性和运行特征的典型性。
三、几点结论
在我国经济市场化改革逐步深入,政治、经济稳步发展,金融机构储蓄业务不断拓展的条件下,上述影响储蓄变动的因素多数将是长期因素,以下结论是明显的:
(一)储蓄收支代表了居民的储蓄活动,反映和推动了居民的消费、收入和经营活动,是现金投放回笼的主导成分和关键影响因素。
(二)居民的收入、消费、储蓄和经营活动随着社会政治、经济、金融环境和条件的发展、变化而不断调整和相互制约,它们决定了社会现金收支的互动和制约关系。一般地,即期储蓄收入是居民未来消费、储蓄、经营和收入能量的积蓄,也是社会现金收支活动能量的积蓄;即期储蓄支出是居民前期消费、储蓄、经营和收入能量的释放,也是社会现金收支活动力量的释放。
(三)社会现金收支活动的特征是显著的,运行规律也是典型的,只要社会政治、经济和金融环境不发生剧烈的动荡,其运行规律则比较稳定,其未来发展的趋势即能预测。从上述分析结果看,储蓄收支、消费性现金收入、工资性支出和现金投放回笼20年来变化规律明显、稳定,运行特征也很典型,进行预测工作,可得到比较准确的预测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