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菇达人王学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达人论文,王学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二十年的坚守
20多年前王学武背负着分家分来的1000多元债务,开始了四处打工,赚钱养家的日子。为了多赚钱,他频繁更换工种,直到有一天,他偶然了解到种蘑菇可致富的信息后,人生的目标才逐渐清晰起来,从此不离不弃地走上了蘑菇种植这条充满了艰辛,也充满了希望的路。
第一步是沉重的。为了买种菇基料棉籽壳,王学武硬着头皮挨家挨户地借钱,在别人的白眼和拒绝声中硬是凑了400元钱。这400元钱启动了他的事业,也奠定了他“蘑菇人生”的第一块基石。仅仅3个月,他就成功地种出了第一批蘑菇,赚到了1000多元。首战告捷,极大地提升了王学武的信心,第二年他不仅扩大了规模,而且开始钻研菌种的制作技术。
有了良好的开头,并不意味着一路畅通。1993年,王学武已经成为齐河县表白寺镇菌种厂的厂长,但由于制菌技术和管理水平不到位,不少菇农种下香菇长出平菇,为此菌种厂蒙受了重大经济损失,王学武也痛定思痛,练就了通过看菌丝,甚至闻气味就能辨别出不同菌种的本领。也是这一年,王学武接到了河北三河蔬菜局几十万袋香菇菌种的订单,但是由于当时他的技术还不成熟,设备也简陋,菌种混杂问题严重。随着交货日期的临近,他急得用菌种瓶砸自己的头,瓶子应声而碎,脑袋却没事,王学武也清醒了,“看来老天爷不想要我的命”,路绝不了。之后,他争分夺秒专心研究,最终解决了难题,如期完成了订单,这为他在食用菌行业的发展赢得了机遇。
“坚持,坚持,再坚持,总有一天会好的!我这一辈子就跟蘑菇耗上了!”王学武就是这样坚守在食用菌生产领域。2008年他成立了自己的独资企业——山东齐河澳诺食用菌种植中心。2009年,该中心被授予“齐河县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称号,他本人也在为山东经济腾飞“青春立功”活动中,荣立二等功,荣获“山东省小蘑菇新农村建设先进个人”的荣誉称号。
不断创新,不能变可能
王学武能一条道走到现在,不仅由于他的坚持,还得益于他的探索钻研精神。他学历不高,却不畏技术难题,见招拆招,成就了多项首创发明。1994年,作为蘑菇基料的棉籽壳涨价5倍多,王学武就琢磨着用玉米芯替代棉籽壳。经过近一年的试验摸索,终于开发出了以玉米芯为主基料的蘑菇栽培新技术。该技术荣获了“山东省星火科技二等奖”。其不仅大大降低了种植成本,而且能变废为宝,改善环境,至今已成为食用菌种植业中的主导技术。
2000年,山东省食用菌工作站成立,王学武被聘为食用菌科技示范园技术指导,在这里他开始了酒糟栽培食用菌的研究。为此,王学武曾到中国农科院咨询专家,却被告知是不可能实现的。较真的王学武没有放弃,硬是摸索着用酒糟栽培出了蘑菇,使得中国农科院决定与他共同承担“酒糟高效栽培鸡腿菇研究课题”,该技术在东平县大面积推广,既消除了酒糟的污染,又让当地农民增加了收益。王学武从此在食用菌行业声名大振,先后收到了来自北京、韩国等地企业的高薪聘请。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种植、养殖业,增加林下产品附加值。王学武立即付诸行动,经过试验,在全省首先发展了林下用玉米芯种植鸡腿菇、酒糟种植鸡腿菇项目,而且在林下引种成功南方高档菇种竹荪。他的企业也因此获得了“全国食用菌行业龙头企业”等称号。
心系农民种菇致富
在齐河县表白寺镇,提起王学武几乎无人不晓。为让老乡们致富,王学武积极帮助村民修建菇棚,指导蘑菇生长。90年代中期,白寺镇老聂家村的聂振仁在他的指导下用玉米芯养平菇,最大的一株长到17斤重,轰动一时;大黄乡的藏金中去年包了10亩林地,从王学武这里学习了林下养鸡腿菇技术,当年收入25万元,今年扩大到40亩。在带领农民养菇的日子里,王学武每隔5天就要到菇农的大棚里走一遭。由于常年与蘑菇打交道,再加上对蘑菇有些过敏,他在棚外闻到味道,就能知道棚内的蘑菇出了什么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如今,王学武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组织起专业合作社,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管理加工销售,带领农民种菇致富。合作社现有100亩食用菌基地,繁育有竹荪、茶树、鸡腿、秀珍、海鲜、杏鲍、白灵、灰树花等珍稀菌种10余种,与省农科院合作研发了一系列珍稀食用菌种植新技术。
看着种植中心周边那一眼望不到头的杨树林,王学武对林下种菇的前景充满了信心。他说,我们在中心基地附近准备开发500亩左右鸡腿菇种植林地,以点带面,逐步建成大规模、高品质的种植基地,让更多农民靠蘑菇种植走上致富路。
(联系电话:0531-82595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