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协议流通模式:基于系统流理论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产品论文,协议论文,理论论文,模式论文,系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7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66(2010)02-0019-04
我国现有农产品流通模式是由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统购统销体系经过市场化改革逐步演变而来的,基本上形成了以农户、合作社、经销商、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农产品加工贸易企业等为主体的流通格局。当前“农超对接”、“批零对接”与“网络直销”等形式的出现表明我国农产品流通模式正在经历一场全新的变革,但对这些新型流通形式目前理论界和实践尚缺乏系统、准确的界定。
农产品流通在经济中的重要性决定了其在学术研究中的价值,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格伍、斯维尼(Gow H R,Swinnen J)认为解决农产品流通阻滞问题是刺激转型国家农业经济增长、效率提高及利润提升的战略选择。[1]张晓勇、埃瑞米安(Zhang X,Aramyan L H)将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分为两个维度:协议管理与关系管理,以及一个重要的补充关系——信任。[2]寇平君、卢凤君等认为我国农产品流通模式的战略目标应是“现代单段二元式”(生产者—消费者),该路径的实施必须以农产品信息网络平台作为支撑。[3]
在国内农产品流通研究中系统流原理(也称为三流合一或四流合—原理)已成为一种分析框架。只要有流动存在,就一定存在驱动其流动的势与阻止其流动的阻。在农产品流通中,终端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可视为物流势,物流阻是在流通基本活动中可能产生的农产品流通损耗。从农产品流通模式的角度看,在流通中推动物流的能量流就是资金流,可将其看作流通领域的能量流。资金流的阻耗在于资金结算方式以及流通企业人为设定的资金划拨规则。信息流阻表现为对所需资料掌握不全、信息资料过多造成信息爆炸或相应的信息处理技术发展的深度与广度不够。[4]
一、传统农产品流通模式
在我国“小生产,大流通”的农业总体格局下,农产品流通呈现多样化形式,传统农产品流通主要包括以下四种模式:(1)以农村经纪人和运销队伍为主体的经纪、贩运型流通,农民自己闯市场,找销路、搞运销,具有积极性、自主性、灵活性,但组织化程度低,比较分散,信誉度不高,市场不确定性非常大;(2)以龙头企业为组织形式的加工贸易型流通,企业与农户之间建立紧密的产销关系,实现产销一体化经营,但公司与农户双方的契约约束比较脆弱;(3)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龙头的市场带动型流通,是目前农产品流通的主渠道,但是批发市场的功能尚未健全和充分发挥,限制了其引领农业发展的作用;(4)以连锁超市为主导的采购型流通,主要通过供应商在产地和批发市场采购鲜活农产品,但产品来源追溯及质量安全控制比较困难,流通环节多也导致超市采购成本难以降低。
传统农产品流通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产品物流中流通环节过多所导致的流通成本增大、损耗加大以及质量追溯难以实施;农产品信息流的单向传递以及纵向环节多导致的信息滞后、信息失真,放大市场风险,产生信息孤岛现象;农产品资金流的结算方式与规则导致的资金结算效率较低。可见,传统农产品流通中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都存在着大量的阻耗,导致流通不畅,制约了我国农产品流通的进一步发展。
所谓协议流通是指农产品供应链中各利益相关主体以某种协议的形式明确各自分工,统一协调上下游的供应商和客户,运用生产风险、流通风险分担和利益分配机制,解决农产品交易信息不对称和流通成本高等问题,形成供应链整体长期交易关系,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果蔬类农产品协议流通模式是对传统流通模式的改进,在顺畅“三流”、减少阻耗方面具有明显效果,可归纳为四种:批发市场服务拓展型、中间企业供应链组织型、连锁集团主导型及零售企业定点型。目前这四种流通模式是我国果蔬类农产品流通的主流模式与发展趋势,根据统计资料显示,四种流通模式主导的流通量约占我国果蔬农产品总流通量的90%以上。
二、四种协议流通模式分析
1.批发市场服务拓展型
该模式以批发市场为核心,有效连接供应与销售环节,批发市场对上下游的服务拓展是其成为供应链核心企业的关键。由于产地与销地批发市场的空间位置、供应链定位以及服务对象不同,在功能与服务上有不同的侧重点。产地批发市场的定位与发展方向为区域农产品集散中心、仓储物流中心和生产信息中心,突出集散、仓储运输、生产与供求信息查询发布及产销对接等服务功能。销地批发市场的定位与发展方向为城市仓储配送中心、展示交易中心与信息中心,一般位于城市近郊,应突出仓储、分级包装、加工配送、展览展示、会议洽谈及电子商务等功能。(参见图1)
图1 批发市场服务拓展型
(1)物流分析。从物流费用看,农产品批发行业物流费用中运输费用比例最大,2006年运输费用占农产品物流费用的38.83%。[5]2006年管理费用率为33.19%,较2005年有所减少,但比例仍然较高,说明农产品批发行业物流信息化水平、物流组织管理水平有所提升,但整体上仍然偏低。从物流服务角度看,产地批发市场已初步具备集散功能,但需不断整合,向集约化方向发展,将一些小型集散中心通过合并、扩张等方式向区域大中型集散中心发展。销地批发市场的仓储物流配送功能有较大发展,但包装、加工功能较弱,应着力发展物流增值服务。未来销地批发市场重点供给对象为农贸市场、单店超市、小型果蔬便利店,应逐步由批发市场采购、随机配货向自动补货、网络订购、直接配送方向发展。大型批发商的货品稳定性、质量可追溯水平均高于小型批发商,因此发展物流配送的关键点在于批发市场中大型批发商的培育与成熟。
(2)信息流分析。产地批发市场着重于提供生产指导信息、货源数量和质量信息、物流运输信息等;销地批发市场注重提供供求、价格、城市物流配送信息等。目前大中型批发市场均建有信息中心,采集与发布市场和物流信息,但从对中商集团下属批发市场的调研看,批发市场在信息对接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如远程信息对接、系统稳定性、信息共享、客户信用累积查询等都不尽如人意。通过建立全国统一的果蔬类农产品协议流通平台可实现全国主要批发市场供求信息在线查询、信用度累计查询、仓储和物流信息查询、电子交易等功能。上述功能虽然在部分批发市场也可实现,但由于各批发市场内部信息系统互相分割,没有形成统一的全国平台,无法在全国范围内共享信息,造成信息孤岛现象,难以充分发挥各批发市场信息整合优势。
(3)资金流分析。产地与销地批发市场都应尽快实现电子结算,这将有利于大额资金安全及资金快速流转。批发市场还应引入银行、保险等金融服务机构,联合这些机构为批发市场的客商提供各类金融服务,为中小型流通组织解决规模经营与迅速发展的融资问题,转移分散经营风险,提高资金的流转速度,最终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目前金融服务是很多销地批发市场的短板,对侧重于商流服务的销地批发市场更为迫切。
2.中间企业供应链组织型
该模式以实力雄厚的加工、贸易型企业为核心,加工贸易企业可通过其强大的国内外分销网络,将农产品直接送达终端。在供应链架构中,这类核心企业上游连接生产端,下游连接销售端,处于生产与销售间的枢纽位置,应充分发挥其在供应链中的组织作用。(参见图2)
图2 中间企业供应链组织型
(1)物流分析。从物流费用来看,农副产品加工行业物流费用中运输费用的比例超过六成,2006年运输费用占农产品物流费用的63.95%,说明农副加工行业运输组织化水平较低,各种运输方式不匹配、不衔接,难以发挥综合优势。2006年包装费用率仅为2.45%,所占比例较低,说明农副产品加工行业对农产品的包装重视程度不足。从物流运作看,中间企业可与生产环节直接对接或通过合作社、集货商提供货源,通过分级、加工、包装等供应链增值活动,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直接为下游销售端提供可直接出售的农产品或加工品,使物流环节趋于扁平化。由于核心企业具有一定的规模优势,可以采用第三方物流模式。
(2)信息流分析。中间企业一般接近产地区域,因此对生产端的控制难度不大,难点在于对需求信息的掌控,如何找到稳定、批量的需求方,如何对其诚信度进行判别与考察都是成功实现对接与持续稳定供货的关键。如新疆果业集团位于新疆果品产地,能较容易对产地进行控制,但遇到的困难是如何与需求方对接,如何考察新客户的稳定性、信用度及实力。通过协议流通平台可实时查询需求方的历史交易记录、诚信评价记录,做到客观地对其进行评价,对集团的销售决策将有非常明显的提升与辅助作用。
(3)资金流分析。中间企业的销售渠道主要以出口及国内连锁超市为主,渠道回款有一定的滞后期,企业最担心的问题是能否按时足额收回货款,保证企业利润与持续经营。通过协议流通平台,企业可首先查询需求方的历史交易记录与信用度评价,判断其支付能力与诚信水平,防范交易风险;在发货前,客户货款打入第三方支付平台,发货且对方确认收货后系统自动将该笔款项划拨至企业账户,大大减少了违约与资金风险。
3.连锁集团主导型
该模式以连锁集团为核心企业,连锁集团通过其强大快捷的信息系统、庞大的终端分销网络及雄厚的资金实力,成为供应链的核心企业。目前实践中出现的“农超对接”形式,就是连锁集团主导型流通模式的一种表现。(参见图3)
图3 连锁集团主导型
(1)物流分析。从物流费用看,食品等零售行业物流费用中运输费用的比例过半,2006年运输费用占农产品物流费用的53.69%。2006年管理费用率为36.74%,较2005年有所减少,但比例仍然较高,说明食品等零售行业的物流信息化水平、物流组织管理水平有所提升,但整体仍然偏低。食品等零售行业的仓储及配送费用率较低,2006年分别为0.85%和3.77%,说明食品零售行业的仓储配送有较大发展空间。从物流运作看,连锁集团通过直接控制产地,对规模农户或合作社直接进行采购,省却了中间环节,物流环节扁平化的发展趋势十分明显,通过第三方物流,快速将货品分送于城市仓储配送中心进行分级、加工、包装,并按各终端店铺的需求进行配送,从而掌控整条供应链。一些小品种、上市期间短的果蔬产品不适合大规模采购,可从批发市场采购或由供应商供货来满足。
(2)信息流分析。信息流重点在于对供给信息的获取与甄别。连锁集团如何找到符合要求的农户和合作社为其供货,如何对其诚信度进行判别与考察都是能否成功实现对接与持续供货的关键。供应链内部节点之间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对于供应链成功与否非常重要。[6]目前北京物美集团派出大量直采员到达产地一线,对生产者作大量的甄别、挑选工作,工作量相当大,但效率较低。未来如果能经由“果蔬类农产品协议流通平台”实现全国范围内合作社、规模农户的信息查询、信用查询、交易记录查询等功能,以上问题将迎刃而解。另一方面合作社、农户也能对连锁集团的需求信息、价格信息及交易信息进行查询,将大大减少双方直接对接的信息搜寻成本与交易费用。
(3)资金流分析。连锁集团在直采初期对农户还难以实现电子划账,仍以现金交易为主,待协议流通系统的产地生产者(农户、合作社等)数据库建立后将逐步实现电子划账。
4.零售企业定点型
该模式以单店超市(非连锁型超市、零售卖场)为主,与农贸市场相比,单店超市的经营主体具有一定规模,但其规模和实力明显弱于连锁集团,一般不会配备强大的信息系统,也没有实力派出大量采购员直接去产地批量采购。因此,这种模式可以依靠批发市场、供应商、合作社来供货。目前农产品流通实践中出现的“批零对接”形式,就是该模式的一种表现。(参见图4)
图4 零售企业定点型
(1)物流分析。较之零售散户,单店超市的产品来源更为广泛。单店超市从批发市场采购可直接依靠批发市场完成产品的分级、加工、包装、仓储及配送功能。对于合作社与供应商供货可直接将货物运送于超市后台进行简单的分级、加工与包装等增值处理,也可在超市附近租用合适的小型分拣、清洗、包装场所,进行处理后再运往超市。
(2)信息流分析。零售企业定点型重点在于对供给信息的把握。由于单店规模较小,供应商、合作社对接意愿不强,单店超市与供应商、合作社的对接更加依赖于协议流通平台。只有在统一平台上进行交易,单店超市才能充分规避其规模小的弱势,从而更加平等的参与合作与对接。
(3)资金流分析。单店超市完全可实现电子支付,实现零账期,但其抗风险能力较差,应关注交易资金的安全,因此更加依赖于协议流通平台,通过协议流通平台的信用保障实现资金安全,凭借历史诚信记录选择实力与信誉较高的批发商及供应商,并在货品检验合格后再确认付款。
三、研究结论
通过运用系统流理论对传统农产品流通模式及果蔬协议流通四种典型模式架构与特点的分析表明,减少子系统——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的阻耗,是提升和完善农产品流通大系统的关键。物流中的流通损耗,资金流中的结算方式与支付规则,信息流中准确、有效的信息供给与透明快捷的信息共享是由传统流通模式向协议流通模式转变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现实中的四种协议流通模式对减少系统流阻耗具有明显效果,反映了果蔬类农产品流通发展的趋势。
批发市场服务拓展型成功实现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产地批发市场的区域集散、仓储运输功能及销地批发市场的物流增值、商务与金融服务功能。中间企业供应链组织型重点在于对生产组织与需求信息的掌控。连锁集团主导型成功实现的关键在于对供给信息的获取与甄别,以实现产销对接、持续供货与质量安全。零售企业定点型更加重视对供给信息的把握,以规避其规模小的劣势,从而实现平等的合作与对接。
对四种典型协议流通模式共性的研究表明,以全国统一的信息平台为支撑,农产品流通渠道将逐渐趋于纵向扁平化,流通环节的减少是必然趋势;农产品流通组织提供增值服务的多样化、区域功能的差异化是未来发展的方向;需求与供给信息的有效获取是模式成功对接的关键;资金支付方式与规则的改变将加快资金周转速度、提升流通效率。
标签:农产品论文; 农业合作社论文; 供应链物流论文; 供应链系统论文; 流通加工论文; 供应链融资论文; 农民合作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