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与“想象”概念的辨析与运用_联想论文

“联想”与“想象”概念的辨析与运用_联想论文

“联想”和“想象”概念辨析及运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概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联想和想象”训练内容贯穿于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始终(下文所举例子均为本册课文),我是这样贯彻这项训练的。

一、抓住“联想和想象”的共同词:想

“联想和想象”的共同词“想”,由泛指客观事物的“木”、视觉器官“目”及思想器官“心”组成,意思是眼睛(目)看到一种事物(木),“心”就想到另一种事物。甲骨文“木”与“目”组成“相”,本意是用“目”看树木。教师对此应有所知。

1.相关性

即想到的和看到的两者之间必须彼此关联。如《山中访友》中写道:“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我脚下长出的根须,常常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散文家李汉荣为什么“靠在一棵树上”就“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而不是别的什么呢?因为他是在“山中访友”,把树当成了自己的朋友,树与人彼此关联,通过人树情融、人树合一的想象,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相似性

即想到的和看到的两者之间必须有共同点或相似点,或形似,或神似,或形神皆似。如《山雨》中有这样的描写:“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敲击琴键能发声,雨丝敲击岩石、树叶、绿草也会发声,作者正是根据二者都能发声这一相似点,才由岩石、树叶、绿草联想到“琴键”,把“雨丝”想象成“手指”,把雨声想象成“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学生在领略这段美妙的“联想和想象”描述时,也欣赏到了一幅“雨在山中”“山在雨中”“山雨同奏”的动态美景图。

3.相承性

想到的和看到的两种事物具有某种逻辑联系,或因果关系,或顺承关系,或事物的发展趋势。如《太阳的话》中有这样的抒怀:“让你们的心像小小的木板房,打开它们的关闭了很久的窗子,让我把花束,把香气,把亮光、温暖和露水洒满你们心的空间。”作者由人们封闭的心灵想到关闭窗子的木板房,由召唤人们敞开心扉想到打开窗子,由打开窗子迎接光明的到来想到把花束、香气、亮光……洒满心的空间。这种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相承性联想,让儿童真切地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唤起他们对光明和幸福生活的追求。

4.相对性

即想到的和看到的两种事物之间或色彩上相互映衬,或在性质上相互对立,或在事理上相互矛盾,或在情感上相互排斥。这种对立关系是依靠一定条件而存在,随着一定条件而变化的,常常含有对照、比较的意味,如《山中访友》中有一段精彩的“映衬”:“你好,悠悠的白云!你洁白的身影,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在白与蓝的相互映衬下,白云更加“洁白”,天空更加“湛蓝”,感受“充满宁静”,奇景奇情,令人陶醉。咀嚼这段美文,学生的心胸会豁然开朗,在心旷神怡中很自然地领悟了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关注“联想”的关键词:联

《现代汉语词典》对“联想”的解释是:“由于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由于某概念而引起其他的概念。”其思维方式为“由甲想到乙”。联想的关键词是“联”,许慎《说文解字》注:“联,连也,从耳,耳连于颊也;从丝,丝连不绝也。”可见,联想不仅与视觉器官“目”和思想器官“心”有关,而且与听觉器官“耳”也相关。《月光曲》有一段精彩的联想:皮鞋匠静静地听着贝多芬弹琴,他耳朵听到轻悠、舒缓的音乐,心里就想到了“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了月亮,眼前就出现了海面上“洒遍银光”的景象。如果去掉这些联想的句子,只是实实在在的叙述:“皮鞋匠静静地听着贝多芬弹琴”,这段文字就失去了一大半光彩。引导学生阅读,只有分辨出事物与联想,才能领会作者表达的意图,体验作者抒发的感情,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学生平时观察和习作,只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得具体,并能恰当地加上自己的联想,文章的内容就会更充实,表达的情感就会更细腻。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创造性地理解”文本中“联想”的经典例子,由简单到复杂,由欣赏到模仿,由模仿到创造。

首先,学习简单联想。比如“人之联想”(由此人想到彼人),“好几天以前,房东太太就对我说,她的儿子今天回家,从学校回来,她高兴得不得了……但她的儿子一直没有回来,她有点沮丧……看到她的神情,我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怀念母亲》)季羡林先生本来是在怀念自己的母亲,这儿又想到异国他乡的房东太太,这里的“人之联想”旨在说明怀念母亲是人之常情,从而加深对母亲的怀念之情,尽情讴歌母爱的伟大。引导学生赏析案例,就能引发他们的审美追求,产生“人之联想”的冲动。还可引导学生练习这些简单联想:①事之联想(由此事想到彼事);②景之联想(由此景想到彼景);③物之联想(由此物想到彼物);④时间联想(由此时想到彼时);⑤空间联想(由此处想到彼处);⑥情感联想(由此情想到彼情);⑦感觉联想(由此感觉想到彼感觉);⑧观念联想(由此观念想到彼观念);⑨态度联想(由此态度想到彼态度)。

其次,学习复杂联想。复杂联想主要有:①推测联想。如:“喂,淘气的云雀!叽叽喳喳地在谈些什么?我猜你们津津乐道的,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山中访友》)作者用推测联想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显得更委婉、更亲切、更客观、更有趣、更有力度。②归纳联想。主要指在解决某个特殊问题时进行分析、整合而产生的联想。仍如《山中访友》中的一段:“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上的人影、鱼影、月影。”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格从时间、作用、形态等方面归纳联想到老桥“德高望重”。③分析联想。如:“溪流河川中闪闪发光的不仅仅是水,也是我们祖先的血液。那清澈湖水中的每一个倒影,反映了我们的经历和记忆;那潺潺的流水声,回荡着我们祖辈的呼唤。”(《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作者对溪流河川的水、倒影、流水声展开分析联想,与文章开头“对我们这个民族来说……”相照应,说明历史悠久、一脉相承。④综合联想。如“从巍峨峻拔的高原走来,我是冰山上的一朵雪莲;从碧波环抱的宝岛走来,我是海风中的一只乳燕;从苍苍茫茫的草原走来,我是蓝天下翱翔的雏鹰;从七沟八梁的黄土坡走来,我是黄河边鲜嫩的山丹丹。”(《中华少年》)雪莲喻指纯洁,海燕喻指勇敢乐观,雏鹰喻指抱负远大,山丹丹喻指热烈顽强。作者综合四个方面联想到中华少年的共同美德,展示“神州大地生长的希望”。联想可以引发思想创新。钱学森说:“创新的思维往往开始于形象思维,从大跨度的联想中得到启迪,然后再用严密的逻辑加以推进。”

还有类比联想、并列联想、定向联想等,此处不再赘述。

三、领悟“想象”的关键词:象

想象有两个定义:作为名词,“心理学上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作为动词,指“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想象的一般思维方式是“把甲想成乙”。联想要有理,想象要有象。想象的关键词“象”,其基本义是“形状、样子”,比如阅读中的识象、意象、融象就要靠想象帮助完成。识象是学生把文字“倒翻过去”,在想象中把“那白纸上的黑字再依旧翻译成为具体事物”的形象。意象是语言文字中蕴含的作者思想感情的形象。融象是学生想象“作者把经验或想象所得的具体事物翻译成白纸上的黑字”的构思写作的情景,即“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想象具有预见功能。想象教学要有目标定位。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从事任何活动包括学习活动之前,都必须首先在头脑中确立定向目标。

1.创造想象

就是“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怀念母亲》课后练习要求学生回答“在你的想象中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学生与作者的母亲素昧平生,怎么知道她的面影呢?只有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想象,像电脑模拟画像那样想象母亲的面影。这里可能有赵母的眼睛、钱母的眉毛、孙母的鼻子、李母的嘴巴、周母的耳朵、吴母的发型、郑母的脸庞、王母的慈祥……学生就这样运用发散思维进行创造想象,多元解读“母亲的面影”,在快乐的创造性想象中达到了教科书问题设计的要求,领略了学习的最高境界——乐。

2.再造想象

有的学生囿于生活体验和生活环境的限制,在学习课文《山雨》时,对山雨、雨中山林的描写可能会有陌生之感,对此,教学中可引导他们一边读一边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大胆地进行再造想象。阅读是学生的思维在一个一个的意义点上跳舞,联结这些意义点的桥梁是联想和想象。教科书上的“山雨”并非学生体验中的山雨,课文中的“山林”也并非学生经历过的山林,只有引导学生把书上“死”的山林和自己体验过的“活”的山林结合起来,才能组成一幅有声有色的“山雨图”。

3.还原想象

《山中访友》思考题:“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体验?和同学交流交流。”和同学交流“类似的体验”时,就要用还原想象,即还原生活的经历和感受,把“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还原想象一要注意体验性,只有自己亲身体验过的才是真实的、感人的;二要注意选择性,不是把生活中经历过的所有东西都“还原”。作者把“古桥、树林、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等事物想象成自己的朋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选择上述列举的几件事物进行还原想象。还原想象不是记生活流水账,也不是抄袭,而是一种模仿和创造。

4.补充想象

“口语交际习作五”:“我和陈明是好朋友。一天,我们把在手工小组做的小木船拿出来玩,陈明一不小心把我的摔坏了。争执中,陈明又把它踩坏了,我非常生气,一把夺过他的小木船……”这段话只讲了故事的开头,没有详细讲述事情后来怎样、争执中双方都说了些什么、“我”生气的样子怎样、夺过小木船又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结果怎样,这些都要引导学生进行补充想象,才能把事情的经过和结果写清楚、写具体。

有联想,思想就活跃;有想象,情感就丰富;有了“联想和想象”,就有了放飞希望的翅膀和产生创新思维的可能。因此,根据教材特点,“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语文课程标准》)

标签:;  ;  

“联想”与“想象”概念的辨析与运用_联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