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教师进修学校 138000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
问题情境是思维的本质。它产生必须依赖于问题,问题是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体改学生的探究能力的起点。那么提出一个什么样的问题才能创设出一个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合作、探索、发展的平台,并使学生以问题为线索,以问题为核心,基于问题情境发现和探索知识,掌握技能、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体验到学习的乐趣,真正成为建构知识的主人。
创设问题情境应根据学生的水平和认知心理特点,遵循以下途径。
1.利用自然现象、生活生产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学习生物知识,必须让学生尽可能多地看到实物,利用自然现象,然后通过自己的思考来获得真实的知识。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学习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区别与联系时引导学生自己从以下方面总结: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各在哪里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各在什么时间进行?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时,植物各吸收什么气体?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在物质和能量转换上有什么区别?植物进行呼吸作用需要的有机物是从哪里来的?释放的能量是从哪里来的?植物进行各项生理活动都需要消耗能量,这些能量是从哪里来的?通过这样的设疑,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学习,不仅生动有趣,而且教学效果良好。
2.通过比较分析,创设问题情。
人们认识事物,把握事物的属性、特征和相互关系,都是通过比较来进行的,只有通过比较,区分事物的异同点,才能识别事物,把它归到一定的类别中去。在生物教学中,要针对学生易混淆的问题,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明辩正误。
3.利用学生自身和社会的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在生物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十分注重学生自身实际和社会实际。初二学生的身体发育,大多数已进入青春期,他们的身体的各个部分都发生着明显的变化。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此,在学习“激素调节”这一章时,可以结合学生身体的变化,如身高、体重迅速增长等,提出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进而导出本章的课题。也可以从一些生理现象入手。
例如,为什么人的血糖浓度保持在0.1%左右,不会升高或降低而超出正常水平。再如:关于传染病的概念教学,可以先让学生依据生活经验和社会的实际,举出生活中常见的病,如流感、心脏病、胃病、病毒性肝炎等,让学生分析辨别后提出:哪些是传染病?哪些不是传染病?由此导出传染病的概念和特点。这种提问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而且又是通过自己分析和思考得出的结果,其效果比直接讲述传染的概念要好的多。
二、游戏课堂,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感受到生物科学的价值和魅力,我将课前复习设计成闯关游戏。
每上完一节课(或一章),让每个学生用所学知识出四道复习题,按难度梯度分为:A(l0分题);B(20分题);C(30分题);D(40分题),题单背面写上自己的学号(该生拥有这道题的解释权及评分权)。同分值的题目放到一个盒子里,闯关学生自选分值,教师随机抽题让学生回答,答对可继续闯关, 累计得分,答错者被淘汰。
1.游戏注意事项:
(1)复习题可以是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因时间的关系 一般不出识图作答题。
(2)出题人必须掌握自己所出复习题,闯关者答题完毕后,出题人立即判定继续闯关还是被淘汰。被淘汰时出题者要说明被淘汰的原因。
(3)闯关者力争提高回答的速度,无力继续闯关时要马上放弃,不能拖延时间。
(4)各小组组长组织复习题的命制,课代表负责将命制的复习题收交。上课前必须放在讲桌上。
(5)闯关优胜者和闯关失败者组成互助小组。优胜者要认真指导失败者,同时,也要学习失败者的长处。失败者虚心向优胜者学习。要做到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2.游戏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1)在试题的命制过程中,部分同学对试题的难度把握不够准确。在小组内及时讨论不同试题的难度,并进行个别指导,帮助他们分析比较不同试题的难度。
(2)有部分同学害怕闯关失败而不能主动闯关。 对这些学生要及时给予良好的心理暗示和适度的语言提示,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提升学习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强大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恰当设置问题情境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一项有效教学策略。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认真而深入地分析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潜心研究学生的认知特点,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生物课持久的兴趣,激励学生不断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之中,使他们乐学、善学、会学、学而忘我,乐此不疲。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那么,我们的课堂也一定会充满活力,教与学也一定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论文作者:田俊慧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6年1月总第9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3/31
标签:学生论文; 情境论文; 复习题论文; 光合作用论文; 是从论文; 呼吸论文; 失败者论文; 《教育学》2016年1月总第93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