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取向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本市场论文,取向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资本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它是指一年以上的中长期资金交易关系的总和。其作用在于通过迅速有效地把资金从储蓄者手中转移到投资者手中的转移机制来实现资本在不断的运动中保值增值,并以此来促进整个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然而,由于传统体制和传统观念的影响,资本市场这个概念在我国的正式提出和逐渐受到重视是近几年的事。尽管如此,我国资本市场经过几年的发展,已初步打下比较好的基础,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并成为支撑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和政府调节社会经济结构的主要手段。近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增长的增量部分,主要得益于资本市场规模的扩容。所以,保持一定规模且相对稳定的长期投资,不仅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消耗,扩大生产规模,而且也有利于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扩大利用外资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一、发展我国资本市场的意义
发展资本市场对中国经济的重要作用,首先表现在它为国内外各类投资者投资中国经济提供便利的工具和有利的场所,为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发挥着巨大的筹资、融资功能和作用。而且,在中国现阶段,发展资本市场还有其特殊的作用和意义。
1.发展资本市场,有利于促进我国国有企业“转机建制”,采用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国有企业从传统的行政干预机制向市场经济的营运机制转换,客观上要求建立一整套适应企业经营需要的市场体系,特别是资本市场。目前,我国企业的盈利能力、自我积累能力普遍不高,银行借款仍是企业长期投资的主要筹资方式,而银行在巨额不良债权的困扰下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既不愿也不能继续向企业“输血供氧”。因此,在现阶段增辟新的资金筹集渠道势在必行。而且,要使国有企业成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就必须打破企业现有的产权主体单一,资金运作高度依赖于银行,自有资本比例极低的格局,允许企业通过发行股票或长期债券进行融资,建立起以银行信用为主导的多渠道、多方式的融资体系,为企业产权主体结构的优化和多元化及资本化经营的开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必要的条件。
2.发展资本市场是我国经济发生演变后新形势的需要。80年代以前,我国的国有企业产品在市场上居垄断地位;进入90年代后,三资企业和乡镇企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并大举进入消费品和投资市场。为了适应国内外市场演变后的新形势,国有企业作出了一系列调整,如向股份制、集团化方向发展,采取兼并、收购、上市、集资等方式增强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开拓多元化业务等。在市场变化的同时,企业还直接面对跨国集团在国内外的挑战,不仅表现在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及其产品开发能力方面的竞争,而且表现在企业外部资产兼并与反兼并,收购与反收购之间竞争。这一趋势将会长期存在,并将随着经济市场化和外向型的发展进程加快而趋于激化。因此,一个现代企业只有借助于资本市场来壮大自身的实力方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发展资本市场不但为企业资产运作铺平了道路,而且也不失为吸引外资的新辟渠道。
3.发展资本市场,有利于改善和加强宏观经济调控。我国经济运行,过去主要沿用直接的行政调控。在市场化取向的改革进程中,我国的宏观经济管理体制已经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现代意义上的产业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已经开始运作。但是由于资本市场发育不足,资本市场机制和体系的不健全,一些有效的宏观调控手段无法实施,发展资本市场,丰富金融商品工具,对于改善和强化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功能是重要而有益的。
4.发展资本市场,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转变。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的工业化已经由轻纺工业推动转向重化工业推动时期,工业化进入中期工业化阶段,资金密集型的重化工业和技术密集型的新兴产业将成为牵动我国经济进一步持续快速增长的引擎和龙头。经济结构的这种转型客观上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发展资本市场无疑是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一条重要途径。
二、我国资本市场存在的问题和缺陷
与国际上先期工业化与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资本市场发展相比较,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资本市场的目标要求相对照,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和缺陷。
(1)资本市场总量规模偏小,资本市场发育程度低。到 1996年末,我国全部金融机构贷款余额达61165.6亿元,而股票、 债券余额约为6000亿元,二者之比大约为10∶1, 即通过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总量的比例大于9%,不足10%, 而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的银行间接融资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之比大约为1∶1。直接融资所占比例过小,反映了我国资本市场总量规模偏小。反映资本市场发育程度的另一个主要指标—资本市场融资量占GDP的比例,我国也只有大约 14%。而市场经济发达国家这一指标一般接近或超过了100%,一般发展中国家也达到了 40%~50%。
2.资本市场的内部结构不太合理,债券比例过高,股票比例过低。如前所述,在我国市场的总融资价值量中,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比重尚不足10%;而在直接融资中,股票仅占5%,债券占95%, 显然是结构不合理,倚轻倚重。在1995年债券融资余额中,属于地方企业债券的仅占总债券余额的6.5%,而金融机构债券余额的 29.5%,国债余额占58.6%,这种债券市场结构也不合理。这说明我国工商企业不仅股票融资很少,而且发债融资也受到限制,并不便利。
3.资本市场流动性不足。流运性是指市场中存在大量的流动性强的金融工具,同时又有大量参加流通的主体。当前我国资本市场中机构性投资者参与不足,不仅契约性储蓄机构的发展受到严格控制,而且包括银行等大金融机构在政府证券批发市场上的自愿参与程度也十分有限。投资基金作为吸收小户资金的好形式在我国的发展也受到严格限制。我国股票市场仅靠若干家有限的大机构和数以万计的小股民散户所支撑,暴涨暴跌难以避免。我国股市的供给约束则来自许多方面,中央政府的额度管制成为制约股市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我国股份制和股票市场都处于试点阶段,规模受到严格限制。在同种普通股票上,我国也设置了不同类型的投资者,这是我国特有的现象。在国内市场中国家股和法人股不能上市交易,不仅证券市场难以顺利发展,还会使历史包袱越积越多,再积下去会积重难返,矛盾越来越多。现在的问题是,过去的公股不流通,新上市公司大量的国家股和法人股仍然不上市,公司每年的分红送股、增资配股,又会使公股的数量不断增加。从外国投资者来看,A股和B股以及其它股票之间人为的差别,导致了大幅度的价差,小规模B股市场流动性很差,海外投资者的积极性受到挫折。
4.市场价格机制不健全,市场的有效定价机制尚未形成。正因为我国的资本市场流动性差,而市场参与者又是少量的机构投资者,所以在我国资本市场上只需很少量的资本就能使股份发生波动,市场投机色彩浓重。一方面是由于投资者的不成熟和行为不规范,另一方面则是一些人为的因素造成的。例如,信息披露的不充分,投资者无法掌握能足以使自己做出理性决策的充分信息。在债券市场上,许多长期(3—5年)债券的通货膨胀指数不公开,股市将几个企业的股票的发行以额度的方式捆在一起,常常以抽签摇号的方式确定认购者。在股市和债券市场上承销商的竞争作用受到限制。此外,证券的设计也使投资者只看重证券的资本利得,而非资本收益。最后,政府的公告效应和利率差额的变动经常是一夜间的事,增加了市场的动荡程度。据统计,美国股市在最动荡的1986—1987年中波幅为23%。日本在同一时期为19%,而我国B 股市场波幅为26%,A股市场波幅高达84%。
5.监管不力。中国证券监管法规本身并无太大问题,许多证券法规的细则基本上与国际通用原则是一致的,但问题在于政府的监控,包括职能上和机构设置上。我国虽然有了证监会和证券委,并由前者执行日常管理。但它们存在的法律依据和作为政府部门设置的依据都不足。证监会为办事机构,但证券委并非国务院的正式组成机构,权威性不够。正因为权威性不够,所以对证券发行和交易管理分散于地方和中央的各主管部门之间,导致政出多门。从管理方法上看,证监会对股票发行和上市标准不统一,市场的非标准化影响未来市场的有序运作,而且证监会自身的监督在这种情形下变得重要却无法进行。在管理机构上只重国家行政机关的监管,未能发挥证券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从管理涉及范围来看,对于市场的某些部分,尤其是对于证券商和机构投资者的管理事实上仍然存在许多飞地。
三、完善我国资本市场的政策建议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前程广阔,任重而道远。针对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中存在的缺陷和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促进其进一步发展,使其走向成熟和完善,是我国当前的紧迫任务。
1.进一步推进企业体制改革,加快国有企业走向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规范股份制企业和上市公司的行为。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是企业体制特别是国有企业的体制问题。一方面,大量的国有企业至今产权结构未进行实质性的调整,产权主体至今仍然单一化的,政企难以分开,抑制了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已经改制的股份制企业和上市公司经营机制转换滞后,法人治理结构尚未健全,自我约束不力,行为不规范,影响了资本市场机制的健全和完善。因此,进一步推进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在企业微观基础方面一是要继续加大改革试点范围,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的总体规划,扩大上市企业的数量,扩大企业公开发债招股的规模;二是要改变现有的对上市公司行政性计划控制的作法。对经营绩效达到上市公司标准的企业,应该采用市场化的间接方法准许其成为上市公司。
2.改进和完善资本市场的运行机制。这主要包括:( 1)整顿和规范产权交易中心,证券交易中心和社会集资这样一些原始形态的之间融资市场,将它们纳入规范化的发展轨道之中,以期使我国的证券市场形成一个从中央到地方的合理结构和体系。(2 )尽快终止国有股和法人股不能上市的不合理做法,稳步推进三股的统一、合并,逐步实现股票的同股同资同利同权,使国家股、法人股在灵活的运行中不断地保值增值。考虑到国家股和法人股在整个股市中的现有比重和影响力,对它们的上市流通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无所作为,而应该分阶段、分批、多渠道,有步骤地进行。当前,可以考虑选择一些绩优的上市公司在其股价上升期试行国有股上市。这样可以减轻国有股上市这一事件本身对整个股市的冲击力和不利影响。(3)增加品种和开拓新的交易活动。 目前我国上市的证券品种很少,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日益扩大的投资者队伍的需求。因此,在扩大现有证券品种的同时,大力发展证券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以及可转换债券等新的金融产品,努力探索开拓新的交易活动,以便使证券供给和社会对它的需求吻合起来,并为投资者提供更多的抵抗风险的工具和手段。( 4)完善市场的价格机制。在发行市场上,应多采用拍卖竞价方式。针对股票二级市场上波动性大的问题,可在继续实行每日涨跌停板制度同时,对短期股票交易的资本利得进行征税,并改进分配红利的政策,多鼓励现金分红和定期支付利息;及时披露信息,提高信息披露质量,严格对传媒的职责守则,对过度炒作和市场操纵行为进行监管和处罚,努力改进政府的公告办法。
3.建立具有高度权威性的管理体制。要提高证券市场管理绩效,首先要理顺两个方面的关系:一是横向关系,即各级证管部门的关系,如证券委与证监会、国家证券委(证监会)与各省市证管办之间的关系,树立独立的、权威的管理机构;二是纵向关系,取消现行的由中央和地方两级主管部门构成的双重监管体系,赋予中国证监会通过其分支机构对地方交易中心的管辖权。将人民银行和证监会在监管职能上重叠的部分合并到证监会,建立统一的监管体系。其次,要加强资本市场立法。尽快颁布实施符合我国实际的《证券法》,并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规范各类资本市场。
4.根据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政府管理承受能力,适度扩大我国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以及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必然要求中国资本市场由以筹资为主的开放转变为向外筹资与对外投资相结合的开放,使得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目前我国外汇体制取得重大进展,已经实现了经常项目下的人民币自由兑换。在此种情况下,应稳妥的鼓励外国证券进入中国资本市场,减少财政对外国直接投资的优惠政策,引进科学的方法防范不稳定的资本流入或流出,继续拓展海外上市,充分保证足够的市场流动性,消除目前A股和B股分割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