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青少年的休眠现象分析_青少年教育论文

日本青少年的休眠现象分析_青少年教育论文

日本青少年蛰居问题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本论文,青少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蛰居的概念和特征

蛰居指像动物冬眠一样,长期躲在某个地方,不出头露面。当今社会中,一些身体、精神健康的青少年为逃避现实社会,长期居家不与外界接触,这些人通常被称为蛰居族。蛰居在日语中被称为“ひきこもり)”(音hikikomori),在英语中被称为“social withdrawal”。1990年,青少年蛰居问题首次见诸日本报端。如何界定蛰居概念成为日本社会各界讨论的焦点之一,至今尚未得出统一标准。其中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1)日本厚生劳动省的定义: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参与社会范围缩小,长期居家不参与就职、上学等社会活动的状态[1]。(2)山本耕平的定义:处于青春期的年轻人,一时难以获得社会认同,从而产生参与社会的障碍,一定期间内躲在自宅或自室中的状态[2]。(3)斋藤环的定义:近30岁且没有精神疾病的年轻人,连续6个月以上躲在家里,不参加社会活动的状态[3]。这些定义的侧重点和界定角度有所差异,但总体上看,蛰居者必须具备以下条件:长时间闭居在家、不与外人交往、不参与社会活动且身体健康,没有精神疾病。综合以上观点,本文试将蛰居定义为身体健康、没有精神障碍的青少年因各种各样的原因,在自宅或自室内闭居6个月以上,不参与社会活动的状态。他们失去了上学、工作等参与社会的机会,没有正常的社会交往,仅与家人保持最低限度的接触,甚至与家人也尽量避免接触,过着昼夜颠倒的生活。

蛰居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蛰居者的典型特征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整天待在家里,且大部分时间蜷缩在自己房间里,睡觉、看书、上网、打游戏,过着昼夜颠倒的生活;没有丰富的社会阅历,缺乏自信,找不到自身存在的社会价值,盲目消极避世;为逃避复杂的人际关系,拒绝同外界沟通和交流,甚至彻底避免一切可能发生的社会交往;蛰居者对网络比较依赖,上网打游戏成为很多蛰居者每天生活的主要内容。

蛰居的引发因素、类型和程度存在着多样性。青少年蛰居的原因各异,校园暴力、拒绝上学、性格孤僻、家庭不和、工作受挫、迷恋网络、沉迷游戏等都容易让人过起蛰居生活。日本KHJ家庭联合会① 2009年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蛰居者蛰居程度存在很大差异。在所调查的蛰居者中,能外出但没有社会交往的蛰居者占51.4%;不能外出,但可以在家中自由活动的蛰居者占17.6%;不能外出,在家中不能完全自由活动的蛰居者占5.4%;不能外出,只能待在自己房间内的蛰居者仅占3.8%②。可见,近一半的蛰居者能够外出,而不能外出、长期蜗居在自己房间内的蛰居者是蛰居中比较严重的类型。

蛰居的长期化和高龄化是目前日本蛰居者的典型特征。日本KHJ家庭联合会2009年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蛰居者平均蛰居时间在8年以上,最长的已达40年。而且,蛰居者的平均年龄和开始蛰居的年龄都呈现出上升的趋势,2002~2009年蛰居者的平均年龄分别为26.6岁、27.6岁、28.1岁、29.5岁、29.6岁、30.1岁和30.2岁;2004~2009年,开始蛰居时的平均年龄分别为20.5岁、20.6岁、20.9岁、21.1岁、21.2岁和21.2岁③。很多蛰居者一旦蛰居就容易走上长期蛰居之路。长期的蛰居生活不仅使蛰居者出现高龄化现象,而且蛰居者会丧失自信心,变得自闭、孤僻,举止粗暴、易怒,自控力差,甚至会对家人实施暴力,严重者会诱发精神疾病,实施社会犯罪。

此外,蛰居者中男性居多,且大多数与父母同居。日本KHJ家庭联合会2007~2009年发布的三次调查报告显示,蛰居者中男性所占比例分别为81.3%、82.1%和80.0%;蛰居者与父母同居的比例分别为91.5%、87.9%和85.9%④。大部分蛰居者完全依靠父母生活。

二、日本青少年蛰居的现状

(一)日本青少年蛰居问题的由来

早在20世纪80年代,重视学历、考试竞争、填鸭式教育、管理教育、差别教育、校园暴力、欺负人、拒绝上学等日本教育问题就很突出。1986年,一名初中2年级男生因校园欺负而自杀。拒绝上学的孩子也随之增多。1990年,青少年蛰居问题首次见诸日本报端。不过,报道角度侧重于青少年拒绝上学问题,蛰居只是拒绝上学引发的后果之一。1997年2月,《朝日新闻》朝刊家庭栏连续6期刊载了题为《人与生活——蛰居年轻人》的报道,记述了15名蛰居者,平均年龄26.9岁,平均蛰居年限6.9年,男女比例为4∶1[4]。该报道向人们展示了蛰居青少年们生活的现状、内心深处的苦闷及其家人的痛苦与无奈。作者塩倉裕还特别强调了青少年蛰居长期化问题,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同年4月,朝日新闻大阪厚生文化事业团召开了以“蛰居年轻人”为主题的演讲会,有约400人参加,会后成立了“父母之会”。此后,日本青少年蛰居问题逐渐引起社会关注。

2000年前后,发生了一系列由蛰居者实施的恶性犯罪案件,在社会上引起轰动。以此为契机,报纸、杂志等新闻媒体对蛰居问题进行大规模报道。与1999年相比,2000年各大报纸对蛰居问题的相关报道显著增多,《朝日新闻》的报道从115条增加到393条;《读卖新闻》则从46条增加到248条[5]。很多报道将蛰居与犯罪联系在一起,甚至出现了全国蛰居年轻人达到了百万人的报道,引起了社会的恐慌和不安。

(二)日本青少年蛰居人数

由于蛰居问题本身的隐蔽性和敏感性,对于蛰居者本人和其家庭来说,蛰居并非光彩之事,他们极力隐瞒自己或家人的真实情况;另一方面,蛰居的概念界定尚未统一,无法进行入户调查。因此,在日本,还没有关于青少年蛰居人数的详细统计数据。

目前,报道出来的青少年蛰居人数都是推测性的概数。早在1994年,《每日新闻》曾报道:“全国有蛰居青少年1万多人。”随后,日本研究蛰居问题专家斋藤环推测蛰居者达100多万人。2001年,临床教育研究所“虹”的负责人尾木直树根据调查推测全国有蛰居者的家庭达到了80万户到140万户(包括拒绝上学的人在内)[6]。2003年,厚生劳动省资助的一项调查显示:全国20~40岁年轻人中处于蛰居状态的约有50~100万人,蛰居者家庭至少有71万户[7]。另外,从日本KHJ家庭联合会等援助蛰居者的组织和机构了解到,参加这些组织的家庭和前去咨询的人很多,从中也可以看出蛰居人数不少。总体上看,日本青少年蛰居人数呈现出不断增长的态势。

(三)日本青少年蛰居的严重后果

首先,蛰居青少年难以自立,使得日本劳动力短缺问题愈发严重。就业获得稳定收入是自立的前提条件,而近10年来,不能顺利就业的日本青少年数量激增,已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在经济低迷、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对于不能正常社交、长时间与外界断绝联系的蛰居青少年来说,就业更是难上加难,他们往往陷入“想回归社会却又不能回归社会”的两难困境。特别是随着蛰居者及其父母年龄的增长,如何生存成为蛰居者面临的最大难题。另一方面,在日本高龄少子化问题加剧、劳动力严重短缺的情况下,蛰居青少年的增多,使日本劳动力短缺问题愈发严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日本经济的发展。

其次,蛰居者精神负担大,严重者会诱发精神疾病。蛰居对于青少年来说是暗淡的、没有生机和活力的生活状态。长期的蛰居生活不仅使他们完全脱离社会,失去了参与学校、社会生活的机会,而且精神负担也会随之加大。蛰居者是非常孤独和被边缘化的一类人群,“即使自己死了,也不会有人悲伤”、“任何人都不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与他人没有任何联系”等成为蛰居者们苦闷孤寂心境的写照。因此,蛰居者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长期蛰居的青少年会出现恐惧症、强迫症、失眠、退化、家庭内暴力等症状,严重者会诱发精神疾病。

最后,蛰居者实施的恶性犯罪事件频发。长期蛰居的青少年会出现暴力倾向,除了对家人实施暴力外,还会进行社会犯罪。2000年前后发生的京都事件、新澙事件和佐贺事件都是由蛰居者实施的恶性犯罪案件。京都事件发生在1999年12月21日,21岁蛰居男子将京都市日野小学的一名男生杀害。新澙事件是发生在新澙县柏崎市的监禁女性事件。佐贺事件发生在2000年5月3日,一名17岁高中生劫持了佐贺西铁高速公共汽车,次日犯罪少年被捕。这些事件性质恶劣,实施者均有蛰居经历。

三、日本青少年蛰居的原因分析

日本厚生劳动省2003年通过的《围绕10~30岁青少年蛰居问题的地区精神保健活动指针》中指出,蛰居问题既有社会性因素,也有家庭和学校教育方面的原因。

(一)社会性因素

青少年蛰居是富裕社会的产物。20世纪70年代,日本完成了经济高速增长,到80年代末,日本已经处于世界经济的支配地位。经济发展给人们带来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使青少年染上了许多不良行为,社会的道德水平普遍下降,校内暴力、欺负人、拒绝上学、家庭内暴力等问题随之出现并愈演愈烈。富裕的生活使青少年从小就养成了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的生活习惯,抛弃了奋斗精神。在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下,“自由打工族”、“啃老族”成为一些青少年崇尚的生活方式。而蛰居则成为青少年逃避社会竞争的一种极端方式,他们蜗居在自己的角落里,不与他人发生任何联系,以此来逃避社会责任。

青少年蛰居也是新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反映。日本人传统的价值观念是努力学习,考上名牌大学,进入一流企业,从而获得稳定的高收入和较高的社会地位。但这些对于在富裕生活中成长起来的青少年来说却变得毫无意义。他们不想重复父辈们的生活模式,希望能自由自在地生活,干自己想干的事情,按自己的意愿去生活。特别是泡沫经济崩溃后,企业破产,员工失业,自杀人数不断攀升。传统价值观念在青少年心中彻底崩溃,日本人传统的认真、忍耐精神已经不能吸引当今的青少年。他们回避眼前的困难,拒绝承担任何社会责任。日本青少年研究所对中日韩3国高中生的一项调查表明,当代日本高中生的进取心相当消极,逃避社会重任的心理极为强烈。最能体现日本高中生心理特点的是有关“将来成气候”的问题。不少日本高中生对此持消极态度,认为那样“责任将变得沉重”、“自己的时间将会丢失”、“为了变得伟大必须向别人低头”。因此,“强烈地想变得伟大”的日本高中生仅为8%,而持有这一想法的中国和韩国的高中生则多达22%~34%[8]。生活态度消极、忍耐力低、缺乏责任感、自私成为当今部分日本青少年的价值观和生活观。因此,在物质丰富而人际关系浮泛淡漠的当今社会,崇尚自由、缺乏工作热情和社会责任感的青少年难以适应现实社会中复杂的人际关系,时常感到孤独和精神疲劳,严重者会逐渐封闭自己,拒绝与人交流,躲在自己狭小的角落里逃避现实,走上蛰居之路。

(二)家庭教育偏颇

日本传统的家庭结构是三代同堂的大家庭,孩子多,家教严。随着物质条件的丰富,生活的便利,核心家庭逐渐取代了大家庭。孩子少,父母对孩子过分溺爱,家教松懈。孩子拥有独立房间,大部分时间喜欢待在自己房间里玩游戏、看电视、听音乐,与家庭的交流减少,逐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孤僻性格。而且随着核心家庭的增加,家庭内部的交流逐渐蜕化。现在的日本家庭,父母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孩子。特别是父亲,早出晚归,没有时间与孩子进行交流,就连节假日都要忙于各种应酬,不能与孩子一起度过。而处在青春期的青少年往往存在着大量的心理问题,家庭应该是孩子最好的倾诉地。由于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受阻,很多孩子无法缓解内心压力时,就会封闭自己,拒绝与人交往。

日本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学习,父母没有将孩子的人际交往、道德品质、性格培养及心理健康作为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家庭教育的偏颇对日本青少年道德、人格的形成产生了负面的影响,青少年们变得以自我为中心、孤僻、性格内向、自控能力差。而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正是对周围事情过于敏感的时期,一旦与社会接触就会感到不安,容易否定自身的存在价值,严重者会拒绝上学或参与社会,躲在家里过蛰居生活。

蛰居者生活的家庭往往具有以下特征:父亲对孩子放任不管,漠不关心,而母亲对孩子又过度溺爱;经常体罚、虐待孩子;片面追求成绩,过于看重学历;夫妻感情不合、经常吵架。母亲对孩子溺爱,使得孩子难以自立,导致很多孩子只要遇到挫折,就逃避在家。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长期熏陶下,孩子的性格也会扭曲,变得不自信,容易封闭自己,过蛰居生活。

(三)学校教育问题突出

日本是学历社会,社会地位由个人的学历高低甚至毕业于哪所学校决定。为进入名牌大学,学生从初等教育阶段就开始了激烈的考试竞争。而这种典型的应试教育片面强调学生的考试技能,忽视了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日本一切以考试为目的的教育体系开始牵制青少年的生活,并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压力。激烈的考试竞争和高淘汰率,必然使有一部分学生不能实现其理想,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一些学生因此而产生学习焦虑、考试焦虑、厌学情绪以及学校恐惧症。从日本的教育来看,现在的学生需要付出的努力是超负荷的。于是,出现了种种病理现象,他们拒绝上学,一到打算去学校的时候,就会浑身冒汗,或剧烈腹痛,或身体痉挛不能动弹。学生的逃避与社会、家庭的压力,两者之间形成了一种严重的矛盾纠葛[9]。

在人生的各个成长阶段,积极参与群体生活是十分必要的,其中学龄期应该在学校接受教育。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校园欺负、校园暴力、考试竞争等学校教育问题的出现,使得拒绝上学的孩子越来越多。自1975年以来的近30年时间里,拒绝上学的人数滚雪球式增长,1970~2000年,15~29岁青少年的完全失业率和拒绝上学人数均呈现增长趋势[10]。在日本人的意识中,拒绝上学是一件非常严重的事情,日本孩子从小接受的这种教育使得他们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对于难以适应学校环境而拒绝上学的孩子来说,不仅其自己觉得没脸见人,其父母也会觉得在外人面前抬不起头。拒绝上学的孩子名声不佳,因此邻居都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和他们交往,担心自己的孩子受到不良影响,于是待在家里的孩子们越来越孤立。有一些孩子最后干脆躲在家里或将自己关在屋子里不出门,从而过起蛰居生活。

在日本,由拒绝上学发展到蛰居的人有很多。根据斎藤環的调查,在蛰居者中有过拒绝上学经历的人占90%,拒绝上学中的大部分人在此后的生活中拒绝参与社会,逐渐发展成蛰居者[11]。蛰居者偏离了上学、工作这一生活轨迹,本人及其家庭害怕周围人的目光,尽力避免将自身情况暴露于众。但是,越逃避,越远离社会,蛰居的年限就会继续延长。

此外,漫画、游戏、因特网等不良社会文化的影响,起到了助纣为虐的作用。有些蛰居者就是网络游戏的沉迷者。网络的普及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诱发了许多社会问题。很多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不愿与人交流,变得封闭、孤僻,劳动愿望低、职业意识不成熟、没有自信心。他们闭居在家,不上学也不工作,躲在自己狭小的角落里玩游戏,在虚幻的世界中获得心灵的慰藉。

结语:蛰居已成为一部分青少年消极避世的生活方式。蛰居不是病,但放置不管的话,又不能痊愈。蛰居者想回归社会,参加工作,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但是他们又无法参与社会,不能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如何拯救这些蛰居的青少年,消除他们的恐慌和不安,是家庭和学校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家人要首先抛弃感到耻辱的观念,积极帮助蛰居者,鼓励他们进行治疗。学校要尽早发现,早期介入,进行心理辅导,以缓解他们的恐慌和不安。

日本政府和民间组织也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早在1991年,厚生省(现在的厚生劳动省)就开始实施“针对蛰居·拒绝上学儿童的福祉对策事业”,针对蛰居的孩子,由儿童咨询所派遣一部分大学生,到蛰居孩子的家中对其进行心理辅导。日本KHJ家庭联合会等民间组织为有蛰居者的家庭积极提供支持和帮助。但是,由于蛰居的隐蔽性和敏感性,这些措施收效甚微。

收稿日期:2009-12-15

注释:

① 全称是NPO法人全国蛰居者KHJ家庭联合会,KHJ是强迫性神经障碍·被迫害妄想症·人格障碍的日文罗马字拼写法的第一个字母。该组织是1999年12月,由奥山雅久发起的、由蛰居者家庭组成的全国性组织。

②③④ 数据来源:日本KHJ家庭联合会:《关于蛰居的实况调查报告书》,http://www.khj-h.com/pdf/tyousa_6.pdf.2009-03。

标签:;  ;  

日本青少年的休眠现象分析_青少年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