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红霞 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第五中学 256500
一、窥全斑而知全局
请看教学中的实例:“外面下着雨,上面的窗户关着,下面的窗户敞开着,一只蝴蝶执著地撞击着上面的窗户,一次又一次想进到屋里去,但一次又一次失败了。”读以上材料,以“蝴蝶”为话题作文。有不少的学生就歌颂蝴蝶的坚持、执著,却没有注意到“下面的窗户敞开着”这句话,导致审错了题。“窥一斑而知全豹”出自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现在,多用此句形容通过局部了解全部。但对于作文审题来说,这句话却是一大忌。上面失误的学生正是因为“窥一斑”导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从而错失全局。
清人崔学古在《学海津梁》一书中讲过:“作文须先闭目静坐,理会题旨。”这“理会题旨”就是讲的写作要“符合题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审题”。如果说作文是语文的半壁江山,那么作文审题就是决定着半壁江山是否稳固的基石。事实上,每年都有为数不少的考生吃了审题的亏,从而追悔莫及。
审题分开来看就是要审清题型、审清题意、审清要求。这些老师们都已经阐述至清,我就不赘述了。在此,我要强调的是:审题要仔细认真,切不可匆匆而过。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审题要做到多读几遍,既要窥一斑,要“窥全斑”,抓关键词语,逐词逐句、细细地揣摩题意,且把每个要求罗列出来,逐条标上序号,以备写作时有条可依。不是什么诀窍,在教学上却十分凑效。窥全斑而知全局,我觉得值得学生深记。
二、半瓣花上说人情
先看一组教学中的实例:例一:半命题作文《震撼心灵的 》,有的学生填的是“地震”、“雪灾”,而且写得是泛泛的地震或雪灾,选材就犯了太空太大的毛病。与其他学生的“震撼心灵的跪拜”、“震撼心灵的敬礼”、“震撼心灵的足迹”相比,就大大逊色了。例二:命题作文《我最想依靠的是你》,有的学生把“你”确定为“中国”、“地球”,过大而空洞。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我们老师都知道像上面这样的作文绝对不是好作品,绝对难以激起读者的共鸣。郁达夫有两句话说得极妙:“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正可概括作文中小处立意、细处选材描写的无穷魅力。以细节取胜,课文中细节描写常见方法有以下几种:
1.动态造型。运用动词对描写对象作动态造型,是细节描写中十分常见的方法。《背影》中“父亲”买橘子的背影感动了一代又一代读者:“攀”是写手的动作,显示了对父亲来说,月台的高、陡;“缩”是写脚的动作,表现了父亲的年老体衰、动作迟缓;“向左微倾”是写身子的动作:一是右手支撑比较有力,二是要把右脚跨上月台有难度,要借助身子的倾斜。这里连用“攀”、“缩”、“倾”三个动词,表现了父亲爬上月台的艰难。如此艰难地去买,突出了父亲对我无私的爱,这就感人至深了。给人物作了生动的造型,传达出无限的情思,显示出人物的立体感,使这一形象显得真实、丰满。
2.简笔勾勒。鲁迅的《孔乙己》开头部分刻画孔乙己的形象时写道:“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下腰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着豆,自己摇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于是这群孩子在笑声里走散了。”这一段细节,寥寥几笔,把孔乙己这个人物思想和盘托出,“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构成了孔乙己性格的基本单位,一个穷困落魄却又虚荣性十足的科举制度的牺牲品的形象跃然纸上。这种简笔勾勒的方法,虽惜墨如金,却生动传神。
3.运用反复。契诃夫小说《变色龙》中反复四次描写那件大衣,这是作者用来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一个精心设计的“道具”。小说开头与“巡官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穿过市场的广场”,显示出他一副威严的神态。当他要教训放出狗来到处乱跑的“混蛋”时,听人说“这好像是席加洛夫将军的狗”,于是马上来了个大转变:“席加洛夫将军?哦!叶尔德林,替我把大衣脱下来。”后来,他再次表示要惩处狗主人时,忽又听得狗是“将军家的”,他又变了:“哦!……叶尔德林老弟,给我穿上大衣……好像起风了……”这里大衣一“脱”一“穿”,活画出奥楚蔑洛夫掩饰心虚胆怯的尴尬情状和媚上欺下,凌弱畏强的丑态。最后一次写大衣在小说结尾,当他确切知道这是将军家的狗并向首饰匠训斥一通之后,“紧裹大衣,接着穿过市场广场,径自走了”。这条变色龙又恢复了他那耀武扬威的常态。如此反复描写,把这条沙皇鹰犬的性格刻划得入木三分。
4.对比展示。鲁迅的小说《故乡》在刻画闰土这一人物形象时,就从闰土前后不同的变化的对比中,我们可以捕捉到他在不同阶段的精神状态,人物形象对比鲜明丰满。
没有细节,就没有艺术,细节就是品味,细节决定高度,细节决定深度。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滴水里见阳光,半瓣花上说人情。
三、曲径通幽花木深
“曲径通幽”以其曲折变化创造幽景引人入胜,在写作文时善于运用“曲径通幽”的方法,才能把文章写得蜿蜒绵长,回味无穷。文似看山不喜平,这似乎是人人尽知的道理。作文立意要高,有时不是一语道破,而是曲折道来。否则就事论事,一地鸡毛,终嫌思想单薄、境界狭窄。然而直接揭示不易,或者效果不好,这时就不妨采用纡回法,找一个小的角度,绕点弯子,如行曲径,一路攀花折草,最后抵达目的地。如何才能做到“曲径通幽”呢?教学中我指导学生从以下几点入手:巧设悬念法、奇句夺目法、渲染烘托法,收效不错。
论文作者:相红霞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7年12月总第25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28
标签:洛夫论文; 不多论文; 大衣论文; 曲径通幽论文; 的是论文; 细节论文; 题意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7年12月总第25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