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普及初等教育的新战略——“县初等教育计划”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初等教育论文,述评论文,印度论文,新战略论文,计划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任重道远——印度普及初等教育观状
1.40年硕果累累
印度在独立之初,即视教育为促进“公众意识发展和社会重建的基本工具”,把教育系统的改革和重建当作各邦的重要工作领域,将6~14岁儿童的普及教育作为国家建设的重要投资项目写进了宪法和经济发展的五年计划。40年过去了,印度在普及初等教育方面取得了相当的发展。(详见下表):
2.既定目标远末实现
尽管印度普及初等教育40年硕果累累,但宪法规定的“为全体6~14岁儿童提供免费义务教育的目标却久久未能实现:
——教育落后邦依旧存在。
据第五次全印教育调查估计,印度仍有31,815个人口在300人以上的聚居点步行1公里范围内没有初级小学,这些聚居点多集中在北方邦、中央邦、比哈尔邦、阿萨姆邦等“教育落后邦”;初小毛入学率在全印度及其大部分邦已超过100%的时候,各教育落后邦的入学率仍很低,如1991—92年度,梅加拉亚邦初小总入学率仍只有64.48%。
——女童教育问题依旧未能彻底解决。
印度人口统计资料显示,1991年全印度6~14岁儿童共有1.53亿,其中49%是女孩;同时,印度全国教育研究与培训委员会(NCERT)的统计资料又揭示出:1991—92年度,初小阶段,女童仅占到45.7%,高小阶段则只占37.73%;另一方面,女童的辍学率依旧远远高于男童:1988—89年度,初小、高小阶段,男、女生的辍学率分别为46.7%、49.7%,59.4%、68.3%——性别差异依旧存在。
——表列种性,表列部族的普及初等教育依旧是薄弱环节。
尽管印度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旨在提高表列种性,表列部族的初等教育入学率、改善其教育状况的措施,但他们入学人口的比例远低于其总人口在全国的比例,辍学率依旧相当高,性别问题也很严重。
——入学条件的改善并未使入学率相应提高。
下表是印度全国教育规划与管理研究所(NIEPA)1993年提供的一组有关“入学机会与入学率的对应关系”的数据资料(表中数字为县数):
这说明:只注重提供教育机构和教学设备,并不能必然导致民众参与程度、儿童入学率和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
——童工依旧大量存在。
在全印儿童的毛入学率平均超过100%的时候,仍有至少1.918万适龄儿童游离于初等机构之外。人们估计;毛入学率中至少有25%的儿童是超龄或不足龄的,真正适龄儿童的初等教育实际入学率可能只有75~80%。而14岁以下的童工则多达1.450万,占到同龄儿童的5.5%。因此,即使超过100%的毛入学率也并不意味着真正普及了初等教育。
总之,印度普及初等教育依旧任重道远。
3.自上而下的教育规划模式急需改变。
印度在普及初等教育的40年奋斗历程中,得出了相当多的经验教训,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普及初等教育具有地方差异性,自上而下的教育规划模式急需改变。
印度是个多民族、多家教、多语言以及具有独特种性制度的社会,经济及教育发展极不平衡,各邦之间、城市与乡镇之间在普及初等教育的重点和难点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如在喀拉拉这样初等教育“接近普及”的邦,下一步要强调的是“教育质量的提高、设备的充实完善和已取得的成果的巩固”,而在各教育落后邦,现在仍面临着了解民众切实需要,提高民众参与程度等根本性问题。
环境条件差异的客观存在需要地方性区域规划,以有差别的目标及分散化的规划和管理为基础。而先前,印度普及初等教育的规划主要是在国家和邦层次上进行的,除个别的邦和中央直辖区之外,这些规划都失之于宽泛、统一,未考虑到多样的环境条件而降低了规划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历史的教训使人们逐渐认识到:理想的教育规划模式应从基层开始,由村一级逐次向上。但考虑到印度的客观情况,专家建议还是将县作为教育规划的基本单位更恰当一些,并很快达成共识。因为县级规划在制订过程中有大量地方团体、教师和非政府组织的参与,所以它在实施过程中能得到各有关方面的认可,并能反映最基层的实际情况。
另外,近年来大量海外资助的教育计划的成功实施也有力地证实:印度普及初等教育必须联系各地的环境条件,将县作为制订和实施教育规划的基本单位是比较恰当的。印度政府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问题,进而采取了一系列切实的措施保证,加强县一级普及初等教育规划的制订与实施。
4.印度政府的新动作
1992年,印度政府对1986年颁布的《国家教育政策》进行修改,重申了国家在普及初等教育中的责任:在21世纪之前普及入学、普及14岁前学童的教育、持续提高教育质量以便所有儿童达到必要的教育水平。同时出台的《国家教育政策的行动纲领》及印度八五计划(1992~1997)都把县而不是邦作为普及初等教育的规划单位,提出了“县初等教育计划”的设想。
《行动纲领》第7章第4节第6条对这一问题表述如下:“各县的具体规划应由邦协助制订,包括具体的活动,明确界定的责任,时间安排及具体的目标等。各县计划都应以主要的战略性纲领为参照,并考虑各县的具体需要和条件。各县规划的目标除有效地普及初等教育外,还应包括减少现在的入学机会不平等,为不利群体儿童提供相应的教育机构、提高教育设备的质量、吸引社区民众积极参与学校教育事务及建立地方性机构以确保地方分散教育规划的有效性等。也就是说,县初等教育计划的总目标是重建所选各县的整个初等教育,而不是做些零零碎碎的教育改革方案的尝试,因此需要一种综合的方法来协同计划的各个组成部分”。可以说,这就是印度实施县初等教育计划的纲领性文件。据此,印度的县初等教育计划进入了紧张的筹备阶段。
既往开来——独具特色的印度县初等教育计划
印度政府于1993—94学年度正式提出县初等教育计划,并将之付诸实施。这一计划以“象印度这样的国家,教育规划必须考虑各地条件差异”的认识和实践经验为前提和基础,是一项在印度本土上土生土长的计划,是一项旨在改进印度普及初等教育的整体规划和管理方法的新方案。
1.县初等教育计划的主要特点
与以往在县级水平上实施的各种教育计划均有邦的干预和控制不同,县初等教育计划具有如下特点:
——强调地方区域规划及县级规划均由其自主制订,而不是遵照邦的规划项目文件衍生而来。
——在规划的制订和评估环节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吸引大量的专家参与其中。
——据以下两条标准选择实施县初等教育计划县:一是女性脱盲率低于国家平均水平的247个教育落后县;二是在全民扫盲运动的成功开展已强化了本地的初等教育需求的县。
——本计划最初以初小阶段(小学1—5年级)为主要突破口,重点在于解决女童教育和社会条件不利儿童的教育问题。
——强调能力建构,并强调县,邦和国家各级机构在教育、管理和社会科学领域通力合作,为本计划的开展提供资源支持。
概言之,县初等教育计划重在解决那些生活在相对闭塞、缺乏正规教育体系的困难地区儿童——包括女童、童工、条件不利儿童的教育问题;县初等教育计划是一项以各县的客观条件为基础的综合计划,涉及幼儿教育、初等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初等后及继续教育和妇女发展等多个方面,并与其他多项发展计划,如儿童发展综合服务(ICDS)、儿童早期看护和教育(ECCE),学校健康与营养等相辅相承。
2.县初等教育计划的主要目标
县初等教育计划现在正在印度的8个邦(中央邦、奥里萨邦、阿萨姆邦、哈里亚纳邦、马哈拉斯特拉邦、卡纳塔克邦、泰光尔纳杜邦及喀拉拉邦)的43个县开始制订并投入实施,其目标是逐渐拓展其覆盖范围直至符合双标准之一的所有县。印度政府试图在八五期间至少在110个县开始此计划,预计经费支出为195亿美元,其中1.72亿美元将从社会保险基金等外部来源加以解决。
按照印度政府人力资源开发部教育署的说法,县初等教育计划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在于:
——增加入学机会,提高在校生的巩固率和学习成绩;
——确保性别角色中心;
——促进学校设备的改善;
——强调非正规教育;
——创设在职教师培训;
——实现合理化(现代化)管理,以确保学校的效益和效能;
——创建一支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的全国性核心队伍。
具体地讲,县初等教育计划的目标是要在所选的县将入学、辍学及学习成绩方面的性别差异和社会群体差异减少到低于5%;将初等教育阶段的总体辍学率降低到10%以下,使小学生的学习成绩高出及格线的25%以上;并根据国家标准为所有儿童提供初小教育(1—5年级)的入学机会——初级小学或相应的非正规教育中心。即将县初等教育计划发展成为一种可重复验证的,可持续的及具有良好成本—效益的计划,并加强国家、邦和县各级组织机构对初等教育的规划、管理和评估能力。县初等教育计划的最终目标是要重建所选各县的整个初等教育,而不只是做些零零碎碎的教育改革方案的尝试。
3.县初等教育计划的实施准备
(1)核心小组的组成与培训
为保证县初等教育计划目标的实现,各县制订规时必须要充分认识制订规划所需技能的缺乏状况,通过一个能力建构的过程,组成一个核心小组,切忌让顾问人员,各种组织机构和个人充当“监狱看守”的角色。具体地说凡是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邦的资源机构县教育培训机构与国家教育研究和培训委员会,国家教育规划和管理研究所以及邦社会科学研究组织,大学学院等机构间的联系与合作,加强邦的资源机构的师资培训及对教育官员、非政府组织及村教育委员会、县及县以下各级规划机构的成员进行的行政和管理培训工作。其中很重要的一步是要识别邦教育部、邦教育研究与培训委员会及类似机构最重要的官员,然后设法让他们参与对邦和县的官员进行的培训,并尽可能从资源机构抽调一部分人以保证他们帮助发展能力并长期资助县初等教育计划。现在,印度已形成了一个由国家教育研究和培训委员会,国家教育规划和管理研究会成员参加的核心小组,为县初等教育计划提供资源支持。
(2)县初等教育计划的制订
每个被选中实施县初等教育计划的县都要认真研究,明确制订出一份五年计划,内容包括本县初等教育现状,现状与计划目标间的差距,实施策略、计划的内容组成,促使初等教育与相关的计划项目如儿童发展综合服务、儿童早期看护和教育、学校建康等相互融合的措施、实施阶段、单位成本,包括邦和中央现行的资助方案及附加教育干预在内的资金来源,管理机构、有明确具体的基准和指标的管理和指导等十项内容。
同时,相关各邦也都要制订出相应的支持计划,主要涉及对各县规划的制订和实施的规划及管理支持,加强资源机构与邦的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大学学院及国家教育研究与培训委员会等机构间的联系与合作、教育、管理培训,课本印刷间的联系与分发的流水作业,克服语言及数学教材的困难,建设管理信息系统等七个方面。
(3)派驻使节团
印度的县初等教育计划将参照比哈尔邦教育计划协会的成功经验,通过在各邦注册的自治协会(又称使节团)付诸实施。使节团一般由总理事会和执行委员会组成,具体由各邦负责县初等教育计划的首席长官担任使节团执行委员会和总理事会的部门秘书,行使执行职责。印度政府将在执行委员会和总理事会派驻代表,各邦、县、区、村也派代表作为使节团成员,另外还有具体负责规划的制订和实施的社区民众、非政府组织、教师及教育专家代表。
(4)资金的来源与分配
印度县初等教育计划资金的85%将由印度政府遵照向国际发展机构计划拨款的方式拨给各邦使节团。各县可得政府资金的份额,将以各县的计划及其评估结论为参照,估计每县的投资要达3~4亿卢比,建筑费用和管理费用将分别限制在24%和6%之内。计划实施结束时的超额费用将由邦政府负责解决。
(5)建立评估标准与参照
县初等教育计划的成功实施需要有系统的评估和指导做基础。印度政府现已制订了涉及追求平等目标的体现,县主体作用的发挥,民众参与规划的情况以及规划的技术、管理的可行性与适应性。资金的可持续性及整个计划的可重复性等问题的县初等教育计划评估标准与参照。
4.国际专家看印度县初等教育计划
印度的县初等教育计划自提出之后即引起联合国有关组织机构,世界银行及其他国家致力于全民教育的教育专家的极大关注。1993年12月,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九个人口大国全民教育首脑会议”的主题讨论中,专家们引用正反两方面的例证对印度县初等教育计划“针对各地环境条件差异、调动基层社区参与”普及初等教育的做法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同时也指出:要成功实施县初等教育计划,必须着力解决好这样几个问题:
——应注意将教师积极性的发挥和师资素质的提高作为县初等教育计划的突破口,尽可能从本地延聘合格教师;
——县初等教育计划的课程设计应努力联系儿童的生活环境与经验,并力求从儿童早期开始教给他们“公正无偏见”的价值观念;
——教学时间的安排应具有一定的弹性,以确保社区参与县初等教育计划的实施与评估;
——了解学生想学什么,以便学生以学为乐;知道教师想教什么,以有效地激励他们。
总之,印度县初等教育计划的提出寄托着人们众多的希望与期待,其实施结果必将会大大促进印度普及初等教育目标的实现。
*据第一次全印教育调查结果显示:印度94.5%的农村人口在步行1公里距离内有学校,83.98%的人口在步行3公里距离内有高级小学。
标签:初等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