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和改善农业宏观调控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宏观调控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加强和改善农业宏观调控、完善农业宏观调控机制是建立高效农业体系,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农业宏观调控的依据是什么?如何对农业实施宏观调控?本文对此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市场缺失、政府职能与农业产业的特殊性:农业宏观调控依据的理性分析
就资源配置的方式而言,有两种方式即市场方式和政府方式。所谓市场方式,就是依靠市场机制来推动经济活动,调节资源的分配。所谓政府方式,则是由政府主要通过行政手段和自上而下的干预直接从事资源的配置。这两种方式各有利弊,都是不可缺少的。
市场方式建立在产权关系明晰,经济利益和经济责任界定明确的基础上。在资源的微观配置方面,能够提供有效的激励机制、竞争机制、风险机制和发展机制,比较准确地反映千变万化的社会供需信息,从而保证资源从效率低的经济领域流向效率高的经济领域,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从而具有较高的效率。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排斥甚至否定市场机制,政府包揽和统管资源配置,结果造成资源配置的低效率,经济效益很差。然而,市场方式也不是完满无缺的,由于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以盈利为准则,有些暂时的直接经济效益不高或者非盈利性的生产、服务项目,诸如宏观性、基础性、公益性项目,靠市场作用是有所不为的。同时,市场机制不可避免地带有某些自发性和盲目性,对经济发展产生误导。于是政府有必要对这部分资源的配置进行干预甚至替代,以补充市场功能。
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必要性,还在于农业产业具有不同于其它产业的特殊性。首先,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业是生产食物的唯一部门。农产品有其特殊的使用价值,是人们必不可少的生活资料。农业在社会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是任何产业所不能替代的。所有非农产业的发展都要以农业为基础,农业的发达程度直接制约非农产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二是农业生产在很大程度上受气候条件的制约,容易产生波动;三是在经济现代化过程中,由于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也由于农业的技术进步滞后于工业,农业比较利益低的问题愈来愈突出;四是由于农业生产周期长,而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从价格形成、信息反馈到产品产出,有一定的时滞,所以在调节过程中往往发生供求脱节的现象;五是农业经营直接关系到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否合理,关系到人类生存衍息的生态环境状况,这些往往会与农业生产经营者的微观目标发生矛盾。此外,我国农业还具有人均耕地资源相对稀缺、农产品尤其是粮食的需求弹性小、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御灾害能力差、超小规模经营、增加收益的余地极为有限等特点。上述分析表明,国家要求主要农产品供求基本平衡的目标与农民追求收益增长的目标是存在矛盾的,也就是国家的宏观目标会与农民的微观目标发生错位。然而,我国毕竟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75.4%,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安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农民收益增长目标的实现,既要靠充分挖掘农业和农村经济内部的潜力,又要靠外部环境的改善,包括政府给予必要的支持与保护。因此,生产商品化、经营市场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在市场调节的基础上必须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指导。
二、双向传导、多维联结与决策优化:农业宏观调控方式的功能定位
在市场农业发展进程中,生产关系系统的整体功能总是建立在一定生产力系统的整体功能基础上,而生产力系统整体功能的实现及其程度,又反过来依赖于生产关系系统的整体功能;二者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并通过某种耦合来调节和控制各种功能的充分实现。这种耦合体的作用机理就是市场农业运行的宏观调控方式。显而易见,这种新型的宏观调控方式具有如下功能特征:其一,新型宏观调控方式既有农业生产力的内容,又有农业生产关系的内容,具有双重性。其二,新型宏观调控方式的功能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两大系统的整体功能共同决定的,前者的整体功能是以必需的投入输出满足社会需要的最大产出;后者的整体功能是有机地联结和合理地调节劳动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关系,以确保生产力系统整体功能的有效实现。其三,由这两大系统整体功能耦合而生成的调控方式,其基本功能就是确保农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大系统整体功能和整体效益的充分实现。具体来说,市场农业运行的新型宏观调控方式的功能包括三个方面:
1、传导功能。由于市场机制引入农业活动, 横向联系发展迅速,因此,宏观调控指令除原有渠道纵向传导之外,市场信号的横向传导成为主要渠道。这种传导包括两条基本流程,一方面把农业生产关系系统的内容传导给农业生产力系统,另一方面把农业生产力系统内容传导给农业生产关系系统,然后进行双向反馈,执行进一步的调控。
2、联结功能。通过生产关系中的生产、交换、分配、 消费等关系,通过生产力中的质态组合(投入产出、技术关联、分工协作)、量态组合(比例和规模)、时间组合(时点、时序、时限、时效、周期等),空间组合(自然空间、经济空间、社会空间及混合而成的多维空间)等特有方式,把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农业劳动者和其他要素有机地结合为农村社会经济组织或经济群体,并沟通他们之间的联系。
3、决策功能。 调控主体通过调控方式从前述功能中获得足够的信息后,经过分析处理,做出使调控对象的结构和运行进一步优化的决策。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决策从内涵看,包括国家宏观决策、地方政府的中观决策和农民的微观决策。从外延看,包括决策的权限和决策的方式。决策功能的扩张就是改变以往事无巨细全由中央包揽,地方政府加以解释、补充,农民不折不扣执行的局面。在决策的权限上,中央政府行使宏观决策权、地方政府行使中观决策权、农户行使微观决策权。
三、保证供给,增加投入与强化服务:农业宏观调控内容的总体构造
根据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和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农业宏观调控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调控农产品市场,实现供给与需求的基本平衡。 农产品的需求弹性小,而农产品的供给由于受市场价格变化和自然条件变化的双重影响,波动往往比其它产品大,加之农业生产周期较长,如果完全依靠市场价格来调节农产品供给,会有一个明显的滞后期,供求状况难以及时调整到位,势必给国家和农民带来损失。为了校正市场调节的盲目性和事后性,避免市场价格大起大落而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政府必须从生产过程到流通过程对农产品市场进行有效的调控。为此,需要做好如下工作:第一,建立市场监测调控制度和信息服务网络,加强市场预测和信息传递工作,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市场需求咨询业务,为农民和生产经营组织提供准确的信息服务,帮助农民进行市场选择,决定经营方向和经营规模,从而使生产出来的农产品真正为市场所接受。第二,设立市场风险基金,建立市场风险防范机制,完善农产品专项储备调节制度,进行吞吐调节,平抑价格,实现供求平衡。第三,通过财政金融等利益手段及政策法规,调节农户的市场选择,使农产品市场选择同农业宏观调控的目标趋于一致。第四,发挥国际农产品市场对国内的补充、调节作用,根据国内生产和供求状况决定农产品进出口品种和数量,促使国内农产品市场向供求平衡方向变化。
2、调控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的流向,增加对农业的投入。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由利润较低的产业向利润较高的产业流动,是市场法则作用的必然结果,也是市场机制具有活力的表征。农业是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高而自身经济效益低的产业,又是受诸多自然条件因素制约的弱质产业,在争夺和吸纳生产要素的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由于利润动机和比较利益原则的驱使,不仅容易阻滞社会各种生产要素特别是资金向农业部门的流动,甚至农业部门的资金、土地等要素也可能向比较利益高的非农产业转移。因此,政府必须采取相应的逆向调控措施,弥补农业比较利益低的缺憾,阻止农业部门资源的流失,以保证农业发展对资金等资源的需求。除了增加财政对农业的投资,完善农村金融体系以外,还要设法引导社会资金尤其是信贷资金投入农业。根据我国人多耕地少,后备耕地资源不多的实际情况,要坚决执行土地法规,对农用地尤其是耕地转为非农业用地严加控制。
3、转变服务观念,强化服务职能。 服务是指在分工协作基础上,为生产领域的劳动者或其它社会成员,直接或间接提供以服务形式存在的消费品的活动。从其提供者与服务对象所处的经济实体来考察,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同处于一个经济实体;二是处于不同的经济实体,政府对农民的服务,政府对市场的服务虽然属于后一种情况,但在市场农业发展的初期阶段,政府对市场的服务比政府对市场的管理更为迫切。从这个意义上说,发展市场农业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而政府服务职能的到位首先又体现在精简和效能两个方面。精简是指消除行政管理部门的机构臃肿、层次繁多、人浮于事和效率低下的弊端,建立快速、高效服务的保障系统。效能是指政府部门面对的是农村千家万户,需要服务的范围产的发展,又要有利于农民积极性的提高。那么,建立在效率基础上的政府服务职能该作怎样的调整,是以形式转变为主,还是以内容构造为主?应该承认,我国政府职能由于长期体现为国家计划,客观上造就了服务观念淡薄,服务功能不全,服务质量不高的现实,时至今日,仍有不少部门,不少领导干部还滞留在过去的行政事务圈子内,搞行政干预性服务。可见,转变服务的形式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市场农业的发展,必须让更多的农民直接参与并跻身于市场,而农民对市场的参与度又取决于农民能为市场提供产品的多少以及农民从市场取得生产、生活资料的数量扩张,说到底是农民从市场中获得利益的多少。这就必然使得农民的市场行为只能是在农民的市场贡献(产品贡献)与预期收益之间进行抉择。在价格体系扭曲或者是不健全的情况下,农民的自主市场选择行为可能有悖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政府的有效服务,能够使农民自觉地接受国家计划指导,从而使农民的市场选择行为与国家经济发展目标紧密结合起来,并纳入国家经济协调发展的轨道。
标签:农业论文; 宏观调控论文; 农民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宏观调控手段论文; 市场功能论文; 三农论文; 决策能力论文; 调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