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侗族嫁歌的传承探析论文_侯子文

湘西侗族嫁歌的传承探析论文_侯子文

(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摘要:众所周知,近年来,侗族文化在世界非物质不文化遗产中的地位越来重要。特别是侗族音乐文化在这不断发展出一种相对完整的音乐形式。嫁歌是一个女人在结婚时唱的歌。“婚姻之歌”的内容是广泛而深刻的。它有独特的特点,从歌唱内容到表达技巧和歌唱技巧。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民间音乐的瑰宝。侗族人的嫁歌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到目前为止,侗族嫁歌民族旋律、语言、唱腔、发声方式都是别具特色不同于其他民族,具有研究学习的意义。

关键词:湘西侗族嫁歌;音乐形态;社会功能;传承发展

一、湘西侗族嫁歌的思想文化内涵

(一)湘西侗族嫁歌的历史文化、人文地理文化

湘西位于湖南的西部。湘西侗族的集居地, 以芷江、新晃为主要积聚地。湘西侗族的集居地居于武陵山系南端,云贵高原东部余脉的延伸地带多丘陵,但也不乏高山峡谷,奇山异石。在历史上,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而享有“滇黔门户、黔楚咽喉”的美誉。湘西湘语区侗族的民歌也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主要是以独唱为主,由于缺少多声部的演唱形式,所以表演形式单一。

由于交通环境的堵塞,与外界的沟通匮乏。这导致湘西的湘西侗族文字的丧失,因为缺乏文字,所以记事大多使用了口语或者借用其他民族文字,而侗族的民歌是口头文化传播的最好方式。因此,这些歌的传承是侗族历史文化的传承。这种方式不仅能让生活更有乐趣,更有兴趣,还能增加知识,丰富经验。

简而言之, 过去几个世纪以来侗族人的历史已经孕育了侗族人们对美的崇拜。因为有了这种独特的民俗风光促使侗族民歌的萌发,绚烂多姿的侗乡风情激发了侗乡民歌的魅力, 使侗族民歌的民族特色更加丰富多彩。由于地理条件的缺乏与外界交流不足,经济、教育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止,而正是有了各种便利的条件,让这里的人们生来就有一副好嗓音。为嫁歌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条件。婚娶从古至今都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侗族嫁歌也是侗族民歌文化很重要组成部分,也随着侗族历史文化的不断发展,从丰富内涵,从嫁歌中反应出湘西侗族村寨的风俗人情。嫁歌不仅是侗族民间歌曲的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中国民间音乐园中一朵芬芳美丽的花。他们通过嫁歌的歌唱形式来表达和传承侗族人们的传统文化和习俗。

(二)嫁歌的文化意蕴

1.侗族嫁歌中哭嫁习俗的原因

女子出嫁,本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情,为什么侗族的女子要放声大哭?这是因为在侗族中女子再出嫁时放声大哭来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以及不舍之情。女儿回想起父母含辛茹苦养大自己 ,自己没有孝敬父母就要离开父母,离开生养自己的故乡,心中就涌起悲愤与不舍之情、五味陈杂。是对父母亲人无尽的牵挂,这种对父母亲人、故乡的牵挂让人肝肠寸断。父母亲人想起自己以后不能再呵护女儿的辛酸之情。好像也只有哭能表达双方心中的不舍。

人们的民俗生活与民间活动密切相关, 并且他们的日常生活活动也是一种特别具意义的社会生活现象。通过这种别具意义的生活现象能很好的表达出人民的在村寨生活方式、文化积淀 。也能反映出当地人们的生活水平以及生活习惯。婚姻的不公平待遇使女子处于生活中的弱势地位。因为传统的男耕女织生产方式。使男子无论是在社会还是家庭的日常生活中都是主导地位。正因如此衍生出“男尊女卑”的道德体系。所以女子哭嫁也是女子在表达对男权主义的不满,因此, 随着社会的发展,为了社会更好的发展和稳定。妇女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的提高, 在习俗的影响下,哭嫁对女子来说就变得更为重要了。

随着新内容的出现,哭嫁形式也在不断变化。即使新娘对她这段婚姻非常如意,心里也非常高兴,但是她也不能把幸福与喜悦表达在脸上,否则她就会被认为是“不孝”和“不走运”的象征。也许出嫁之女哭声心里情感不是特别的浓厚, 但为了这种仪式的需要也要大声哭泣。在婚礼上,这成为了一种不可或缺的装饰形式。

哭嫁水平的高低不仅评判的是女子才情品性,也是对家庭的一种评判。哭嫁水平哭的高的女子不仅是自己会被称赞连自己的父母兄弟也会得到赞扬。所以女子在小时候就会由自己的母亲开始传授唱歌的技巧。

2.嫁歌的音乐形态、语言特色分析

侗乡嫁歌以长音衬腔为主,在扩充乐曲的结构上大多用旋律、衬词。唱起来琅琅上口,犹如花香耐人回味,旋律大多上下环绕歌词且歌词简洁大方、又因有了衬词的扩展更让歌曲长久欣长特别具有侗寨风韵。通常在每首嫁歌结束的地方都有一个小小的尾腔,来蕴含唱歌者哀郁。

侗乡嫁歌非常擅长用使用装饰音,如颤音、下滑音、倚音。在侗家人的眼中,没有装饰音的歌曲是不能称为侗歌的,没有装饰音的侗歌就像衣服上没有花纹是极其不美丽的。侗家人开口唱歌就有装饰音,装饰音就像他们日常吃饭生活一样重要。此外,因为演奏方式和内容的差别, 嫁歌在旋律上各具特色。

二、侗族嫁歌传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侗族嫁歌传承存在的问题

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现代文明的进步,在当今世界贸易和经济一体化的世界中,现代多元文化的渗透就像一把“双刃剑”,将先进的文明声音和麦克风以及好的电器设备带到封闭的侗寨。它还为侗寨带来了外界其他形式的音乐。这不仅损害了侗族人们对自己本民族音乐归属感,也抑制了侗族音乐文化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的发展。它自己的地方特色正一步步走向灭亡。主要在以下方面:

1.受外界文化的冲击日渐衰落

因为现代文明的发展,人们的娱乐活动越来越多。电子信息化的普及。特别是手机网络给闭塞的湘西侗寨给侗族音乐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冲击。人们不再仅仅是通过婚嫁的哭嫁来联系亲朋好友,音乐也不再是他们的日常娱乐活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唱歌也只是他们的娱乐消遣方式的一种,因为这些外部环境的影响 , 在侗族本民族音乐娱乐方式和外界的多重娱乐方式之间有了很深的隔阂 ,所以,无论是在时间上、心理上侗寨村民们对待侗歌没有像他们的祖辈那样情之所钟了。

2.传承思想狭隘、形式单一、手段不多

因为侗族的交通闭塞,文明开放程度低,没有文字叙事大多都是采用歌唱形式记录。歌词内容也没有因为社会的进步而有所改变,固步自封、封建保守歌词都是即兴创作没有人记录。哭嫁歌也只有传统单一的人声传唱的单一方式。因为这种种单一的传承手段所以侗族嫁歌发展越来越慢。

3.传承人年龄的断代、后继乏人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侗族青年一代的年轻人将不满足在自己的家园中占有几亩土地。出门打工成为年轻人谋生最好的选择。村寨中只留下了中年或年长的村民,这些现象的存在不仅导致了农业劳动所需的劳动减少,而且还导致了没有人继承的尴尬局面。侗族嫁歌歌也出现后继无人的传承危机。侗寨中能唱和会唱嫁歌的都是年龄比较大的老者。也就是说,年轻的男女们基本上只听到或看到了这样壮观的场面。

(二)侗族嫁歌在新时代的传承

随着时代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重视关注那些快要销声匿迹的历史文化,并采取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1.加强当地村民的保护与传承意识

文化传承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人,特别是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因此提高侗族村民参与性,在保护侗族嫁歌文化中变得尤为重要。

激发当地人的保护与传承意识,侗族嫁歌之所以面临着消亡,是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提倡婚姻自由、男女平等,不在受到父母和其他力量的约束,女子心中没有那么多的怨恨,所以人们在心中淡化了哭嫁歌的习俗。也受到西方婚姻思想的影响,逐渐西化从而淡化了侗族传统的婚礼习俗。所以加强侗寨村民的自我保护意识很有必要,为了加强侗寨村民的保护意识应当加大对侗族嫁歌的宣传力度,比如,可以通过出黑板报、拉横幅增加宣传标语、修建文化广场让村民了解到本民族的文化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从而在思想上认识到保护嫁歌的重要性。

2.成立专门研究保护机构

近年来,在许多专家学者的影响和本地的政府支持与组织下,湘西侗族地区成立“侗族文化研究会所”专门的研究机构。研究会所成员可以有退休干部、侗族歌唱者和侗寨有实力的村民,通过社会各界人士的加入有利于加强对侗族民歌的研究与保护。专家学者开拓专业书本、并组织人员编写出版。可以作为侗族很重要的资料保存这也是让侗族的传统民歌通过文字的方式传承下去。更好的让侗族嫁歌发扬光大。政府部门加大每年举办侗族音乐文化活动。培养专业的人来传颂侗族民歌,让侗族民歌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3.侗族嫁歌与旅游融合发展

少数民族集聚地旅游发展热热潮高涨。当地政府部门可以把嫁歌音乐与旅游发展相结合。

开发体验型婚俗旅游,非物质的文化的存在本身是无形的,它需要借助实物、活动、一定形式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体验型旅游可以充分让游客融入到侗族嫁歌的音乐文化中。侗族嫁歌可以很好的满足游客这种对新鲜事务的好奇心,在婚俗活动上我们可以精心安排婚礼礼俗内容,让游客自己即兴创作哭嫁歌歌词,再有专业人士建立表演团队,在婚礼增加抢亲等多种游戏环节,提高游客亲身体验参与感,让游客更深刻感受侗族的婚礼氛围,在此同时,还可以为游客刻制光碟赠送给游客作为旅游纪念品,以此来加大侗族嫁歌的宣传力度形成口碑。

建立侗族嫁歌的旅游保护区,随着侗族文化在世界非物质文化中的比例越来越重要。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的重视,我们可以制定一个比较完整的保护方针。因为有了政府的支持,我们可以在湘西侗族村寨比较集聚的地方(比如芷江、新晃等地)设立旅游保护区,制定一系列保护性开发性政策。因为在过去,侗族人们因为自身缺乏对嫁歌保护意识,使侗族嫁歌出现了传承危机。流行音乐的出现使许多年轻人没有认识到侗族嫁歌的魅力所以出现了嫁歌继承人断层问题。通过政府建立侗族嫁歌的保护区,可以很好的改善这种不利局面。建立保护区可以很好的将侗族嫁歌的保护传承规范化、责任化,同时也能增强侗族人们对本民族文化的保护。

为侗族嫁歌建立独特的旅游形象品牌,每个民族的音乐文化都是具有独特性的。在侗族嫁歌旅游开发中,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一点,打造别具特色的旅游品牌形象。侗族历史发展悠久有许多发展独特的文化习俗,其中嫁歌便是其中一种最能代表侗族文化多样性的艺术形式,将侗族的哭嫁歌来作为湘西侗族的旅游形象品牌来打造,既能让游客体验到侗族婚礼的欢乐从而更好的了解侗族的嫁歌文化,也能让侗族嫁歌在旅游中得到保护与传承。

4.侗族嫁歌进入当地中小学音乐课堂传承

“任何一种文化特质和文化模式如果不借助于教育的传递与深化,都将影响它存在的质量或缩短它存在的时间。”这可见教育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性质。中小学生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中小学的音乐课堂就是一个特别好的传承途径。教育从小抓起。可以把侗族嫁歌编程音乐课本在湘西当地的中小学音乐课堂中使用。侗族嫁歌进入中小学音乐课本中,学生在学习课堂中就能感受到侗族音乐的魅力也能把侗族嫁歌音乐与课本中其他音乐作对比,这样就能更好地感受侗族嫁歌音乐的独特魅力。这样不仅增强中小学生对民族音乐的了解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感受到丰富多样的民族音乐文化而且也是能传承侗族嫁歌音乐一种有效途径,对侗族嫁歌有一定保护的作用。教育的教化意义是极大的,若把侗族民歌适时的编入教材,让大家在课堂上直接接触促进音乐的多元发展,相信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为了世界音乐文化的丰富多彩,中国各民族音乐文化的繁荣发展。我们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推动侗族哭嫁歌传承与发展,并在新时代发展下让侗族嫁歌与时俱进赋予更多的创新。我们保护侗族民族文化的路还很长我们坚定步伐一路向前。

参考文献

[1]陈小华.湘西南侗嫁歌探幽[J].湖南师范大学,2010(06).

[2]麻书豪.浅析北侗民族音乐形态和特点[J].大众文艺,2013(7)

指导教师:刘天学

论文作者:侯子文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12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29

标签:;  ;  ;  ;  ;  ;  ;  ;  

湘西侗族嫁歌的传承探析论文_侯子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