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夏的司法制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西夏论文,司法论文,制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24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558(2003)04-0039-10
崛起于我国西北地区的西夏王朝非常重视法制建设,开国皇帝李元昊“案上置法律”,袭封后“明号令,以兵法勒诸部”。元昊以后,各朝皇帝不断修律,保存下来或见于文献记载的有崇宗贞观年间(1101~1113年)的《贞观玉镜将》、仁宗天盛年间(1149~1169年)的《天盛律令》以及12世纪至13世纪的《法则》与《亥年新法》等。其中《天盛律令》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保留下来的少数民族政权成文法。全书分20卷,150门,1461条,包括刑法、诉讼法、行政法、民法、经济法、军事法,全面地反映了西夏社会历史,为研究西夏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资料。本文就是借助《天盛律令》中的资料,结合唐、宋有关审判方面的规定,从机构设置、诉讼制度以及拘捕、传讯与囚禁等方面,大致勾勒出西夏刑罚制度的概貌。限于篇幅,审判制度当另文论述。
一、西夏的司法机构
(一)中央审判与复核机构
1.中书、枢密。中书、枢密为西夏五等司中的上等司,为最高行政、军事机关,在处理全国行政、军政事务的同时,还兼有民事、刑事审判督察与复核职责。“诸司判断公事时,未合于所定律令,有缺失语,当举语情,当引送中书内定之。”(注:史金波,白滨,聂鸿音.天盛律令[M].卷二十,罪则不同门.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边中、京师畿内诸司所判劳役如何遣发,预先当告中书、枢密,中书、枢密大人当量之。“倘若诸司局分大小人不寻中书、枢密谕文,擅自遣送有事处时,有官罚马一,庶人十三杖。”(注:史金波,白滨,聂鸿音.天盛律令[M].卷二十,罪则不同门.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不隶属于经略的啰庞岭监军司,“自杖罪至六年劳役于其处判断。获死罪、长期徒刑、黜官、革职、军等行文书,应奏报中书、枢密,回文来时方可判断。”(注:史金波,白滨,聂鸿音.天盛律令[M].卷九,事过问典迟门.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2.御史台。御史台本“掌纠察官邪,肃正纲纪”,是封建政权中的最高监察机构。但自唐太宗起,御史台已开始置狱推鞫,兼管司法,至宋代这种职能进一步得到加强,咸平六年(1003年)真宗诏御史台应有刑狱公事,御史中丞以下,躬亲点检推鞫。(注:宋会要辑稿[M].职官,五五之四至五.)西夏承袭唐宋,“诸人有互相争讼陈告者,推问公事种种已出时,京师当告于中兴府、御史,余文当告于职管处,应取状。”(注:史金波,白滨,聂鸿音.天盛律令[M].卷九,越司曲断有罪担保门.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3.审刑司。审刑司为西夏建国初仿照宋朝设置的十六司之一,成书于西夏后期的《天盛律令》与《番汉合时掌中珠》也均列有审刑司。该机构主要职责是刑事审判还是复核,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4.殿前司。西夏十六司之一,为次于枢密的军事管理机构,负责军马季校、中小军事首领派遣等,同时也兼理司法。《天盛律令》卷二《戴铁枷门》规定:使军因犯罪而判处戴铁枷,京师者当向殿前司、边中者当向经略司行文引送。经略司与殿前司总计簿册,上“列犯罪者名,属者为谁,地名何处,使细细表示。假若因公当向摊派处出工时,前述使军因罪行期未满者当行,服刑已满□后,应分置其他何处当分置。”
5.匦匣司。匦匣司位居西夏五等司中的次等,设四正四承旨,大致属重要公文管理与奏陈机构。诸人有互相争讼陈告,京师当告中兴府、御史,地方当告所属司。若对上述局分判处不服,“当入状于匦匣中,匦匣司人当问告者,如何枉误,有何争讼言语,当仔细明之。”(注:史金波,白滨,聂鸿音.天盛律令[M].卷九,越司曲断有罪担保门.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二)京畿地方审判与司法机构
1.中兴府。中兴府即西夏前期的兴庆府。它不仅是京畿地区的行政机构,也是重要的审判机构,前述“诸人有互相争讼陈告者,推问公事种种已出时,京师当告于中兴府、御史,余文当告于职管处,应取状。”(注:史金波,白滨,聂鸿音.天盛律令[M].卷九,越司曲断有罪担保门.北京:法律出版福,2000.)
2.经略司、监军司。西夏前期监军司为地方最高军事机构,后期又在监军司之上设置经略司,地方重大军政、司法事务一般都要报告经略司。前述使军因犯罪而判处戴铁枷时,京师者向殿前司、边中者向经略司行文引送。还如诸司所判死刑、劳役以及革官职军、罚马等,“刺史人当察,有疑误则弃之,无则续一状单,依季节由边境刺史、监军司等报于其处经略,经略人亦再查其有无失误,核校无失误则与报状单接。本处有无判断及尔后不隶属于经略之各边境、京师司等,皆依文武次第分别当报中书、枢密。”(注:史金波,白滨,聂鸿音.天盛律令[M].卷九,诸司判罪门.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除司法监察外,监军司还有重要审判职责,其中“不系属于经略之啰庞岭监军司者,自杖罪至六年劳役于其处判断。获死罪、长期徒刑、黜官、革职、军等行文书,应奏报中书、枢密,回文来时方可判断。”(注:史金波,白滨,聂鸿音.天盛律令[M].卷九,事过问典迟门.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3.州(府、郡、军)县官衙。和历代封建王朝一样,西夏的地方州(府、郡、军)县官衙既是行政机构,又是受理诉讼案件的司法机构。《天盛律令》规定,隶属于经略的监军司以及州、县审刑中,获死罪与无期徒刑者,“报经略职管司等,当待谕文。”(注:史金波,白滨,聂鸿音.天盛律令[M].卷九,事过问典迟门.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二、诉讼制度
西夏的诉讼主要为刑事诉讼,即使民事案件,也是用刑律判断。
(一)受害人自诉
1.法律支持自诉。受害人自诉是司法诉讼的重要内容,《天盛律令》明确规定:“诸人对负债人当催索,不还则告局分处,当以强力搜取问讯。”(注:史金波,白滨,聂鸿音.天盛律令[M].卷三,催索债利门.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2.对自诉的限制。《天盛律令》在支持受害人自诉的同时,还做出了种种限制。首先,上诉后不许私自和解。“因他人夺妻,已告有司,事后不许和解,依法判断。未报则事前允许和解,不许他人举报。若违律时,有官罚马一,庶人十三杖。”(注:史金波,白滨,聂鸿音.天盛律令[M].卷八,夺妻门.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其次,自诉须在有效期限内。“诸人为婚迎媳,然后曰‘我未得嫁妆’者,一年期间可告。”“诸人有女,已送主家下,而后留有婚价尾数,一年期间皆当取。不予时可上告催促。不予者有官罚马一,庶人十三杖。逾期不许取状寻问。”(注:史金波,白滨,聂鸿音.天盛律令[M].卷八,为婚门.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再次,先告未审毕不允另告他处。“诸有公事而未问显明,此后不许越司另告他处而不告于局分。若违律时,告者、取状者等有官罚马一,庶人十三杖。”(注:史金波,白滨,聂鸿音.天盛律令[M].卷九,越司曲断有罪担保门.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最后,重诉时不允许在原状上增加状告内容。“诸人重讼者除先所告之外,不许状上增状。倘若违律,状上增状者及取状者等一律有官罚马一,庶人十三杖。其中因谋逆、失孝德礼、背叛等三种语有所增,则当依法寻问。”(注:史金波,白滨,聂鸿音.天盛律令[M].卷十一,草果重讼门.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二)告发
1.自愿告发。即诸人不是为了领赏,而是出于其他种种目的而自愿告发。这种告发多为一般刑事案件,有的斗殴伤人案件,如果当事人不告,则不允许他人举告。(注:史金波,白滨,聂鸿音.天盛律令[M].卷十四,误殴打争门.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2.募告。募告即奖励告发,它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盗杀牛骆驼马等,他人举告时,“依诸人因告举杂盗赏法,当由犯罪者出钱给予,”(注:史金波,白滨,聂鸿音.天盛律令[M].卷二,盗杀牛骆驼马门.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诸人于季校审验时违律借索披、甲、马,“一律借者、索借者同罪,徒六个月,举告赏各自当出十五缗钱给予”。(注:史金波,白滨,聂鸿音.天盛律令[M].卷五,季校门.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举发成年男子不注册兵籍一至二人,赏20缗,三至五人赏30缗,六至九人赏40缗,十人以上一律赏50缗,“一律由隐者正军给予。”(注:史金波,白滨,聂鸿音.天盛律令[M].卷六,抄分合除籍门.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举报买卖敕禁品,“当与强盗持不持武器之得告赏法相同”。(注:史金波,白滨,聂鸿音.天盛律令[M].卷七,敕禁门.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诸人举私造曲,自杖罪至无期徒刑,分别赏5缗至100缗,“当由各犯罪者依罪情次等承当予之”。(注:史金波,白滨,聂鸿音.天盛律令[M].卷十八,杂曲门.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马牛羊驼四种官畜并未死亡而人死亡为虚假时,以偷盗法判断。“有举者,亦当依举偷盗之赏法予之。”(注:史金波,白滨,聂鸿音.天盛律令[M].卷十九,畜患病门.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诸人举于敌界卖钱及毁钱等,犯者获3个月至12年徒刑时,分别赏40缗至170缗,获死罪赏200缗。(注:史金波,白滨,聂鸿音.天盛律令[M].卷十三,举虚实门.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上述“诸人举他人,予举赏法一一分明以外,犯余种种杂罪时,获死罪赏五十缗,三种长期、无期等赏四十缗,自徒四年至徒六年赏三十缗,自徒一年至徒三年赏二十缗,月劳役十缗,杖罪五缗,当由犯罪者予之举赏。”(注:史金波,白滨,聂鸿音.天盛律令[M].卷十三,举虚实门.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3.强迫告发。即针对一些危害性较大的犯罪,官府强迫人们告发,隐瞒不告者,要追究连带责任。如“诸人未参与议逃,但知逃跑语言而不举告者,逃跑已行者徒六年,未起行者徒五年。”“逃者之亲父、亲兄弟、亲子等,原来未参议逃跑,而知闻不举告者,依闻知他人逃跑言不举告法判断。”(注:史金波,白滨,聂鸿音.天盛律令[M].卷七,番人叛逃门.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诸人窃人妻,他人知觉不告,受贿者一年,未受贿则有官罚马一,庶人十三杖。”(注:史金波,白滨,聂鸿音.天盛律令[M].卷八,夺妻门.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至于对谋逆、谋叛等“十恶”大罪隐瞒不告者,更是追究亲属的连带责任,没收家产,或入牧农主中,或“送边地守城,终身在军中”。(注:史金波,白滨,聂鸿音.天盛律令[M].卷一,谋逆门.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4.对告发的限制。对告发的限制大致有三:一是举告通常有一定的时间限制。“诸人为婚迎媳,然后曰‘我未得嫁妆’者,一年期间可告。”诸人嫁女,“而后留有婚价尾数,一年期间皆当取。不予时可上告催促。不予者有官罚马一,庶人十三杖。逾期不许取状寻问。”(注:史金波,白滨,聂鸿音.天盛律令[M].卷八,为婚门.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二是某种情况下,当事人不告,不许他人举告。如殴打争斗相伤时,“夫妇自不告,则他人举告,不许取状问之。若违律取状问时,有官罚马一,庶人十三杖。”(注:史金波,白滨,聂鸿音.天盛律令[M].卷十四,误殴打争门.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诸人违律抢亲,女之父兄告时,有官罚马一,庶人十三杖。若“父、兄弟不告,不许他人举报,违律告状取状者,一律有官罚马一,庶人十三杖。”(注:史金波,白滨,聂鸿音.天盛律令[M].卷八,为婚门.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三是亲属、卑幼、使军、奴仆不能随便举告。《天盛律令》卷十三《许举不许举门》,对亲属、卑幼、使军、奴仆的举告权限作了详细的规定。其中子女可举曾祖父、祖父母、父母、庶母谋逆、失孝德礼、叛逃、恶毒等罪;妻子、媳可举公婆、丈夫谋逆、失孝德礼、叛逃、内宫淫乱、恶毒、内乱、盗中杀人、有意杀人等罪,九个月至一年丧服亲相互检举也在此范围;使军、奴仆可举头监十恶中获死、长期徒刑以及盗取官畜谷物、匿卖官马铠甲、铸钱敛钱等种种中的死罪,盗窃及变卖敕禁、私制曲中的长期徒刑及死罪,不注册十人以上成丁男子而获长期徒刑以及匿逃人中十门以上获死罪等。除上述罪行外,亲属、卑幼、使军、奴仆不可举告尊长、主人、上司所犯其他种种罪,若违律举告,则依法惩处,如服九个月以上丧服。节下亲举节上亲时,“犯罪者应得徒二年以内罪,则不论大小,举者之罪徒二年。若举情重于彼,则当比有罪人减一等。若节上举自己节下时,当比前述节下举节上罪减一等,犯者罪勿治。”但“五个月丧服以下允许相告举,依法当推问。”使军、奴仆应不应举头监,“与前述节下举节上中九个月以上丧服时推问承罪法相同”。(注:史金波,白滨,聂鸿音.天盛律令[M].卷十三,许举不许举门.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天盛律令》对亲属、卑幼、使军、奴仆举告尊长、主人、上司之罪的严格限制,深刻地反映了儒家的尊尊亲亲以及封建等级观念在西夏的影响。
5.对举告不实的处罚。为了防止诬告,《天盛律令》规定举告不实者要反坐。“诸人自叛逃以上三种举言虚者,判断已至,则本人不论主从,不论官,依谋逆法判断,家门当连。判断未至,则受不受问杖一样,举虚者造意以剑斩之,家门当连坐。从犯不论官,当绞杀,家门勿连坐。”(注:史金波,白滨,聂鸿音.天盛律令[M].卷十三,举虚实门.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其他十恶罪及种种杂罪举虚者,“被告人已被缚制,则受未受问杖一律与所举罪相当。”(注:史金波,白滨,聂鸿音.天盛律令[M].卷十三,举虚实门.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三、拘捕、传讯与囚禁
(一)拘捕
和中原王朝法律一样,西夏《天盛律令》无拘留与逮捕之别,这里说的拘捕实即逮捕。拘捕人犯只需长官指令而不履行法律手续。法律上只有对逮捕人的督促,防其奸伪、贪纵、暴掠以及无故杀伤人犯,人犯拒捕反抗格杀勿论。
1.拘捕人及其责任。西夏法律上的拘捕人为捕盗巡检。《天盛律令》规定,地方监军司、五州地、府军郡县都要按地方广狭与发案率高低,派遣相应的捕盗巡检,巡检之上设小巡检、都巡检以及巡检勾管。京师界巡检勾管从大都督府任职臣僚中派遣,边中则从监军、同判、习判中派遣,一年完毕后迁转。“为巡检勾管者,无论日夜当于重地方巡行,当敦促各小巡检,所属地方不许生盗诈住滞。若违律未巡行于属地而生住滞,及虽巡行而仍出住滞等时,当比小巡检之各种罪状减一等”。(注:史金波,白滨,聂鸿音.天盛律令[M].卷十三,派大小巡检门.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2.邻里责任。我国古代法律规定,邻里有协助拘捕罪犯的义务,如果不履行这一义务,将受到法律的制裁。西夏《天盛律令》也是如此:“家主中持拿盗窃者时,邻近家主当立即协助救护。若协助救护不及,不往报告时,城内城外一律所属大人、承旨、行巡、检视等徒一年,迁溜、检校、边管、盈能、溜首领、行监知觉,有位人等徒六个月,此外家主徒三个月。又已与盗相遇,赶及不往报告时,有官罚马一,庶人十三杖。”(注:史金波,白滨,聂鸿音.天盛律令[M].卷三,追赶捕举告盗赏门.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这段记载说明了三个问题:其一,作为宗族首领的家主有捕捉盗贼,维持地方治安的责任;其二,邻近家主有协助追捕的义务;其三,除巡检人、都巡检、巡检勾管外,当地行政、军事首领也有连带责任。
3.被捕者遇有官民拘捕时,应束手就擒,不可拒捕或逃脱,否则就可能被拘捕人处死,而且在这种情况下,拘捕人不承担任何刑事责任。如“诸人已为盗诈时,畜物主人及喊捕者求别人帮助,于盗人逃后追赶,除先追者外,其他人见其盗追赶者,将盗人射、刺、杖、砍。盗人死伤时,追者不治罪。”(注:史金波,白滨,聂鸿音.天盛律令[M].卷三,追赶捕举告盗赏门.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4.对拘捕人的督促与赏罚。其一,不允许拘捕人(失主)与被拘捕者私了。畜物主及他人捕到盗窃者,当告局分处,不准随意议和。假若违律议和时,按盗人罪法判断。其中“盗人应获死罪,议和者徒二年;盗人应获长期徒刑,议和者徒一年;盗人应获短期徒二至六年,议和者徒六个月;盗人应获徒一年至一个月,议和者十三杖;盗人应获杖罪,议和者七杖。若盗人亦盗他人畜物事已发,而议和者及说和者等与知盗分物之罪相等,畜物属者、说和者所得物皆当罚没交官,所偿还畜物主当取走。若议和以后,物主自举告,则当解罪。”(注:史金波,白滨,聂鸿音.天盛律令[M].卷三,自告偿还解罪减半议合门.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其二,诸人举告盗人,捕盗巡检“因受贿徇情而不捕、释放等者,断与盗人同。受贿多则以枉法贪赃论,与前述罪比较,从重者判断。”同时,捕盗巡检“侵扰本地家主,食贿时,以枉法贪赃论。”(注:史金波,白滨,聂鸿音.天盛律令[M].卷十三,派大小巡检门.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其三,捕盗巡检懈怠,没有在辖区内巡行,以致家主畜物被盗,他人捕获后,盗人应获死罪时,巡检徒二年,获长期徒刑时,巡检徒一年,获六年至四年徒刑时,巡检徒六个月,获三年至一年徒刑时,巡检徒三个月,获月劳役时,巡检13杖。若盗人未被他人捕获,则按所失畜多少判断。捕盗巡检巡行而生住滞,有官罚马一,庶人13杖。但上述盗人为巡检本人捕获,则不治其懈怠之罪。(注:史金波,白滨,聂鸿音.天盛律令[M].卷十三,派大小巡检门.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此外,失主发现盗贼在某处,报告给辖区内捕盗巡检,然巡检“不往搜寻,为懈怠时,当比前述未巡行而生住滞之各种罪状加一等。”(注:史金波,白滨,聂鸿音.天盛律令[M].卷十三,派大小巡检门.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其四,论功行赏。拘捕人捕获死罪犯1~3人,赏银三两、杂锦一匹、茶绢三中一段绢;4~6人赏银五两、杂锦一匹、茶绢五中二段绢;7~10人赏银七两、杂花锦一匹、茶绢七中三段绢;11人以上一律加一官,赏银十两、杂花锦一匹、茶绢十中四段绢。捕获长期徒刑及短期劳役罪犯的奖赏从略。以上奖赏有两个原则:一是必须是捕盗巡检自捕,如果“由诸人捕之而纳于巡检,及有告举而捕之等,勿以得官赏论。”二是“一年期间捕获死罪、长期徒刑、短期徒刑等人,不许以三等赏赐论而予之,当以其高等级之一等给予。”即一年只奖一次。倘若违律,“巡检将他人所捕,及有告举而谓我自捕盗”,或者“局分人受贿徇情,论以三等赏赐共算,一齐皆予之等时,领者及分者局分人等一律依偷盗法判断。未受贿徇情,为过失,则依做错法判断。其中受贿者以枉法贪赃论,与前述罪比较,从重者判断。超领赏赐当交还。”(注:史金波,白滨,聂鸿音.天盛律令[M].卷十三,派大小巡检门.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二)传讯
所谓传讯即对轻微犯罪人及证人的传唤。《天盛律令》卷十三《遣差人门》对此有较为详细的规定:
1.传讯差人的派遣。有关传讯差人派遣方面的规定大致有三:首先,应从近便的军首领、迁溜、检校、巡检、监军司人中派遣。若违律不从上述人中派遣,有官罚马一,庶人13杖。其次,诸司派遣差人时,先由小监注册,然后报经承旨、习判等处,依地程远近,给予限期。如果差人逾期时,稽缓l~5日7杖,6~10日13杖,11~20日15杖,20日以上一律17杖。再次,“差人司内已派,不来而逃匿,寻而获之,稽缓自一日至二十日以内者,差人依往唤被告人稽缓法判断,二十日以上一律徒二年。”
2.对被传讯者的规定。被传讯者接到传讯时,应按规定时间到传唤处,不得拒绝传唤,更不得殴打传讯差人。“诸司头字上有上谕往唤人,任司位人不来唤处而打差人者判无期徒刑,唤虽来而打差人则徒五年,不来唤处亦不打差人则徒三年。是不任司位人,则比前述任司位之罪状当减一等。无圣旨,诸司往唤被告人,不来唤处而打差人者徒二年,来唤处而打差人者徒一年,不来唤处不打差人则徒六个月。”上述处罚只适合于被传唤人无罪或比打差人罪小,如果被传唤人之罪比打差人罪重或与之相等,“则依推问虚供法判断”。接诸司传唤,被唤人不肯前来,归于山岭险地,官方再派人传唤时来唤处,依原所犯罪判断。若被唤人“恃山岭险地,径直不肯来唤处者”,于前述持诸司谕文传唤不来罪加二等,是圣旨传唤不来则加三等,其中殴打传唤者则当再加一等。如果武力抗拒,是诸司谕文则于前述原罪上加四等,是圣旨上谕则当加五等,伤、杀人则依第三卷上强盗伤杀人法判断。”另外,被传唤者因患病或酒醉不能前来,“是实情则当分析,勿治罪。其中为虚者依法判断。”(注:史金波,白滨,聂鸿音.天盛律令[M].卷十三,遣差人门.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3.对传讯差人的督察。传讯差人是执法人员,为了防止其徇情枉法,《天盛律令》卷十三《遣差人门》规定:“差人往唤有罪人,对有罪人及其他知情当事人等若强行无理取其主贿,或释放以取贿等时,以枉法贪赃罪判断。”差人在被告人处没有挨打说自己被打,被告人已来说不来,“与被告人打差人及不来等同样判断。”被告人来唤处,不许对其无理拷打逼凌,倘若违律,受贿少者徒六个月,受贿多则与枉法贪赃罪比较,从重者判断。若未受贿,只因无理拷打,徒三个月。
(三) 囚禁
囚禁即对告人与犯罪嫌疑人的强制。这些人犯一旦被关进牢房,免不了皮肉之苦。然而有官人是可以免刑的,尤其是“节亲、宰相、诸司大人、承旨、大小臣僚、行监、溜首领等于家因私入牢狱,不许置木枷、铁索、行大杖,若违律时徒一年。”(注:史金波,白滨,聂鸿音.天盛律令[M].卷九,行狱杖门.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除不允对有官人用刑外,《天盛律令》卷九《行狱杖门》对囚禁环境、囚犯待遇以及脱囚、虐囚治罪等都有明确规定:
1.囚犯自杀,监守承罪。囚犯自杀,监守承罪大致包括这么几个方面:其一,监守告诉囚犯有何罪行,但没有对其恐吓,囚犯畏罪自杀时,告者有官罚马一,庶人13杖。其二,监守等枉逼拷打恐吓而致囚犯自杀,枉逼者当绞。因争斗恶语恐吓而自杀,徒12年,戏言恐吓,徒5年。如果枉逼、恐吓者是使人、都监,则比前述之罪状各减一等。其三,犯人索刀、铁棍、绳索等毁身用具,监守予之,犯人自杀未死,监守徒一年,已死徒二年;去囚犯手拷,使其搜寻器物自杀,论罪同。
2.劫持囚犯,从重治罪。诸人强力从狱中劫出谋逆死囚,造意不论官,一律斩杀,从犯庶人当绞杀;劫出长期徒刑犯,造意当绞杀,从犯12年。劫出短期徒刑犯,造意徒8年,从犯徒6年;劫出杖罪犯,造意徒3年,从犯徒2年。囚未入手,杀伤监守时,杀一人造意不论官,以剑斩,从犯无期徒刑;杀二、三人无论主从官庶,皆剑斩,造意者同居子女连坐,入牧农主中。
3.脱放囚犯,监者治罪。都监、小监等受贿而放有罪人以及未受贿、无心失误而脱囚,限三个月以内寻得有罪人。逾期不得,则根据情况分别判断:其一,都监等受贿,放短期劳役至死罪犯时,放者枷禁,限期寻犯人之子、兄弟。寻得,依犯罪人从犯论;不得,则坐犯人之罪。放者承罪后得囚,可依法减罪。其二,“局分大小于囚禁处虽不受贿,然是宗姻亲戚,欲使不获罪,或有说项寄语者徇情而放囚,亦与取贿放囚同等判断一年;失二年以下者,13杖。都监、小监则失死罪及长期徒刑,徒一年,失短期徒刑者,13杖。其三,无大人谕文判写,不许放囚,若违律放时,与有罪人相等。如果脱囚自投归、被捕或死亡,则减一等判断。有罪人越狱逃跑,当于前有罪上加一等,其中无期徒刑与死罪无所加,则无期徒刑笞80,死罪笞100。
4.虐待囚犯,依法承罪。犯罪嫌疑人入狱后,其主人未来,或取粮食路远,一律每日从官库中支杂粮一升,“囚主人到来时,当依原用若干还之”;囚无主人,则由官方给。牢房当开天窗,以保持空气清洁,冬季应有草席、蒲席。燃料自备,实无力者由官方供给。贫弱囚徒由官方给御寒衣物。囚患病当请医治疗。如果违犯上述规定,“囚犯有病不医,夺取囚之食粮、衣服等致囚死时”,局分大小均要承罪,其中死1~5人,大人、承旨徒1年,5~10人徒2年,10人以上至15人徒3年,15~20人徒4年,20人以上一律徒5年。(注:史金波,白滨,聂鸿音.天盛律令[M].卷九,行狱杖门.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此外,职管大人、承旨等拷打囚犯致死,徒4年,都案、案头、司吏等未过问者徒2年。
5.保外就医。除十恶罪及杂罪中获死罪者不许担保外,其他获长短期徒刑者有疾病、恶疮,妇人孕子等,则遣人按视,“是实则当令只关,暂接担保,疾病恶疮愈,产子一个月后再当推问。”若非实,验视者有官罚马一,庶人13杖。受贿则与枉法贪赃罪比较,从其重者判断。同时,若囚犯确有疾病、恶疮及孕子等,不允保外就医而先行判断者,“其致死时徒三年,落胎儿则徒二年,未致者有官罚马一,庶人十三杖。视者作伪未受贿,则与判断者相同,受贿则以枉法贪赃论,与前述罪比较,从其重者判断。”(注:史金波,白滨,聂鸿音.天盛律令[M].卷九,行狱杖门.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收稿日期]2003-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