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现场安全监督管理分析论文_李永坤

建筑工程现场安全监督管理分析论文_李永坤

鹤山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检测站 529700

摘要:建筑业是国民经济五大支柱产业之一,并且是仅次于交通运输业的危险性行业,因此加强现场安全监督管理,减少安全事故,创建和谐的施工环境,刻不容缓。然而监管规模扩大与监管力量不足的矛盾严重的制约着监管成效,为了解决和应对此矛盾,本文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并提出了对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监督管理

随着城市化和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和作用日益显著。然而建筑业良好发展的表面,不能真正掩盖安全生产所面临的严峻形势,现场施工中因各种原因的错误操作而引发的安全事故不仅导致人员伤亡,也给国家和社会带来经济上的巨大损失,同时直接影响到行业的健康发展。因此现场安全监督管理是维系工程安全的重要力量,对于提高工程项目管理水平,保障现场作业人员生命安全,维护行业健康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伴随建设规模的持续扩大及施工难度的不断提升,安全监督机构受到项目多而人力不足的矛盾困扰,可以说安全监督机构及人员所面对的压力和挑战是前所未有的[2],因此本文对建筑工程现场安全监督管理进行了分析。

1 建筑工程现场安全监督管理存在的隐患与原因分析

1.1 建筑施工作业环境多变

建筑业与其他行业的显著区别是工作场所与作业环境的不断改变,施工的流水性要求安全防护措施必须紧随场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一旦安全防护措施跟不上施工进度,安全威胁随时都可能降临。建筑产品多种多样,结构、规模、工艺、材料呈现出各式各样的状态,这个特点也决定了不同的建筑,人员、材料、机械、防护用品、施工工艺等也不一样,由此产生各种各样的安全问题。天气、环境因素的复杂多变,也直接影响到施工人员的身体状况和安全作业行为。

1.2 建筑施工生产关系复杂

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看似主要由施工单位负责,但实际上建设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分包单位等无不与施工安全存在联系,责任主体的多元化导致建筑生产关系的复杂化,进而造成安全管理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同时建筑施工作业标准化程度低,施工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更关键的是他们与施工单位之间是短期雇佣关系,这个特点决定了施工单位职业培训呈现不到位和力不从心的现象,所以培训工作的不达标造成施工过程中违章作业屡有发生。同时,建筑施工管理的主要目标是成本、进度、质量,而安全管理只是过程管理,目标导向的结果容易忽视安全管理,并带来安全风险。

1.3 未形成安全管理长效机制

由于安全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未能落到实处[3],所以安全管理长效机制没有形成,这个漏洞反映在建筑参建各方缺乏安全管理的长远打算,只关注自己眼前的商业利益,重进度,轻安全,喜欢胡搅蛮干甚至违章指挥和作业,安全管理不严格,无法及时发现安全隐患,以致安全隐患扩大并酿成安全事故,产生了不少血的教训。

1.4 安全防护措施投入不足

安全管理说起来重要,但安全效益很难明确界定,因为利润在账目中一目了然,而安全效益只体现在损益表中支出的减小。换句话说,许多建筑开发商看不到安全收益与事故损失之间的关联,只是认为安全投资是沉没成本,从而随意挪用安全措施费。安全措施费投入不足,安全检测设备落后,安全管理人员只凭眼观、耳听、手摸的方式进行检查和判断,主观性强,检查结果缺乏说服力。

1.5 建筑安全技术落后

目前,我国安全生产技术远远跟不上生产工艺革新的步伐,与发达国家在安全防护产品、安全检测设备、安全器材等方面有明显的差距。安全产品的标准化、定型化、工具化工作明显滞后,施工单位只能凭借经验搭建安全防护设施。由于缺乏统一标准,对准确评价这些设施的安全性能造成很大的难度。而且有些施工单位对先进安全技术的掌握很生疏,特别是对施工难度大、危险性高的项目,施工单位安全管理手段、安全管理人员的水平与技术都严重缺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 建筑工程现场安全监督管理存在隐患的解决方案

2.1 明确安全监督管理责任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建筑安全监督管理机构作为施工安全的监管主体,有责任也有义务对建筑工程现场安全进行监督和管理。在监管过程中,必须坚决贯彻和落实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及上级部门关于安全生产的各项规定,培养严谨的工作态度、良好的工作责任心和光荣的使命感,坚持原则,忠于职守,严于律己,廉洁奉公。

2.2 构建高效的安全监督管理模式

面对安全监督管理的严峻形势,必须构建高效的安全监管模式。传统安全监管模式是将各个工程项目均分为基础、主体、装饰3个阶段进行安全验收,监管人员定期进行现场检查及抽查。由于内容固定、监督力量平均分配,随着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及工程难度不断提高,这种监管模式越来越力不从心,所以只有创新监管模式才有出路。

高效的监管模式首先应体现在管理标准化方面,因为标准化是科学管理的基础。监管标准化应从流程规范化和内容表格化做起。流程规范化就是从办理监督手续到工程竣工的每一步都细化、量化和固化,这样监督人员只要按流程去做就能顺利地完成监督任务,如图1所示。

内容表格化是将现场安全监督内容以表格形式呈现,并进行统计和归类。建筑工程现场安全监督内容包括安全生产行为(如企业安全责任落实、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主体行为等)监督、安全实体(如挖孔灌注桩、基坑工程、高支模架工程、脚手架工程、爆破作业、幕墙工程、安全防护、施工用电等)监督、大型机械设备(如塔吊、人货两用升降机、物料提升机等)安全监督等。通过采用表格化管理,不但便于安全监督操作,而且也为信息化管理创造了条件。

2.3 加强目标管理

建筑工程现场安全监管是以零事故和创造适合施工人员身心健康的安全环境为总体目标,所有工作都必须围绕这个目标,通过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实现目标而奋斗。故而,要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死伤难免”的错误认识,扭转施工单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人员伤害的不正确意识。在目标管理过程中,应当把总目标分解,通过实现单项工程零事故累积总目标的零事故。

2.4 严控重点环节,实行差异化监管

为了解决建设规模大与监管力量不足的矛盾,就应采取抓重点、实行差异化监管的策略。安全监督机构应根据本辖区工程项目特点,例如工程类别、项目规模、施工复杂性、周边环境等因素进行分类。对于那些规模大、危险性高、施工技术复杂的项目应加强巡查,增加抽查次数;而对于比较简单、安全隐患少的项目控制一定的抽查次数;重点督查那些现场管理混乱、安全隐患多的项目。同时还要突出重点部位和重要时间节点,例如塔吊装拆、高大支模、深基坑等作为重点监控部位,而大风、大雨等恶劣天气作为重点监控时间。

2.5 应用多种手段,提高监管成效

通过查改结合、查处并重的方式消除安全隐患,纠正违规违章行为。定期开展专项整治,解决安全薄弱环节。采用交警执法模式,当场纠正和处罚不安全行为。采用信息化技术提高监管的时效性、可视化水平。创建联动管理机制和实施社会化监督扩大监管广度和深度。开展安全创优、精品工程活动,激励参建单位加强安全管理的积极性。

3 结语

随着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建筑市场势必不断扩张,同时随着国家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社会各界对安全问题的关注程度也会越来越高,这样就给安全监督管理带来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传统监管模式已明显不适应现阶段安全监管的形势要求,因此安全监督管理机构应当创新监管模式和方法,提高监管成效,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工程建设服务,保障现场施工安全,为国家、社会、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王晓亮. 建筑工程安全监督管理的强化策略及意义[J]. 建筑技术开发,2016,43(9):143-144.

[2] 童勇江,徐马林,陈琦. 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监督新模式实践探讨[J]. 工程质量,2015,33(11):4-6,10.

[3] 刘学伟. 浅谈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安全监督管理[J]. 中国住宅设施,2015(11):53-55.

论文作者:李永坤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4

标签:;  ;  ;  ;  ;  ;  ;  ;  

建筑工程现场安全监督管理分析论文_李永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