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州市王府街道团结小学 262521
摘 要:传统评价,主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导致学生以分数为目的而进行学习。在我国新课改评价理念的影响下,形成性评价越来越受到重视。反馈是形成性评价的基本组成部分,对形成性评价的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语文教学是学生学业中基础教学的组成部分,关系到学生们未来文学素养的提升以及自身素质的提高。现在语文教学不但更多地关注实际运用能力,同时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不再只关注成绩的提高,也关注对语文文化传统的传承。
关键词:新课改 形成性评价 反馈策略
评价是一种获取和处理用以确定学生水平和教学有效性的证据的方法,它包括了比一般期末书面考试更多种类的证据。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教学水平和学生的能力,我们充分重视研究教学大纲,分析教材特点,改进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学习。但是,由于对学习评价缺乏全面的认识,不少老师是为了高分而教,反而阻碍了学生学习和运用能力的提高,出现了“高分低能”等现象。虽然导致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最显而易见的是我们对学生的评价体系存在问题。我们有必要认真反思我们的评价思想,对现行的评价体系进行有效的改革。对于上述种种之弊端,现行的新课程标准提出了非常具体可行的解决策略,即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但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实践证明,教育理论学者和一线教师逐渐重视对形成性评价的研究,但在教师如何提供反馈信息等相关问题上却很少论及。事实上,反馈是形成性评价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对形成性评价的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分析形成性评价涵义的基础上,对有效反馈的特征及如何有效传递反馈信息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希望对新课改课堂教学评价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形成性评价的涵义。近年来,随着教学评价的发展,形成性评价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将形成性评价融入教学过程中。学生评价除了学业成就的鉴定外,更重要的还在于对其学习过程中智能、态度以及兴趣、爱好的培养和学习潜能的挖掘,这也即是形成性评价的重点和意旨。
二、有效反馈的特征。在形成性评价的逐渐发展中,它的概念越来越被特指于在教学过程中发生的反馈,而不是在教学过程之后。反馈的主要目的是缩小学生目前学习水平与预期目标之间的差距。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反馈必须回答师生提出的三个问题:我要去哪里,即我的目标是什么;我现在在哪里,即我已取得了哪些进步;我接着要去哪里,即为了取得更大的进步,我要采取哪些行动。在开展教学评价的同时,科学地把评价信息及时、有效地反馈给评价客体,在教学评价中不仅是必要的,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般来说,有效反馈具有以下特征:
1.描述性。在终结性评价中,反馈信息的作用是帮助师生知道学生是否达到了学习目标。它并没有指出学生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还需要改进,也没有给出学生该如何改正错误的具体信息。相比之下,在形成性评价中,反馈是根据已设定的学习目标提出描述性而不是判断性的信息。这种反馈会避免单纯只给分数,会避免学习过程已经结束的暗示。描述性反馈关注要达到的学习目标,要指出学生做得好的地方或需要改进的地方,并对学生如何达到目标提出建议。
2.积极性。“对评价结果的处理不是不断地采取否定的方式,而是要朝肯定、积极的方向引导。”积极的反馈并不是说当学生作业做得不好时还要坚持说他做得不错,而是要反映出学生做得好的地方是怎样符合目标要求的,反映出他们的学习是努力过的。积极的反馈还意味着教师应当选择恰当的话语表达对学生及其作业的尊重,千万不要提供使学生泄气或伤害他们自尊心的反馈信息。
三、新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学习形成性评价的意义
小学语文作为最基础的教学组成部分,其内容也可以分为若干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形成性评价可以用来掌握学生对前一部分内容的熟悉程度,为接下来的学习内容奠定基础,同时确定学习任务及目标,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及时更正不清楚的记忆,加固学生的正确理解。通过对形成性评价的分析,教师可以及时了解自己关于教学目标的掌握是否准确、教学是否清晰明确、教学方式是否恰当,有利于教师完善自己小学语文课程的教授方式。小学教育是新课改工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而小学语文是基础中的基础,是母语教育的重中之重。但是,小学语文的学习受到了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量作业、资料进入课堂,一成不变的“标准答案”抑制着小学生自我发挥、创新的空间。由此可见,小学生不喜欢语文课的现象也就不难理解。在小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对语文的关注度往往不够,这使我们的母语学习在开始阶段就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所以改变我们的教学评价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在我国新课改不断发展的历程中,形成性评价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形成了教师不断提高、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要在教学中完善教学活动,重视学生们在各个时期和各个领域的进步,着手于学生的潜力发展。
参考文献
[1]孙阳 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探究[N].保定学院学报,2013,(05)。
[2]蒋碧野 “感受——升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建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论文作者:刁军布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7年2月总第2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2/15
标签:评价论文; 反馈论文; 学生论文; 新课改论文; 目标论文; 过程中论文; 教师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7年2月总第21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