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步发展战略目标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三步论文,战略目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批准的《纲要》,是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在奋斗目标、改革开放部署、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跨世纪重大建设项目等方面进行了第二步和第三步战略部署的衔接,不仅使第二步战略目标和战略部署进一步具体化和准确化,并把第三步发展战略的近期目标明确化了。
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
人们通常把我国现代化建设发展战略目标理解为:以1980年为基数,第一步,到80年代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基本解决温饱;第二步,到本世纪末再翻一番,进入小康社会;第三步,到下世纪中叶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从这些年的实践来看,三步发展战略目标的第一步,到1987年就已经基本实现。所以,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了如何重点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的任务。1990年底,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着重提出了从温饱走向小康的具体蓝图。随后,在正式表述小康目标所需要的翻番任务时,说的都是“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即在1987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的基础上,到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纲要》关于第二步战略目标的提法,有一个引人注目的变化,即把“九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确定为:全面完成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部署,2000年,在我国人口将比1980 年增长3亿左右的情况下,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基本消除贫困现象,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从“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既更全面准确地体现了邓小平同志的小康思想,又更科学客观地反映了小康水平的实际要求。1979年底,邓小平同志第一次提出小康目标时,是说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1000美元。因为当时中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250美元左右,到本世纪末翻两番, 就是1000美元。1982年9月, 党的十二大第一次正式确定按国民生产总值(当时采用的是工农业总产值)计算20年翻两番的任务。然而,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只有在人口增长率为零的前提下,即到2000年人口仍然保持在1980年的10亿左右,才能达到人均1000美元。可是,按照当时人口年均增长12.5‰计算,20年后我国人口(未包括台湾)将达到12亿左右。这样一来,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就不可能同时带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根据这个情况,邓小平同志在一些讲话、谈话中,将“人均1000美元”,改为“人均800美元”。后来, 考虑到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到本世纪末完全有可能超过1万亿美元,邓小平同志采用了“人均800到1000美元”的说法。1987年3月8日,邓小平同志指出:“到本世纪末,尽管我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800到1000美元不算多, 但是年国民生产总值将超过一万亿美元。”
在小康目标问题上,邓小平同志把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联系起来考虑,这样做既科学客观,又实事求是。因为,如果只按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计算,那么由于人口增长,按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计算的小康标准就要降低;反之,如果按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计算,那么由于人口增加,按国民生产总值计算的小康指标就要突破。因此,只有坚持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统一,才能真正体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小康水平的质量。1996年3月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199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显示:1995年国民生产总值达57650亿元, 扣除物价因素,是1980年的4.3倍,提前5年实现经济总量比1980年翻两番的战略目标。但是,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尽管实行了计划生育、控制人口的国策,原来要到2000年我国人口才增长到12亿的设想也提前5年实现了。《纲要》的新贡献,就是在考虑到今后5年还将增加约1亿人口的压力下,积极稳妥地提出了“九五”期间将全面完成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
关于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问题
第三步战略目标的确定,也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1986年底以前,邓小平同志在谈到下个世纪我国的发展战略目标时说,到21世纪中叶“接近发达国家水平”。1987年2月以后, 小平同志把我国第三步发展战略的目标确定为:到21世纪中叶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均国民生产总值4000美元。1987年8月, 小平同志又作了进一步明确表述:“我国经济发展分三步走,本世纪走两步,达到温饱和小康,下个世纪用30年到50年时间再走一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这就是我们的战略目标,这就是我们的雄心壮志”。这里,小平同志就只提“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而不再提人均4000美元了。根据小平同志的这一思想,同年10月,党的十三大在确定和表述第三步发展战略目标时指出:“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那么,在表述第三步战略目标时, 为何不用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4000美元的提法呢?
第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4000美元只是20世纪80年代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邓小平同志在最初设计第三步战略目标时,也是拿当时典型的中等发达国家作对比的。
第二,我们所说的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要到下世纪中叶才能达到。所以,在确定第三步战略目标时,不仅要考虑到下世纪中叶我国人口将达到15亿之多的因素,而且要考虑到整个世界经济也在同时继续发展的因素。
第三,从计算上说,预见长达几十年的发展战略目标,只能是轮廓性的,不必要也不可能提前几十年就把各项主要指标估算出来并确定下来。因为在战略目标的实现过程中,会有许多不确定的、可变的因素。
关于加速发展的追赶战略
随着对三步发展战略目标的逐步完善,邓小平同志逐步提出了实现这一目标的追赶战略,即抓住时机,加速发展,力争使经济隔几年上一个台阶,有一个飞跃。
1987年10月13日,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一个著名观点:“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1988年9月12日,他又谈道, “要保持适当的发展速度”。1989年9月16 日他又强调:“中国一定要发展,改革开放一定要继续,生产力要以适当的速度持续增长,人民生活要在生产发展基础上一步步改善”。
进入90年代之后,面对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动,邓小平同志一再提出要抓住机遇。1990年3月3日,他对中央负责同志说:“我们可利用的矛盾存在着,对我们有利的条件存在着,机遇存在着,问题是要善于把握。”“中国能不能顶住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压力,坚持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关键就看能不能争得较快的增长速度,实现我们的发展战略。”1990年12月24日,他又谈道,“要善于把握时机来解决我们的发展问题”。1991年8月20日, 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极其重要的“台阶式”发展战略。他说:“可能我们经济发展规律还是波浪式前进。过几年有一个飞跃,跳一个台阶,跳了以后,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一下,再前进。”他又说:“我们不抓住机会使经济上一个台阶,别人会跳得比我们快得多,我们就落在后面了。要研究一下,我总觉得有这么一个问题。机会难得呀!”1992年春,邓小平同志在南方重要谈话中,将他这几年不断思索的加速发展的追赶战略,作了全面的、系统的、透辟的发挥。他要求我国的经济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发现问题及时加以治理,而后继续前进。他总结说:“现在,我们国内条件具备,国际环境有利,再加上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在今后的现代化建设长过程中,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比较好的阶段,是必要的,也是能够办到的。我们就是要有这个雄心壮志!”
《纲要》明确提出了到20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的奋斗目标,第一次对第三步战略目标的第一小步走多远、怎么走作了具体的、明确的规定,这是《纲要》的又一新贡献。
鉴于过去急于求成造成经济严重困难的教训,邓小平同志在提出抓住机遇、加速发展的同时,一再强调要扎扎实实,讲求效益,稳步协调地发展。这些年来,我们党也一直努力处理好速度和效益的关系,并及时总结经验。《纲要》指出,要走出一条既有较高速度又有较好效益的国民经济发展路子。为了实现我们的发展战略目标,关键是实现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这样,就能够争得较快的速度和较高的效益,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