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 四川 自贡 643000
【摘要】目的 探讨希望理论干预护理对晚期肺癌患者焦虑和抑郁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 以2013年6月-2015年3月笔者医院肿瘤科住院的130例晚期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n=65)和对照组(n=65),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实施常规护理加希望理论干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 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干预前SAS和SDS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干预后两组患者SAS和SD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干预后SAS和SDS评分显著低于干预前(P<0.05),对照组干预后后SAS和SDS评分与干预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希望理论干预护理对缓解晚期肺癌患者焦虑和抑郁心理状态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希望理论;晚期;肺癌;焦虑;抑郁
目前,肺癌是全球患病率和病死率增长最快的肿瘤之一,由于环境恶化及吸烟率上升导致肺癌患病率和病死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1]。随着各种肿瘤诊疗技术的临床应用,晚期肺癌患者若积极进行治疗,生存期可明显延长。但长期住院治疗使患者精神和心理状态发生改变,特别是焦虑和抑郁心理困扰着大多数晚期肺癌患者[2-3]。希望理论运用于护理实践中,其核心思想是在护理实践中,采取有效措施让患者对未来生活抱有美好的希望,这种希望与患者的个人体验和康复有着密切的联系[4]。本研究探讨希望理论干预护理模式对晚期肺癌患者的焦虑和抑郁心理的影响,为晚期肺癌的护理提供一种可供参考和借鉴的模式。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以2013年1月-2014年9月笔者医院肿瘤科的130例肺癌晚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男性37例,女性28例,年龄分布在34-5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6.8±7.6岁;对照组男性38例,女性27例,年龄分布在35-56岁之间,平均年龄46.4±8.1岁。两组性别年龄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研究方法
1.2.1 护理方法
实验组采用常规护理加希望理论干预护理,具体措施包括:①对肺癌患者进行精神和心理照护,帮助患者构建良好的人际互动。②定期为患者及其主要照顾者开展健康教育讲堂,以肺癌治疗案例为主线,以介绍肺癌治疗的成功案例为主要内容,为患者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决心。③建立良好互动的医患和护患沟通关系,每天医生及护士主动及时与患者进行友好、倾心交流,使患者感觉温暖、体验关怀。④指导患者饮食,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和规律,提高患者自身免疫力。⑤通过与患者及其家属共同协商制定短期和长期的健康目标并解决问题,提高患者自护能力。对达到目标的患者进行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同时对不能完成目标的患者,及时与其沟通,查找原因,提出持续改进措施。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对患者进行口头入院介绍、饮食指导、医疗护理、心理护理、生活护理和健康教育等。
1.2.2 评价方法
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干预前(入组时)和干预后(入组后第21日)的焦虑和抑郁心理分别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价,SAS由20个反映焦虑症状严重程度的条目组成;SDS由20个反映抑郁症状严重程度的条目组成[5]。焦虑和抑郁评分及判断标准参考文献[6]执行:以国内常模上限为界,SAS≥34界定为焦虑;SDS≥40界定为抑郁。
1.3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 16.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以平均值±标准差(x±s)表示,两组之间或组内干预前后评分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晚期肺癌患者护理干预前后SAS评分比较
如表1所示,实验组和对照组干预前S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经干预后SA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干预后SAS评分显著低于干预前(P<0.05),对照组干预后SAS评分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肺癌是世界上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每年死亡人数高达140万,约占所有恶性肿瘤死亡人数的18%。随着空气污染指数增加和吸烟率上升,我国肺癌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且约75%的肺癌患者在诊断时已属晚期,5年生存率仅为15.6%[7]。因此,肺癌诊治形势严峻,如何减低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成为呼吸病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希望是个体对将来实现目标的一种积极期待,对个体的行为、态度及预后产生正性影响。希望理论运用于护理领域中,是指对未来抱有美好的期望并努力去实现预期目标[8]。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干预前SAS和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说明两组间在护理干预前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而干预后实验组SAS和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实验组干预后SAS和SDS评分显著低于干预前,对照组干预后SAS和SDS评分与干预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这说明与常规护理模式相比,希望理论干预护理模式可有效缓解晚期肺癌患者的焦虑和抑郁心理状态,这与文献报道相符[9]。
由于晚期肺癌患者普遍存在焦虑和抑郁心理,运用心理学规律加强心理护理干预对肿瘤患者的疗效和预后产生重要的影响。希望理论本质上是心理学理论在肿瘤护理中的应用,恶性肿瘤如肺癌的护理应该加强心理护理,让患者由绝望心理变为充满希望的心理状态。本研究运用希望理论干预的护理模式对晚期肺癌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护理效果,但该护理模式在其他肿瘤疾病的护理效果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刘方,徐琳. 病友互助护理模式对肺癌患者社会支持及希望水平的影响[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23):51-53.
[2] 郭珊,钟雪珍,陈庆云. 健康教育对老年肺癌患者生存质量及情绪的影响[J]. 中国基层医药,2014,21(13):2069-2070.
[3] 李金江,庞英,唐丽丽. 团体心理治疗改善肺癌患者生活质量及情绪状态的开放对照研究[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4,28(9):657-662.
[5] 姜乾金. 医学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11-117.
[7] 董颖. 消化道恶性肿瘤流行病学特征与发病现状分析[J].医学综述,2014,20(3):429-431.
论文作者:陈芳
论文发表刊物:《徐州医学院学报》2015年11月第35卷总第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4/29
标签:肺癌论文; 患者论文; 实验组论文; 晚期论文; 焦虑论文; 抑郁论文; 心理论文; 《徐州医学院学报》2015年11月第35卷总第2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