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21世纪我国专利事业发展的十大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十大论文,事业发展论文,专利论文,关系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临近和创新热潮的兴起,我国专利事业跨世纪发展战略与途径选择,再一次成为国内外论坛的热门话题之一。中国专利事业在下个世纪究竟如何发展,中国专利事业能否继续为我国经济、技术和社会发展作出较大贡献,使中国成为专利大国、强国,笔者认为关键取决于如何处理好所要面对的十大关系。
1 知识经济与知识管理
知识和技术在知识经济时代处于敛聚财富的显赫地位。与此相适应,产权制度的安排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知识产权成为产权制度结构中的主导,其基本要求是保障知识和技术创新者的私人收益,以鼓励科技人员研究和开发高新技术。
与知识经济的兴起及其产权制度安排变革相适应,知识管理在管理实务上作为一个新设的热门职业,在理论上成为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知识管理是一个企业、行业乃至国家为构筑知识产权高地而采取的一系列方法、步骤和战略,其核心是经营理念和国家经济管理理念的重大变革。在知识经济时代,国家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以知识产权制度为主),行业通过贯彻国家法律、法规、制定、实施行业政策,企业通过围绕自身的经营方向确定核心内容,实施不同层次的知识管理。
政府系统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在这场变革中要适应形势,找准位置,成为知识管理的主力军和先行者,同时要引导行业、企业加强这方面工作,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2 专利战略与经济战略
当今世界强国无不把运用专利战略作为其继续保持经济领先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世界各国都不约而同地把经济国际化、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可持续发展、发展区域经济等作为自己发展经济的主导战略。专利战略已渗透到经济竞争的各个方面。
目前,国内专利战略实施仅仅停留在理论阶段,而且与经济战略的研究与实施不能保持同步,即使在一些已经起步的单位或领域,充其量也只是运用了“专利战术”。要提高专利工作在国家经济生活中的显示度,提高运用不同层次专利战略的水平是我们今后工作中应努力强化的一个方向。“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体战略,因此,专利战略应紧紧围绕着主体战略做文章。要制定国家、区域、行业、大型骨干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专利战略,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明确我们技术开发和保护的重点方向,把专利战略的理论研究应用到具体的工作实际中去。
3 重点工作与资源集成
专利管理工作要善于利用一切社会资源“为我所用”以强化重点工作,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开展专利工作的有利潜在资源:第一,专利工作不仅是我们专利系统的一项工作,同时也是经济、科技、贸易等有关部门和行业的一项工作,更是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工矿企业自身的一项工作,是他们自身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第二,专利制度所保护的发明创造是关系千百万人,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一项广泛的社会性活动;第三,专利管理工作贯穿科研、生产、销售全过程;第四,市场经济不同于计划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企业都是独立地参与市场竞争的,因此,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所有制形式的企业都有加强专利工作的内在动因;第五,专利保护不仅涉及经济、科技、贸易、法律等各个方面,而且也是对外科技、经济交流和合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充分利用这些行业、单位中的可资利用资源以加强专利工作完全有这种现实需求基础。
专利管理机关在资源集成中应努力做好两项工作:一是要充分发挥具有中国专利制度特色的管理体系的作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推进专利管理工作深入发展;二是要做好服务工作,主动与经济、科技、贸易部门联合,配合并帮助他们尽快建立一种制度,形成一种机制,鼓励群众性发明创造活动的开展,推动和引导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尤其是一些大的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使他们不断提高专利管理工作的水平和保护知识产权的能力。
4 当前工作与长远发展
专利事业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更是一项漫长的事业,对此我们必须有足够的、清醒的认识。根据中国的国情,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下个世纪80年代中期的100年时间内,中国将步入世界专利强国之利。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国的专利事业也必须和我国的经济发展一样分“三步走”。即,第一步从1985~2015年,以专利申请量为特色步入世界专利大国的行列。第二步,从2016年到下世纪60年代中期,完成专利申请量由量的扩张向质的飞跃,其中发明专利所占的比例超过实用新型专利所占的比例,向国外申请专利的数量将超过向国内申请专利数量或大体持平;第三步,从2065年到2085年,步入世界专利强国之列,中国人均专利申请量、人均发明专利申请量、人均向国外专利申请量等指标都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目前,我们正处在专利事业发展的第一阶段,而且我们经历了我国专利事业快速发展的最初15年;在后一个15年内是我们进入专利申请量大国的攻关阶段,也是我国实施第三步发展战略的起步阶段。国家知识产权局制定的“全国专利工作十五计划和2015年远景规划思路(草案)”基本上为我们明确了奋斗目标和提出了指导方针。我们的各项工作应紧紧围绕着“计划和规划”而进行,在实际工作中,既要防止悲观主义、虚无主义和无所作为的思潮;又要防止不切实际、急功近利、浮夸作风的漫延。
5 理论前瞻与管理实务
专利管理实务,是指具体的战术问题,其中也有值得我们研究的课题。譬如,对专利申请量的追求,是我们多年工作的目标和重点,但是,基本上是呈自流状态任其发展。对影响专利申请量增长的因素和专利申请量增长的预测没能做到详尽的分析,因而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对准方向,找准突破口,收效甚微。又譬如,对专利权保护问题,既是社会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同时又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按一般常理,社会的要求能极大地刺激、强化政府对某种社会关系的调整和处理。然而实际情况是,我们的工作滞后于社会的需要。在专利管理实务上要突出重点、克服难点和扫除空白点,只有这样才能“劳有所获”。需要强调的是,管理学、社会学和行政学等方面的知识对我们从事专利管理实务应是普遍适用的,如果能结合我们专利管理实务的实践而有所创新,那就是学有所用,学有所为,这也是我们专利管理方面的“技术创新”。目前的状况是,我们还没能形成一套很好的工作机制,工作中的偶然性和随意性现象较普遍。因此,建立一整套专利管理实务工作模式机制是我们亟需解决的实际问题。
总之,专利理论前瞻和管理实务缺一不可,相辅相成,我们不但要勇于在理论上有所创新以指导实践,更要善于从专利管理实务中不断提炼新的观点、方法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更好地指导实践。
6 制度创新与人才培养
对专利系统来讲,制度创新包括专利管理体制、服务体制、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的创新。知识经济的发展对知识和人才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作为知识产权的主管部门,能否因应形势,构筑自身的人才高地,不仅是事关专利事业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且更是事关我国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客观需要。培养和使用高素质的专利人才是我们在新形势下履行相应职能的重要保证。要把发展专利事业同孕育优秀专利专门人才结合起来。而优秀的专利专门人才必须靠良好的机制才能使他们脱颖而出。目前的现实是,专利系统人才流失、老化现象相当严重,现有队伍人员素质偏低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由于利益驱动的影响,高水平的人才不能充实到这支队伍中来,就是在现有的队伍中不能做到人尽其才而造成的“隐性失业”现象也时有发生。为消除这种不利局面,专利系统要花大力气选拔、培养、吸纳和使用高素质人才,同时在制度上要有所创新,不拘一格降人才,力争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7 知识产权协调与专利管理并举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知识产权的行政管理体系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分属商标局、专利局、版权局,尽管在本轮机构改革中,中国专利局和各地专利管理机关纷纷更名为知识产权局,但相对政府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的综合职能来讲,是有名无实,因而不能理顺关系,提高效益。纵观这三大独立的行政体系,专利管理体系处于绝对的弱质地位。无论是从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还是从执法地位和手段,再或是从其基础实力,都使人有一种捉襟见肘的感觉。
开展、加强知识产权协调工作,是赋予知识产权主管部门的一项全新工作,任重而道远。制定国家、地区的知识产权发展和保护规划,加强与商标、版权等部门的协调,共同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工作局面,应该成为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工作的中心。知识产权部门要善于扮演“秘书长”的角色,统筹协调处理涉外知识产权事宜。同时,还要主动出击,对其他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要管起来,而且要管好。这方面应有长远的观点,要拓宽思路,要有“主人翁”的态度,工作中的空白点也就是我们的机遇。总之,知识产权协调工作对知识产权管理部门来讲是一项新课题,需要我们边工作、边思考、边探索、边创新。
8 发展手段现代化与制度现代化
发展手段的现代化是与专利管理和服务体系的现代化建设密不可分的。在我国专利事业的发展进程中,总的倾向是强调制度现代化,在制度现代化的过程中,也总是以与国际接轨为主要目标。如修改专利法以扩大保护范围、延长保护期,加入PCT等国际条约等成为制度现代化的主要追求目标,而对专利发展手段现代化建设重视不够,尤其是地方专利信息化工程建设工作重视不够。从专利管理部门来讲,对专利管理信息的收集、整序和加工应用不够,造成在实际工作中的信息失真或信息不平衡,因而直接造成管理成本偏高等现象。这些都直接制约着专利事业的快速发展。
发展手段现代化与制度现代化应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当前,专利信息化投资不足极大地阻滞了专利发展进程,其根源在于目前体制与制度的约束,或者在制度建设方面我们有失偏颇,因而制度建设、制度创新是推进发展手段现代化的关键,换句话说,我们必须通过制度创新达到内部制度现代化从而推动发展手段现代化。譬如,在专利信息化系统建设中的市场准入机制的建立,专利信息资源的开发与使用体制、专利信息化建设投资体制等方面,亟待变革与创新。
9 政府主导与专利权人主体
由于我国是建立专利制度时间较短的国家,同时我国专利制度又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情况下实施的,要在如此前提下达到专利制度较发达国家的水平,政府在专利事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进入90年代以后,我们不顾中国国情过快地把专利权人推向市场,作为独立的权利主体完全承担市场风险,却缺乏作为权利主体应有的和必须实现的一些权利保障和利益分享。这一方面源于我们的市场机制不够健全,或即便有,亦与现行的科技政策、法规对成果完成人给予的奖励(利益)相比显失公平。相对于我国的国情,对专利权人的要求,似乎有拔苗助长之嫌。
所以,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从我国现实出发,我国专利事业的发展理应也必须调整政府和权利人的关系和各自的行为方式,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以专利权人为主体的格局。目前政府亟需要做的事是合理配置科技、经济资源以利于专利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同时要从根本上改变目前“重成果、轻专利”的奖励制度,形成正确的政策导向。但是政府对专利权人(发明人)必须变直接推动为通过市场、信息引导;变管理为主为服务为主。同时,要加强力度,使专利权人的利益得到切实保护,增强专利权人适应市场和专利工作呼应市场的能力;建立专利风险投资保障体系,确保优秀专利率先实现产业化;运用制度创新确立专利权人的主体地位。
10 总结自己经验与借鉴国外经验
专利法实施以来,对国外专利制度发达国家的经验,目前存在盲目排外与全盘照搬两种倾向,尤以后一种倾向更为严重,而对总结自己15年来所积累的经验和教训重视得不够。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没有任何发达国家的专利制度模式可以模仿。因此,中国专利事业发展模式必须在不断总结自己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在实践中探索而形成。
在借鉴国外经验时,不仅要重视其成功的经验,更要重视研究其失败的教训,引以为戒。尤其要对各国根据其本国国情不断完善其专利制度的历程加以研究和关注。在这过程中,一些已经生效的有关专利方面的国际条约(主要是我国已经加入和即将加入的一些条约)应当成为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贯彻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必须重视专利制度起步的历史条件差异;重视专利事业发展进程中内外空间环境的差异;重视专利发展阶段的差异;尤其要重视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高新技术产业突飞猛进,我们国门已打开的情况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不平等地位,对我国专利事业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
在总结自己经验时,不可忽略对15年来我国政治、经济形势的回顾,因为我们的专利事业是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的。同时要对专利制度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贡献给予正确评估。此外,不可忽略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专利事业发展的各个环节、不同层次的影响。其中既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因素。其核心层次,即观念形态,尤其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无时无刻都在影响与支配着我们的行为方式,包括影响着我们借鉴国外经验的态度,这些都在15年来我国专利发展的历程中得到了验证。现在应该是对我们15年来走过的路进行冷静回顾与思考的时候了,从中我们追溯过去许多举措成功的缘由,也可以找到失误之根源,更加坚定我们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专利事业的信心和决心。
标签:知识产权管理论文;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论文; 专利管理论文; 经济论文; 工作管理论文; 经济学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