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_可持续发展论文

论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_可持续发展论文

论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等教育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五大指出,把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当今中国及整个国际社会广泛认同的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在高等教育发展中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效益与效率以及高等学校与家庭、社会、国家等关系,实现其自身的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在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是跨世纪高等教育发挥自身社会功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历程中的必然选择。

一、人类文明的全新发展模式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文明的一个全新的发展模式,是社会进步的内在的必然要求。1992年6月,在标志可持续发展由理论推向实践的巴西"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里约热内卢宣言》发表不久,中国政府就着手编制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江泽民主席在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的高级圆桌会议上指出:"中国以极其认真负责的历史责任感对待环境与发展问题,也就是可持续发展"。我国八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亦将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指导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两大基本战略之一,明确提出了中国在未来发展中要实现生态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当今国际社会广泛认同的一种人类文明的全新的发展战略。

(一)传统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针对传统发展观提出来的一种全新的发展观。传统发展观是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化过程中的产物,是当时历史条件及社会需求在人们观念上的反映,它主要体现在传统的工业文明观、传统的科学技术观和传统的人本主义价值观等方面。

1.传统的工业文明观。传统的社会发展观,是以工业化的程度衡量社会的发展水平,建立在没有极限的观念基础上的发展观。当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强大的生产力时,人类还以为客观世界是无限的,自然资源是无限的,从而无节制地作用于生物圈,如随意改变地表结构,滥垦滥伐,向大气和水域排放生产"废料",向自然索取的越来越多,而对自然的保留和保护却越来越少。国民生产总值及其持续增长率成为国家发展所追求的目标,而经济的增长仅取决于资金、能源、原材料和设备等物的投入,其它诸如科技、文化、教育则统统被视为工具或手段。增长就是发展,繁荣就是进步,物欲无限地膨胀。

2.传统的科学技术观。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科学技术力量,没有科学技术的发展,就没有社会的进步,没有现代的社会文明。当人类失去对科技价值理性的调控时,科学技术的非人道化便给人类带来了毁灭性灾害。核弹威胁、军备竞赛、克隆技术的负面影响,可能将人类置于彻底毁灭的境地。

3.传统的以"物"为中心的价值观。传统的发展观是以"物"为中心和目的的"见物不见人"的发展观,是一种无节制地向自然索取,向他人索取,通过与他人竞争,在他人的失败和痛苦中来实现或标明自己成功的价值的发展观。物质消耗主义、个人享乐主义导致了信仰危机、精神世界的庸俗化和道德堕落,各种消极行为模式在青年中扩展:吸毒、暴力、色情变态、物欲横流、不择手段谋取金钱和权力、毫无节制地消费和挥霍浪费,等等。

(二)现代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全新的现代发展观。它的基本含义是保证人类社会具有长远的、持续发展的能力。这种现代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仅要考虑当代人的需要,而且要顾及子孙后代的发展需要。

1.发展观与价值观的统一。现代发展观是一种符合人类发展和人性发展需要的新的发展观和价值观,它追求和尊重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提倡人类活动对自然的索取程度应建立在保持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变人类与自然对立、以征服自然为成功、无穷尽地向自然索取的世界观为人类与自然平衡协调、保护资源、爱惜环境的世界观。同时,要求我们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观出发,从经济、政治、文化、自然多维度去审视物质消耗主义、个人享乐主义的价值观,实现人类与自然、个人与群体、今世与后代平衡、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现代发展观,不仅仅是一种单纯意义上的发展观,而且也是一种全新的价值观。

2.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举。可持续的发展观是针对传统的发展观,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这个角度提出来的,由工业文明同生态文明的一次历史性跨越。它蕴含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共生共荣,从而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种可持续的现代发展观要求人类节制生育、节制无限的物欲追求,反对及时行乐的颓废生活观和急功近利、重物质享受轻精神生活的人生态度,培养理性思维,注重精神文明。

3.代内与代际合作平等。可持续的现代发展观,也是一种个人与群体、今世与后代平等和谐的发展观,一种实现全球共同利益的代内平等和社会未来利益的代际平等的人类平等观。在有着50多亿成员的地球村里,生存的空间无论怎样开拓也是极其有限的,人不应为了自己的发展而无限制地掠夺自然,也不应为了自己的发展而无限制地侵夺后代的权益。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日趋缩短,地球是人类共同生活的家园。我们既要具备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又要培养一种合作精神,正确处理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自身发展中的各种关系。

(三)可持续发展策略

可持续发展观是一种系统的、综合的、整体的发展观,注重发展的持续性、整体性、协调性和平等性。

1.发展的持续性。可持续发展观主张在保护地球自然系统基础上的持续经济增长。它不仅要求从当代人、当代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待发展问题,还要求从未来人类、未来社会的角度看待发展问题。

2.发展的整体性。现代发展观看来,发展并不简单地仅仅是单纯的国民总产值或人均国民总收入的增加,而应该被理解为经济、社会、人、自然之间的全面、协调的发展。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否发展,不能仅仅依据单一的经济指标,而应依据经济的、社会的、人的、环境的一系列指标。现代发展观强调追求系统的、整体的、全面的、长远的利益,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3.发展的协调性。传统发展观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主人,自然界只是被看作改造和征服的对象,为了满足人类物质生活享受的需求,可以向大自然进行无节制的索取和掠夺。现代发展观认为,人只是自然界中的一个成员,必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真正的发展应该是经济、社会、人、自然之间的全面的、协调的发展。

4.发展的平等性。可持续发展观要求尊重自然规律,以宽阔的胸襟关怀大自然,担负起爱护大自然的道德责任,树立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自然平等观。它要求建立全球共同利益的各区域、国家、地区、民族、种族、人个之间的平等发展与合作关系;人不应为了自己的发展而无限制地掠夺自然,也不应为了自己的发展而无限制地侵夺后代的权益。

二、现代高等教育发展观

不同的发展观衍生出不同的高等教育观。那种片面强调高等教育单纯是为经济增长服务的工具,一味追求功利性、实用性的高等教育价值观,那种单纯注重物的投入,视教育为消费事业,急功近利的高等教育发展观,那种把物质财富的增长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人仅仅被视为实现物质财富增长的手段,片面发展的高等教育观,显然已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时代呼唤着与可持续发展观相适应的高等教育发展观。

(一)持续发展的高等教育价值观

可持续发展把教育看作是一项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业,要以长远眼光看教育、办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高等教育价值观的内涵体现在:其一,确立高等教育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正确把握、发挥其功能作用。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的最高层次,既具有教育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又具有其独特的培养人才、发展文化科学技术和为社会服务的社会职能。其二,注重学科与专业的调整与改造,优化教学内容与课程结构。学科与专业的调整、改造要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学科之间相互渗透和融合,专业基础厚口径宽,教学内容充分体现经济、社会、人、自然之间的全面、协调发展。其三,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学无止境",这正与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观一脉相承。由于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以及伴随科技进步而愈益激烈的竞争,要求人的学习贯穿终身,"活到老,学到老"。

(二)整体发展的高等教育人才观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指出:"教育、公众认识和培训是使人类和社会能够充分发挥潜力的途径。教育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能力的关键"。(注:国家科委社会发展科技司编:《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文件汇编》,北京,1992年。)1994年联合国国际人口与发展会议通过的《行动纲领》也指出:"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有效的信息、教育和交流是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中国21世纪议程》更明确地指出:"发展教育是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注:《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4页。)"加强对受教育者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灌输,......将可持续发展思想贯穿于从初等到高等的整个教育过程中"。(注:《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3页。)由此可见,现代教育已不能单纯为经济发展服务,必须努力促进人口、经济、社会和环境相互协调的整体的发展,而这种发展需依靠人来进行,人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动力,唯有全面发展的人才能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整体发展的高等教育人才观有两个方面的涵义:其一,个体的全面、和谐发展。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个体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塑造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可持续发展的个人,进而推动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创造出文明进步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因此,只重视教育促进科技生产发展的工具功能,忽视人自身的发展;追求社会经济效益,忽视人的心灵育化和人格的培养;重实用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忽视人的精神和价值的实现等传统的教育观,难以造就全面、和谐发展的个体。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既要重视现代生活中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要重视其自我发展的能力;既要具有科学精神,又要培养人文精神;既要培养完美高尚的人格,又要发展其强健的体魄;既要发展个体的思想,又要使之积极付诸行动,从而实现个体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并作为发展主体有力地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其二,群体的平等、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因此,高等学校既要注重拔尖人才的脱颖而出,又不能牺牲大面积人才的培养,要因材施教,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办学效益。同时,高等学校这种群体的平等、协调发展,不仅仅只是指有围墙的大学,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突破了时空和地域的界限,目的是促使人类整体的全面和谐发展,因而既要重视普通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又要重视成人高等教育、老年大学对人才的再塑造,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的整体持续发展。

(三)协调发展的高等教育发展观

这种协调发展的高等教育发展观包涵了三方面的涵义:其一,注重规模、质量的协调性。高等学校必须加速发展的步伐,实现可持续发展。当然,这种发展并非是单纯地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要求,招生越多,办学规模越大,而是在规模、质量上坚持发展的协调性。高校要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任务,不能因一味追求规模效益而降低质量。近年来,许多高校办学规模急剧扩大,而办学条件又未能及时得到补充,造成"超负荷"办学,教育质量严重滑坡。这样,就难以实现培养目标、达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其二,坚持学科、专业建设的均衡性。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既高度分化又高度融合,一方面原有的学科分工越来越细,新兴学科不断涌现;另一方面,学科的交叉渗透,特别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综合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当今世界的许多重大问题,如生态平衡、环境污染、人口膨胀、资源匮乏,等等,都需要综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才能解决。面对这种趋势,高等学校必须树立交叉渗透、整体综合的学科观,实现从原来以专业知识为中心的教育,转变到对学生进行综合化知识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在学科和专业建设上,应坚持发展的均衡性。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的改变,一方面增强了大学的社会适应性,有助于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它对大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从一个时期高校改革、发展情况看,有的高校为"保持优势"、"办出特色"而将新设专业视为适应市场经济的"权宜之计",并未下真功夫予以扶持。有的高校则赶着人才市场的短期需求,新设许多热门专业,分散了人力、物力、财力,优势、特色基础学科专业备受冷遇,以至停办或转向。这两种倾向都无助于高校整体的持续发展。高校是一个整体,整体的优化取决于各组成部分的优化。在学科专业建设上,高校必须注重协调、均衡发展原则,既要发扬原有学科专业优势,又要积极扶持新设而有发展前景的学科专业。其三,确保师资队伍建设的整体性。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学科专业发展和办学质量提高的关键。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高校存在较为严重的师资队伍不稳定因素,既影响了师资队伍建设,更影响了教学质量。一方面,"近亲繁殖"现象日趋加重,同一学缘的教师比重偏高;另一方面,师资难以合理流动,未能建立起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再者,学科专业之间师资力量严重不均。有的高校,部分学科专业的师资队伍阵容整齐,实力雄厚,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学历结构合理,而有的学科专业不但高学历教师比例很低,而且断层现象十分严重,青黄不接,难以为继。另外,有的高校教职工比例失调,行政人员比例偏高,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不到全校教职工人数的三分之一,严重影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现代高等教育发展既要从学校大局出发,更要从国家全局着眼,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结构,构建教师正常、合理流动机制,从而促进高等教育的协调、持续发展。

三、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系统的全面、和谐发展,是全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客观上要求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转变传统教育发展思想,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念

高等教育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首先必须转变传统教育发展思想,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念。

1.转变以发展智力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树立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的教育观念。要把教育教学从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思维力等智力因素为中心,转到在发展智力因素的同时,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并且使它们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未来社会是一个既竞争十分激烈而又互为依存的社会,因此,要求人们不断提高临危不惧、团结协作的心理品质,增强学会理解、学会关心、学会共处、学会交际的能力。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主体,高等教育是弘扬人的主体价值的教育。通过人文教育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为学生启示方向,陶冶情操,帮助他们认识自身、认识世界、认识个人对社会和子孙后代的责任,对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有一种全面的、理性的认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通过科学教育,提高人们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的能力,从而提高人在自然面前的主体地位。实现高等教育主体智力与非智力的协调发展,可使人们对社会的认识日益深刻,从而推动社会生产与社会关系向前发展,不仅提高社会的物质生产水平,使人类的物质生活极大丰富,而且使人的精神生活极大丰富;不仅使人们摆脱物的依附关系,而且摆脱人的依附关系,建立真正公平平等的社会秩序,从而使个人不仅获得了全面发展才能的手段,而且真正得到了个人自由。(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2页。)。

2.转变以做事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树立做人做事相结合的教育观念。人文教育就是以培养人文精神为目标,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播、环境熏陶使其内化为学生做人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重视"做人"的人文教育,是古代社会各国教育的共同特征,在中国尤其突出。在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中,重视"做事"的科学教育,是到了近代社会特别是现代社会以后,工业革命和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工业化进程迫切要求高等教育培养具有一定实用知识的专门人才。与此同时,自然科学的发展为科学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内容,为高等教育开辟了广阔的领域。而以国家为中心的教育价值观,使科学教育不断地展示出它实用和功利的一面,国家政权的干预加速了科学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统治地位的确立,并不断向前发展。它拓宽了人的认识领域,发展了人的智慧,解放了生产力,使人类从大自然中获得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是,当人类进入现代社会并开始对自身面临的众多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科学教育却愈益掩饰不住它的局限性。在科学教育受到诘难的今天,世人竭力呼唤人文教育,把"做事"和"做人"结合起来,人文教育又重新受到人们的重视。"做人"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学生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高等教育只有真正树立做人做事相结合的教育观念,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统一起来,才能实现具有高科技水平和高文化素养的培养目标,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3.转变以扩大规模为中心的思想,树立讲求质量效益与规模效益相一致的教育观念。长期以来,由于政策导向等多种原因,人们过分追求扩大高校办学规模,而不注重教育质量,不讲求办学效益特别是投资的利用效率,高等教育普遍存在办学效益较差的状况。办学效益低,一个直接的原因,就是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条块分割"的办学和管理体制,使得在同一地区重复设置学校和专业,以及单科学校过多、专业服务面过窄等。《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经济要发展,教育应先行",但从我国实际情况看,尽管国家非常重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增长,但由于国家财力有限,难以满足越来越大的高等教育专业发展的需要,经费紧缺的问题在短期内是不可能根本解决的。因此,在投入有限的情况下,讲求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高等教育,应在讲求投入产出效益的同时,注意其综合效益,要注意人才的全面质量。把质量做为衡量高等教育效益的关键指标尤为重要。目前,高校要自觉地调整结构,正确处理数量、质量的关系,把提高质量放在第一位;自觉运用经济规律,降低人才培养成本,提高教育的社会、经济效益。要采取有效措施,坚决克服教育部门的浪费现象,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使高等教育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二)重塑高等教育社会功能,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运行机制

高等教育功能的发挥,是高等教育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的基本方式。然而,高等教育如何在社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发挥其社会功能呢?这既需要从可持续的现代发展观出发,对高等教育功能予以重新认识,更需要为高等教育功能的发挥构建其良性运作机制,创设基础条件。

1.可持续发展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既具有教育所应具有的职能,同时,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它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可持续发展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是高等教育在其最初阶段就具有的功能之一。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政治功能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功能。现代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首先表现在它传播一定的政治意识形态上面。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表现在政治方面,即社会公平、公正精神,社会民主政治的发展,而这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全体社会成员整体素质的提高。高等教育正是通过对个体施教功能的发挥,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精神与社会政治意识的进步和发展。首先,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公民高度民主的政治意识,公平、公正的社会理想和团结协作、和谐一致的民众意识,以及促进社会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健全的责任。其次,表现在它选择和培养专门的政治人才方面,而这一点,又是以民主制度为保障的。再次,表现在高等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会对社会的各种政治变革产生重要影响,有力地促进社会各要素和谐、平衡地发展,维护社会的公正与平等。

其二,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是在科技发展、社会生产现代化和人们的教育观念演变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而且科技发展的速度愈快,社会生产现代化程度愈高,这一功能愈突出。《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已明确提出社会经济的发展要实现两个转变,即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以及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种从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传统模式向以社会全面发展为宗旨的新模式的转化,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依赖于人力资源的最大限度的开发,这对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愈加突出,主要体现在: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为经济的发展提供科技支持;通过思想理论研究对人们的观念产生影响,并作为调整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对社会经济体制的变革产生促进和协调作用等。

其三,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文化功能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发挥文化功能是高等教育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的基本方式。可持续社会发展观实质上是一种全新的文化价值观,它不仅把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和检验尺度,而且把开发人的精神资源,提升人性,重建人的文化价值观作为实现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以求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自身的和谐发展。发挥高等教育的功能,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首先要发挥其文化传播功能,弘扬新的人文精神,如关怀、理解、尊重、平等、和谐等;其次是要发挥其文化选择与批判功能,促进价值观念的转型,即从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物质消费主义、享乐主义价值观向充满人文理性的价值观的转变;再次是发挥其文化创造功能,促进可再生资源和人文资源的开发,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奠定坚实的人文社会基础。

2.可持续发展高等教育的运行机制。高等教育运行机制,即高等教育与外部环境之间、高等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从而推动高等教育良性运转的运行方式。这体现在高等学校发挥自身优势参与社会,主动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社会则根据需要,支持学校办学,以形成学校与社会相互依存的关系,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全社会热心办教育、学校切实为社会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其一,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建立学校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机制。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是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高等教育体制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要让学校能根据本校、本地实际,办出自己的特色,使学校多样化,使整个高等教育的层次、类型结构更加合理,从而进一步促进高等教育的地方化。高等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走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道路,要求高等学校确定合理的发展规模,优化内部结构,形成强有力的激励机制,注重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加强监督和审议,依法办学,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从而实现学校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其二,加强省级政府的统筹决策权,变"条块分割"的旧体制为"条块结合"的新体制。加强省级政府对所在地区高校的统筹决策权,可避免低效益、低水平重复设置学校和学科专业,实现资源配置优化和克服单科性院校培养人才知识面过窄等弊端,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其三,加强社会参与,调动各方面办学和管理的积极性。可持续发展的高等教育是与社会紧密相联的教育,高校的自我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高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适应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优化专业结构,更新教学内容,调整发展规模,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成果,而社会则通过与高校的合作,给予经费上的支持,并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活动,为高校的自我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

其四,转变政府职能,改善和加强中央政府对高等教育的宏观调控。要由对学校的直接行政管理,转变为运用立法、拨款、规划、信息服务、检查评估、政策指导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宏观调控,使之适应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整体的办学效益。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体现在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招生计划、经费预算及统筹安排、教育质量、各类学校设置标准和各类证书标准等方面。

(三)优化高等教育生态环境,创设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保障系统

和谐的生态环境是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教育的生态环境是以教育为中心,对教育的产生、存在和发展起制约和调控作用的多元环境体系。大致分三个层次:一是以教育为中心,综合外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规范环境组成的单个的或复合的教育生态系统;二是以单个学校或某一教育层次为中心构成的,教育体系内部的相互关系;三是以学生的个体发展为主线,加上外部环境包括自然、社会和精神因素组成的系统。教育生态系统是一种有目的的系统,有系统内的生态功能和系统外的生态功能。其内在功能为培育人才,外在功能主要为其社会功能--传递文化,协助个体社会化,使人们建立共同的价值观等。

1.自然生态环境的优化。包括学校的校园规划、景点布设绿化美化、清洁卫生等,将学校建成一个优美、开放、和谐、向上的具有浓厚教育氛围的教育生态群落,合理调节各种环境要素,使之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才。

2.规范生态环境的优化。包括文化、科技、语言文字、民族、伦理道德、哲学、民主与法制、社会风气习俗、宗教信仰、艺术、体育等环境,这一环境是高等学校生态环境中的核心环境,以出人才、出成果为中心,有效地发挥教育的生态功能。

3.社区生态环境的优化。社区生态环境属于教育宏观生态环境的范畴。教育的宏观生态环境最大的范围是生态圈,其次是世界上以各个国家为疆域的大生态系统。高等学校处于社区生态群落之中,因而与社区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有与社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才能得到顺利、持续的发展。

标签:;  ;  ;  ;  ;  

论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_可持续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