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国农业资金的供求均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农业论文,资金论文,供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我国现实情况看,农业资金投入锐减,农业资金的行政计划手段的强制供给牵引与市场机制作用的自愿供给偏离的矛盾趋于尖锐,农业资金的理论需求与现实需求的强烈反差在市场体制日益完善的进程中暴露得越来越明显。本文力图对此进行初步分析,以抛砖引玉。
一、农业发展中的资金需求与供给
(一)农业资金的理论需求
从定性的角度来说,农业资金投入总量的需求应加速增长。首先,是由于工业化进程的深化所引致的。从现在起至本世纪末,中国经济将进入一个持续稳定发展的新阶段。在此阶段,既要加速工业化的发展进程,又要加快对传统农业改造的步伐。工业化的深入发展,对农业提出的挑战,既包括农产品产出的增长以满足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又包括农业发展条件的改善即逐步形成较为发达的农业基础结构。因此,在投资政策上,必须从以工业投资为主向同时重视农业投资的增长转变,以适应农业投资需求加速增长的趋势。
其次,人口压力及消费水平形成了农业投资需求加速增长的推动因素。人口的大量增加,要求满足这种增加的基本生活必需品即农产品相应增长,农业产出必须不断增长;随着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要求为工业等非农产业提供原料的农产品增长以实现工业发展对剩余劳动力的吸纳。
再次,耕地资源的稀缺促进了农业投资需求加速增长。中国的人均耕地资源拥有量较低,并且在工业化的过程中,一部分耕地逐步被工厂、道路等基本设施所占用。为了弥补土地非农化损失,一方面要大规模开发边缘地区,以扩大耕地面积;另一方面要在现有耕地上进行内涵式的集约经营。这两个方面都要通过农业投资加速增长来实现。
中国农科院农经所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结合线性回归、资金产出系数等法,对“九五”期间各年度农业资金投入作了测算,其结果2000年需投资的最低方案是1167.1亿元,最高方案12361.6 亿元(按1994年价格计算)。这些定量测算,为我们估价农业资金的理论需求提供了一个数量方面的参照。
(二)农业资金的现实需求
农业资金投入的现实需求来自于农业生产者的愿望,根本的力量是农业投资的比较效益和对资本报酬率的预期,其结果农户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金流向最有说服力。从政府的角度看农业资金投入的收益比不上对其他部门的投资,因而资金的分配越来越倾向于非农产业。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存款大量外流转出农村是最有说服力的一个例子。1993年农村金融转移总量已超过各部门农林渔牧投资总和146.3亿元, 超出部分大约等于农业总投资的1/3。 农户储蓄资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金外流,转向非农产业,也不是强制的,而是表明农户和集体经济组织缺乏对农业资金的需求。即农业或农村对资金有效需求不足是农业资金外流的根本。
二、农业资金供给与需求反差
从趋势上看,我国世纪之交的农业资金供求呈现出需求加速增长,供给缓慢增长甚至停滞的变动态势。
(一)农业资金需求加速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多地少,耕地稀缺。目前我国人均耕地仅相当于世界人均耕地的1/3,而耕地面积正以每年大约66.7 万公顷的速度锐减,开发区、商品房、小城镇,道路修建等占去的基本上都是良田沃土。要实现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到本世纪末粮食产量达到9800 亿~10000亿斤,即增产500亿公斤,本世纪末农村实现小康所要求的从1995年以后农民人均收入每年增加7.2%的宏伟目标, 唯一的选择就是在增加投入的同时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我国农业生产系统十分脆弱,大面积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严重威胁着农业生产的基础。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自然灾害频率增高的趋势至今未能根本遏制。因此,要保证农业稳定增长,必须从根本上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抗灾能力,这需要大面积植树造林,治理大江大河,兴修农田水利工程。无疑,这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当前,我国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过程中,实现农业现代化,即用现代的农业科学技术和工业设备武装农业,同样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有关部门作过投入产出分析,每增加500亿斤粮食, 就需增加1500万吨化肥,5000万马力机械、130万吨农用柴油、100亿度电以及其它有关物资投入。巨额的资金需求,将使农业资金的供求缺口难以估量。
(二)农业资金供给缓慢
农业资金投入的供给是经济组织或个人提供涉及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资金,而每一经济组织或个人的供给能力又受不同因素影响。而且不同的主体各个因素其影响也不相同,主要与下列因素及其效应相联系。
首先,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农业具有内在不稳定性的特征。由于工业等非农产业的发展,产生大量的农兼工、农兼商、商兼农等兼业经营行为;伴随经营收入的提高,在后两类兼业农户中农业呈现副业化,市场机制的作用还会诱导包括资金在内的生产要素从农业转移到非农产业,劳动力转移势必伴随着农业资源的非农化。如果转移过度或回流不及时,农业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农业内在的不稳定性,隐含着资金非农化、趋利化流动,从而使农业投资供给呈减少的趋势。
其次,近年来农业投资份额全面递减的惯性效应对投资供给回升的制约。农业投资全方位、直线式削减的急剧变动,显现了农业投资运行与调控中存在一系列难题。这些难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在宏观层次上,政府对农业投资的调控和管理失误,在投资分权与分工的过程中,未能形成明晰的产权制度和法律约束,以推动农业投资主体的形成,并且对农业剩余抽吸过度、补偿不足;二是在中观层次上,农村社区组织投资与积累职能趋于丧失,使中观层面的农业投资运行处于断裂状态;三是在微观层次上,农户投资行为短期化、非农化、趋利化,资金大量进入非农产业乃至建房消费领域。这三个方面,对农业投资供给的回升形成了明显的制约,使农业投资供给失去了持续增长的主体基础。
第三、经济发展水平对农业投资供给回升的约束。国际比较表明,发达国家工业化大规模支持农业、加速农业投资供给增长都是在工业化比较发达、国民经济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的时期。如美国和日本,大体上都在本世纪20年代中期,当时美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超过1000美元,人均钢铁产量达0.57吨,人均原油产量为1.3吨, 日本的第一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比重分别下降至16.6%和46%。中国的现实状况是: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工业已经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但就经济发展的水平而言,尚不具备大规模增加农业投资的经济实力,还不能像发达国家那样,用大量的资金来支持农业的发展。因此,农业投资供给的回升将是十分有限的。
第四,农业经济投入环境对投资供给回升的阻碍。投资环境对农业资金投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投资环境决定投资主体的预期和行为;二是投资环境影响投资效益和投资方向的选择。现阶段乃至一个很长的时期内,农业投资环境对投资供给的回升具有一定的阻碍。首先,由政府投资不足所诱使的农村社区组织、农户投资处于回升乏力的状况,使具有导向功能与乘数效应的财政投资的作用受到限制;其次是投资效益的差别,强化了资金的趋利化流动,农业资金投入出现短期化,重复投资倾向;再次是土地产权制度的不健全,使投资主体尤其是农户缺乏增加农业投资的预期,给农业投资供给的增长以很大的削弱。
三、农业资金供求均衡分析
农业资金投入大致可以将其划分为基础性、公益性和经营性投入两大类。基础性、公益性投入只能靠政府执行,经营性项目主要是由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户完成。
一般而言,农业资金供求的总量均衡只能是在经营性项目需求上由市场机制发生作用,在宏观调控下自动实现均衡。因此,总量的均衡只能以自动和强制两种形式实现。强制性主要表现在政府农业资金投入的数量大,涉及面宽广,任务繁重、欠帐多,资金的供给能力有限。因而我国农业资金的总量均衡在现阶段只能是扭曲的强制、被迫的均衡,市场均衡只在个别的场合、个别的阶段实现,是短期的均衡。
应当看到,农业资金投入总量均衡的关键点在于政府农业资金供求的均衡,关键在于财政以及政策性资金供给数量和能力,提高供给数量和效率的道路是对内搞活和引进外资双管齐下。内部致力于农村积累的稳定增长和资金有效率的利用。其一,农业产业内部挖掘潜力。比如,发展农业产业化效益较好的项目,提取积累发展资金,或建立风险基金;其二,通过工农业协调发展政策的实施,把过高的工业发展速度减低一些,使资金产业间分配格局变动适当偏向农业;其三,开辟新的渠道,从1995年起,国家已经开始每年从当年全社会基本建设投资中提取1%作为农业建设专项资金;开征耕地占用税附加,作为地方主管农业部门的专项农业发展基金;从农产品经营部门、加工部门的利润总额中收取1%的农业生产环节的技改基金;根据《农业法》中的规定, 国家财政每年对农业投入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国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
政府农业资金投入数量的增长和效率的提高,一方面会提高其本身的部分供求均衡数量。另一方面将引导和刺激农户农业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微观主体,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把资金组织到农业中,从而提高农业资金总量上的均衡数量。可见,农业资金投入供求均衡是将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其实现的程度主要取决于农业系统内、外部因素的协调程度与合理的投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