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世界金融经济危机的成因与后果--资本主义经济基本矛盾的普遍爆发_有效需求论文

当前世界金融—经济危机的原因与后果——资本主义经济基本矛盾的总爆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基本矛盾论文,经济危机论文,后果论文,原因论文,金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本次金融—经济危机的根源: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本次金融—经济危机由次贷危机引起,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是以房屋为代表的商品卖不出去,是社会生产相对过剩或有效需求不足矛盾尖锐化。生产相对过剩或有效需求不足是资本主义(资本—雇佣劳动)经济制度必然产生的矛盾。因此,本次金融—经济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一)本次金融—经济危机的演进过程

此次金融—经济危机爆发的导火索是住房市场的次贷危机,由次级抵押贷款的放贷机构传递至银行、基金公司、保险公司等其他金融机构,最终形成严重的金融—经济危机。

次级房屋抵押贷款是在大量消费者无力购买房屋的情况下,为了促进房屋销售而创造出来的金融工具。它是指针对收入较低、信用较差、一般情况下很难从银行获得传统贷款的人群,由专门的房贷公司为其发放贷款以便这些低收入人群能够购买房屋。

在经济繁荣时期,次级抵押贷款能够为放贷机构带来高额利润。次级抵押贷款的利率高达10%-12%,远远超过了普通抵押贷款6%-8%的利率;而且大部分次级抵押贷款采取可调整利率的形式,随着美联储多次上调利率,次级房贷的还款利率不断上升。次级抵押贷款同时也具有较大风险,由此产生了种类繁多的相关金融衍生品,相关资产被证券化、不断打包再出售。在经济繁荣时期,次贷金融产品由于高利润而受到资本热烈追逐,被投资银行、对冲基金等金融机构大量购买;后者又从传统银行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和广大居民手中获得资金。因此,次级房贷的影响十分广泛。

当部分低收入借款者还款发生困难时,违约出现了。随着房屋价格下降,次级房贷逾期还款和丢失抵押品赎回权的现象越来越多,次级房贷的支付链条被中断,许多中小放贷机构破产倒闭。2008年9月,美国最大的两个房贷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被政府接管,次贷危机全面爆发。随着放货机构的破产倒闭,整个信用支付链条也被打断。许多经营次贷金融产品的银行出现巨额亏损和倒闭。大量金融机构的倒闭,引起了美国以及欧洲国家的信贷高度紧张,金融—经济危机由此爆发。

(二)金融危机是实体经济问题的表现

从本次金融—经济危机的演进过程,从房屋卖不出去——次级房屋抵押货款产生——次贷危机——金融危机的链条可以发现,危机产生的原因是实体经济存在生产相对过剩或有效需求不足。金融危机只是实体经济问题的表现形式。正如马克思所说,“在再生产过程的全部联系都是以信用为基础的生产制度中,……乍看起来好像整个危机只表现为信用危机和货币危机,而且事实上问题只是在于汇票能否兑换为货币。但是这种汇票多数是代表现实买卖的,而这种现实买卖的扩大远远超过社会需要的限度这一事实归根到底是整个危机的基础。”① 实际上,本次危机与以往所有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一样,根本原因都在于资本主义(资本—雇佣劳动)经济制度下生产相对过剩或有效需求不足矛盾无法得到解决。

1.实体经济中存在着生产相对过剩或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生产相对过剩或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在美国经济各个领域都不同程度地普遍存在,它既表现为商品市场供过于求,也表现为生产领域中相对过剩劳动人口不断增加。

(1)有效需求不足总是突出表现在价格较高的商品上:以房屋为代表的商品卖不出去。生产相对过剩或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总是突出表现在价格较高的商品上,因为低收入者最无力购买此类商品。尤其是以房屋为代表的商品,一方面作为生活必需品它有价格不断上涨的内在驱动,能够为生产者带来高利润,其供给增长快速;另一方面劳动者对房屋虽有强烈的需要却因收入低而无法形成有效需求。

房屋空置率是衡量房屋供给和需求缺口的重要指标之一。空置率越高,证明建造出来的房屋没有被出售或出租的比例越大,生产相对过剩或有效需求不足越严重。房屋市场有效生产相对过剩或需求不足的问题在美国一直存在(见图1)。以当前人口调查/房屋空置调查(CPS/HVS)为基础统计出来的房屋空置率,在20世纪60年代早期较高(9.5%左右),随后经过调控稍有缓解,20世纪80年代开始再次迅速提高,从2001年起超过了10%,2008年第一季度更是达到了13%,意味着生产相对过剩或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尖锐期。

图1 1960、1965-2008年美国房屋空置率(单位:%)

数据来源:美国国家统计局。

以美国社会调查(ACS)为基础统计的房屋空置率也显示了同样的上升态势(见表1)。2002年以来,美国房屋的供给增长较快,每年房屋总量的增长率都在1.25%以上。但是,需求能力的增长远远落后于供给的增长,其结果就是空置房屋以更快的速度上升。尤其是2006年,空置房屋增长率比房屋总量增长率高约8个百分点,生产相对过剩或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尤其突出。

进一步考察房屋购买情况发现,68%以上的购房者必须借助抵押贷款才能购买房屋,否则根本买不起房子。显然,抵押贷款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生产相对过剩或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但是,劳动者低收入局面并未因此改变,劳动者最终无法偿还贷款,导致了次贷危机进而促进金融危机的爆发。

(2)相对过剩人口不断增长,加剧了工人的贫困。在美国,生产不断增长并没有带来工人的富裕,相反,相对过剩人口却在不断增长,从而加剧了工人的贫困(见图2)。1998-2006年,美国制造业产值迅速上升,从12862亿美元上升到15738亿美元,但是其吸纳的工人却在不断下降,从152748千人下降到1 19732千人。这期间,社会生产相对过剩或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逐渐尖锐。

20世纪30年代危机所反映的实体经济也存在同样问题。1920-1929年,美国工业总产值几乎增加了50%,而工业工人人数却没有增多,交通运输业职工实际上还有所减少。在工资水平很低的服务行业,工人增加最多,其中毫无疑问也包括了许多因技术进步而失业的技术工人。工人的收入并不高,农民在这个时期也始终贫困。工农的贫困限制了其购买力,加剧了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

2.金融危机是实体经济矛盾尖锐化的表现和反映。实体经济中生产相对过剩或有效需求不足矛盾的尖锐化,通常首先强烈地表现和反映在金融市场上,形成金融危机。马克思也指出,“危机最初不是在和直接消费有关的零售商业中暴露和爆发的,而是在批发商业和向它提供社会货币资本的银行中暴露和爆发的。”② 此次危机正是首先集中、强烈地表现为放贷机构倒闭、银行破产,以及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股票市场的暴跌。20世纪30年代危机也是首先集中表现为纽约华尔街股票市场崩溃和大量银行倒闭。

图2 1998-2007年美国制造业产值增长与制造业工人的下降

使用大量借款而不是自有资金来进行投资,是银行资本的特性。因此,一旦产品滞销,投入的资本无法收回,信用中断,危机就首先集中地表现为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倒闭,表现为金融危机。

马克思论述过,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社会财产为少数人占有;而信用使这少数人越来越具有纯粹冒险家的性质。因为财产在这里是以股票的形式存在的,所以它的运动和转移就变成了交易所赌博的结果。”“如果说信用制度表现为生产过剩和商业过度投机的主要杠杆,那只是因为按性质来说可以伸缩的再生产过程,在这里(资本主义制度下)被强化到了极限……信用加剧了这种矛盾的暴力的爆发,即危机。”③

但是,金融危机并不是经济危机的原因,而只是实体经济矛盾尖锐化的表现和反映。马克思说:“政治经济学的肤浅性也表现在,它把信用的膨胀和收缩,把工业周期各个时期更替这种单纯的征兆,看作是造成这种更替的原因。”④

(三)生产相对过剩或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

正因为金融危机只是实体经济中有效需求不足矛盾的反映,那么,追溯危机的原因就必须理清有效需求不足产生的原因。有效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是,构成消费人口主体的劳动者的收入(工资)较低,受低收入限制的需求总是落后于社会供给。而劳动者收入低的原因,则在于资本主义(资本—雇佣劳动)制度本身。

1.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劳动者的收入(工资)低。有效需求不足不是指社会购买的绝对低下,而是指购买的相对低下,是指相对于社会总供给来说社会需求不足,也就是,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

社会总购买取决于占消费人口主体的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劳动者的大部分需要并没有得到满足,这种需要并不局限于住房、汽车等商品,有时甚至连食品、衣服等基本生活需要也没有得到完全满足。但是,这种需要却由于收入的限制而无法转化为有效需求。

另一方面,资本对利润的无限追求促使社会供给不断增长,社会总供给越来越大于社会总需求,由此形成了生产相对过剩与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

美国当前的房屋市场充分体现了生产相对过剩或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一方面,大量房屋被生产出来却卖不出去,另一方面,大量低收入者需要买房却没有足够的收入,由此才会产生次级抵押贷款和次贷危机。

2.劳动者收入(工资)低的原因:资本主义(资本—雇佣劳动)制度。在资本主义(资本—雇佣劳动)制度下,劳动者的收入总是被限制在劳动力价值水平上,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不可避免,经济危机也不可避免。

(1)资本对剩余价值的追求必然导致社会供给与需求的根本对立,从而导致社会生产相对过剩或有效需求不足。

资本主义私有制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追求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实际上是社会供给量与占人口大多数的劳动者的消费需求量之间缺口的价值量。这个缺口的积累,必然导致社会生产相对过剩或有效需求不足。这就是资本主义经济中社会供给与社会需求的根本对立,它决定了资本主义经济中社会生产相对过剩或有效需求不足的必然性。

一方面,资本家购买劳动力是为了生产剩余价值和追求利润最大化,在劳动力市场上就表现为尽可能的压低工人工资,将工资限制在劳动力价值的水平上。劳动力价值构成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的上限。因此,占社会人口大多数的劳动人民的需求被限制在维持劳动力再生产的水平上,制约了社会有效需求。

失业(相对过剩人口)的压力保证了工资水平的上限由劳动力价值决定,失业是资本主义(资本—雇佣劳动)制度中劳动力商品价值的实现机制(见图3)。

另一方面,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使得生产总是脱离社会消费需求而不断扩大。虽然,生产规模的扩大可以暂时脱离社会消费需求的扩大,仅仅依靠生产资料生产的扩大就可以实现。但是,社会需求最终还是取决于社会消费需求。所以,资本主义制度的对抗性关系,虽然有可能促成消费在绝对数量上的增加,但相对于生产规模而言,这种消费需求显现出萎缩的态势,内在地决定了加速扩张的生产规模最终在狭窄的市场中无法获得市场实现,因而必须要通过经济危机的爆发来解决。

这正如马克思阐述的:“投在生产上的资本的补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那些非生产阶级的消费能力;工人的消费能力一方面受工资规律的限制,另一方面受以下事实的限制,就是他们只有在他们能够为资本家阶级带来利润的时候才能被雇用。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的有限的消费,资本主义生产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⑤

(2)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加剧了生产相对过剩或有效需求不足。资本家要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还会进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通过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使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降低,从而降低劳动力价值、减少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剩余价值就被生产出来。在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中,劳动力的价值必然下降,从而加剧了有效需求不足。

劳动力价值降低,并不排除工人的货币工资提高。只要货币的价值或货币代表的价值比劳动力价值下降得更快,在劳动力价值下降的同时,货币工资就会提高。

劳动力价值降低,也不排除工人的实际工资增加。只要生活资料的价值比劳动力价值降低得更快,在劳动力价值降低的同时,工人的实际工资就会增加。

因此,劳动力价值降低并不一定表现为劳动者的绝对收入降低,而是表现为工资收入在国民总收入所占比例下降、资本收入所占比例提高,表现为贫富差距扩大。拥有购买手段的人没有购买欲望,而有购买欲望的人不具有购买手段。因此,会有一部分生产出来的商品找不到市场,这将必然加剧社会生产相对过剩或有效需求不足。

综上可知,金融危机从来都不是单纯的金融领域的危机,它实际上是实体经济中生产相对过剩或有效需求不足长期积累得不到解决,只能以危机爆发的方式来获得缓解。生产相对过剩或有效需求不足,是资本主义(资本—雇佣劳动)制度的必然产物,是经济危机的内在原因。两次危机的相似之处,也恰恰证明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经济危机是不可避免的。

二、本次金融—经济危机集中强烈爆发的原因

集中强烈地爆发,是本次金融—经济危机的特点之一。在很短时间内,美国的许多大银行、保险机构纷纷倒闭。2008年3月,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公司被出售给摩根大通;2008年9月,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宣布申请破产保护;保险巨头美国国际集团被政府接管;华盛顿互惠银行被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接管,成为美国历史上倒闭的最大规模银行。美国今年来已经有16家银行因危机冲击而倒闭,倒闭数量创15年之最。不仅如此,此次危机的传递速度还非常快,转眼间所有的发达国家都被危机所波及。

因此,除了资本主义制度根源外,本次危机的集中强烈爆发还有其他原因,即金融产品、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全球扩张等因素,推迟并加深了经济矛盾,导致危机一旦爆发便表现强烈。

(一)金融产品一定程度上掩盖和推迟了经济矛盾,因此加深了矛盾的尖锐性

金融市场是一个人造市场,人们创造出种类繁多、规则复杂的金融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经济矛盾,使矛盾的显化被推迟、尖锐化也在不断加深。矛盾积累越久,一旦爆发就会使危机越强烈。

金融产品根据其作用不同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为了解决实体经济中商品销售等问题而创造的产品。例如次级抵押货款和20世纪30年代危机前大量使用的分期付款。这类金融产品在生产相对过剩或有效需求不足严重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但是,它并不能解决生产相对过剩或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只能在短期内刺激社会需求,造成繁荣的虚假性,反而进一步扩大了矛盾。

第二类是为了转移和分散风险而创造的产品,例如与次贷资产相关的衍生金融产品。这类产品也不能解决问题,只是将经济矛盾在系统内部转移。另外,复杂难懂的产品规则使普通民众甚至监管层也难以看出产品中隐藏的问题。因此,经济矛盾被掩盖起来,生产变得更缺乏理性和计划性。而且,这类产品通过不断再出售,还会将风险和矛盾在更大范围内扩散。

当生产相对过剩或有效需求不足矛盾尖锐化时,试图缓解和掩盖该矛盾的金融工具必然首先出现问题,由此引起金融紧张和危机。无论是哪一类金融产品,都不是解决矛盾,而是将矛盾掩盖、推迟甚至扩大。随着矛盾不断地积累和加深,一旦激化爆发,危机就表现得更为强烈。

(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使经济矛盾被推迟和不断加深

在各次经济危机之后,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逐渐加深,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使社会生产有序化,并能对经济问题进行调节,这种调节暂时缓和了经济矛盾。例如,早从2007年初,美联储等各国央行就多次向金融系统注资,希望缓解金融紧张。这种资本主义国家对金融市场的大规模干预并非第一次。在1987年西方主要国家股票市场连续大幅下挫的股灾中,美国政府也通过购买大量国债、一天内将联邦基金利率下降0.75%、支持一些大公司收购其他企业股票等措施来干预经济。又如,资本主义国家还在更早的时候就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为国际清算业务建立了标准机构,为商业银行的经营设立了标准,这套系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运行良好。

然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矛盾的调节和缓和,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矛盾。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无法针对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做彻底调整,也没有对资本主义生产造成的生产相对过剩或有效需求不足进行有效调节,因此,经济危机的根源始终存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所能做的,仅仅是针对经济危机的表面原因做调整,去除或者限制经济危机产生的某些外部条件,以达到抑制危机发生的目的。然而,正如当火源始终存在时,仅仅清理周围的易燃物质并不能从根本上杜绝火灾一样,不从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入手而仅仅是限制经济危机产生的某些外部条件,也不能杜绝危机的产生。因为,随着经济运行过程日益复杂,某些能够促发经济危机的外部条件逐渐形成却未被人们认识。一旦这些条件成熟,危机必然爆发。正如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根源于美国经济生产相对过剩或有效需求不足,危机的导火索却是人们还没能够对次贷金融产品进行有效监管。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矛盾的调节和缓和,一定程度上推迟了矛盾最终激化的时间,推迟了经济危机的爆发。但是,由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矛盾,矛盾就会不断积累和加深。危机的爆发越是被推迟、矛盾积累越尖锐,一旦矛盾显化,危机爆发就会表现得越强烈。这就是为什么这次金融危机如此强烈的原因。

(三)资本主义全球扩张使资本主义矛盾更普遍

随着前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资本主义在全球得以扩张,大多经济体都采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或者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影响,各经济体趋同使相同的矛盾在各个子系统内部酝酿,某个子系统一旦爆发经济危机,就会触发其他系统内的矛盾,使整个经济危机表现得更强烈。

在原来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对立格局中,两大经济具有不同的特征。不同于资本主义经济始终存在生产相对过剩或有效需求不足,社会主义经济的特征是短缺经济,总是存在供给不足。因此,资本主义国家可以通过向社会主义经济体输出商品来缓解自身的矛盾。

资本主义在全球扩张,使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越来越普遍,在给各经济体带来发展的同时,也为其注入了不同程度的生产相对过剩或有效需求不足矛盾。因此,矛盾越来越难转移。随着矛盾的不断积累和加深,危机一旦爆发就表现得更强烈。

三、本次金融—经济危机的后果

本次金融—经济危机,沉重地打击了资本主义制度。在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面临衰退,人们生活水平下降。由于政府的“救市”政策无法根治危机,越来越多人开始怀疑甚至声讨资本主义制度。这将对资本主义全球化进程产生抑制,有利于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

(一)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沉重打击

本次危机对资本主义的打击是双重的,不仅使实体经济很快陷入衰退,而且极大地冲击了资本主义制度,动摇了人们对资本主义的信念。

1.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沉重打击。金融危机是实体经济转入衰退的征兆,金融危机对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体经济的冲击迅速表现出来。美国、英国和欧元区都出现了经济负增长。

一方面,企业预期利润大幅下调,纷纷压减生产,缩减工作时间。戴姆勒公司已宣布将从12月11日至2009年1月11日全线停产,日产公司把10条生产线的产量降低10%,并推出1973-1974年经济不景气时实行过的每周三天工作制,英国的宾利、路虎也宣布实行一周四天工作制。与此同时,企业裁员也不可避免。莱斯勒公司将于年底前在全球范围内裁员5000人左右,宝马公司也准备裁员8100人。高盛集团正计划将其全球3.25万名员工裁去10%。企业大量裁员使失业情况日趋严重。仅在今年9月,美国新增失业人口就达到15.9万;10月18日当周首次申请失业救济人数增至47.8万,显示出人们失业后难以找到新工作的困境。

另一方面,由于收入状况恶化,居民的消费显著减少。英国汽车销量今年7月到9月下降了18.8%。今年以来美国百货商店的客流量下降了6%。美国第三季度消费者支出下降了3.1%。同时,劳动者的生活状况也在下降。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三分之一的美国劳工入不敷出;三分之一没有工作安全感;三分之一的信用卡债务金额超过他们退休基金中的储蓄,美国劳工群体目前的境况是“每况愈下”、“焦躁不安”。

可以预见,失业增加和消费减少,将会进一步加剧生产相对过剩或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使资本主义经济面临更大的困难。

2.“救市”政策无法根治危机。面对严重的危机,各资本主义国家都迅速采取了救市政策,但是这些政策由于未能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制度而无法根治危机。

在此次危机中,美国政府直接向金融机构注入大量资金(救市总额达7000亿美元),直接持有金融机构的股份或购买相关的不良资产。美国和英国都禁止了卖空股票的操作,而且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共同联手干预经济,形成了治理经济危机的同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央行采取了相似的措施,同时下调利率并向本国经济直接注入大量资金,以缓解信贷紧张;欧元区国家通过了大规模救助计划,为银行债务提供担保并通过取得优先股的方式向银行直接注资,英国政府也在资助银行业进行广泛重组。

在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中,政府则进行失业救济和以工代赈,通过兴办公共工程和基础设施,增加大量就业机会,进而刺激消费和生产。

不同于以往各国相互对抗、甚至依靠发动战争来转嫁危机,此次“救市”各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合作态度。主要原因是各个大国都拥有核武器,平衡的核威胁力量使战争难以在这些经济大国之间产生。

但是,无论哪一种“救市”政策都无法根治危机,而且不同于20世纪30年代危机的“救市”政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生产相对过剩或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目前的措施主要集中在危机最表层,仅仅针对金融机构存在的问题做出反应,对生产相对过剩或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没有任何作用;甚至连“治标”的效果也不明显,银行接受注资后依然“惜贷”严重,因担心无法收回本金不愿贷款给企业,这恰恰说明了企业由于生产相对过剩或有效需求不足无法正常运转才是问题的关键。因此,这些“救市”政策,仅是将经济危机总爆发的时间推迟而已,而且各国的联手干预,使经济进一步社会化,资本主义矛盾将会更加尖锐。

3.导致资本主义的制度与观念危机。此次危机不仅是一场经济危机,同时也导致了资本主义的制度与观念危机。此次危机的强烈危害以及资本主义制度下危机的不可避免性,使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缺陷。“资本主义向何处去”的疑问在资本主义国家不断蔓延。

资本主义国家的部分经济学家已经开始质疑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运行机制。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指出,这场近百年来最深刻的危机,意味着危机的源头并非次级抵押货款,甚至不是证券市场的过度投机本身,而是美国经济和社会深层运转机制中蕴藏着的更基础的东西。危机使马克思的《资本论》再次受到重视,西方人开始认识到新自由主义是一个虚假的梦,法国总统萨克齐最近也在看《资本论》,德国财政部长也承认,“马克思的一部分思想真的不错。”

资本主义国家的普通民众则更强烈地表示出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失望和声讨。在法国巴黎世界汽车展的场地外,人们高举“资本主义已到尽头”的标语游行。德国柏林的市民还在联邦总理府门前打出了“资本主义赶快结束”、“资本主义的罪恶体制”等标语。德国最近的一个民调显示,52%的原东德人相信自由市场经济是“不合适的”,43%的人表示他们宁愿选择社会主义也不愿选择资本主义。

(二)对资本主义全球化进程的抑制,对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

这场根源于资本主义制度的严重危机,使人们开始清醒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重大缺陷,这无疑会对资本主义全球化进程产生抑制,并有利于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

首先,资本主义全球化进程将受到抑制。长期以来,美国的生产方式和金融体系一直受到许多国家模仿。但是,此次美国引起的巨大危机将促使人们思考如何在参与世界经济合作中有效地避免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危害。实际上,经济全球化不等于资本主义全球化,融入世界经济并不必然要以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为载体。因为“资本主义生产绝不是发展生产力和生产财富的绝对形式,它反而会在一定点上和这样发展发生冲突。”⑥

近期美国主持召开的全球金融峰会和中国主持的亚欧首脑会议,都在讨论如何对资本主义的各个方面包括金融体系等进行大修改,美国倡导的自由市场资本主义遭到了否定。部分英国经济学家认为,“欧美国家下一步势必会向社会主义模式或是欧洲保守的市场经济体制取经来挽回颓势。”

其次,中国在此次危机中受损最小,在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变化的条件下,经济仍然保持较快增长,金融业稳健运行,这极大地受益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在我国,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确保了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确保了社会生产目的在根本上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确保了政府对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够缓解市场本身的缺陷,有利于我国扩大内需,治理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此次危机中,成为世界经济中流砥柱的中国经济,将是对社会主义事业的极大推进。

综上所述,金融—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然产生的生产相对过剩或有效需求不足矛盾。因此,要根除危机,根本的选择就是改变资本主义(资本—雇佣劳动)制度。此次危机也给了我们重要的启示:一方面,我国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以保持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全球化也是资本主义经济在有效需求不足的固有矛盾下不断向外扩张的必然选择和形式。因此,我国在融入全球化的过程中,既要抓住机遇,也要认清风险,采取正确的措施全面维护国家的根本经济利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注释:

①②③④⑤⑥《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54~555、340、497~498、694、547~548、293页。

标签:;  ;  ;  ;  ;  ;  ;  ;  ;  ;  ;  ;  ;  ;  ;  ;  

当前世界金融经济危机的成因与后果--资本主义经济基本矛盾的普遍爆发_有效需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