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明娟
贵州省独山县尧梭幼儿园
摘要:推动贫困地区教育强民、技能富民、就业安民,是扶贫开发的根本大计。我国多数特困地区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返贫率高,这可以归因于自然环境、历史遗留等因素,但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水平低下、教育资源匮乏、不重视青少年教育问题等也是导致贫困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精准扶贫;难点;对策
1精准扶贫概述
精准扶贫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富裕,促进小康社会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下乡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并对精准扶贫的相关决策做了细致入微的工作布局和规划,结合当地实际发布了一系列有助于精准扶贫的相关政策措施,建立起完善的扶贫工作机制。精准扶贫重在"精准"二字,要求扶贫工作的开展必须定点定位,掌握好每一个环节的节奏,制定正确的精准帮扶措施和管理手段,将社会各类资源精确对接到扶贫工作上,帮助人们实现脱贫致富。因此,精准扶贫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目标明确,管理准确。扶贫工作要对接精确,包括精确识别、帮扶、考核和管理。二是扶贫措施要具有针对性,懂得按类别管理,针对不同情况的贫困现象采取不同的手段。三是扶贫不能仅仅从物质上给予帮助,精神扶贫才是重点战略目标。扶贫首先要扶志,扶志首先要育人,通过教育让贫困人口摆脱贫困,重拾信心和勇气。
2现行精准教育扶贫缺陷分析
2.1重视硬件建设而忽视软件建设
在目前的教育扶贫过程中,很多地方非常重视硬件建设,主要有以下做法:一是加强校舍维修改造、添置桌椅、维护校舍照明等;二是加强相关硬件设施建设,如投入大量资金采购教室计算机、改装多媒体教室、增补智慧云教室设备等。此外,也有很多地方在教育精准扶贫过程中加大对农村贫困学生进行资金资助的力度,如进行伙食补助,或是对农村学前教育学生的保教费和学杂费进行减免等。硬件设施的完善和对贫困学生大力资助虽可以为农村教育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支撑和保障,但国内外经验反复证明,教育的发展和质量的提高,是和一支稳定的、训练有素的、积极性高又可靠的教师队伍分不开的。因此,教育精准扶贫更应该关注"软件"问题的建设,即必须要强化农村地区师资队伍建设。目前,师资力量薄弱已成为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最大瓶颈。对乡村教师队伍的调研显示:农村教师存在着数量不足、队伍不稳定、老龄化严重以及由此带来的知识老化、教育观念更新滞后、教育教学能力不足等问题。
2.2重视理论教育而忽视应用型教育
教育扶贫还应该关注的是"学什么",即贫困地区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需要什么类型的知识,应当开设什么样的课程。教育作为一项投资,人们是否愿意进行这一投资以及投资到何种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收益与成本的比较。如果所开设的课程传授的知识给教育投资家庭不能带来可观的收益,那家庭进行这种教育投资的意愿就会大大降低。目前我国已通过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加大对贫困学生的资助等各项措施降低了教育的直接成本,但目前农村地区整个中学阶段的累计辍学率仍高达63%。究其原因,是因为普通理论知识教育给农村家庭带来的收益与成本是不成正比的。
2.3忽视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精准扶贫的实现路径是"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但学习首先必须是要发挥学生本身的积极主动性,如果学生本身不愿学习甚至是放弃学习机会的话,那就无法实现对其精准扶贫。而调查显示,目前农村教育评价学生偏重以分数论优劣,人文关怀不够,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长期得不到老师的关怀和同学的尊重,自尊心受到严重打击,最后导致他们厌学甚至是不顾今后的前途而冲动地选择辍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4贫困群体自身受教育意识薄弱增加了精准帮扶难度
为了"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也要求在进行教育精准扶贫过程中必须得到学生家长的积极配合,由家长进行思想开导、督促孩子进行积极学习。而在我国,受传统思想文化的长期影响,许多贫困地区的学生家长对教育的长期作用不够了解,或是仅仅由于教育在短期内看不到回报,认为读书就是浪费时间,甚至部分地区出现"读书无用论"观点。学生家庭的不积极配合使得教育扶贫过程中无法建立好系统的资助平台,严重增加了教育精准扶贫的难度。
3提高精准扶贫效果的对策建议
3.1依靠科技创新实现精准扶贫
精准扶贫战略的实施很大程度上要依靠科技创新的力量。因此,必须深刻认识到科技兴农与精准扶贫的内在联系,充分发挥科技为民的作用,这也是农村扶贫事业发展的大趋势。一方面,要加大科技扶持力度,增强贫困地区特色农业竞争力。要挖掘贫困地区特色农业,通过科技力量治理生态环境,深化特色农产品深加工,提高特色农产品的储藏保险能力,逐步创建特色农业品牌。另一方面,要培育贫困地区龙头企业,提高农牧业产品附加值,拉动贫困地区劳动力就业率和贫困人群收入。针对不同贫困地区的特色农牧业,要充分利用科技力量,加大宣传力度,形成高效的产品营销网络。
3.2提高贫困地区教学质量,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实施精准扶贫就要关注贫困地区教学质量,在贫困地区普及学前教育、逐步改善办学条件,推动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城乡均衡发展。首先,要尽可能推进学前教育资源向贫困地区延伸,使农村适龄儿童接受良好的启蒙教育。还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确保幼儿在合适的年龄接受适当的教育。其次,保障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基本办学条件,提高专职教师教学水平。精准扶贫要把精力放在改善贫困地区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上,完善教育资源一体化配置政策,逐步建设一批高标准、高质量的寄宿制学校。最后,要改变观念,依托职业教育,帮助贫困人群掌握致富本领,实现精准脱贫。
3.3本着三公原则对待精准扶贫对象的识别工作
在精准扶贫对象的识别上,要遵循"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各级乡镇干部不得干预,确保识别信息真实、完整,为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基矗要改变村民们的传统观念,就要从实际工作入手,让村民看到"三公"的执行力,在驻村干部的选择上,要安排专职人员,将国家扶贫政策和贫困认定标准如实传达给村民,提高村民主动参与识别的积极性。要建立识别信息确认和追责制度,使村民本人确认上报信息的准确性,同时使其与驻村干部共同承担信息失真的连带责任,避免徇私舞弊行为。此外,精准扶贫结果一定要公开,给村民足够的相互监督和反馈时间,确保扶贫政策落实到位。
3.4完善精准扶贫制度,吸引社会组织参与扶贫事业
精准扶贫政策的制定,要将扶贫部门、扶贫人员和贫困对象捆绑在一起,并对扶贫效果予以评价,以此作为扶贫工作绩效考核的标准之一。具体而言,要在制度中明确扶贫相关责任以及惩处措施,保证贫困人群的监督权,畅通其投诉、举报渠道,避免出现扶贫干部以公谋私或是消极怠工等问题。要在制度中明确"三公"细节和具体措施,确保精准扶贫的透明管理,实行扶贫对象的绝对公示制度。还要在制度中明确规定扶贫资金流向的公示制度,保证每一分扶贫资金都在阳光下运行。通过创建社会扶贫信息平台,使更多的社会扶贫资源精准定位。
4结语
贫困一直是中国主要社会问题。扶贫目标偏移、政府主导扶贫工作、社会参与不足、扶贫考核机制欠缺等问题严重制约扶贫的效果。精准扶贫是政府应对扶贫新形势的新举措,旨在结合贫困特区的特殊情况,建立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的扶贫模式。
参考文献
[1]崔长青,刘宏.支持职业教育,实施精准扶贫[J].张家界日报,2015(11).
[2]朱爱国,李宁.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策略探究[J].职教论坛,2016(1).
论文作者:岑明娟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工》2019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13
标签:精准论文; 贫困地区论文; 贫困论文; 工作论文; 农村论文; 制度论文; 学生论文; 《中国教工》2019年第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