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论文_尚莉 吴长芬

设计者:黑龙江省农垦红兴隆管理局双鸭山农场小学教师

点 评:黑龙江省农垦红兴隆管理局双鸭山农场教研员

课标要求及分析: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的阅读要求中指出: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一条是知识性目标。行为动词是:理解、体会;学习水平是:理解、了解;学习内容是:词句的意思和课文中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前提条件是:能联系上下文。第二条也是知识性目标。行为动词是:把握、体会;学习水平是:理解、了解;学习内容是: 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前提条件是:能初步。

教材分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7组中的第一篇阅读课文,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志向,引发学生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二是引导学生继续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通过理解周恩来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中华不振”是人物情感发展变化的源点,它贯穿于故事始终。也是学生理解的重点。这是一篇非常好的爱国教育的文章,为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奠定了学习的基础。

学情分析:

优势: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理解、分析、归纳、朗读、感悟、小组合作学习等能力,以此为基本,在节课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以上能力的培养。

劣势:但本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相差太远,学生不易进入文本的情境,与人物产生情感的共鸣。

教学重点、难点:

课标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教材分析中指出:“‘中华不振’是人物情感发展变化的源点,它贯穿于故事始终。”所以,通过对课标和教材的分析,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对‘中华不振’语句的理解,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课标要求“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但从学情分析中可以看出学生“本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相差太远,学生不易进入文本的情境,与人物产生情感的共鸣 。”所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学习目标:

1、通过查阅资料、自主、合作、感悟、有感情地朗读等体会关键词句表达的作用,学生在理清课文线索的基础上,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通过了解旧中国的历史背景及少年周恩来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远大志向的原因,学生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流程:

一、导入:请同学们齐读课题。(预计时间3分钟)

1、清晰而坚定地读——铿锵而有力地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板书课题)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要完成以下教学目标(出示教学目标)。

2、第一课时,有同学看到课题产生疑问,为什么周恩来要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初读了课文你知道了吗?(板书“中华不振”)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将课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耳闻中华不振,第二部分是目暏中华不振,第三部分是立下志向。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研读课文。

【点评:通过引读课文题目和回顾课文主要内容将学生迅速带入到学习本节课的学习环境中。】

二、学习耳闻“中华不振 ” (预计时间10分钟)

1、出示自学提示:

默读第一部分1-6自然段,找一找你从哪些句子你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用横线画出来。

生自读完成,小组内交流。

2、集体交流汇报。

3、教师小结:那我们的国家,我们国家为什么不给人民撑腰呢?

(PPT展示)所以就有“华人与狗不得入内”,把中国人和狗并提,所以就有愚昧的人民身上画着符挡洋人的枪炮,所以就有了伯父地叹了口气,让我们再次读周恩来和伯父的对话,男生读伯父,女生读周恩来。因为周恩来带着疑惑,所以就有接下来周恩来看到的一幕。

【点评:通过交流汇报,使学生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原因。通过单句朗读、全班分角色朗读来体会周恩来的对伯父所说的话的不解,来体会中华不振,突破对教学难点的理解。】

三、感悟目睹“中华不振”(预计时间15分钟)

1、出示自学提示:

默读第二部分7-8自然段,思考:周恩来亲眼目睹了什么,哪些内容或句子能让我们伤心地看到“中华不振”,请你用波浪线标注出来。 然后前后桌说一说。

2、学生交流、教师点拔,体会人物的情感。

3、这就是租借地里的一幕,老师带大家去看一看,同学们边听边想象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师配乐朗读)

4、学生可以从家人的痛心、洋人的嘲笑、国人的安慰等方面来汇报。并指导朗读。

5、回到百年之前的中国,感受中国不振的屈辱。(播放当时的背景录象)

教师小结:正是因为“中华不振”所以中国人的生命有如蚂蚁一般被洋人践踏,正是因为中华不振,所以中国人在中国人的土地上得不到应有的保护,正是因为中华不振,所以不止是沈阳,整个东北整个中国都有可能成为帝国主义“租界地”任他们为所欲为?同学们你们也是中国人,你们愿意祖国这样吗?

【点评:教师在出示自学提示后,学生交流感知了中华不振后,教师带领学生再进一步学习第八自然段,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通过一个问题的引入,激发学生的想像。“这就是租借地里的一幕,同学们边听边想象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教师示范读文。学生思考,汇报交流。这样设计的目地通过学生想像当时的场景感受到中国人在外国人眼里的地位,让学生更深感受周恩来、那个妇女、在场的中国人的思想感情的变化。而后播放当时背景下的相关的资料。进一步的体会旧中国倍受欺凌。进而更深入体会中华不振。】

四、理解为何“立下志向”(预计时间8分钟)

1、从租界回来以后,周恩来常常一个人在沉思,他在想些什么呢?请你把这些想法写下来。

(师在板书上加第2个“?”,生伴随着激扬悲愤的乐曲写话,师巡视)

2、出示周恩来同志的经历图片:(师深情讲述)

教师小结:正因如此,他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爱戴,他离去时十里长街上站满了送行的人;他赢得了世界的尊重,他逝世时,联合国为之降半旗。

五、总结升华(预计时间4分钟)

同学们,正是因为有了像周恩来、毛泽东、钱学森等这样的一大批伟人、名人,他们从小立志读书,才成就了他们的远大理想,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也不再是把帝国主义列强赶出中国的土地,面对新的国际竞争,新的世界形式,我们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离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异,我们应该立下怎样的志向呢?

师:同学们都抒发了自己的爱国之志,那请你们谨记:将自己的爱国之心化为报国之志,真正做到: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板书设计:

总体点评: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课文结构严谨,层次间过渡自然,层层推进。本文涉及很多方面的内容,这些看似没有联系的场景与事件背后却有着一条内在的隐线,即:中华不振。执教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寻找文中哪些地方反映中华不振。学生虽角度不一,答案多元,感悟也有不同,但对“中华不振”都有了较深刻的思考。从紧扣“中华不振”,整体解读文本,突破重难点。 课文第8自然段是体现“中华不振”的特写镜头,是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的要点,教师抓住了本段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到了人物情感的变化。又通过一次次的朗读加深人物的情感变化。课堂上执教者为学生提供的一份租界背景资料,让孩子们直面历史,让孩子们心海难平,学生的愤怒之火已被点燃。让孩子们心有所向,让孩子们从心底深处唤起民族意识,萌发初步的报国之情。课堂上,真切地感受到学生的心灵已受到强烈的震憾,与少年周恩来的心灵产生了共鸣。从而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论文作者:尚莉 吴长芬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7年4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9/18

标签:;  ;  ;  ;  ;  ;  ;  ;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论文_尚莉 吴长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