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化江 湖北省秭归县归州镇初级中学 443600
2017年10月26日,星期六(农村中学实行是大星期,上十天课,放四天双休),上午8点,我们教师一行六人从学校出发乘坐着一辆“面的”,向着归州之顶出发,在秭兴公路上车速还算较快,但等到车子驶向通往村里的村道时,就只能像蚂蚁那样缓缓向上爬行,我们各自奔赴自己的扶贫对象(以前只进村没有入户)。我沿着那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经过几条窄窄的田埂,拐过几道弯,步行一个小时才到了我“结对帮扶”对象——付锋雷的家里。看着那低矮的茅草房和穿着还带有“补丁”衣服的付锋雷爷爷、奶奶和妈妈,他们胜似见到了“大领导”,拘谨又热情地将我引进屋内……
由于我多次找帮扶对象之子付锋雷了解了情况,并一直鼓励他要树立信心,相信自己。该生之家自从成为我“结对帮扶”的对象之后,无论是在校表现,还是学习上都有了较大的转变,丢掉了自卑的心理(因该生父亲在煤矿打工去世多年),改掉了沉默寡言的习性,变得爱说爱笑了,还参加了学校的篮球比赛……所以,家长与我见面就有了说不完的话。我直言不讳地和他的家长沟通说:“你们的困难是暂时的,若要改变现状,唯有你们一家人,现在要齐心协力、克服暂时困难,都知道知识改变命运嘛,让您们的孩子多读点书。”我借此机会详细、公正、如实地介绍了他在校的表现,特别是他的一些在常人看来微不足道的转变,所有教他的老师都在为他的进步而惊讶。听取了家长对付锋雷的成长经历、学习环境、在家表现的介绍,并听取了家长对孩子的一些想法、打算,对教师的意见、希望,同时,家长也通过这次帮扶结对,了解了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同时,和他们沟通、商议,建议他们因地制宜,从种粮养粮食猪、搞好绿色食品的产业链,形成“粮多——猪多——肥多”这样一个良性循环,并当即给了他们300元钱,略表寸草心,尽一点微薄之力。
“精准扶贫 帮扶结对”是我县摘掉“贫困县”攻坚任务,对于我这个58岁的人来说并非稀奇,特别是对于当过20多年的班主任、任过数年学校领导的我帮扶学生更是家常便饭。但今天再次实地“结对帮扶 进村入户”着实让我动心和寒心(该生家庭条件很差很差)。同时也琢磨出巧借精准扶贫契机,搭建家校联谊平台之策略:
一、改变现状,从孩子教育开始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教育教学的重中之重。就我带过的学生来看,就有许多留守儿童,他们大多由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代管,他们在缺乏父母关爱的同时,又接受着老年人对他们的宠溺,这让学生的心理更加放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他们当中有许多人养成好动、不遵守纪律、打架闹事、不爱学习的坏习惯,让学校教育管理工作难上加难,他们的教育问题对我们教师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通过这次“精准扶贫 帮扶结对”活动深入户中对他们的走访、支招,我得出的结论是“村里要想富,必须先修路”;“家庭要脱贫,知识改命运”。 所以我要求我的结对帮扶对象一定要重视孩子的读书事宜,从品格、学习两方面抓起,家庭就有了希望。
二、改变现状,从理念更新入手
在这次“精准扶贫 帮扶结对”攻坚阶段,我悟出:给一点儿钱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要想使“精准扶贫 帮扶结对”不走形式、不做过场,就要寻到“贫”的原因、找到脱贫的锦囊妙计。所以,当我看到高姑坪虽然地势较高,但土肥地广,适宜大力种植粮食;而粮食直接卖掉虽有直接经济收益,但相比投入,盈利并不十分多。根据我在深圳就买了纯粮食喂的猪肉就40多元一斤的实际和现在人的健康生活的消费理念。于是我建议要他们考虑是否可以走“粮多——猪多——肥多”这种循环的轨迹,他们采纳了,我预测他们喂的纯粮食猪(肉)销售、收益一定会很可观,慢慢就能走上顺利脱贫致富的道路!
三、改变现状,从寻找“病根”突破
“帮扶结对 精准扶贫”要想收到实效,使我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贵在搭建与帮扶对象的沟通渠道。 “润物细无声”,他们也是人,只可能是因为某种外因使他们生活暂时陷入困境;或因为生活缺乏安排、没有计划性,就像我们这里以前流传的这样一句话“神龙架的工人拿工资——富1天,穷29天”;或因为“一脉不活,周身不遂”等等。通过了解、分析,我帮扶的对象付风雷的家庭却是因天灾人祸,他父亲因意外去世,使家庭本就不富裕的家一下没了主心骨,加之孩子处于叛逆期、不听话,致使家庭更看不到了希望。根据这一情况,结合自己教他孩子课程——付风雷的优势,一是多找他做工作、找他的闪光点,使之有了积极上进的愿望;家里看着孩子转变,也就看到了希望,加之我为他们设计的这样一个循环模式,东方日出,指日可待!
四、改变现状,从涓涓细流新生
随着“帮扶结对 精准扶贫”时间的推移,我领悟到多与他们接触、沟通,和他们之间要是能达到无话不说的地步,就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他们的想法,解除他们的疑惑和不解,就能使帮扶的心没有白费、效果自然明显。比如在这次“进村入户”的过程中,我体会到要想使“帮扶结对 精准扶贫”取得实质性的收效,贵在持之以恒、细水长流。这样,是块铁我也能把它捂热。我在这几年里把帮扶对象当亲人、当家人,融入他们之中,把他们的孩子常带入我家里,为其添置衣服那是常事,过春节时他们也会为我带一点小特产或者猪肉来,但我了解他家里的实际状况,不要又不行,我就为他们买一些过年物品等加倍奉还于他们。在此我也看到了他们家里的变化和人的精气神儿,我喜于心间、甜于心田,感到莫大的荣耀。
论文作者:徐化江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7年11月总第25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27
标签:结对论文; 他们的论文; 精准论文; 孩子论文; 对象论文; 要想论文; 家庭论文; 《素质教育》2017年11月总第25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