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丽玲
(南宁市第八人民医院 广西南宁 530001)
【摘要】目的:讨论研究对初产妇进行心理护理对减轻产后抑郁的影响与意义,为降低产妇这一特殊人群产后抑郁发生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我院产科初产妇共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提供常规围产期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提供综合护理。比较护理干预后不同时间段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评分EPDS及抑郁发生人数。结果:护理后观察组EDP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且产后2个月至12个月观察组抑郁人数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为初产妇提供心理护理可帮助其有效缓解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预防产后抑郁发生并促进其产褥期恢复。
【关键词】心理护理;初产妇;产后抑郁;意义与影响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9-0236-02
分娩作为一个特殊的生理过程,尤其对初产妇来说由于对分娩知识认识不足,围产期生理与心理均会产生心理应激反应,再加上产后角色发生改变,这一系列变化均可能导致产后抑郁发生。作为产褥期常见的心理疾病,产后抑郁多表现为情绪低落沮丧、抑郁烦躁等[1],严重者甚至伤害新生儿、自杀,不仅不利于产妇身体功能恢复,更对新生儿的照顾及日后情商、智商发育、行为发展造成严重影响。本研究为探讨心理护理对减轻初产妇产后抑郁的临床意义与影响,特选取100例初产妇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产科2016年1月—2018年1月初产妇100例作为研究对象。产妇年龄20~30岁,平均(25.4±5.2)岁;孕周36~41周,平均(38.5±1.5)周且均为单胎,胎位正常。随机将100例产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50例年龄20~30岁,平均(25.1±5.5)岁。对照组50例年龄21~30岁,平均(25.2±5.3)岁。所有产妇性别、年龄、孕周等一般资料未见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提供围产期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提供优质综合心理护理,包括:(1)产科门诊孕妇学校授课,讲解孕期心理保健,树立正确的育儿观。通过对产妇进行单独指导、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帮助产妇学习产褥期恢复、乳房护理保健等知识并掌握婴儿哺乳、更换尿布、洗澡等技能[2]。(2)产妇住院期间护理人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产妇讲解围产期心理与生理变化及分娩方法、分娩过程等相关知识,帮助其充分了解分娩过程及分娩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掌握放松技巧,同时传授其产程中与助产士的配合技巧,积极配合产程处理。(3)进入待产时,护理人员与助产士应关心产妇心理状态,对其疼痛方式的表达表示理解,帮助其缓解紧张、焦虑的心情,减轻心理负担,可允许丈夫进行陪产,给予产妇情感与心理上的鼓励与支持,帮助其减轻对分娩的恐惧与不安。(4)产后产妇经历阵痛与分娩后体力与精力消耗巨大,再加上对新生儿与自身身体状况的不了解易使其更加敏感脆弱。护理人员应主动与产妇沟通,告知其新生儿健康情况并嘱其放松心情,保持充足的休息,待其体力与情绪稳定后讲述母乳喂养的优势,指导其进行母乳喂养、新生儿抚触等,增强母婴交流,帮助其更好的实现角色转换。鼓励产妇尽早起床活动有助于促进子宫收缩与恶露的排出[3]。同时患者家属应积极与产妇沟通交流,帮助产妇照料新生儿,使其有充足的休息睡眠时间,及时满足产妇合理的需求并给予其鼓励与支持,帮助其提升幸福满足感并改善心理状态。(5)出院后3~7天,产后访视人员尽早上门家访,指导如何科学坐月子,解决出院回家后遇到的实际困难。帮助父母学习养育孩子的方法,更好的适应角色转换。
1.3 疗效观察
比较两组患者不同程度护理干预后不同时间段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评分EPDS[4]及出院后随访抑郁发生人数。抑郁程度与评分呈正相关。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不同程度护理后两组患者EPDS评分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EDP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详情见表1。
3.讨论
产后抑郁的发病原因主要与初产妇首次分娩,自身机体在生理与心理上均发生一定变化,再加上初产妇对分娩方式、胎儿健康程度等临床认知不足,受到家庭环境与社会压力等各方面因素影响导致其产后出现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本次研究中,对观察组患者提供完善的围产期心理护理干预措施,通过产前分娩知识的相关宣传与答疑,到产前与患者家属共同对其安抚与鼓励再到产后对其提供产后护理指导,帮助其掌握新生儿护理与产后恢复方法这一过程中密切观察产妇的心理活动与情绪变化,帮助其缓解、消除紧张、不安等负性情绪,激励引导产妇,以积极的心理因素缓解心理应激源的冲击,消除抑郁情绪,唤起产妇积极的应对机制[5]。同时,产后1年应定期随访并给予产妇健康教育与指导以便早期识别产后抑郁,降低产后抑郁发生率。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提供心理护理后观察组产后抑郁发生人数及EPDS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产后抑郁的原因较多,发病率相对较高,但产后抑郁作为一个可预防可治愈的心理疾病,通过及时的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缓解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联合家庭支持系统帮助产妇增强自信心,更好的适应并完成角色转换,预防产后抑郁发生并促进其产褥期恢复。
【参考文献】
[1]徐健,熊倩.心理护理对初产妇产后抑郁、子宫及胃肠功能恢复影响[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8,9(09):172-174.
[2]陈文.心理护理对初产妇产后抑郁的影响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32):233+235.
[3]田景.分娩期全程心理护理干预对初产妇产程与分娩结局的影响[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8,29(05):832-833.
[4]刘亚玲,靳宝兰,鱼海,杜秀娟.心理护理对自然分娩产妇产后抑郁症状、功能恢复及母乳喂养的效果[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8,45(01):176-178.
[5]樊文学.探讨初产妇产后焦虑和抑郁的心理护理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05):189+194.
论文作者:朱丽玲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2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9
标签:产后论文; 产妇论文; 初产妇论文; 抑郁论文; 心理论文; 新生儿论文; 对照组论文; 《心理医生》2018年2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