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难的问题与对策_科技论文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难的问题与对策_科技论文

农业科技成果难以转化的自身问题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技成果论文,对策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加快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农业生产力,首先必须要有可转化的农业科技成果。为此,总结分析农业科技特点和科技成果应具备的条件,调查研究我国农业科研现状和科技成果主要存在问题,研究探讨增加我国农业科技成果有效供给以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是当前十分迫切的问题。

一、农业科技特点和科技成果应具备的条件

由于农业生产绝大多数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形成了农业科研具有其独自的特点,对农业科技成果所具备的条件也有相应的要求。主要是:

1.复杂性:绝大部分农业生产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受千变万化的气象条件、错综复杂的生态环境及各种各样的生产基础等因素干扰。这就决定了农业科技成果必须经过复杂的研制过程,以适应复杂的环境条件。

2.长期性:农业科技成果需要长期的资源和经验的积累,一项成果是科技工作者多年辛勤劳动的结晶。农业一般一年一个生长周期,“南繁”或保护地种植一年可达3~4个生长周期,这就决定了农业科技成果必须经过较长时间的研制过程。

3.实用性:农业科研必须面向国民经济建设,立足于适应商品市场的需求和解决实际生产关键难点,其科技成果才会有较好的实用价值和现实意义。这是农业科技成果得以迅速转化的基础。

4.先进性:农业科研立项,是一种从现在推断未来的科学预先,是勾划未来的科学构想,一定要有瞻前性和预见性,其科技成果才能指导农业生产,为农业发展提供雄厚的技术储备,增强农业发展后劲。这是农业科技成果得以迅速转化的前提。

5.适应性:农业科技成果,必须具有较好的适应性,才能拓宽其应用范围,适应性涉及科技成果对生产及生产环境条件反弹性的大小,最终反映出科技成果应用范围,决定科技成果对农业科技进步做出贡献,及对生产影响大小的关键。

6.稳定性:农业科技成果必须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才能延长其使用寿命,稳定性反映科技成果对不同年份气候变化及自然灾害抵抗能力的强弱,其稳定的程度最终反映出科技成果的科学性,决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强度。

7.完整性(综合性):农业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生产部门,所需要的科技成果应是多层次的综合性成果,而不是单一的农业技术。农业科技成果必须成熟、配套,具有较好的综合性、完整性和整体性,这是其迅速转化和大范围推广应用的保证。

8.高效性:科技进步,特别是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成为农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替代传统的土地和劳动力等资源在农业中的主要作用。从农村农业结构调整的实际出发,根据生产发展的需求。农业科技成果应具有较高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简便易行。

9.可控性(保密性):除了公益性的农业科技成果,如栽培技术等。应尽力提高成果的可控性,如研制杂交优良品种,并取得专利,以便形成产业化经营。

二、农业科研现状和科技成果主要存在问题

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科技队伍有了很大发展,研制和推广了大量科技成果,对农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但也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是:

1.分散性: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科研工作在中央、省、地、县等科研单位、农业院校、生产部门进行,形成多系统,多单位齐头并进。布局不合理,分工不明确,造成人力、物力、财力分散,经费不足,长期处于维持状态,不能集中优势攻克难题。

2.重复性:我国农业科研主要是“自上而下”的单一选题立项渠道,项目主要来源是国家、省部级等纵向科研项目,使各单位的科研方向大体相同,内容基本类似。不仅造成巨大浪费,也难以根据当地特点,自身优势及市场需求等形成各自的研究特色,致使突破性科技成果少,都在低水平上重复。

3.单一性:由于研究目标的同质性,各单位的科技成果,在性状或性能方面也基本相同,满足不了生产上和市场上的多种需求。特别是主要集中在农业的产中研究上,对于面向市场,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较易形成商品化,产业化的产前、产后研究相对薄弱。

4.单项性:我国农业科技成果,单项技术多,综合配套技术少,科技成果结构单一,满足不了农业全面发展的需要。农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不协调、衔接不紧密、专业研究不平衡,特别是开发研究薄弱,制约了科技成果在生产中推广应用的程度。

5.滞后性:尽管我国农业科研计划是根据生产需求制定,但缺乏远瞻性和超前性,在许多方面明显滞后于生产需求。尤其是基础研究滞后,使科研在很大程度上凭经验、靠碰运气。对科技成果中间试验研究投入明显不足,使较多的科技成果滞留在实验室阶段,不能及时转化为生产力,造成极大的浪费。

6.落后性:近年来,虽然对农业科技的总投入有所增加,但由于物价上涨和单位过多,各单位仍感投入不足,研究条件没有多少改善,研究设备比较陈旧,研究手段比较原始和落后,影响科技成果水平提高。

7.短期性:当前,科研课题期限一般为2~5年,并且要鉴定、验收乃至出成果,迫使科技工作表现短期行为,使不太成熟的东西进入生产阶段。虽然出台科技成果多,但规模较小,使用寿命较短,效益发挥不充分,甚至出现问题,影响生产。

8.低效性:由于农业科技成果自身不“过硬”或适销不“对路”,造成其转化乏力。上述分散性、重复性等问题,使突破性科技成果少,成果转化停留在各自为战,小打小闹水平,形不成产业化经营和规模效益。

9.短缺性:由于上述原因,造成可转化的成果少。据报导,我国每年约有7000项农业科技成果面市,但被转化利用的只有30%左右,个别地方达40%左右。

三、增加农业科技成果有效供给的对策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首先要有可转化的科技成果:一是科技成果自身要“过硬”;二是科技成果适销要“对路”。两者缺一不可。即上述农业科技成果应具备的条件。总之,增加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供给,是加快其转化的先决条件,应从以下几方面改进。

1.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

要根据农业和农村科技工作周期性、地域性、综合性和以社会效益为主的特点,建立健全与之相适应的农业科研新体制。通过深化改革和宏观调控,加快结构调整和人才分流步伐,建立起按农业区划设置国家和地方两级管理的农业科研体制,重新组建一个合理的,层次与任务分明的高效的全国农业科研队伍。一是国家级农业科研机构,应成为全国综合性的农业科研中心。优化学科结构,以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全国性重大研究开发和科技服务为主,着重解决全局性、方向性、基础性、关键性的重大科技问题。同时,面向全国组织重大科研任务和各项科技服务,在业务上起指导作用;二是各省、市、自治区农业科研机构,优化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科研方向和内容,以应用研究、开发研究和指导全省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为主。除承担全国性和区域性科研任务外,着重解决本地区全局性、关键性的重大科技问题。同时,对全省农业科研工作进行指导与协调;三是地、市级农业科研机构,应在全省统一规划下,改变机构重复设置的状况。保留具有地区特色和科研优势的科研机构,纳入全省农业科研体系。要打破行政区划界限,通过部门与地方,地方与地方共建的方式,扶持重点机构,按照自然区域逐步形成一批符合地域资源特色的农业研究开发中心,并构成区域性科技成果扩散中心。

2.深化农业科研立项改革

遵循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选题立项至关重要,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获得市场需要的农业科技成果,首先要作好选题立项工作。既要有现实意义,考虑到当前生产的需要和条件的可能性;又要有超前意识,预测社会和生产的发展,起到引导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一是遵循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调整科研方向。在选题前应对国内外市场进行调查和预测,摸清实际需要和存在问题。并要有动态的观点,在实际研究过程中,根据生产发展的新情况,科技发展的新动向,不断修改、补充、完善课题计划,以研制适合市场需要的科技成果;二是改变农业科技成果结构。通过选题立项协调农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平衡农业产中研究、产前研究和产后研究,使其有较合理的比例结构。既要加强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又要保证基础研究,以保持科研后劲。做到以产中研究为中心,向产前研究和产后研究伸延,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发展高技术实现产业化,加强基础性研究,覆盖农业行业的主要问题;三是改变农业科研选题立项标准,坚持多元化的立项原则。除承担国家、省部级等纵向科研项目外,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为前题,在市场中寻找课题,在生产中寻找课题,承担地方或企业等单位委托的横向研究课题。

3.多方增加农业科研投入

根据农业科技工作长期性、地域性、综合性和以社会整体效益为主的特点,应建立以国家为主,多渠道,多层次的投入机制,并随着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提高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政府必须在财政、信贷、税收等方面,对农业科技的发展给予更多的倾斜,以尽快形成科技政策实施的支撑体系。进一步改善农业科技工作条件。一是大力增加政府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政府应在每年的财政预算中,确定一定的比例,用于农业科技研究,引进和开发。其投资总额应由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按每年的财政收入比分担。年增长率应略高于农业净产值的增长率;二是要从国家增收农产品技术改进费、耕地占用费、畜禽屠宰税和粮食发展基金中提取适当的经费,作为农业科技发展基金,重点用于农业科技研究上。要从出口产品和科技含量较高的农产品中征收附加税,作为农业科研基金;三是政府应设立专门机构,或制定优惠政策,创造条件,增加农业科研机构与国外或国际组织进行合作研究的机会,积极争取获得对方的经济资助;四是农业科研机构要通过技术开发和创办企业等形式,增收创汇。农业科研不断走向市场是历史的必然。今后,在农业科研投资总量中,开发收入所占比例将愈来愈大。国家应在金融方面进一步扶持,在政策方面进一步优惠,制定具体措施切实实施,使农业科研尽快适应市场经济发展。

4.培养跨世纪农业科研队伍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队伍面临着两个主要问题:一个是队伍年龄老化,新老交替,青黄不接,人才断档,特别是缺乏跨世纪高水平的庞大农业科技队伍;另一个是队伍知识老化,缺乏适应两个根本转变的能力,不适应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需要。这种状况必须尽快改变。一是要建立继续教育和定向进修制度。通过进修和学术交流。努力提高农业科技人员专业基础知识,基本实验技术和科研能力。特别要加强跨世纪农业技术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提倡到生产实践中调查研究新问题,出国进修,考察和合作研究,参加国际学术活动,提高科技水平;二是加强农业高等院校建设。农业高等院校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科技发展的需要,进一步调整专业结构,招收学位研究生,为国家和地方农业科研机构输送跨世纪的科技人才;三是积极推进国际农业科技合作与交流。要着眼于提高科技能力,发展农业生产,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通过各种途径,推进与国际组织,国家政府和私人团体双边或多边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加强人才、技术、资金引进,鼓励科技人员到国际组织和国外任职,鼓励单位、个人同国外有关单位和个人建立学术联系;四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引导农业科技人员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科学的世界观,继续发扬“献身、创新、求实、协作”的精神,忠诚事业,不畏艰难,为农业科技事业发展作出新贡献。

5.优化成果转化运行机制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运行机制还不健全,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研为依托,以效益为目的,逐步优化运行机制,以强化开拓张力,激发内部活力,提高运作效率,规范运作行为。主要有:一是竞争机制。农业科研单位必须树立市场观念、价值观念、效益观念,正确应用竞争机制,用经济手段调整科研单位内部的各种关系,减少行政管理层次,提高工作效率,合理组织本单位科研人员和条件,在农业科研、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等有优势的方面形成特色,增强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能力,提高农业科研和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二是激励机制,这是农业科研单位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实现人才分流,充分调动广大农业科技人员积极性的有力措施。近年来,虽然出台了一些激励措施,也收到一定效果,但整体性激励和内在活力的激发配套体系还未形成。应创建切实、有效、配套的激励机制;三是管理机制。坚决贯彻执行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逐步实行规范化的定性管理和定量管理。在提高科技人员学术水平和思想素质,充实设备条件的基础上,组织和推动农业科技人员从事科技研究,提供市场需要的农业科技成果。

6.加强农业科技管理工作

目前,我国许多农业科技成果本身不“过硬”或适销不“对路”,是影响其转化的根本因素。为此,必须加强农业科技管理工作,以引导、规范和监督农业科技工作,使其研制出“合格产品”一是要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意识,明确促进转化是科技管理的核心。管理的每项工作都要围绕这个核心,每个环节都要注重转化,强化转化,服务转化,促进转化,特别是应用技术成果和软科学成果,必须在推广应用上见实效,转化为生产力;二是加强农业科技管理工作,必须从科研立项,申报抓起,要根据农业生产实际需求,经过专家严格、充分论证。不仅要考虑该项目能否顺利完成;更主要是应考虑研制出的科技成果使用价值和推广应用范围。在研制过程中,科研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管理职能,加强农业科研管理工作。如发现问题,根据实际情况,及时采取措施,以保证研制出高质量,适宜生产需求的科技成果;三是充分发挥科技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能,在科技成果验收、评价、评估、鉴定、核查、审批等过程中严格把关,以确保科技成果是“合格产品”。并应对科技成果进行全面评价。其评价原则要注意价值和效果,既要注重综合的原则,又要强调实效的原则。坚持全面性和整体性,既要注重评价成果的学术价值、应用价值,也要注重评价其对社会整体功能的贡献、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收稿日期:1998-10-26

标签:;  ;  ;  ;  ;  ;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难的问题与对策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