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育产业化的推进机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体育论文,机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章编号:1004—8790(2000)02—0001—05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1 体育产业化的提出
长时间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我们一直认为体育部门纯属消费部门,不生产任何产品,因此,体育不是产业。
但是,体育能否作为一个产业存在,关键在于它是否生产产品以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实际上,体育组织投入了一定的生产要素如人、财、物后,生产出一种“满足个人某种想象的或实际的需要”的服务产品,它“不采取实物的形式”,属于一种“在服务形式上存在的消费品”,以区别于实物产品,并与“在物品形式上存在的消费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1)一道,构成社会总消费品, 成为社会总产品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报道,目前世界体育产业年产值已达4000多亿美元,并且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80年代末期,美国体育产业的产值就高达631 亿美元,超过了石油(533亿)、汽车(531亿)和航空等传统工业;体育产业的年产值占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1.3%,在国民经济各行中居第23位。 英国体育产业的年产值为70亿英镑,吸纳的就业人员为37.6万,超过了农业和煤炭业,并提供了30亿英镑的税收。相当于政府用于体育开支的5倍。日本体育产业的年收入达4.2万亿日元,在其国内十大产业中排名第六。近年来,日本也采取措施加大对体育产业的投入, 计划将从1990年的4.2万亿日元提高到2000年的10万亿日元。从1992—1993年,日本至少花费了3.5亿美元购买美国的体育场地,如在夏威夷的48 个高尔夫球场中,日本已收购了22个。意大利以“足球工业”为主体的体育产业,年产值在80年代末已达24亿里拉(约182.5亿美元), 跻身于意大利国民经济十大部门行列。体育产业的这种高产值性,在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还将更加令人瞩目。
但是,必须实事求是地承认,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指导思想上存在误区,我国体育产业一直处于十分低效率、低水平的发展水平,其突出特征就是体育服务供给的凭票制和排队制。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民收入的不断增加,人们多种多样的体育需求日益增长,使本来已经短缺的体育服务产品更加全线告急。体育服务产品的全线告急,说到底就是体育产业的低水平发展满足不了人们客观存在的体育需求。从1980 —1993年,全国体育系统总收入为16亿元。据有关资料表明, 全国各类体育经营企业2万多家,总投资约为2000亿人民币,年营业额56亿元, 国家投资仅为8000万元。1994年,国家各级财政投入体育事业的经费16亿,而创收仅为1.6亿,为总投入的1/10,而英国的产出则为投入的20倍。(龚建林等:发展我国体育产业的思考,福建体育科技,1999,6 。)因此,加紧体育产业化发展就显得日益迫切。
体育产业化是体育产业的发展方向。一般说来,任何企业要发展,首先必须要达到一定的规模,否则,规模太小,致使生产成本过高,将无法维持企业的再生产。企业如此,产业亦如此,只有生产达到一定的规模,产业才能得以存在。产业形成之后,在利益驱动和竞争压力之下,产业要发展,产业主体就必须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产业扩张,以走向成熟和强盛,从而成为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人把我国的体育产业比作朝阳产业,就是强调体育产业发展的水平还比较低,大有发展的潜力。
2 体育产业化的推进机制
2.1 推进体育产业化发展的内生机制
体育产品有一部分是私人产品,部分是公共产品,还有部分是准公共产品。三类产品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就决定了体育产业化发展的不同途径。
2.1.1 以竞争推进体育产业市场化
体育私人产品的特征在于消费上的竞争性和使用上的相互排他性。如果一个商品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向一个额外消费者提供商品的边际成本大于零,则该商品是竞争的。例如,当你购买了紧俏的世界杯足球赛入场卷,就排除了其它人购买的可能性。因此,体育私人产品由于存在竞争性,只能在个人之间进行配置。就使用来说,增加一个额外消费者,则边际成本增加,部分人消费一种商品,其它人被排除在消费这种商品之外,这种商品就是排他性的。这些商品只有在付费的情况下才能被享用。体育中心产品如竞技、娱乐表演和体育边缘产品如服装、器材等大都属此类。这些产品的供应,为提高效率,应按以下市场竞争方式进行。
①体育产品竞争。产品是企业竞争之本,能否开发研制并生产出市场需要的产品,已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因此,作为体育私人产品供给的厂商,就应该在开发新产品和提高产品质量上下功夫。就体育服务产品来说,由于它是边生产边消费,此类产品出质量问题,不像体育实物产品可以替换或修补,只能使人高兴而来,扫兴而归。因此,提高体育服务质量、创品牌之关重要。就体育实物产品而言,重点在于产品的创新,增强产品差别化意识。厂商在依靠产品差别化进行竞争并获取竞争优势的同时,也就孕育着市场垄断的可能。
②体育产品价格竞争。市场价格是体育厂商竞争的基本手段。而决定体育厂商产品价格高低的最基本因素就是成本。正如马克思所说:“竞争斗争是通过商品便宜来进行的。在其它条件不变时,商品的便宜取决于劳动生产率,而劳动生产率又取决于生产规模。因此,较小的资本战胜较大的资本。”(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686—687,人民出版社,1975。)因此,在市场竞争中,劳动生产率高、生产规模大的体育生产厂商,就会通过成本优势拥有价格优势击败竞争对手,进而拥有较高的市场份额。
③体育渠道竞争。一般情况下,体育产品并不是由体育厂商直接卖给最终消费者,而必须经过或多或少的中间环节,如各种体育批发商、代理商、零售商等。对于任何体育厂商来说,都面临着营销渠道的选择问题。选择的标准就是节省交易成本。其有效方式就是使用契约甚至紧密的组织形式,以联系、稳固各种中介商,从而获得成本优势,立于不败之地。
④体育促销竞争。体育促销包括人员销售、营业推广、广告、公关等方式。体育促销的实质在于宣传体育产品的差别化,培养消费者或用户对本体育厂商产品的偏好和钟爱,使消费者和用户不断重复地购买消费厂商的产品,以不断扩大本厂商的市场份额。在传媒体比较发达的今天,体育电视广告是促进体育差别化的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
2.1.2 以政府垄断经营推进体育大众化
公共产品是这样一类产品,在增加一个人对它分享时,并不导致成本的增长(它们的消费是非竞争性的),而排除一个人对它的分享却要花费巨大成本(它们是非排他性的)。公共产品的标准事例是国防。(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上,147,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体育公共产品(Sports Public Product )相对于体育私人产品(SportsPrivate Product),是指在消费和使用上非竞争和排他性的产品。在体育经济中,这是一块特殊的领域。如体育基础研究、体育教育、体育信息、体育场馆、体育实况转播等都属此类。体育公共产品的生产经营方式由以下特点决定。
①效用的统一性。体育公共产品是向整个社会或某一社区共同提供的,不能对此进行分割,以供某些集团或个人使用和消费。根据受益范围的不同,体育公共产品可分为全国性体育公共产品和地区性体育公共产品。如体育传播电讯网、城市公共健身场馆和设施。因此,体育公共产品的供给可以由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提供,还可以由社区提供。
②消费上的非排他性。某个人或集团对体育公共产品消费使用的同时,并不妨害其它个人或集团对该产品的消费使用,也不会减少其它个人或集团消费使用该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因此,很难将某个人排除在公共产品所带来的好处之外。相反,采取一定方式排除一些人享受该产品,代价会相当大,以至于在经济上得不偿失。如体育基础科学研究涉及基本的科学原理和人体事实的发现,这种“生命科学”不仅对发展体育甚至对整个人类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由于基础研究的成果不能被授予专利,私人厂商不愿从事,只能由政府来承担。如美国政府通过国家科学基金会、国家健康研究所和其它一些组织来支持基础研究。
③获取方式上的非竞争性。在体育公共产品领域,竞争的代价要远远大于竞争的收益。竞争的结果将导致低效率和资源浪费。如北京亚运村没有必要在同时同地建几个,开展竞争。这一特点使得体育公共产品多由政府来统一经营。
④成本或利益上的外在性。所谓“外在性”,即“未被市场交易包括在内的额外成本及收益”。(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上,493,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外在性可以是负的(当一方的行动使另一方付出代价时)或者正的(当一方的行动使另一方收益时)。例如,在河的下游,渔民们每天靠河捕鱼为主,当一家钢厂向河中倾倒废物时,负的外在性就产生了;当一个房主种植一个漂亮的花园时,他自己欣赏的同时,并不排除其他人的欣赏,正的外在性就产生了。(平狄克、鲁宾费尔德:《微观经济学》,510—511,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正的外在性如体育基础研究和开发,负的外在性如消遣性和参与性体育中的森林狩猎和公海钓鱼。无论正外在性还是负外在性体育公共产品,如果都由市场供应,将出现正外在性体育公共产品供给不足,负外在性体育公共产品供给过量。因此,外在性不论正负都会产品市场无效率,这使得政府的管理有了根据。
⑤利益计算上的模糊性。某些体育公共产品对社会和其他人的利益是长期的,但很难确切计算这些公共产品到底产生多少收益。例如,体育基础研究开发可以使很多人收益,但增加了多少价值,这是很难计算的。体育公共产品的外在性,使得体育公共产品投资所创造的收益不是直接回到投资者手中,而是以间接的渠道渗透到整个区域或社会。结果,提供这种服务和产品所能得到的收益,就会小于直接和间接的总收益。由于收益不足,将会导致这种服务和产品的供给数量小于社会实际需要量,有时甚至导致对这种服务和产品的零供给。所以,对这类服务和产品,由政府提供将会在一定程度上缓和有效供给的不足。
从上述体育公共产品的特征看,每一个特征都意味着不可避免要政府介入。当今绝大多数国家,对体育公共产品一般采用政府垄断经营。它既不同于行政垄断,也不同于通过资本积累和资本集中所形成的垄断,是一种自然垄断。从当今世界各国的体育发展看,政府垄断经营体育公共产品非常有利于大众体育的发展。因为,大众体育是社会福利的一种表现形式,大众参与体育的程度和水平,反映了它们所能享受到政府提供的体育公共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2.1.3 以半市场方式推进体育产业社会化
真正标准的纯公共产品是这样,即把它提供给新增加一个人的边际成本是严格为零的,而要阻止人们得到它又是不可能的。按此标准,只有国防是接近纯公共产品的。(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上,148,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在体育经济中,真正接近纯公共产品的,只有体育基础研究。体育基础研究符合公共产品的两个特性: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其他体育公共产品,严格说来,不是排他的,就是竞争的,或者两者都是,只能算准公共产品。如可容纳20000 人的体育场馆在满员以前,增加额外一个消费者,并不增加额外成本,它是非竞争性的,同时,它通过收费排除一些人进入,从而具有排他性。体育教育在消费时是竞争的。因为随着班级的扩大,教学的效果差了,受学费是可以的,但会排除一些学生享受到教育,因此,准体育公共产品,集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于一身。准体育公共产品的私人产品性,使私人厂商有介入的可能,而准体育公共产品的公共产品性,又要求政府必须参加。这就是说,体育产业可以实行国家、社会、单位和厂商合办,走体育产业社会化的道路。具体操作中,可采用半市场方式。所谓半市场方式,是指以社会效益为主,经济效益为辅的公益性体育实行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方式,低价服务,一方面满足国家和社会的体育需要,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单位自身发展的需要。
2.2 推进体育产业化发展的外生机制
如果说体育产业化发展的内生机制,旨在促进体育产业组织内部各个行业从幼稚走向成熟,从弱小走向强大,提供人们需要的体育产品;那么,体育产业化发展的外生机制,重点是创造体育产业化发展所需要的环境条件。当前的主要任务是:
2.2.1 加强体育市场体系建设,推进体育产业一体化进程
所谓体育产业化,它是一种以市场为导向,将体育产品生产、流通、交换、消费的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组织系统,实现一体经营的过程。体育产业能否进入市场并实行各个环节的一体化,关键在于体育产业的运行条件是否完全、充分。因此,创造体育产业运行的市场环境至关重要。这就要打破体育市场的地区性、封闭性,建立一个全国有机统一的、开放的体育市场体系。目前,体育市场体系的建设,主要是尽快建立健全各类市场。首先,体育商品市场、资金市场和人才市场是体育产业活动所需要的基本要素,是体育市场体系的三大支柱,离开三大市场,体育经济活动就无法存在。它们应当是体育市场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其次,体育技术市场、体育器材市场、体育信息市场、体育无形资产交易市场和体育产权市场则是形成上述三大体育市场的服务保证,也应及时配套。
2.2.2 建立健全体育法律法规,推进体育产业法制建设
体育产业化发展,离不开健全的法律保障。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只有建立健全法制,才能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保证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1995年8月29日通过的《体育法》,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入发展,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首先,尽快制定出台全国统一的《体育市场管理条理》,规范体育市场管理。其次尽快制订出台中国体育彩票法,完善体育彩票市场,将彩票市场纳入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第三,规范管理体育用品市场的各类展销、展览活动。第四,建立重大体育比赛有偿转播制度。
2.2.3 转变政府职能,推进体育产业产权制度改革
实践证明,仅靠私人市场,是不可能实现帕累托最优均衡的,即存在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市场失灵需要政府介入。当今世界,没有哪一个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和地区,实行完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不要政府的干预。我国体育资源配置采取市场方式,绝不是要拒绝政府的宏观调控。但是,政府首先必须转变职能,由微观管理变为宏观管理,直接管理变为间接管理。如政府可以通过补贴为私有市场提供动力,也可以通过税收、投资优惠,鼓励投资。同时,政府还可以通过体育产业政策推进体育产业化发展。体育产业政策主要包括体育产业结构政策、体育产业组织政策、体育产业技术政策和体育产业区域政策。
解决体育公共产品外在性的最有效途径是进行体育产业产权制度改革。体育产业产权制度改革的重点是改变多年来我国体育产业产权高度集中统一的弊端,使体育产业产权主体多元化,如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以提高体育资源配置效率。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资助项目;“知识经济时代我国体育产业化进程和发展战略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
标签:公共产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