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农垦饶河农场小学 周超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实施的基本理念中指出:“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数学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必然有承担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得,更要关注学生获取知识时的学习方法与策略、情感与态度等,同时帮助学生有效调节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不良情绪,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开展学习。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养成教育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浅谈几点认识与体会。
一、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中,不断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促使学生轻松主动地投入学习,全面地发展。
(一)平等对待学生。在教学中要“因人施教,因材施教”, 最大程度地发掘学生的优势,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在习题设计时,可以针对相同知识点,设计不同等级的练习。例如:《时钟的认识》一课习题设计:一级,正确说出整点和半点,会看钟面;二级,能准确说出时刻,能按照相应时刻拨出指针;三级,会合理安排时间。让学生根据自身学习能力进行选择性练习。反馈时注重不同层次学生的提问,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成功的喜悦。
(二)在教学中,努力营造民主的学习氛围。首先,在交流中营造民主。教学过程是师生知识交流传递的过程,也是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眼神、肢体语言等,促进师生心灵的交流,消除学困生学习的畏难情绪。用平等、民主、互助的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其次,在学习过程中倡导民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中教师要创设生动有效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理解、领悟、掌握数学知识。例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中,可以通过拼一拼、剪一剪、说一说等一系列探究活动,让学生体会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的联系。在学习活动中,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互动交流,获取知识,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为学生创造体验成功的机遇
(一)创设生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教学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年龄特点,创设真实、有趣的问题情境。教师要把数学知识融合到学生的生活中,形成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与分析情境,提出数学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或通过情境创设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探究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欲望。从而主动参与,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克服畏难的心理,帮助学生获得数学学习上的成功,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创设合作交流平台,使学生学会协作
在数学教学中小组讨论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教学方式,小组合作有利于提升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形成积极向上学习的集体气氛;可以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优秀的思想,学会生生交往的技能。既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又在交流探究中理解知识的产生。在交流过程中,教师是与大家一起研究学习的伙伴,通过适当引导让学生自己发现新知识。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时,我在学生理解周长意义的基础上,出示一张照片对大家说:“老师想为这张照片粘一个红色的边,需要准备多长的粘纸?”学生们兴趣盎然,纷纷拿出尺子量照片的边长。在探究时,有的学生4条边的长度都量了,有的学生只量了一条长和一条宽,反馈上来的算式有: 21+15+21+15=72(cm);21+21+15+15=72(cm);21×2+15×2=72(cm);(21+15)×2=72(cm)。这时我引导学生对这些算法进行比较:这些算式中你认为哪种算法最简便?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归纳总结得出: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整节数学课,学生都在主动探究,自主学习,在得出正确结论后他们获得了最大的成功感,自豪和喜悦无溢言表。
(三)分层教学,使不同学生得到不同发展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学中,学生学习能力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避免在学生的数学学习评价上“一刀切”。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实行“目标分层、施教分层、评价分层”。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自身学习水平的学习内容,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都能得到提升。为学生营造出一个宽松、安全、健康的心理氛围和学习环境。
三、给学生提供及时帮助与干预,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学生因个体差异,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不同的困难,比如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听不懂、学不会时,就会产生消极的心理认知,苦恼,急躁,丧失数学学习信心、学习情绪低落等,长期下去就会产生厌学情绪。教师在发现学生负面心理出现时,就要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及时给予恰当的引导和帮助,帮助学生克服遇到的困难,化解心理难题。在对学生进行援助时,应注意不要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对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出现的失误,要认真分析,耐心讲解,不要讽刺、挖苦,要给予充分的理解。
总之,只要学科教师具备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努力挖掘教学内容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准确把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点和结合点,那么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必然能使学生形成良好心理素质。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是学生发展、生活的基石,让我们一起在数学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身心健康,快乐成长。
论文作者:周超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7年10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5/30
标签:学生论文; 数学论文; 都能论文; 教师论文; 过程中论文; 情境论文; 心理论文; 《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7年10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