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与社会主义_世界历史论文

现代化与社会主义_世界历史论文

现代化与社会主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化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一个吸引了众多关注的现象是,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并非如19世纪预测的那样产生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工业化地区,而是产生在广阔的东方落后地区;与此相联系,社会主义者在这些地区取得政治统治后,经过或长或短时间的摸索,最终不能不把发展社会主义的工作同推动现代化的任务结合起来,而这又与19世纪的设想大异其趣。如所周知,按19世纪观点,现代化与社会主义本应是时间相隔、内容有别的两项不同的历史运动,现在却出乎意料地融汇交织、合而为一了。社会主义,本应是在资本主义高度工业化的物质基础上展开自己的使命,现在却要以全力完成工业化和现代化为首要任务,这就是我们时代社会主义的一个重大特点。

目前在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重要意义已家喻户晓,但对此不能仅以狭隘眼界去理解,不能仅把“四化”看作是迫于落后而采取的权宜之计,还应从世界历史的宏观角度去把握,应当真正从理论上弄清楚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的内在关系。

什么是现代化?人们提出过各种各样的解释。但仅仅着眼于经济层面或实际政治需要,都很难深入把握现代化的丰富内容。实际上,现代化应看作是自16世纪以来在全球范围内递次展开的一个大变革进程。它以科技进步为羽翼,以生产力变革为动力,以工业化为核心,全面波及到经济、政治、社会结构、文化心理等各个领域,造成了急剧、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使得人类社会在短短几百年中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大变迁,实现了从传统农业社会到现代工业社会的转折。现代化是一个宏伟的世界历史进程。

这个进程是从16世纪的地理大发现发端的。西欧由于其有利的地理环境、社会条件、文化传统等所给予的特定历史机遇,而成为现代化浪潮的最早弄潮者。经过文艺复兴、商业战争、海外移民、启蒙运动、政治革命、蒸汽革命等一连串重大运动,工业化和现代化迅疾而深刻地征服了欧美。在这里,无论在经济增长、科技进步、知识扩展,政治变革,还是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心理层面,都发生了令人目眩的巨变。现代资产阶级工商业文明取代了传统农业文明,基本上牢固地树立了起来。现代化运动一经开始,便必然要突破它起初的地区界限,扩展成席卷全世界的大变革。生产力在欧美的巨大增长,使得对生产资料、劳力资源、销售市场的需求都具有了世界性,也使得西方与东方形成了巨大的发展差距,因此必然引起西方工业化国家对非西方农业文明国家的有力冲击。借助于西方资产阶级价格低廉的工业品,辅之以先进的大炮兵舰,先前彼此分隔的民族疆界被冲坍了,古老的千年藩篱受到了致命摇撼,遥远的天朝大门被撞开,一切民族都不可避免地被纳入世界市场。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个由资本主义中心地区(由先行工业化国家所组成)、资本主义边缘地区(由从外部输入现代化因素而展开现代化的国家组成)和资本主义外围地区(由沦为西方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向先进西方国家提供原料、初级产品、廉价劳力和销售市场的国家组成)构成的世界整体网络,已基本定型。各地区各民族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大大加强,使历史发展的动力机制扩大到全世界。由此,世界历史最后形成了。20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高度整体化的趋势更加明显。世界经济、金融、政治、军事乃至文化的相互作用和渗透融合,成为活生生、尽人皆知的事实。不同意识形态集团间的对立、民族利益间的冲突和不同文化传统间的矛盾,归根结底都受制于这个世界整体化趋势。在当前和今后,在全球一体化的环境中,谋求发展和解决诸如生态、人口、资源、和平等问题,更是整个人类的共同课题。

马克思、恩格斯虽未使用“现代化”一语,但他们在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分析资本主义发展过程时,深刻地揭示了现代化的基本内容。①在他们的著作中,明确地指出了这样几个思想:(一)现代化进程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变革;(二)资产阶级充当了现代化进程的历史工具。换句话说,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只是现代化借以实现自己的特殊历史形式而已;(三)现代化是从西欧开始,通过资产阶级开拓世界市场的活动向全球扩展的;(四)现代化具有不可阻挡的世界性,最后形成为一个具有共同实质内容的全球性历史大变迁;(五)这是一个伟大的进步,因为“每一个单独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②

正是从历史客观进步着眼,马克思、恩格斯对近代工业资产阶级的功绩,给予了极高评价。但是,马、恩作为革命辩证法的大师,从来都是从矛盾的对立、发展和转化去观察事物的。在他们看来,“如果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发展物质生产力并且创造同这种生产力相适应的世界市场的历史手段,那末,它同时也是它的这个历史任务和同它相适应的社会生产关系之间的经常的矛盾。”③生产力的发展,终将突破资本主义本身狭隘的关系,使资产阶级的经济统治和政治统治过时,从而使新的社会变革——社会主义革命成为历史的必然。而这个时刻,在他们看来已经迫近,资产阶级社会在新的生产力面前即将走到尽头,社会主义革命已经提上日程,“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④

今天看来,这显然是过分乐观了,但从根本上看,却是深刻的预见。其深刻之处,就在于马、恩始终是从客观经济运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趋势看问题,从而既远远超出了对资本主义一味赞美的自由派,也超出了对资本主义弊病简单表示道德义愤的空想主义。正因此,他们对历史前进步伐所做的过早的预言,不影响他们理论的内在科学价值,也正是由于马、恩提供了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才使我们今天能够对马、恩所没有看到的资本主义长期延续和东方社会主义崛起两大相关问题做出冷静的结论。

今天看来,对上述两个问题,同样要摆在世界历史总进程中去解决。

总结马、恩之后的历史,可以说,马、恩生活的时代还是资本主义早期阶段。工业化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十分有限,资本主义社会组织远不完备。由于缺少必要的物质手段,社会的自组织、自调节、自修复能力都还薄弱,因此,社会动荡不定,革命的可能性始终存在。但由于与资本主义社会的不成熟相适应的,是社会主义条件和无产阶级意识的不成熟,资本主义遂得以在连绵的动荡和破坏中间向前迈步。上世纪晚期开始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和内燃机为代表的工业革命具有比蒸汽机革命更大得无比的改造能力,它使得资本主义跨入了成熟阶段。资本主义所拥有的物质实力大大加强,逐步形成了一个由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彼此作用、互相补充的自调节系统,以致连工人阶级的运动也被纳入其中,“一体化”为促进资本主义自身改革的一部分。⑤这表明,资本主义在其中心地区还具有相当强的生命力。马、恩关于资本主义灭亡的预言虽然在科学上正确,但在时限上却大大超前,理由仍可用他们的一句名言来表达:“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⑥

然而,在仍具有强劲发展能力的资本主义中心地区之外,广大的边缘和外围地区却在现代化运动的作用下陷于程度不等的动荡中。一般而言,边缘地区对来自西方的现代化的反应是,采取自上而下的适应性改革,由政府引进先进的技术、资金、设备和部分管理体系,实行强制工业化。而外围地区则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双重历史使命”作用下,被动地接受某些现代化因素。在上述两种情况下,现代化都作为突如其来的外部力量,对当地原有的社会发起决定性的冲击。传统力量不论怎样反抗和自我保护,终究无可挽救。处在新旧交替的动荡中的社会要生存和发展,唯有借助于现代化力量本身,使自己也实现现代化。

但是,这些地区的现代化道路由于社会、文化、政治、历史条件的不同,同起自西方的初始现代化大相迳庭。有两个主要区别值得格外重视:首先,与西方不同,这里的现代化是在自身经济、社会因素薄弱不足、传统势力强大的条件下开始的,故而政治变革通常不能不先于经济变革,为经济发展开辟道路。这时就需要有力的政治变革理论来发挥“政治动员”作用,诚如亨延顿所说:“在西方型革命中,政治动员是旧政体崩溃的结果,在东方型革命中,政治动员是旧政体崩溃的原因。”⑦其次,作为迟到的现代化运动,东方总是趋向于有意识地选择,利用西方的经验和理论,试行某种超越性的发展战略,以避免或减轻西方发展中的弊病,缩短发展路程。

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上传入东方并发挥作用的。马克思主义作为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尖锐批判,对于正处在现代化转折中、各种社会矛盾错综交织、异常尖锐的东方社会,是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它能够成为凝聚各种力量,进行广泛群众动员,提出明确理想目标的有效工具。正因此,当马克思主义这种最激进深刻的批判武器为东方革命者所认识所运用时,便必然被转化改造为一种武器的批判。马克思说,“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⑧20世纪开始,马克思主义之所以从俄国到中国,普遍受到热情欢迎,显示出强大生命力,恰说明了它满足这里的需要。历史决定了,源自西方、旨在宣布资本主义灭亡的革命理论要先在东方承担起引导非资本主义现代化革命的作用。

社会主义在运用于东方的过程中,经过几次重大的转变,总的发展方向是其“西方化”的色彩日渐淡薄,现代化目标日趋突出,终于自觉地同落后国家的民族工业化、现代化事业结合起来。

从我们的角度去回顾这个过程,可以清晰地辨认出几个演进阶段:

第一个阶段。落后国家通过革命跨进社会主义的权利被肯定,但仍同西方资本主义工业化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前者本身未被赋予独立发展能力,而只能充当引发后者的“信号”,并只有在后者取得胜利的前提下才有前途。

马克思在晚年提出了著名的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设想。根据这一设想,俄国有可能不经由资本主义阶段而直接进入“共产主义公共所有制”。但先决条件是:俄国革命与及时爆发的西方无产阶级革命“互相补充”,否则便不免落空。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82年俄文版序言中称此为“目前唯一可能的答复”。马克思去世后,恩格斯又多次重申了这一思想。⑨马、恩当时无疑是正确的。这不仅因为当时的俄国革命者是民粹派,不可能指望他们把俄国引上社会主义道路,还因为马、恩作为历史唯物主义者,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工业之间的必然联系,要求有极严格切实的物质保证,而不能把希望寄托在任何人的“自觉意识”上。

然而,在往后的历史发展中,又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如果在俄国资本主义尚未充分发展起来之前,就产生了革命马克思主义政党,能否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呢?列宁对此做了肯定的答复。在《怎么办?》、《进一步,退两步》、《两种策略》等著作中,他建立了一种依赖理论的自觉性、组织的严整性和纲领的明确性加灵活性,大大缩短社会主义革命行程的理论体系,为革命确立了行动的准备;大战期间,他对帝国主义经济所做的研究,又使他确信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已经普遍成熟,从而为革命树立了心理的准备。依据上述理论,布尔什维克在1917年10月一举夺得政权,建立了苏俄共和国。然而,列宁和布尔什维克的其他主要领导人,在十月革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仍不曾设想过俄国单独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可能性。当时他们的看法是:“如果其他国家不发生革命运动,那末毫无疑问,我国革命的最后胜利是没有希望的。”⑩这种思想在当时并不奇怪,俄国经济和文化条件的落后,使马克思主义者除了把先夺得政权的俄国社会主义事业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革命联接在一起,不能做别的设想。

第二个阶段。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与现代化问题开始结合,但尚缺少理论上的自觉性。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革命浪潮很快消退,资本主义重趋稳定,世界革命的战略设想落空,列宁在晚年不得不重新考虑俄国革命的前途。在一系列文稿、札记、书信中,他初步提出了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计划:吸取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经验,大力发展大工业,逐步推行农业合作制,实施文化革命,提高教育水平,扫除文盲,精减国家机关,清洗官僚主义等等。在这些计划中,中心宗旨是“从一匹马上跨到另一匹马上,就是说,从农民的、庄稼汉的、穷苦的马上……跨到大机器工业、电气化、沃尔霍夫水电站等等的马上。”(11)很明显,这里体现的,正是落后国家使用社会主义手段加快发展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思想。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这是从前没有考虑过的思想,然而实践把它提上日程了。但列宁本人似乎并未对俄国能否单独建成社会主义的问题表示态度。也许,在讲求实际的列宁看来,预先就讨论这个问题是一种烦琐的经院式思维方式?

列宁之后的苏俄党和国家领导人们,却把这个问题看得生死攸关。经过激烈的政治辩论和权力斗争,斯大林最终牢固地取得了胜利,并使一国社会主义理论成为基本国策。斯大林时期苏联的发展战略,是以加速工业化,尽早赶超资本主义先进国家为轴心的。苏联依靠党和国家的权威以及广大人民的政治热情,不惜大代价,千方百计保证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的高速增长,在很短时间内改变了先前落后农业国的面貌,一跃成为世界先进工业化国家。这个时期的成就有目共睹,惨重的损失也早已尽人皆知。现在可以说,斯大林时期的苏联社会发展,若放在科学社会主义高度去衡量,显得相当粗陋,但从工业化——现代化角度考察,成就还是十分可观的。问题在于,斯大林一边不断督促工业化的高速发展,甚至达到不顾客观经济规律的程度,另一边却又使自己的工业化目标与许多不切实际的、左的政治空想混杂在一起。他的发展战略终究是从属于他对时代、帝国主义、战争与革命等问题的片面估计的。这使他的发展战略中包含了一系列矛盾,始终对现代化缺少科学、冷静、自觉的历史理论认识。

第三阶段。社会主义在长期实践中,终于告别不切实际的空想,与脚踏实地的现代化目标结合起来。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由一国扩展到多国。在几十年的发展中,它们都暴露出源于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弊病:僵硬的中央计划经济体制,效率低下,浪费严重;政治体制的缺陷妨碍人民行使其主人公权利,官僚主义流行,等等。这种模式既脱离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也不适应当代科技和生产力的飞速进步。全面的改革终于被提上日程。在80年代的改革中,出现两类思路:一类是强调恢复社会主义的“全面民主化”特征;另一类着眼于适应落后条件下的工业化——现代化。中国属于后一类。中国的改革独树一帜,以其成就使世界瞩目。它在指导思想上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始终明确地把实现国家现代化放在首位,使之成为一切工作围绕的核心。在这个总目标下,根据本国国情,实事求是,大胆积极地探索适合实际情况的建设道路;凡是有助于现代化进步的,就不拘陈说,大胆采用;凡有碍于现代化的,则予摒弃。这是一条简单明了的发展战略,但它却比许多深奥复杂的理论更实际有效,其要诀就在于它直接了当地抓住了落后国家必须首先完成现代化的任务。

几点结论:

(一)现代化运动有多种历史道路。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现代化的非资本主义道路。它的真实物质前提在于由世界现代化大潮所造成的普遍交往,在于现代化运动提供了“人们在世界历史性的而不是狭隘地域性的存在。”(12)

(二)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运动与理论所设想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运动,就其客观内容而言,有不容忽视的区别。发达资本主义地区的社会主义是解决高度现代化与资本主义狭隘关系之间矛盾的手段(目前这一时刻尚未到来),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则是现代化内部因素不足条件下的现代化发展手段。这种重大区别,必然对运动的实际发展产生影响。

(三)没有现代化,便没有真正的社会主义,无论就其发生的意义,还是就其发展进程和前景而言,都是如此。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保证个体自由发展的社会联合体,首先有赖于高度发展了的社会生产力。而因此,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必须服务于现代化,否则便只会流于沙上筑塔,空中造阁。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的发展也同样极大地有助于现代化。过去的经验已证明,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原则对于现代化起步的国家广泛动员,集中各种潜力,抵御外部压力,最大限度地促进工业化,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现代化事业向更高阶段发展,社会主义也应当有更深入的发展。归根结底,社会主义的精髓在于充分发展民主,保证人民真正参与社会管理,从而实现社会劳动成员与生产资料的直接结合。这一基本精神,对于促进现代化生产力的发展,是至关紧要的。

注释:

①参见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第一章及第四章。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②⑧(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2、10、39页。

③《资本论》第3卷第279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267页。

⑤参见拙作《论第二国际时期欧洲社会主义运动的分化》,《世界历史》1989年第4期。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3页。

⑦塞缪尔·亨延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华夏出版社1988年,第260-261页。

⑨恩格斯的有关论述见于80-90年代的多种书信文章中。顺便说一下,近年来,不少人对马克思晚年的这一设想做了片面的理解。他们仅凭马克思给《祖国纪事》编辑部信(1877)和给查苏利奇的复信草稿(1881)中的不明确提法,就断言马克思晚年是肯定了东方国家独立搞社会主义革命的前景,在我看来,这仍是寻章摘句,为我所用的老习惯在作怪。笔者曾在《世界革命理论与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一文中提出了不同意见(《国际共运史研究》1992年第1期)。

⑩《列宁选集》第3卷,第459页。

(11)《列宁选集》第4卷,第711页。

标签:;  ;  ;  ;  ;  ;  ;  ;  ;  ;  ;  ;  ;  ;  

现代化与社会主义_世界历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