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需求结构是产业结构演进的根本动因--关于消费需求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的思考_消费结构论文

消费需求结构是产业结构演进的根本动因--关于消费需求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的思考_消费结构论文

消费需求结构是产业结构演进的根本动因——对消费需求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问题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结构论文,消费需求论文,结构论文,动因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在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消费和产业结构是两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产业结构的演变动因是什么?如何根据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合理地调整产业结构?一国在确定产业结构的调整政策时应注意哪些问题?这是与国民经济良性循环有着重要关系的问题。本文拟从消费的角度,来探讨我国产业结构变动与调整中的一些理论问题,为制订正确的产业政策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消费需求结构与产业结构相互关系的一般理论分析

我国对消费需求结构与产业结构相互关系的研究,始于改革开放以后。较早地从事这一问题研究的是尹世杰教授。人们对消费需求结构与产业结构相互关系问题的分析一般从二者之间相互对立、相互适应的角度来了解。一般认为消费需求结构、消费结构及产业结构之间关系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结构对消费结构的决定作用。生产在社会再生产中起支配作用、决定作用,在整个国民经济结构中表现为生产结构、产业结构对消费结构、消费需求结构的决定作用。

2.消费需求结构影响产业结构。消费结构的变化,会引起消费资料生产结构的变化,消费资料生产结构的变化会影响到生产部门的变化。从消费结构的变化来看,通过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而引起两大部类生产的变化。

3.从以上三个方面的关系来看,产业结构的变化必须与消费结构、消费需求结构相适应[(1)]。

后来尹世杰对这一关系作了进一步归纳,用更简单的方法描述了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方面:需求结构→产业结构→消费结构

另一方面:产业结构→消费结构→需求结构

这是一种静态模式,实际上产业结构、消费结构、需求结构在经济运行中是不断变化的,三者在经济运行中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尹世杰把它归纳为需求结构、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动态平衡。其基本模式如下:

(1)需求结构变化→产业结构变化→消费结构变化→消费需要的层次上升→需求结构进一步变化。

(2)产业结构的变化→消费结构变化→消费需要的层次上升→需求结构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变化……[(2)]

以上分析勾画了消费需求结构和产业结构最一般的关系。随着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其重要性受到人们的重视,据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需求结构与产业结构有很强的相关性。但是对消费需求结构如何影响产业结构,影响的程度如何,我认为还须作理论上的进一步分析,这样才有利于真正把握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因及其变动的方向,以利制订正确的产业政策。

二、消费需求结构是产业结构变化的根本的和最终的动因

1.一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出发点

在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中,采取什么样的标准,关系到产业结构调整的质量并对一国经济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我国在关于如何合理安排产业结构的理论研究中,有一种颇具代表性的倾向,即强调借鉴国外经济发展模式来确定我国的产业结构。

有人在分析协调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关系时曾利用库兹涅茨、钱纳里等人的分析模型,并以此为标准来分析我国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500—1000美元过程中产业结构的选择,还提出“这是我们调整产业结构、协调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及其它各方面关系的重要依据。”[(3)]我以为在借鉴其它国家的结构型式时应充分地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

其一,各国在劳动力、资金、技术及自然资源等方面的差异会导致经济发展战略的不同,从而在工业化过程中表现出其自身的特征。就我国而言,在工业化过程中面临着双重任务:一是要奠定生产发展的牢固基础,二是要提高十二亿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因此,我国在合理调整产业结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众多的人口如何提高消费水平的问题,这就要求从满足人民群众的消费需要出发,产业结构的变动要充分体现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生产资料生产的结构要反映消费资料生产的需要。这样从消费需求结构出发,推动整个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其二,我国经济发展中二元结构特征较明显。三大产业中第一产业劳动者就业人数及产值占的比例较大。从GND的比值来看,据1994年的资料,我国第一、二、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为18.8%∶48.5%∶32.7%。社会劳动力在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为:54.3%∶17.5%∶28.1%。从产值结构与劳动力所占比重来看与库兹涅茨的发展型式有较大的差别。在库兹涅茨的产值结构变动的型式中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处于864美元—1382美元时,为11.8%—9.2%[(4)],从这一差别来看,依照库兹涅茨的型式,我国要达到这一结构在目前还有相当大的难度。在我国经济呈现出二元结构特征的情况下,一、二、三次产业不协调,劳动力结构与产值结构变化率之间无规则的联系,使产业结构变动带着较大的无序性,因而,要是撇开这点与发达国家的发展型式相比,势必对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来一定的损害。

其三,经济的对外开放程度不一样,国际贸易的发展水平及条件差异,对一国的产业结构影响较大。例如,日本是一个资源和能源比较缺少的国家,因此,在产业结构的规划中,日本相当重视国际贸易结构对国内产业结构的影响。从上一个世纪末到本世纪50年代末,世界贸易商品结构明显地趋向重工业化,其中特别是机械工业产品的比重显著上升,纺织工业产品比重急剧下降,针对这一形势,日本在60年代中期制定的经济计划中,把重化工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

一国在规划产业结构时必须考虑多种因素,库兹涅茨和钱纳里等人分别对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家的经济结构进行了大量的统计分析,并归纳出一些发展的型式。但是,各国在产业结构的规划中,究竟选择哪种型式,最重要的是要依赖各国的国情,而不是依赖于某个国家的标准模式。正如基思·格里芬在其《可供选择的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文版序中所言:“每一种发展战略都有其自己的内在逻辑,从某一战略中借取一些零部件拼凑到其他战略上去,那是危险的,其结果可能是出现前后矛盾,混乱甚至是乱成一团的局面。”[(5)]

2.消费需要的满足,从而引起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动是一国产业结构演变的根本动因

(1)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

英国经济学家C·G·克拉克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次产业的就业人口比重将不断减小,而第二次、第三次产业的就业人口比重将增加,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配第——克拉克定理”。克拉克根据大量的统计资料进行时间序列分析,得出了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这一规律后来被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进一步发展,根据库兹涅茨的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即:

①农业部门(即第一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随着年代的延续,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同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一样,处于不断下降之中。

②工业部门(第二产业)的国民收入相对比重,大体来看是上升的,然而,工业部门劳动力的相对比重,根据各国资料综合来看,大体不变或略上升。

③服务部门(第三产业)的劳动力相对比重,差不多在所有国家都是上升的。

库兹涅茨将时间序列分析和横断面分析结合起来,得出产业结构的演变趋势大致相同,只是第二次产业劳动力的相对比重略有差异。

(2)对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因分析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会相应地发生变化。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因是什么?这是我们研究产业结构不可回避的问题。克拉克在分析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移动的原因时指出,这是由于经济发展中各产业之间出现收入(附加值)的相对差异造成的[(6)]。这种相对国民收入的差异决定了劳动力由较低的相对收入产业向较高的相对收入产业流动。而相对国民收入(即比较劳动生产率)等于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和劳动力相对比重之比。库兹涅茨对40个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从1948年到1954年七年间的第一、二、三次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做了统计分析,他把40个国家人均国民收入分成七个等级,结果表明,不发达国家的第一次产业和第二次产业、第三次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差距,比发达国家要大。最发达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相比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比重是0.86对0.31,差距较大,相差近3倍。很显然,某一种产业的国民收入比重成为我们分析产业结构演变的一个重要指标,但是仅此而言,只能表明各国产业结构变化中三大产业之间国民收入相对比重变化的统计特征,而其变动的真正动因我们仍然没有充分解释。

我国有些学者把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因归结为以下八个方面:①中间需求和最终需求的比例。②个人消费结构。③消费和投资的比例。④投资结构。⑤劳动力和资本的拥有状况和它们之间的相对价格。⑥生产技术体系。⑦一国自然资源的拥有状况。⑧国际贸易。[(7)]还有的学者把产业结构演进的动因归结为三个方面的原因:即需求结构、相对成本和国际贸易。[(8)]

很显然,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前面的分析对我们进一步认识产业结构演进的动因提供了理论前提。从这几个因素中我们能否归纳出一般的或者说是最根本的动因呢?我认为,在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因中,人们通过消费需要的满足反映出来的消费需求结构是产业结构演变的最一般的、最根本的动因。我们撇开生产与消费的关系(这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里已作充分说明),各国的生产不管是主观上还是客观上,最终必须以满足社会成员的消费需要出发。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通过消费需要结构变化所反应的消费需求结构是产业结构演变的根本动因,这是由于:

1.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的演变过程是与人的消费需求的顺序相对应的自然生存过程。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需求也会由低层次向高层次逐步变化。恩格尔定律在这方面所揭示的人们消费需求结构变化的根本特性最为典型。这方面的事实已被一些发达国家的历史所验证。从19世纪到现在,一些发达国家的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大致经历了以下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世纪至20世纪40年代左右,食品支出比重下降,穿、住等支出比重上升。如:美国家庭的食品支出比重由1874—1875年的57.86%下降到1917—1919年的40.61%,而同期衣着支出比重则由14.36%上升到17.60%。

第二阶段:从20世纪40年代左右至今,食品支出比重继续下降,穿的支出比重也开始下降,而其它支出比重则上升。如美国从1946—1983年间食品支出(包括食物、饮料和烟草)占个人消费支出由35.27%下降到20.63%,而住房支出、医药开支、交通开支等比重上升。[(9)]

从以上资料我们可以看出:消费需求结构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层次性特征。消费需求变化顺序首先是农产品食品,其次是日用工业消费品,然后是耐用消费品。与此相适应,一些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是沿着农业——轻工业——重工业——重加工工业——现代服务业的顺序发展。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消费支出中食物消费比重的下降,导致农产品的收入弹性下降,农产品收入弹性低于工业品的收入弹性。这直接影响对农产品的投入,使得农业在国民收入中的相对比重下降。农业中国民收入相对比重的下降,相应地引起农业中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减少,因而在各国的产业结构变动中,农业劳动力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

随着人们的消费需要不断得到满足,消费需要由生理性需求占统治地位逐步向追求便利与机能阶段转变,当人均收入到达较高水平后,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质量、生活环境的要求大大提高,开始追求时尚与个性。在此情况下,各国第三产业均有较大程度的上升。以美国为例,从1889年——1971年国民收入在各部门之间的分配变动如下:①农林水产由17.9%减少为3%。②矿业、制造业、建筑业、电力煤、运输邮电管理等由44.1%变为40%。③商业、服务业由38%上升到54%。[(10)]据世界银行统计,美国在1965——1983年期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部门分布如下:农业由3%变为2%,工业由38%变为32%,而服务业由59%变为66%[(11)]。第一产业比例逐步下降,而第二产业显而易见却增长较快。以上分析表明: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消费需要得到进一步满足,从而推动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最终导致产业结构的演变。

2.从第二产业内部的发展要求来看,轻、重工业的发展规模要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结构要相适应,轻重工业的发展最终是以人们消费需要的满足为出发点。轻工业主要生产人们所需的消费资料,而重工业主要为工业生产提供生产资料。工业化国家的工业结构演变规律揭示了在工业过程中,工业由以轻工业为中心向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发展推进阶段。

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重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根据二十个国家的时间系列数据,来分析制造业中消费资料工业和资本资料工业的比例,即通常所说的“霍夫曼比例”。霍夫曼根据这一比例关系,把工业化的过程分成四个阶段:第一阶段霍夫曼比例为5(±1),第二阶段霍夫曼比例为2.5(±1),第三阶段为1(±0.5),第四阶段为1以下。从霍夫曼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工业化过程中消费资料和资本资料发展变化的趋势。但是,霍夫曼比例的变化,工业中资本资料生产比例的上升,是不是对产业结构演变的根本动因的否定?我们认为它并没有否定我们前面所分析的产业结构演变的根本动因。

首先,从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来看,第Ⅰ部类的生产与第Ⅱ部类的生产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第Ⅰ部类生产规模的扩大,必须以第Ⅰ部类内部和第Ⅱ部类对生产资料需求的扩大为条件,即二者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这样社会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

其次,我们从工业化的发展历史来看,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首先是以轻工业为中心,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人们对轻工业产品需求越来越大,轻工业的发展需要重工业为其提供生产设备和原材料,因此,轻工业的发展,必然刺激重工业发展。

再其次,重工业比重上升,很大一部分来自耐用消费品工业的发展的需求,如汽车工业和家用电器工业等。如日本的汽车工业的产值1978年已占机械工业总产值的31.3%,占制造业总产值的10.1%。

3.随着经济开放程度的加深,国际分工的出现,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一国产业结构的变化与国际贸易的关系更加密切,国际贸易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归根到底还是由于国内及国外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而引起的。如果一国的产业结构不适应国内的消费需求,则导致消费品的进口和对外生产设备的需求,从而弥补本国生产的不足;反之,则导致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的出口。

综上所述,从消费需要结构出发,消费需求结构是产业结构演变的根本的和最终的动因。正因如此,有些经济学家提出我国应选择“消费需求推动型”的经济战略[(12)]。

注释:

[(1)]尹世杰、蔡德容《消费经济学原理》,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11版。

[(2)]尹世杰《消费需要论》,第93—94页,湖南出版社1993年。

[(3)]刘伟《经济发展中的产业结构与消费结构》,载《北京大学学报》1991年第6期第63页。

[(4)]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第111页商务印书馆,1985年。

[(5)]基思·格里芬《可供选择的发展战略》,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3月。

[(6)] [(7)]杨治《产业经济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40页,第32页。

[(8)] [(11)]周振华《经济增长中的结构效应》,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9)]林白鹏《中国消费结构学》,第517页。

[(10)]安藤良雄《近代日本经济史要览》,第2版转引自杨治《产业经济学导论》第45页。

[(12)]尹世杰《不能选择“消费需求推动型”的发展战略吗?》,见《经济学消息报》1993年11月4日。

标签:;  ;  ;  ;  ;  ;  ;  ;  ;  

消费需求结构是产业结构演进的根本动因--关于消费需求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的思考_消费结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