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乎主流与非主流之间论文_张强

介乎主流与非主流之间论文_张强

——舒婷的“朦胧诗”情

四川省南江县小河职业中学 635600

朦胧诗是八十年代初期中国大陆诗歌的新样式,所谓“朦胧”也即“难懂”,这是六七十年代传统新格律诗人对新生诗“朦胧”诗强加的称谓。而在当时,海外华语诗并不朦胧,相反,海外把诗中的朦胧意化为“他们用了多重意义、多重指涉的意象和隐喻”。但在1949年以前所承装的阅读训练的读者,在他们读中国古典诗或西洋诗的习惯里,多重暗示性、意义不隐指是诗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诗本来就有隐有秀,秘向旁通,含蓄而丰富,除了一些专写个人私有象征那类诗之外,有放射性指涉作用的意象,一向视为优点而非缺点。可见,朦胧诗并不朦胧,而只是更加注重诗的多重意义、多重指涉的意象和隐喻。

这种多重意义、多重指涉的意象和隐喻在舒婷的诗中具有显著的特点。舒婷是朦胧诗的几位主将之一(其他包括杨炼、顾城等)舒婷生于1952年,可谓长在正红旗下,69年下乡插队,三年后回城,79年发表处女作,舒婷生逢“十年动乱”,没再读过什么书,只有中学文化水平,因此,在这种社会背景、知识水平下能够溺爱背离歌功颂德的主流政治诗,而把个人的追求、情感、观念融入主流意识中,把“共名”与“无名”(也即“主流”与“非主流”文化)融于一体,在“共名”的吟颂中表达“无名”个人之情,以诗歌涵有的“无名”表达显现诗歌的艺术魅力,使诗歌真正成为“人”的诗。由此,舒婷诗歌具有两重意义的指涉和隐喻特点。

舒婷诗歌中的“共名”指涉和隐喻使舒婷赢得了中国当代爱国诗伯美誉。写于1977年3月27日的《致橡树》,虽然众多教材文本中解读为爱情诗,可换种思维,把它纳入以“爱情写爱国之情”的情怀中,也很容易理解为不是写给自己的情感上的爱人,而是如同她1979年4月创作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样的赤子爱国的诗篇。

“我和祖国”犹如木棉和橡树,“我”是不能离开“祖国”而单独存在的,“我”与“祖国”是相互联系,不能分割的整体,“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而“我”对祖国的爱的深层次的“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这种爱是无私的、炽热的爱国之情。而在《神女峰》中反思对祖国过去之爱太痴太傻,正如诗中“但是,心/真能变成石头吗/为眺望远天的杏鹤/而错过无数次春江月明”。但作家又进一步指出,注意个人价值实现并不与爱国相矛盾,正如诗中“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正在煽动新的背叛/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好个“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表现出作家把个性追求、个人价值取向融入到爱国之情中,谈起新时代的爱国之情,不能不说舒婷是八十年代新的爱国思想的先锋倡导者。

另外,《致橡树》和《神女峰》在表现“共名”指涉和隐喻时运用了不同的写作技巧,前一首《致橡树》中在人称上是具体的“我”,诗中直接运用一、二人称“我”和“你”对话般的语调抒情,前面四句运用“我如果爱你——”间隔反复展开,紧接着用“隐喻”把“我”和“你”意化为“木棉”和“橡树”,通过“木棉”和“橡树”具体生物关系,揭示出“我”和“你”——祖国这种依存关系,表达出爱国之情,“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而《神女峰》中并未出现“我”和“你”这样直白的表达,而把这种关系隐藏起来。即使这样,(作家所作朦胧诗多重指涉意象的内涵缩小,外延的扩大)我们还是从隐含的人称中捕捉到作家的爱国之情。

以《神女峰》第二节为例,只要添加“我”字就能清晰地显现出来,“美丽的梦留下的忧伤/人间天上,代代相传/但是,(我的)心/真能变成石头吗/为眺望远天的杳鹤/而(我)错过无数次春江月明,表达出作家为执着的爱国、痴热的爱而付出了很多,紧接着下一节,谈出新的爱国思想,新时代的价值取向和爱国统一。舒婷诗歌不单是“共名”的爱国指涉和隐喻,而更能使其诗歌经久不衰的是“无名”的文本指涉和个性追求隐喻。

舒婷诗歌中的“无名”指涉和隐喻使舒婷成为新时代青年爱情追求的崇拜者。舒婷为新时代青年指出了新的爱情观。写于1977年的《致橡树》犹如一首爱情宣言,因此也是对自我独立人格的确认。诗中的女性自我这样表达对爱情的理解:“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这个“我”是有着独立的人格和价值取向的人,在相爱中 ,不是对爱人有所依附或者忘我地奉献,也不是“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而是在心灵的默契和沟通中达到相互地理解和信任,但又坚持了自我的独立。

诗中以浪漫抒情形象地传达出这些内容:“根,紧握在也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这样一种对情爱关系中个性与自我的维护,是反叛传统伦理和道德性的同时确认自己新的理想与追求,树立了自强自立的爱情观。

而写于1981年的《神女峰》是对爱情更进一步的升华,把独立自强之爱转变成实用性、人性的爱情观,诗中女性执着追求爱情的理想:“当人们四散离去,谁/还站在船尾/衣裙漫飞,如翻涌不息的云/江涛/高一声,低一声”站在固定的时空位置上默默地等待,希望爱情亘古不变,可这种追求却付出了时间的代价,没有回报,当女性认识到这点时,发出“但是,心/真的能变成石头吗/为眺望远天的杳鹤/而错过无数次春江月明”的感叹,感叹之后女性追求爱情的方向发生了转移,面向个性化,表达出“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的实用性、人性化的爱情观。

论文作者:张强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6年8月总第10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16

标签:;  ;  ;  ;  ;  ;  ;  ;  

介乎主流与非主流之间论文_张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