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型企业技术创新的几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问题论文,企业技术创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 091.354
文献标识码:A
技术创新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途径,不创新就死亡,无论何种企业都是如此。这是企业的共性。但不同的企业又有各自的特殊性,中小型企业技术创新的特殊性在哪里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关于中小型企业
关于中小型企业,世界各国从统计学的角度对此都有界定,比如按员工数量、资本金、规模(年产值)来区分大、中、小型企业。按静态的定量的分析是必要的,但这样的分析未能给出中小型企业的本质特征。从动态的质的方面看可以认为:中小型企业是一种正在发展着的企业,它有可能发展成为大型企业,这样中小型企业就成了大型企业的初级阶段;它也可能是大型企业的附属企业,或者由于具有独特的技术与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从而得以独立生存的企业;当然也可能是市场竞争的牺牲品,被市场淘汰,走向退化和消亡。
这样来认识中小型企业是很有意义的。中小型企业的上述三种发展历程、三种结果表明:除了经营方面的原因外,谁抓住了市场机会和技术机会,开发出新产品,谁就可以由小变大,日本的“索尼”、中国的“美的”、美国的“微软”都是由小变大的典型。或者反过来说,所有的大型企业都是由小企业发展起来的。当然,不可回避的事实是,中小型企业转化为大企业的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中小型企业则是循着后两种路径发展的。在现代条件下,任何一个制造产品的产业都是由多种技术组成的技术系统支撑着。其中谁掌握了专有技术,谁就会在竞争中站稳脚跟并获得发展。一个大型企业的周围总是有一大批中小型企业作为专业化生产组织为其提供原料、零部件,由此造成了中小型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中小型企业如果没有专有技术就不可能战胜对方。这也正是中小型企业被淘汰的原因。现在是大型企业主导经济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小型企业只有开发新技术,创立自有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才有可能生存下去。
二、关于技术创新
现实中人们对技术创新的理解是有所不同的。因此,讨论中小型企业的技术创新,还需要对技术创新的基本内涵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在对技术创新的理解上有两种极端的看法,一是把发明和创新混淆起来,似乎只有重大的技术发明才有技术创新,如果没有重大的技术发明就很难谈到技术创新,把创新理解为对重大发明的改进和应用。按照通常的说法,所谓技术创新就是发明成果在商业上的首次应用[1]。显然没有发明就不会有创新,但发明既可以是基于新的技术原理的重大发明,也可以是在技术原理不变情况下的小发明,由此便造成了两类技术创新,前者可以称之为根本性创新,后者叫渐进式创新。从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来看,两者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就重大的技术发明来看,1945年有了电子计算机,1948年开始研制晶体管,60年代后期有了集成电路,70年代有了大规模集成电路,是这些发明的商品化即技术创新引发了信息技术革命,但是这场革命又是靠无数个小的发明并在商业上的应用促成的。没有渐进式创新就不可能使根本性创新得以完善化并得以在社会中广泛应用。互联网就是没有基于重大技术原理的发明所进行的创新。互联网的实现靠的是“分布式网络”模型或者说“分布式包切换”传送方式和TCP/IP,即传输控制协议/网络间协议,实际上是两个软件。正是这几个算不得重大的技术发明的应用,使信息传输变为互联网的传输方式。因此,可以认为发明是实现从无到有的过程,而创新在很大程度上是从已有到新用的过程。
对技术创新的另一个极端的看法,是把技术创新加以“泛化”,认为一切技术上的改进都是技术创新,或者认为只要生产出新产品,应用新工艺都是技术创新,于是通过技术引进生产出企业以前没有生产过的新产品也称之为技术创新,甚至有所谓“企业新”、“地区新”、“国家新”、“国际新”等说法。这样做的后果是把技术创新泛化了,既然所有技术进步的方式都可名之为技术创新,就无所谓技术创新了。我们以为凡是称之为技术创新的成果(产品、工艺)必须是具有自有知识产权的成果,因而,它只能是国际新的成果。通过技术引进生产出企业原来没有的新产品,虽是企业新的产品,但不是自己创新的产品,而只能是引进技术的结果。只有在引进的基础上创造出具有自有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才可称之为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的本质特征就是获得自己独有的知识产权。因为只有具有自有知识产权的产品或工艺、商标才能实现利润独占,这也正是创新的根本宗旨。一个企业只有创造出自有知识产权才会有自己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三、关于中小型企业的技术创新
如何有效地进行技术创新,这是中小型企业面对新世纪挑战必须解决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似乎有以下几点值得提及。
1.中小型企业在技术创新上的优势和劣势
企业规模与技术创新的关系是一个长期争论的问题。大型企业由于人才济济,资金雄厚,因而创新能力必须强于中小型企业。然而,近年来的许多研究表明,企业大小与创新能力、数量并没有很强的相关性。从历史上看,大多数创新,尤其是产品创新归功于小型企业或独立发明家。据1975年美国商业部的报告指出,在美国20世纪所有的具有开拓性的创新中,2/3是小公司和独立的发明家推出的。近来又有人提出,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技术开发或使成果产业化所需设备越来越大,所需人才要多种领域互相交叉,以至中小型企业无力支持创新的开展,反而大型企业日益显示出在创新方面的优势。对此,有人提出,现代科技特别是高技术的发展,对不同规模的企业创新的影响,要依不同行业、领域而有所不同,不能一概而论。
2.中小型企业面对的挑战和机遇
20世纪末,企业确实遇到了许多新的情况,正确分析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对迎接未来十分重要。就企业技术创新而言,有以下两个方面的重大变化。
其一,从重化工业为主导转为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时代。在重化工业时代,企业的技术创新更多的依赖于资金优势,大型企业有资金优势,因而更易于推进技术创新,中小型企业往往是围绕大型企业开展局部领域的技术创新,钢铁、造船、汽车、化工等领域只能是以大型企业为中心开展技术创新。在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时代,技术创新更多的是依赖知识和人才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当然也需要资金,但主要的是谁拥有知识和人才优势,谁就能开拓出新的领域,并取得成功。
当然,在信息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时代,推进技术创新不是不需要资金。但是,由于风险投资基金的创立,中小型企业在创新中筹措资金的困难得以解决,证券市场上二板市场在各国也相继创立,解决了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问题,又使风险投资基金进一步发展。中小型企业可以独立地进行技术创新。
其二,产品从大批量、少品种的时代向小批量、多品种时代的转移。大型企业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适应这一转移的需要,而中小型企业在多品种、小批量的时代更有广泛的生存空间。适应个性消费需要而出现的多品种、小批量生产体制,对中小型企业来说乃是又一个机遇。“船小掉头快”,这是中小型企业的优势。面对个性消费需求,中小型企业则是大有可为的。对于世界性的企业兼并浪潮,似乎使人产生一种错觉,以为企业越大越好,其实并非如此,企业的合并是以企业的分化为基础的。在现代条件下,企业的兼并与企业的分化这两种优势都在增强。中小型企业按照个性消费需求展开的技术创新活动,正在推进企业的分化。现在的情况是既有“大鱼”吃“小鱼”,又有“小鱼”正在不断地繁殖,否则,“大鱼”就吃不到“小鱼”了。如果创新成功,“小鱼”可能吞食“大鱼”。
3.中小型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
关于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的战略方向问题,日本中央大学教授斋藤优先生总结了日本中小型企业成功的案例,提出了中小型企业产品和工艺创新的7个特点:①通过专利保护独特的新产品和新技术,防止大企业渗透;②重视生产那些批量小的特殊专用产品;③利用企业内部的现有技术,生产合乎社会新需求的产品;④开发那些大企业认为信誉风险大的产品;⑤开发可以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的生产工艺;⑥研制市场规模小,对大企业生产价值不大的产品;⑦制造品种繁多、批量较小的产品[2]。这7条至今对中小型企业技术创新中产品和工艺创新的目标选择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如何适应多品种、小批量生产体制的需要,对中小型企业的技术创新有参考价值。现在的问题是在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情况下,中小型企业应该确立什么样的创新战略。
在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高科技发展时代,无论何种企业都必须从原有的战略转向依靠知识资本进行创新的新阶段,诸如如何对待知识、能力和人才的问题。推进技术创新当然要有知识,更需要有运用知识的能力,而知识和能力归根结底是人所具有的,如何吸引、借用、培养人才乃是搞好创新和企业之本。再如,从领导体制上如何使企业适应在网络社会的需要,改变中央控制式的管理模式,建立起相应的网络式的创新组织等,都是依靠知识资本进行创新的过程中值得探索的问题。
四、中日中小型企业技术创新的不同特征
就企业结构而言,中日企业都具有“二重性”结构特征,即99%以上的中小型企业与少数的大型企业并存。但是中日两国中小型企业发展的历程却是不同的,因而现实中两国中小型企业的创新水平、面对的问题则有很大的不同。比较两者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是需要大量的历史资料来分析的,本文无力涉及。从横向的比较看,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的中小型企业从产权关系看,多数是从集体所有制的社办企业、乡镇企业发展而来的,改革开放之后才有了私营中小型企业的兴起,日本则主要是私营的中小型企业;中国的中小型企业一直是在计划体制下运作的,实行市场经济以后才受到市场经济的竞争,才有了技术创新的动力,日本的中小型企业早已经受到市场经济的磨练;中国的中小型企业在改革开放之后,在短缺经济的环境中利用灵活的经营方式,利用与大型企业相同的技术,即不只通过技术创新,展开了和大型企业的竞争并曾一度取得了上风,中小型企业的低成本优势曾一度抢占了大型企业的原有市场,这是日本中小型企业所未曾遇到的现象,如此,等等。列出上述差异性不是要说明中日中小型企业没有可比性,恰恰相反,是要说明中日中小型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日本中小型企业所经历的过程,对中国的中小型企业很有借鉴意义。更进一步说,日本中小型企业在七八十年代经历的技术创新过程,中国的中小型企业现在才开始经历。
日本中小型企业在以前开展技术创新的经验对于中国今天的中小型企业还有价值么?从8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都在关注日本企业技术创新的经验,包括日本中小型企业技术创新的经验。日本人自己也在总结这些经验,并有大量著作问世。进入90年代以后,由于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经济开始走向下坡路,日本人自己也不再讲自己的经验了。特别是由于克林顿时代,美国新经济的崛起,人们又把关注的目光转向美国。美国的低通胀、低失业率、高经济增长率的“新经济”靠的是什么呢?概括起来无非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美国早有知识创新的基础和能力,但在80年代以前忽视了技术创新,失去了生产、经济优势。日本恰恰利用了美国知识创新的成果,更确切地说利用美国的发明成果通过创新获得了经济发展,在技术创新方面获得了冠军。美国吸收了日本技术创新成功的经验,从80年代末开始大力推进技术创新,结果在不太长的时间内,便获得了知识创新的冠军和技术创新的冠军。尽管在这一时期内日本也大力推进科学技术立国战略,但由于日本毕竟是一个技术、经济大国,科学小国,却无力回天。从上述美日之间的比较来看,不是日本的技术创新经验过时了,而是日本原本是个科学小国,无力支持“独创性的技术立国”战略[3]。这是日本技术创新经验的局限。重提日本企业技术创新的经验,对于我们制定技术创新战略是有重要意义的。
收稿日期:2000-10-31
标签:企业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