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工会的若干对策_劳动关系论文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工会的若干对策_劳动关系论文

中国工会在经济全球化中的若干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经济全球化论文,对策论文,工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济全球化主要是指在信息化推动下,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动,实现资源最 佳配置的过程。生产要素流动不是孤立的,伴随着生产要素的流动,与其共生的社会经 济关系也发生着传导、渗透、融合与再生。在一国国内劳动力市场扩展到全球劳动力大 市场后,工会的基本政策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

一、全球化对工人和工会的影响的双重性

经济全球化对工人和工会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一)从就业水平看,中国加入WTO后,估计每年可拉动GDP近3个百分点,按GDP对就业 的贡献率1∶400计算,大约创造1000万个就业机会。但相应的研究表明,中国过去保护 程度比较高、技术含量比较低、市场竞争能力比较弱的工农业产品在市场开放以后,将 使其自身和相关领域的产出减少1/3,会产生2000多万人的失业工人。全球化对就业的 影响来自于技术的提高对劳动力的排挤源于计划经济的传统经营机制的不适应;劳动力 素质的不适应;管理水平的不适应。在诸多失业类型中,因产业结构的迅速调整而导致 的结构性失业、因劳动者素质不能及时适应而导致的摩擦性失业占主要地位。

(二)从就业结构看,全球化使我国有更多的机会引进外国先进技术,促进我国的产业 升级,尤其是在金融、保险、旅游、信息服务等第三产业领域的就业总量的扩张,从而 实现产业结构的轻型化。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和私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使此种企 业就业比重加大。

但我们也应当注意到,无论是产业结构的调整,还是所有制结构的调整,还是企业结 构的调整,结构性调整所形成的失业规模依然需要引起政府、特别是作为劳动者权益代 表和维护者的工会组织的重视。我国的就业波动与市场资本结构的变化有很强的相关性 。加入WTO后内外资的资本结构调整将形成第三轮就业冲击。

(三)从对工会组织率的影响看,全球化在造就全球劳动力大市场的同时,也使得传统 意义上工会赖以生存的基础正在失去。从某种意义上讲,经济全球化对工会的影响直接 表现为工会组织率下降及工会活动所受到的阻力。

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使劳动过程失去空间的制约(生产基地的固定性),劳动岗 位经常变化,劳动力流动性加剧。全球资本输出的一部分动因是出于对资本输出地劳动 关系成本的逃避。这些投资在全球范围内追求最低的劳动力成本,为此要求剥夺或削弱 劳动者的组织权、谈判权、劳动保护权。多年来,西方国家工会会员大量流失。美、英 、法等西方国家工会组织率目前只有10%—30%左右。会员的减少严重削弱了工会在集体 谈判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工会不得不通过妥协和退让换取部分福利和就业保障。多年来 西方国家工人罢工的规模、次数和人数都在减少。蓝领工人是工会力量和工会运动的传 统基础,集体谈判等权利是工会赖以维护工人权益的基本手段,组织率下降和工会权利 的削弱严重威胁着工会的生存基础。一百多年来工会运动的成果有失去的危险,一些资 产阶级学者也认为,后工业社会是没有工会的社会。工会的地位和权利在经济全球化时 代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

(四)从对劳动关系影响看,一方面,我们注意到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劳动关系的传导机 制对劳动关系的市场化运行提供了环境和示范。全球化不仅是一种资本和技术的输入, 同时也通过资本、技术的输入实现资本输出国对输入国企业管理、文化的传导,乃至劳 动关系运行模式的传导。比如对工会地位的认同、集体协商机制的传导、企业劳动关系 中文化因素的传导等等。

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注意到,经济全球化直接表现为资本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高的产 出效率,在全球劳动力市场上寻求劳动力成本的最低点。国际劳工组织国际培训中心工 人培训项目主任卡罗拉认为,全球化首先是西方福特主义生产方式向后福特主义生产方 式转变引起的。福特主义时期企业生产经常波动,工会很强大,罢工也很多。工厂主便 设法通过运用高科技、转移资本、强化管理等途径抑制工会。受这一市场竞争规律的影 响,一些国家在吸引外资的过程中,也是以放弃劳动者的结社权、谈判权等集体劳权为 “优惠”条件的;而相当多的国家正是凭借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才得以在国际市场上展开 竞争的;一些跨国公司采用以人力资源管理挤压、替代工会的办法,通过职工福利措施 、薪酬制度设计等途径分化职工队伍、阻挠工会组织的产生。产品要素市场从一国扩展 到全球,劳动力市场也是从一国扩展到全球范围,形成了全球性的劳动力过剩和就业条 件的恶化。

(五)从国际劳工标准的实践看,全球化即使全球劳动关系有成为一个整体的趋势,同 时也现实地扩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工人之间以及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国公司的对外大量投资,在发达国家出现了一股贸易保护 主义。他们认为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使发展中国家凭借低劳动力成本的优势,在国 际上倾销廉价产品,导致了本国工人工作岗位的减少和产品竞争力的削弱。一些国家工 会组织从维护本国工人就业出发,要求禁止从发展中国家进口某些产品,反对跨国公司 去海外投资办工厂,反对外来劳动力进入本国劳动力市场。有的西方工会组织也是出于 维护西方的特权地位,坚持要将国际劳工组织公约中有关结社自由、集体谈判、同工同 酬、废除强迫劳动、禁止使用童工等“社会条款”与国际贸易和金融协定挂钩,要求对 不执行“社会条款”的国家和工会实行制裁,其实质是推行贸易保护主义和民族利己主 义,企图遏制发展中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国际资本追求资本边际效率的竞争,客观 上造成了全球范围内的就业竞争乃至工会竞争。中国对这些“社会条款”的态度是参照 国际劳工标准,不照搬国际劳工标准,完善中国劳工标准立法,更有效地保障中国工人 的合法权益。

二、中国工会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对策

(一)积极拓展工会组织体系。

工会在经济全球化面临的挑战首先是自身组织体系的削弱。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 ,相对于发达国家的乃是日益增多的白领工人劳动条件和社会地位的改善,发展中国家 的工人阶级相对贫困却显得更加突出,就业条件也更加不利。1995年美国劳联—产联新 领导人斯威尼竞选上台后,提出“扩大会员基础、重振美国工运”的口号,决定每年将 预算的1/3用于培训组织员,并拨2000万美元的专款培训从青年学生中选拨的自愿组织 员,对一时不愿意加入工会的人,建立联系会员制,将工作重点放在公共机构的雇员组 织上,以此来扩大工会的群众基础。这些做法对今天的中国工会也很有启发。新修改的 《工会法》反映了“在所有的企业建立工会组织,最大限度地把职工组织到工会中来” 的思想。工会要依法维护职工合法权益,首要的当然是要广泛地建立工会组织。对我国 而言,拓展工会的组织体系要求一方面做好新建企业、特别是外商投资企业和私营企业 的工会组建工作;另一方面,工会的组织体系应尽力向非企业单位拓展,从而使工会组 织有相对稳定的会员队伍和经费来源。

(二)深化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

自1995年《劳动法》实施以来,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已经在越来越多的企业中建 立起来。修改后的《工会法》将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作为工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 最基本手段(第六条第二款);明确了“工会代表”原则(第二十条第二款);强化了上级 工会指导和帮助基层工会实施集体合同制度中的责任(第二十条第三款);明确了作为集 体劳动关系主体之一的用人单位在集体谈判中的义务及其法律责任(第五十三条)。当前 首先是要求各级工会工作者真正在思想上树立“把集体合同制度作为工会履行维护基本 职责的基本机制”的观念,在所有企业把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普遍建立起来。第二 ,要以工资集体协商为切入点,使集体谈判紧紧围绕劳动者的切身利益,成为一项非谈 不可、职工必须关注的制度。第三,要积极拓展行业性、区域性的集体合同。市场化程 度的加深,生产要素流动的进一步自由化,使得行业之间逐步形成了平均利润,客观上 就可以规定行业工资标准,甚至产业、全国的工资标准。这有利于避免企业中的工会代 表因谈判或签约遭到企业方的直接报复。外商投资企业、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比较集中 的地区或行业,通过建立相应的联合会组织(外企工会联合会、乡企工会联合会、私企 工会联合会等)由上一层次或级别的工会对企业的工人和工会伸出援助之手。

(三)普遍推行工人参与管理制度

工人参与制度应当在不同所有制类型企业普遍推行,这并不是因为职工是企业生产资 料的主人这样虚拟的前提,而是劳权保障的体现和管理发展的必然。一方面,劳动者要 通过集体谈判等形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就必须有知情权、参与权。另一方面,社会经 济的发展、管理水平的提高使作为企业利益相关者的雇员一方不仅有参与管理的意愿, 也促使雇主一方通过建立工人参与制度调动劳动者积极性,以期提高劳动效率。工人参 与制度是一项不受所有制限制的劳权的基本内容。在强调民主政治建设的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下,工人参与管理制度应当得到更广泛的推行、更有实际效果。全球化赋予了工人 参与制度一些新的内容。工会应该认识到工人利益与企业利益的相关性,特别是在全球 化的影响下,这种利益相关性加强了。不能撇开企业利益考虑工人利益,而是要通过形 式多样的、普遍建立的职工参与制度、实现两者的相互统一与促进。比如在工作时间上 ,可以允诺周末工作,但要以加薪作补偿;在就业合同上可以增加短期工,但要保证长 期工工作时间不受损;在工作岗位安排上可以有强制性,但要提供相应的职业培训;在 工资上可以联系生产率和销售状况决定,但要允许工人分享企业利润;在工作组织上可 以强化团队对工人个人的制约作用,但要允许他们对生产经营和决策有更多的发言权等 等。

(四)寻求保障社会稳定的合法手段

结社权、集体谈判权、集体行动权、民主参与权通常被称为市场经济下工会所拥有的 四项“集体劳权”。集体行动权(即组织罢工的权利)对工会来说至关重要。我国现行法 律没有保护罢工的条款,但也没有禁止罢工的条款。工会如何对待罢工?1998年工会与 中共中央书记处讨论了这个问题,认为当基层的民主渠道和协商渠道全部堵塞时,罢工 作为反对国有企业中的官僚主义和外资企业中的过度剥削的特殊手段,是职工群众可能 采取的行动,工会应该有对付这类突发事件的意见和对策。《工会改革的基本设想》第 二十七条提出:“在职工群众的正当权益受到严重侵犯,通过基层的民主渠道不能得到 解决时,工会有权领导群众揭露、揭发以至进行其他各种形式的合法斗争,维护职工的 合法权益。”修改后的《工会法》第二十七条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发生停工、怠工 事件,工会应当代表职工同企业、事业单位或者有关方面协商,反映职工的意见和要求 并提出解决意见。对于职工的合理要求,企业、事业单位应当予以解决。工会协助企业 、事业单位做好工作,尽快恢复生产、工作秩序。”与修改前的《工会法》相比,明显 的变化在于:其一,一旦这类事件发生,工会有法定义务首先站在职工代表者的角度, 向企业、事业单位和有关方面反映职工的意见和要求,并提出解决意见;其二,职工提 出的,只要是合理的要求,企业、事业单位有法定义务应当予以解决;其三,对于尽快 恢复生产、工作秩序的要求,工会负有协助企业、事业单位的责任。这一规定是对《宪 法》和法律没有赋予工会罢工权的前提下,对工会在处理突发性群体事件中作用及程序 的重要界定。法律没有规定工会有权去主动组织罢工,但一旦停工、怠工事件发生,工 会必须充当职工的代言人,为职工反映意见、要求,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是工会维 护职工合法权益、保障社会稳定的重要制度性规定。

(五)建立三方协商机制

劳动关系的三方协商机制是市场经济国家依照国际劳工组织倡导的三方性原则,由政 府、雇主和工人三方代表根据一定的议事规则,就调整劳动关系方面的问题以会议形式 进行协商谈判的一种制度。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在1990年9月7日批准了《三方协商促进 实施国际劳工标准公约》自1997年以来,山西、海南等地率先设立省级劳动争议三方协 商机制,并逐步扩大到市、县一级。2001年8月3日,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 工会、企业家协会和企业联合会三方在北京召开我国第一次三方会议制度,标志着我国 三方协商机制的正式建立。根据《工会法》第三十四条第二款的规定,三方机制要“共 同研究解决劳动关系方面的重大问题。”主要是包括法律、法规、政策、措施的规定及 监督履行、集体合同制度和劳动合同制度的执行、劳动就业、工资、安全卫生、社会保 障等重大劳动问题、罢工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预防处理等问题。三方机制的运作目的,是 要保持劳动关系的协调、稳定,服从和服务于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正确处理三者 关系,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挥好工会在三方机制中的作用要求各级工会组 织及时而全面地把握劳动关系的运行状况,认真履行监督职责,建立与三方机制配套的 劳动关系的监控、预警及社会保障民主监督等机制,及时提出自己的劳动关系领域的政 策主张,从而使三方机制这一高层次的工会参与权的行使机制能真正发挥作用。

(六)在职工教育培训上加大力度

加强职工教育培训既是我国加入WTO后化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的经济全球化战略的需要 ,也是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需要,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权和生存权,就必须提高其就业 竞争能力。首先要教育职工重视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和培训,以适应加入WTO后全球 一体化所造成的快节奏、高成长性的变化要求。其次要加紧对职工的知识技能更新、提 高的教育培训,使他们能够在WTO到来时更好地适应。再次要教育职工更新就业观和择 业观。“终身制”、“铁饭碗”的就业已不复存在,转岗、转业、失业、再就业成为正 常现象;跨区域的人才流动增加;依托人才服务中介机构和网上信息实现就业的形式将 越来越普遍。融入经济全球化而产生的失业很大程度上首先是结构性、摩擦性的失业。 提高就业水平,关键在于加大职工教育培训力度,使之尽快适应经济结构转换的需要。 全球化所形成的劳动力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工厂、就业岗位的流动性,使终身学习以 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和任务成为必然。在全球化的进程下,工会应当发挥在职工教育上 的组织优势和资源优势,切实履行好宣传教育职工这一基本职责。

(七)参与人力资源开发管理

一是工会在工资集体协商中,参与薪酬方案设计。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工资集体协 商试行办法》中将工资水平和工资制度都作为工资集体协商的内容。工会组织在参与企 业薪酬制度设计时,要坚持公平性、竞争性、激励性、经济性、合法性的原则,通过职 务分析、工资结构设计等环节的把握,真正实现工资的吸引、保留、激励三大功能,从 而使企业在一定的工资水平下能够把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活。二是要积极探索和 推行职工持股制度。外资进入中国抢占中国市场的直接通道是采取本地化战略。即主要 通过人员的本地化达到管理本地化并进而实现市场本地化。所以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 特别是迎接加入WTO后外资对内资的冲击,首先要设法应对外资本地化战略的挑战。为 此,要求迅速在立法制度上推进期权制的职工持股。这一点对工会来说,其特别的意义 还在于,职工持股及职工持股会的主导权应该掌握在工会手中,否则容易形成一个与工 会组织相当或是更具有吸引力的职工组织。类似于日本在二战后通过大规模职工持股防 止了外国资本对本国资本的恶意收购一样,通过职工持股形成一个稳定的股东队伍和职 工队伍,守住人才,守住企业,守住市场,振兴民族产业。我国的职工持股显然应当具 有竞争性、分享性和期权性的基本特征,在保障职工资产收益增加的前提下,利用期股 制的方式,调动职工积极性,也形成稳定的职工队伍,构筑企业利益共同体。

(八)探索跨国公司工会工作的思路

跨国公司同一般公司有两个显著不同,一是有很大的机动性,随时可以转移投资,从 一国输出资本,从另一国输入资本;二是多国生产,有的是零部件分散在多国生产,有 的是同一种品牌的产品分散在多个国家生产。这种转移投资和多国生产对工人就业影响 很大,也是跨国公司用以压低工资水平和打击工会、抵制工人斗争的有效手段。如果某 个国家工资水平高或者税收高,跨国公司随时可以把自己的投资向工资水平低和税收低 的国家大量转移,以增加利润、压低工资水平。如果某个子公司工人罢工,资方即可以 将在该国生产和投资转移到别国的子公司,又可以通过在别国子公司建立的物资储备来 战胜罢工者。跨国公司的经营方针是总公司高度集中,在劳动关系、生产力安排、工资 福利方面,子公司虽有独立自主因地制宜处理的权利,但又必须服从总公司的统一计划 和统一原则。跨国公司的扩张已经超越了民族国家和民族经济的管辖范围,并促成某些 跨国公司的权利与国家控制国民经济的权利相抗衡。

工会组织对资本、劳动力的跨国界流动如何应对?

一是推动立法,积极采用国际通行的工会活动机制。国际劳动工组织通过的“关于跨 国企业和社会政策的三方原则宣言”,对跨国公司再就业、工作和生活条件、产业关系 和工会权利等方面应遵循的原则作了规定,并且规定了不得利用转移生产的办法来破坏 集体谈判和集体协议。我国已经批准了该项国际公约,重要的要把相应法律、法规加以 完善,把相应的机制建立起来。

二是开展跨国劳工行动。跨国公司的发展使生产成为国际化,劳动关系也超越了国家 疆界。而工会活动仍是一国范围之内,只是和本国的子公司打交道,这就对工会原有的 组织形式、活动机制、斗争方式带来一系列问题。当某个跨国公司严重损害工人利益时 ,有一种机制可以使该跨国公司在各国的所有子公司能够联合起来,进行集体抗议和抵 制,或者组织建立跨国性劳工机构,协调集体谈判的立场和条件,直接进行跨国集体谈 判。

全球化时代的工会既有生存的危机,也有发展的空间;既有劳资合作的前景,也有加 强维护的必要;既有全球范围的竞争,也有共同促进的可能。经济全球化对工会提出的 严峻的挑战。工会工作者要强化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加强学习,以适应新的环境、新 的机制,使我们的工会组织真正成为一个不断适应形势发展要求的学习型组织。我们应 当客观地看待全球化、全面地把握工会在全球化时代的地位和职能,以促进经济和社会 的协调稳定发展。

标签:;  ;  ;  ;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工会的若干对策_劳动关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