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教育的利弊与完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利弊论文,网络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58x(2001)08-0016-04
随着社会进步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信息技术革命所推动的教育形态创新——网络教育正在世界各地兴起,它昭示着一个全新的网络教育时代的到来。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1998年全世界已经建立网站的大学就超过4500所[1]。到2000年,全世界85%的大学在网上开辟了自己的网站,其中的1/4在网上开设了网络教育课程。美国已有420多所大学建立了网上虚拟学校,开设200多个专业,在网学习人数正以每年超过300%的速度增加[2]。我国的网络教育从1998年开始由清华等四所高校和中央电大试点,发展到了向全国重点高校和各级电大推广的阶段,现代网络教育的格局已露端倪。然而必须认识到,网络教育的发展和推广是个艰难的过程,有很多理论和实践的问题亟待我们解决。首先需要弄清的是网络教育的本质特点,这是网络教育理论发展的起点。
一、网络教育的本质特点
现代网络教育主要是指以多媒体技术为主要媒体,在网上进行的跨时空、跨地域的,实时或非实时的交互式教与学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是现代远程教育的一种主要实现方式[3]。网络教育是日益增长的社会教育需求与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共同培育的婴儿,是信息化带动的教育工业化实践。
现代教育具有明显的产业化倾向,教育服务具有工业产品的潜质。无论是按联合国产业统计分类还是按我国国民经济统计分类,教育均为一种产业,这种产业提供的是一种特殊产品——教育服务。WTO《服务贸易总协议》(GATS)也把教育列为第5类贸易产品。既然是一种产品就会有与一般产品相类似的生产规律,应该可以进行工业化生产。德国著名教育家彼得斯(Otto Peters)在1967年提出了工业化教育理论[4],认为教育和福特的汽车一样可以“工业化生产”,两者的生产过程非常相似。例如,课程开发之前要做认真的市场调查和前期准备;有效的教学过程依赖于严密的计划和组织;教师的作用可被细分成几个子功能,进行专业化职能分工,像装配线上的工人一样;教育要进行成本核算和集中管理以保证“投入产出”效率,在学生数量很大的情况下教育可以进行行规模生产,实现“规模经济”等等。不过在实际运用中,彼德斯的教育工业化设想却由于教育的服务属性而受到了限制。
服务或服务产品,一般具有三种属性,即无形性、同时性和非贮存性。“无形性”是指服务产品通常没有三维实物形态;“同时性”是指服务产品的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具有时空上的同时性,生产的起点也是消费的起点,生产的终结也是消费的终结;“非贮存性”是说服务一般不能被储存,服务产品一旦被生产出来就必须被消费,不能储存,不能“批量生产”。因此,服务很难引入一般的工业化生产方式,传统教育也不例外。
然而,信息时代的到来打破了包括教育在内的许多传统服务产品的“三性”,特别是网络经济和计算机技术的革命为教育工业化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遍布世界的互联网打破自然地域的分割,使世界变成了一个小小的地球村,也促进了教育市场的一体化。高性能大容量多媒体存储技术使得教育服务的过程可以用数字化方式存储起来,成为“物化劳动”。这样,一方面使得教育服务具有普通产品的三维实物存在形式,即具有“有形性”可“贮存性”,如同歌唱娱乐服务制成了CD唱片一样;另一方面也使得教育服务过程和消费过程在时间上得以分离,使教育服务消费具有非“同时性”。于是教育工业化的梦想便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在世界各地迅速变成现实。
仔细研究,我们不难发现,现代网络教育创造了一种以“四大分离”为主要特征的全新教学模式:时间分离、空间分离、师生分离、教管分离。
“时间分离”指的是教学过程的非实时性与非线性。学生既可以观看在线直播,也可在任何其他时间上网浏览学习或下载已经做好的教学节目,如同观看已经拍好的电影。“非线性”是指学生可不断重复学习所学课程而不受时间限制,这与很难重复再现的传统课堂教学迥然不同。“空间分离”是指老师和学校、学生和学校、学生与学生可以不在同一地域空间,不在同一省市,甚至不在同一国度。虽然人们同上一所学校,同在一个虚拟校园漫游,同在一间虚拟教室学习,但却各自身在五湖四海,天涯海角,也无需过问学校在何处。“师生分离”指老师与学生从传统的面对面的直接交流变成了彼此隔绝的单向间接交流,如同歌迷同他们的歌星一样,学生很难与每天教诲他们的老师见面。“教管分离”或“教导分离”是指同工业化生产的泰罗制“作业分工”一样,教师的职责被细分为授课与管理,分别由不同老师担任,作为授课老师往往不管理个体学生的学习过程。
可以认为,现代网络教育与其它教育形式相比是最具工业化特征的“准工业化”教育形态,而传统的课堂或集体面对面的授课形式是一种类似于手工业作坊的前工业化的教育形式。现代网络教育之所以能够获得迅速发展,是因为这种教育形态符合了工业化的组织原则和价值观念,顺应了工业时代的发展趋势。随着社会向后工业化或后现代化演进,网络教育必将在信息技术的带动下得到蓬勃发展。
二、网络教育的优势与前景
网络教育的优势在于它对教育市场的整合和工业化模式的规模经济性,网络教育的生命力蕴含于它所具有的“四大分离”教育特色之中。
首先,网络教育具有整合教育市场、实现资源共享的优势。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现实的和潜在的教育需求远大于教育供给。然而我国传统的教育资源又都集中于经济发达地区的大中城市,这种教育需求与供给在地域上的不对称严重阻碍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而网络教育则通过遍布全国、全世界的物理网络,将教育资源的甘露从城市高校源源输往长期干涸的乡村,使广大边远地区的学生享受到城市学生一样的教育。有了计算机和网络,便不再有被教育遗忘的角落。
第二,网络教育的工业化生产特征使其具备了规模经济的特点。从理论上讲,网校的招生人数可不受任何限制。其原因主要是网校的办学成本基本上都是固定成本和软件升级更新成本,与学员人数无关,新增学员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加之没有固定校舍投资,也不受学员生活后勤保障问题的制约,网校可以实现超低成本扩张,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教育需求。另外,与教学需要配套的光盘制作发放也是个工业化制造过程,批量越多成本越低。
第三,网络教育“时间分离”和“空间分离”的特性使网校具有开放、灵活优势。学员可以从网校下载制作好的课程节目和辅导材料随时随地学习,甚至可以用WAP手机上网学习。这种便捷的“异步学习”方式使许多上班族有了学习机会,拓宽了成人教育市场,打开了通往终身教育的大门。
第四,“师生分离”和“教导分离”促使网络教学方式从传统的教师主导型转向了学生主导型,客观上推动了学生主体参与知识建构活动,使教学过程更趋科学、合理。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发现,人类认识发生的始源性机制应该是主体参与。同样,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有效的学习有赖于学生主体的能动参与,教师和学校的作用是为学生创造一个知识“再发现”的学习环境,以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5]。网络教育提供了师生分离的宽松环境,交互式的课程设计,多媒体图、文、声并茂的多重感官综合刺激,这些都为学生创造了特有的知识发现和建构环境,有着其它媒体或其它传统教学环境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三、网络教育的现实问题
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与网络教育的优势一样,网络教育的现实问题也源于工业化教育模式本身,影响教育质量、制约其发展的根本原因也在于网络教育“四大分离”的固有特性与人类认知特点、人类个性发展规律之间的内在冲突。
第一,同其他工业项目投资一样,网络教育的初期投入成本很高,网络建设,教学平台软件开发,课件节目制作,都是“烧钱”的大户,只有超过某一临界规模,成本效益才高。教学规模的扩大又面临许多不确定因素:在城市面临着传统学校对生源的竞争,在乡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网校规模又会因基础电讯设施的匮乏而难以扩大,规模效益难以实现。中国现实的逆向“马太效应”问题——越是不发达地区电讯基础设施越落后,越需要网络教育的地区越得不到网络的覆盖——使网络教育在西部英雄无用武之地,其发展遇到了严峻的挑战。
第二,“师生分离”和“教管分离”所带来的教师角色的淡化必然带来教学管理的弱化,使得网络教育过于依赖学生主体参与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授课老师不能及时指导学生,不了解学生的心智变化,教书不能育人。因此,网络教学对于缺乏自控能力的低龄学生是低效率的。考虑到我国长期应试教育培养出的很多青少年学生缺乏积极的探究精神,缺乏主动交往的意识和行为能力,加之网上信息污染和信息噪音等诸多因素,网络学习很容易造成学生的“信息迷航”,无法专心学习。据第七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6],我国现有2250万网民中,无收入学生占16.35%,其中有60.7%的人是在网上玩游戏,34.1%的人找朋友聊天。许多缺乏自我管理学习能力的青少年学生很难在没有教学管理压力环境下自主完成学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与文化前任主席塔曼(Konai Thaman)博士研究发现[7],网络教育作为远程教育“毫无例外”的“毕业率太低”。因此,目前的网校能否作为普通学历教育的发展方向很值得研究。
第三,由于工业化教学以及“教导分离”,无论是在线还是离线,网校提供的是优秀老师的“标准化”课程的讲课预制件,缺乏个性。在授课时,主讲教师面对的是一个概念化的、没有任何及时反应的虚拟的学生,而不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充满个性的人。即便网络课程预设一般颖难问题解答(FAQ)也不能满足众多学生个性化的需要——有谁是通过微软Windows自带的“帮助”而学会电脑操作系统的?难得的师生电子邮件沟通也只不过是事后的集中答疑,而在真正的讲课过程——节目制作过程中教师看不到学生的及时信息反馈又何以能因材施教?另一方面,学生面对的是一个虽近在眼前,但从不注意自己,更不认识自己的,只会重复那几句老话而且远在天边的老师,如何能产生师生共鸣?即使技术上能够做到视频双向交流,也会因教师注意力有限不能根本解决问题,因为“师生分离”不仅是时空上的分离,更多的是感情上隔离。
第四,“四大分离”使学生得不到同步激励,使学生失去学习热情。人类行为学研究表明人类活动的积极性与激励程度有关,1964年美国心理学家佛鲁姆提出了期望理论[8],认为人类工作的积极性(动力)来源于对工作的满意评价(效价)和完成工作的可能性估计(期望值),即:动力=效价×期望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价”和完成学习的“期望值”,对于激励他们完成艰苦的学习非常重要。传统教学的优点在于教师在实时教学中可以及时地肯定、认同学生的每一点进步,使学生不断地看到自己的成绩以及这些成绩所得到的社会承认,提高学习积极性。但是网络教育的“四大分离”会使学习活动丢失这种重要的外部激励机制,所谓的“自我学习、自我评价”满足不了人类本身的“社会尊重”和“自我实现”两大高层需要,降低了学习效价,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网络教育发展完善的对策性措施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网络教育有着与传统教育形式截然不同的自身特点,正是这些本质特征在赋予网络教育时代优势的同时,也造成了网络教育的先天不足,网络教育的出路在于扬长避短,发挥其固有的优势,弥补其内在的不足,找到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
首先,要解决网络教育硬件瓶颈,争取实现网络教育的规模经济。国家应加大基础电讯设施的建设投资,对于西部欠发达地区给予特别的扶持。这方面美国的经验值得借鉴。1998年底,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决定,每年陆续拨款帮助最贫困的学校早日进入信息高速公路。结果发现美国网络教学最有趣的现象是,比较发达的西部如加利福尼亚州做的并不怎么样,反倒是南部的一些相对欠发达的州势头较好[9],这就说明了越是经济落后的地区,发展网络教学的迫切性越高,优势和潜力也越大。如果受资金制约不能一步到位,可先在西部建设多个具有同一平台标准的局域网分校,再将总校制作好的教学光盘寄往分校局部运行,待时机成熟后不失时机地扩大网校覆盖范围。
第二,调整办学方向,扬长避短,选好目标市场。针对“师生分离”所带来的网络教育对学生主体参与的依赖性,网络教育应以成人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市场为主攻方向,以普教市场尤其是教学辅导市场为辅助,改善网络教育质量,提高“成品率”。既然网络教育是以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为依托的教育模式,教学质量的提高并不完全在于学校和老师,学习成功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学习欲望的强弱和自制能力的高低,所以成人学生最适合上网校。国外经验表明,网上大学主要生源是成人。美国半工半读、在职学习占美国大学学生人数的45%,在哥伦比亚大学,79%的注册学生已是拖家带眷工作不定时的成人。网上大学Lnext的创建人罗森菲尔德说,“我们欣赏哈佛这样的名校,但问题是只有1%的人有机会、有时间、有钱上顶尖大学,我们瞄准的是剩下的99%。”[10]
第三,要提高网络教学“产品”的交互性,完善师生交流系统。要从思想上强化教师和软件人员对新教学形式下师生交流问题的重视,从技术上设法弥补师生沟通的不足,减少“四大分离”的负面作用。根据基更(D·J·Keegan)在1986年提出的远程教学再度整合理论[11],网络教育的秘密在于将分离的教学活动再度整合,使其重新联结起来。交互就是网络平台上师生联接、交流的手段。交互需要技术支持。一方面,我们应注重研究、开发E-mail和BBS以外的新一代具有动态交互功能的基础软件平台,比如用HotJava编写教学软件,探索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Reality,VR)以开发交互式多媒体虚拟课堂等等,从技术上彻底解决交互不充分的网校通病。另一方面也要着力提高网校管理人员和教师的技术水平,只有抓住基础界面和课件的交互性,把好“零部件”的质量关,整个网校的交互性才能保证。
第四,要强化教师的“导学”作用,增加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控制力。根据加里森(Garrison)、贝恩顿(Baynton)提出的“交互控制理论”[12],在网络教育过程中,“控制”应在一个内在的合作过程中为师生双方分享,如果控制处于不平衡状态,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若一方占有的控制量过多或者不适当,交流就会受到限制,交互学习的成效就会大受影响,教育质量就得不到保证。这对以往流行的学生独立性越强越好的远程教育思想是严重冲击和否定。由于网络教育“四大分离”使得教师控制先天不足,在网络教学中强调教师的控制和指导就更为重要。导师必须具体指导学习的全过程,包括远程指导和当面指导。
最后,必须重视师生必要的直接接触,开通师生感情交流渠道。要设法弥合师生感情隔阂,提高学生对教师及其课程的认同感,降低辍学率。“网恋”的终结都是“情人见面”,人类感情的需要非虚拟接触所能满足。应规定学生每隔一定时间到校内进行一次短期学习,一方面可以巩固和提高网络教学的效果,比如美国的杜克大学就要求通过网络攻读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课程的学生每隔4个月到校进行一次面授[13],另一方面,传统的高等学校中浓厚的学术氛围和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豪感,对学生的发展会起重要作用。
【收稿日期】2001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