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图书市场见闻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论文,图书市场论文,见闻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美国是个经济大国,也是一个出版大国。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个包括出版、印刷、国内营销、国际贸易,以及与其相关、为其服务的各种机构的庞大的出版产业。尤其是它的国内外营销发行体系,开放的图书市场,已经达到相当发育的程度。
在半个月比较全面的考察后,我们了解到,1993年美国数千家出版社、出版公司,1993年出书近5万种(一说为7万种)。这些图书,通过1万多家营销单位,向国内外发行。1993年图书销售额为175亿美元实洋,相当于1983年的2倍。预计今年销售额仍可以比上年高10%。人们普遍承认,图书出版业已成为美国重要的产业,有的说它已跻身美国几十个产业的第十多位。美国一家出版咨询公司提供的材料称:“在过去10年中,美国图书出版业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美国图书市场的发育,也是经历一个过程的。应当说,这个过程同美国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发展,以至整个国家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是相适应的,图书发行逐步向集团化、规模化、系列化发展。根据市场合作国际公司和西部出版发行服务公司介绍,60年代以来美国图书市场的发展可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60年代,出版单位大都是私人公司,多数是中小型的,有自己的发行推销员,图书一般都是批销给独立书店或百货公司,再通过它们发售给读者。第二阶段,70年代中末期,好些出版单位被大财团、大公司收购,年出书200种以上的大都转属于某些财团和出版集团。图书市场也出现了新趋势,随着连锁百货公司的建立出现了连锁书店,购物中心开设了图书分店。专事图书批发的大公司也出现了。在这些发行机构之外,还有一批大型的独立书店。第三阶段,出版单位、批发单位兼并,竞争越来越厉害,80年代前期美国有十大出版集团,目前已兼并成6个,其中3家销售额已占总销售额的40%。大的连锁书店看到大型独立书店是好市场,为了同它竞争,又建立了超级书店。超级书店发展很快,已由1990年的25家发展到300家。
二
访美期间,我们先后参观考察了20多个单位,包括图书和音像制品的出版单位、批销集团、连锁书店、超级书店、读者俱乐部,以及咨询机构、服务部门,并同其中不少部门的负责人和营销人员进行座谈、讨论,还从他们那里获得了不少书面材料。概括起来,美国图书市场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市场观念强烈 几种意识兼备
在美国出版业,市场观念已经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的行为准则。据我们粗略了解,市场观念已演化或派生若干明确的意识,无时无处不在支配着出版发行商的行为。这当中,最为主要的:一是竞争意识。图书还没有出版就要研究竞争策略,书一出来则要不遗余力以各种办法在市场上进行激烈竞争。二是垄断意识。出版业向集团化、规模化、系列化发展,已经成为越来越明显的大趋势。这出于两种因素:一方面,现在已进入信息时代,大财团、大企业要借助各种媒体来掌握信息,以争取主动,发展自己;另一方面,出版业正从文字印刷品,向电子出版物发展,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和高科技武装,中小出版发行企业势单力薄,也要求投靠集团,规模经营。在美国数千家出版单位中,最大的只有3家,就是高度垄断集中的结果。三是风险意识。既然要进行激烈竞争,就有胜败两种可能;既然出现垄断趋势,就有亏损、破产、被兼并的危险;既然价值规律那“无形的手”指挥着市场,违背了它就要碰得头破血流。因此,出版发行商煞费苦心,想方设法,争取主动,力争取胜;但他们又时时有另一方面的思想准备,风险意识也十分强。四是法律意识。尽管美国图书市场在竞争、垄断过程中存在许许多多的问题,但从总体上说,它仍是比较有序的,讲法制,讲行规,讲信誉,一般都忌讳不择手段,而是靠实力、靠信息、靠质量、靠网络去取胜。可以看到,正是兼备这些意识,并成为经营行为,才使美国图书市场逐步发育,有了今天这样的局面。
第二,多方了解信息 及时把握需求
“市场竞争灵者胜。”灵,指的就是信息灵。美国图书市场,完全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因而不论出版还是发行单位,都将把握信息、预测市场放在首位。对于出版信息和市场需求的调查预测,不仅做到经常化、制度化,而且是多方面,多层次、多形式地进行。
图书的市场需求往往受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几个方面情况的直接、间接的影响。美国出版发行商关注政治风云、经济状况、科技发展、社会事件、人民生活以至针对某方面、某层次读者的爱好、兴趣、习惯的变化,抓住苗头、信息和趋势。据说有这样一个事例:1979年11月4日至1981年1月19日,美国52名人质被伊朗扣留14个半月。在营救人质过程中,有家出版社就看准这个信息,积极策划,准备出书。当人质获释回国一个星期后,一部名为《444天》的图书就问世了,成为一时的畅销书。在其他方面把握信息,预测市场,确定选题,推出畅销书的事例也很多。有些学术性著作,出版单位往往听他们联系的一些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
令人感兴趣的是,美国还有一批靠搜集、出售图书信息盈利的咨询、顾问公司,专门为出版发行单位提供信息服务,或受委托对图书市场进行专题调查。抵美次日,向我们介绍美国图书市场全面情况的,就是一家称作市场合作国际顾问公司的出版咨询机构。它的业务,就是接受客户委托,有偿进行信息调查、市场预测、对策研究。据说是美国8~10个最大的出版咨询、顾问公司之一。
第三,重视宣传推广 形式不断创新
美国出版业重视营销发行,在营销发行中又把宣传推广工作放在突出地位。出版单位都有自己的推销人员,宣传推广费用不少于图书成本的1/10左右,而且都有负责人主管、策划、进行宣传推广工作。发行单位在宣传推广工作上,更是投进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在纽约考察期间,兰登图书出版中心副总裁、休斯出版公司推销部主任等4人,同我们开了座谈会,讨论的题目就是:“宣传与推广工作在美国图书市场中的作用”。他们认为,为了扩大图书销售,宣传推广应该占重要地位,营销发行人员应该训练有素,宣传推广形式应该多种多样,并善于借助社会各方面力量,尤其是新闻媒体为图书作宣传。他们提出一个观点,宣传推广的作用不仅是导读、促销,甚至可让某些滞销图书变成畅销,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根据兰登图书出版中心等单位的经验,图书宣传推广的办法有这样几种:(1)花钱刊登广告。16开杂志每登一页广告,要耗费2万美元,彩色广告则更贵。(2)在书店贴海报、办专台陈列。有时还用著名影星、歌星、球星的图像作宣传(要付费)。(3)运用新闻媒体作宣传。用寄样书、送书评、开记者招待会等办法,争取刊登报道、书讯、书评。(4)想方设法上每周、每月的“畅销书目”。《纽约时报》的“畅销书目”最具权威性,能登上“畅销书目”,或者能在该报的《图书评论》专刊上有所反映,均能起到促销作用。(5)请作家自己出面作宣传。如签名售书,或通过报刊、电视介绍写作的背景、构思、体会的文章。(6)举办出版讨论会、座谈会。参加者有作者和读者代表、书店人员,有时还联系当时某些社会动态和突发事件作讨论。有时为宣传名著,还专门请名教授、学者、评论家参加会议。(7)到有关部门、单位进行直销宣传,如学校、图书馆、研究机构。(8)广为印发书目、资料、海报,还设计特有的有吸引力的图书商标。(9)图书在书店发售时,说服书店把书摆到重要位置上,并提供资料供书店售货员宣传介绍。(10)除固定的宣传推销人员外,还雇用临时推销员。对固定人员,取得实效的给予奖励,奖金可达固定工资的20%左右。对临时雇佣人员按实效付以报酬。
第四,发行渠道众多 市场竞争基本有序
考察中我们发现,美国图书市场为了竭力扩大销量,真正做到了多渠道并举。这些渠道只有规模大小之分,却很难说哪个是主渠道,哪个是二渠道,哪个是合法的,哪个是非法的(只要办理工商登记和照章纳税就行),这跟我们的情况很不一样,当然不能不问实际情况照搬照套。可见,美国图书销售那么受到重视,销售渠道竟有那么多,这当中的确有许多可供借鉴的东西。
美国图书发行渠道有哪些呢?这包括几大方面:一是出版社(公司)自己发行图书;二是图书批发中心、批销集团;三是跨地区的图书连锁店;四是规模极大的超级书店;五是以购买图书版权从事印刷发行为主要业务的图书俱乐部;六是传统的独立的书店(包括新旧书店);七是购物中心的图书销售部;八是兼售图书的各类商店,比如药店卖卫生保健图书,儿童用品、玩具店卖少儿图书,体育用品店卖体育图书,音像、电器、电子商店卖音像、电子出版物,旅游用品店卖旅游、地理图书,礼品店卖适合家庭需求的各类实用性图书,杂货店卖大众性读物和报纸期刊,宾馆、影剧院和火车站、机场卖娱乐性、消闲性读物等等。可以说,我们去过的几个城市,几乎到处可见书店和其他售书的商店。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图书批发中心、连销书店、超级书店,规模出乎意料之大。而且都是综合性的营销发行单位,很少看到只销售某类专业图书的。比如,美国田纳西州首府纳什维尔的英格拉姆图书发行集团,是全美最大的批发机构。这个发行集团包括图书、娱乐、微机三大公司,年总营销额达211亿美元,共有雇员5000多人。它代表6000多种个出版社(公司),拥有3.2万个客户,储书超过22.5万种,年发行图书1.15亿册。而其中的图书发行公司,就有800多人,下属的子公司还有10个之多。又如,在加利福尼亚和田纳西州的各有1个批发中心的华尔登图书发行公司,是个大连锁店,包括1100个书店。仅田纳西州的批发中心,就有800多人,储书3万多种。到这两个单位参观时,看看它们的图书仓库,就要用去二、三个小时,规模实在太大了,自动化水平相当高。
这么多发行渠道,竞争自然是十分激烈的。但据介绍,发行单位和出版单位之间订有合同,批发中心之间在发行地区范围上各有侧重,连锁书店由上到下有统一的经营核算体系,超级书店、独立书店和兼营书店则都是独自经营的,各兼营书店销售的图书都是与其原本的经营业务相关相近的,加上有政府的法规、行业组织的协调,因而竞争基本上是有序的,出现的问题也可依法解决或协商解决。这一点,确实是相当不容易的。
第五,服务系统健全 竭力方便读者
这里说的图书发行服务,有两个含义:其一,是为出版社(公司)开展发行业务服务,包括咨询公司、服务公司、代理公司等;其二,是为广大读者(客户)订书购书服务,包括图书俱乐部和超级书店、独立书店的读者服务工作。从前者说,服务体系是很健全的;从后者说,服务工作是很周到的。美国图书发行商靠全面、周到、高质量的服务,来赢得客户和读者,不断提高营销发行效益,是很有见地的。
先说为出版社(公司)服务方面。美国各大出版集团、出版公司,有自己的营销部门、推销人员及必要的仓储、运输条件;但中小出版社人员少,力量弱,很难做到。于是,专门为中小出版社服务的机构就应运而生,成立于1976年的美国西部出版发行服务公司,就是为160个中小出版社服务的机构。其服务项目包括:仓储,编目,推销,运输,发货单,代收款。它通过签订合同,确定为出版社服务的职责和彼此的经济利益关系,运用自己的优势和条件,帮助出版社推销图书,使中小出版社也有机会同大出版单位在某些方面竞争,提高销量和效益。至于那些咨询、顾问、代理公司,则是从把握信息、预测市场、代理版权、代为策划等方面,为出版、发行单位服务,体现了专业化分工,也是颇受欢迎的。
再说为读者(客户)服务方面。我们曾访问纽约的《当月之书》俱乐部,这是个用购买版权印制或直接向批发中心购书进行营销的机构,在全美140个不同形式的读者俱乐部中居于第二位,去年售书达2300万册。它有雇员900多人,在读者服务工作上相当出色。这个俱乐部有会员310多万,服务内容和形式有几项:(1)会员加入俱乐部,给予一次性优惠购书,用5元可选购四五种喜爱的新书。(2)从全国5万多种图书中挑选近2000种最新、最好的图书,编成目录,寄给会员选购。(3)开展图书的评论、介绍工作,起导读、导购作用(每年新书太多,读者自选诸多不便,也有导读、导购的要求)。(4)读者选购的书,实行快速邮寄服务。(5)在图书价格上尽量给予优惠折扣。(6)为读者提供市场不易买到的畅销书。(7)开展读者联系活动,使会员之间有机会接触交流。
各种书店,也很注意方便读者。到一些超级书店,对于读者来说简直是一种享受。超级书店不仅环境优美,品种丰富,而且设有许多沙发和读者咖啡座。读者可尽情坐在沙发上看书,也可付费喝咖啡,只读书不购书也是可以的。在超级书店的音像、电子出版物销售部,读者可坐在舒适的座位上欣赏阅看,是否购买都可接受优质服务。这些做法,在我国都是很难想象的。
运用高新技术,实行科学管理,是美国图书市场高度发育的必要条件和重要原因。如今,美国出版业已全面实现电脑化。作者撰稿,编者编辑,以及装帧设计、编排校对,均已使用电脑。内部人事、财务、行政管理指挥协调,也普遍使用电脑。在仓储、管理调配和发行的其他环节上,电脑更是普遍使用。普遍电脑化,也才使图书发行的集团化、规模化、系列化成为可能。
英格拉姆图书集团是电脑化的一个例证。这个集团的3个公司、7个批发分中心和大批子公司的全部数据,均存入7000多平方英尺的电脑中心,有几十台计算机日夜不停地运行管理,集团的大小机构、部门均已实现全面的电脑联网。运用专门设计的电脑软件,可随时了解营销的每部书在全集团和各批发分中心的每日、每周、每月的销售情况,并掌握又有多少新订单,存储情况如何,各分中心相互调剂的可能性如何,什么时候考虑添货,数量以多少为宜等情况。从电脑中还可了解各大客户一个期订购、销售、可能再购的图书数字。这也可为进货提供信息。公司的75%订单靠电脑联网处理。其余25%订单通过订购工作站用电话订购,同样是使用电脑管理。电话订购站安装160部电话,平时120部工作。工作人员接到订书电话,马上用电脑查索有无存书,如无存书是否有类似图书可推荐,若正安排进货,何时才能供货,并把信息立即反馈给客户,整个过程只需几分钟。仓储也是实行电脑管理,图书进仓即打上条码,存放、查对、提取均用电脑识读,实行进书、存书、售书的电脑管理一体化,仓库井井有条,管理人员并不太多。由于实行电脑管理,工作效率极高。客户订购后,其中58.9%可做到24小时内收书。这个公司的国际部,拥有60个国家的近2500个客户,发运澳大利亚的订书仅需1周,发运到英国、德国、加拿大的订书也仅用2周。这样的图书发行工作效率是很高的。
三
当然,美国图书市场虽已高度发育,并非一切皆好,毫无矛盾。资本主义社会市场竞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严重的盲目性。这在图书市场中反映很突出。美国的出版社(公司),为吸引客户,拓展发行,普遍实行百分之百的退货制度。就是说,新版图书出版4—12个月内卖不掉,客户可向出版单位退货只需承担退货运费,而积存图书退回后的损失完全由出版单位负责。目前,一般出版物退货大约在25——30%左右,有的高达40%以上。据预测,退货率还有上升趋势。这就给出版单位带来很大的风险,预测不准,决策失误,可能造成严重亏损。前些年有的出版公司曾试行书店包销、多打折扣的办法,得到独立书店赞成,但连锁书店和批发中心群起抵制,造成订货销售猛跌,以后只好恢复原来办法。对退货制度的利弊得失,退货率以多少为宜,以及是有条件或无条件退货等问题,美国出版业争论颇大,很难统一。
通过一些材料初步作分析,美国图书退货率较高的原因有几个:第一,由于出版周期太长,对市场需求准确预测相当困难,预测成功率仅一二成,因而出书和书店订货的盲目性都很大。第二,许多连锁书店,规模太大,管理集中,总店为下面几百、上千基层店统一订货,进货数量很大,如果判断失误,退货必多。第三,现有退货制度,风险基本上由出版单位独家承担,发行单位没有多少后顾之忧,也加剧了订货的盲目性。第四,出版单位过多,品种增长过快,出版商重视宣传推销,忽视图书的内容和质量,有些吹得天花乱坠,读者一看并不见得愿意买。第五,同行激烈竞争的局面,出版商争创“轰动效应”的心理,以及出版垄断程度越来越高、大出版单位出书综合面越来越大等因素,造成热门书、大众读物选题重复,印数过大。第六,国际图书市场竞争也很激烈,一些外国出版发行商纷纷打入美国市场,而美国图书进入国际市场碰到诸多困难,国际竞争中也带来某些盲目性。第七,目前书店普遍实行新书发行的3—6个月打折售书的办法,优惠20%、25%、30%不等,这虽可刺激新书销售,但一过折扣期,书价高些,销售不畅,书店就纷纷退货。第八,书价上涨过猛,近10年几乎涨了一两倍,如有些几百页的精装的学术著作订价都要五六十美元,平装的大众读物定价也偏高,这引起了读者不满,直接制约了销售市场。
类似的问题还有一些,基本上与出版业的盲目性有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图书供求矛盾和社店关系等方面长期存在的一些问题,乃是高度垄断、激烈竞争、有效调控几者关系难以协调的必然反映,也不容易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