褒贬不一话基因改性食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褒贬论文,基因论文,食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食用各种基因工程食品的历史已经有好几年,自己却不知。大约5年前美国允许转基因(GM)的大量种植, 是目前的最大的转基因(GM)作物生产国,主类有玉米、油菜籽。其中大部分用作动物饲料,但也有不少作为行业的原料。如今美国大概有60%的加工食品有GM成份,在向亚洲出口的各种食品中,大部分有GM成份。迄今为止尚未有因食用这些食品而病或死亡的报道。
尽管如此,亚洲仍有许多人对基因改性食品的全性持怀疑态度。香港市民黄德培的话道出公众的心声:“问题在于,也许只有30年后我们才能认识到食用转基因工程食品后果的全性。”黄先生有两个四五岁的孩子。“对于自己而言,还无所谓,即使30年后患了癌症,但已经活得够本了。最大的问题是孩子们食用转基因工程食品,他们的生活才刚刚开始呀!”此种情绪对商业领域造成直接影响。韩国一消费者组织于去年11月9日公布它所检测的一种商标的豆腐中80%含有GM大豆成份。据说这造成第二天数百家豆腐店的销售量大跌。一家大型豆腐生产厂,坚持声明其生产的豆腐不含GM大豆成份,并且正在对该消费者组织起诉。
日本公众对于GM食品的反映更为强烈。鉴于一些食品零售商在两年前就开始销售非GM产品并且效仿者队伍不断壮大。最近在东京进行一项调查表明:有80%的被调查消费者担心商品的安全性,其中70%称根本不买此类食品任何商家都不可能对这一结果无动于衰。比日本的十楚超市连锁店赶紧推出了非GM食品系列,结果令十楚自己都感到吃惊:贴有“非GM”标识的豆腐的销售量一下子上升了10%。
其它零售店以及许多供应商也纷纷效仿,特别是一些小型豆腐生产厂,也在其产品上粘上非GM标志。一个酱油生产商说:“如果我们不采取相应措施,生意就该泡汤了。”负责全市公立学校食品质量的市教育部严格要求供应商们不得向学校提供GM食品。
香港人反对GM食品的态度显然更坚决,甚至为吃到非转基因食品,心甘情愿多花钱。
追溯历史,也就是在10年前,人们对于生物工程还是截然不同的态度。当时,以遗传工程为主要形式的现代生物工艺,被赞颂为科学领域的又一件盛事,还提出了生物技术革命的口号。那时,从事该项研究的科学家们梦想着从自然基因中提取关键成份,组合出品质超群的新型作物。
这些新型改良品种将具备卓越品质。比如,经过改良的谷物可以在含铝量高的土壤中生长,可以耐受长期被淹缺氧的环境,这将使在可能遭受洪水的地域或其它贫脊土地上播种成为现实;植入了生物工程基因(B基因)的玉米可以产生一种杀灭玉米螟的菌类毒素,从而减少化学杀虫剂的使用;牛痘疫苗可以由改良过的香蕉树产生,从而大大避免了向偏远地区运送的困难;改良后的水稻可以产生β—胡萝卜素,在人体内能够转化成维生素A;改良后的油棕榈树能够产生更多的不饱和脂肪酸。简言之,生物工程可以减少作物对化肥农药的需要,增加产量,提高营养价值,更有利于人类健康。亚洲国家已致力于生物工程项目的开发研究,越是人口多的国家,重视程度越高。印度负责生物工程研究开发的曼朱·夏尔马一语道破其中原由:“21世纪怎样能解决10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呢?我们必须向我们的人民提供食物营养保障。为了解决人多地少杀虫剂滥用问题,印度必须走发展生物工程之路”。中国的情况也是如此,继美国、加拿大和阿根廷之后,中国已拥有全球第四大转基因作物实验区。
GM食品确实具有更好的品质吗?生物遗传学家陈章良说:中国和其它发展中国家没有足够的时间来研究这个问题。20世纪90年代初期,是中国而并非美国最先推行大规模种植转基因作物——一种抗病毒西红柿——尽管当时是西方的生物工程学家如蒙桑托和诺瓦迪斯在该领域中占据权威地位。而据一位外国顾问所说:中国的GM工程真正起步只有两三年的时间,起因是由美国国际观察协会的一份报告所引发的有关“中国能够养活自己吗?”的热烈讨论,尽管这份报告遭到中国人拒绝,但它却在广大农业专家当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并投身到生物工程研究中。
中国已经有6种GM作物进入大规模种植阶段两种生物工程(Bt )棉花,两种西红柿,一种抗病毒甜辣椒及一种变色的矮牵牛花属植物。陈教授指出:安全性是主要考虑的问题。比如在培育发甜辣椒过程中,研究人员花费了大约1.2万美元在动物身上做试验。
“结果在小白鼠的精液细胞、体重和新陈代谢方面,没有发现任何异常。”
既然是这样,人们为什么还对GM食品议论纷纷呢?许多观察家将最近基因工程食品之所以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归咎于欧洲所发生的一系列事情的影响:包括疯牛病污染的可口可乐和二氧芑污染的鸡肉等,这一系列丑闻涉及了某些科学家及食品公司。生物工程食品所引发的抗议浪潮有些被描述为在西方环境保护论者与大型跨国公司之间进行的战争。
另有一些人则认为这些抗议是由那些关心蝴蝶命运超过人类命运的绿色勒德分子所发出的无病呻吟。美国热心科学家联盟和欧洲消费者组织及其它从事第三世界发展工作的团体对这种观点提出了批评,认为其过于简化了这场论战。
对生物工程食品的担心主要在于两个方面的潜在危害:人类健康和环境。前者包括可能使业已严重的抗多种抗菌素的细菌问题更加严重。在生物工程中,抗菌能力标志基因总是与屏蔽基因一同引入,如果将新形成的幼苗暴露在抗菌素下能够存活下来,则标志着该植株已经具备了新的抗菌基因。去年5月份, 英国医学协会警告:如果胃里的细菌获得了抗菌基因,则其自身也会产生抗菌性,所以呼吁禁止使用这种标志基因。新加坡分子土壤协会主席赤南哈则认为这种担心大可不必。况且还有别的屏蔽方法,其中包括他和他的同事最近在纽约洛克菲勒大学开发的一种新方法。
对于人们担心的第二方面,美国研究人员从黑脉金斑蝶身上找到了遗传工程对生态环境能够造成危害的更为有力的证据。黑脉金斑蝶的毛虫由于吃了沾有生物工程玉米花粉的叶子而送了命。这表明,生物工程植物产生的细菌毒素不仅会对目标害虫而且会对其它的昆虫造成危害。另外已经发现,生物工程玉米的根部会将毒素导入土壤中,其效力可保持至少7个月之久,这样会毒害土壤中的有益昆虫。
令环境保护论者忧心如焚的是:如果害虫长期广泛接触Bt基因作物,会很快获得免疫力,从而使化学杀虫剂的用量可能非但不会减少,反而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