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解体后奥兹尔曼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反思批判_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苏联解体后奥伊则尔曼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反思批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尔曼论文,批评论文,苏联解体论文,后奥伊则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51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8862(2009)10-0028-05

苏联解体以后,Т·И·奥伊则尔曼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整个马克思主义,进行了持续、深刻、系统的反思与批评,是俄罗斯在这一领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对他的工作加以考察,能使我们对整个俄罗斯哲学界近20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反思的基本内容和理论得失,有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并从中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奥伊则尔曼对马克思主义的反思批评具有鲜明的特色。

首先,他的身份特殊。奥伊则尔曼已95岁高龄,从1940年起在莫斯科大学任教,曾任莫斯科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教研室主任21年,苏联科学院(现在为俄罗斯科学院)古典哲学研究部主任18年;1966年任科学院通讯院士,1981年起为院士;他真正地“著作等身”:迄今发表500多部论著,其中个人专著和论文集38部,仅关于康德的论文就有25篇,且多数被译为德文。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哲学家,并多次获得各种学术奖励。他是前苏联公认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权威作家。这样一位声名显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在苏联解体之后竖起反思批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旗帜,格外引人注目。

其次,他对反思批评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工作既专注又执着。这些年来奥伊则尔曼虽不担任任何行政工作,但每天仍坚持工作7小时以上。苏联解体以后,他在俄罗斯影响最大的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十几篇论文,最近十年出版专著6部,都与对马克思主义的反思批评有关。

再次,他对马克思主义的反思批评以哲学为主,但不局限于哲学,涉及马克思主义的核心问题,例如:马克思主义是不是乌托邦?作为全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究竟应该如何评价?应该如何看待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关于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如何评价十月革命?等等。他在2009年出版的专著《元哲学》①,以哲学史为背景,在自己已有论著的基础上,从元哲学的角度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定位、哲学的对象、哲学基本问题、哲学的党性等问题,做了分析批评。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反思批评,可谓全面而深刻,“针针见血”。

最后,奥伊则尔曼已经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辛勤耕耘70年,全世界绝无仅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奥伊则尔曼是当今世界学识最渊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深厚的学术素养使他视野开阔,行文旁征博引,对理论问题的分析批判得心应手,表现出很强的学术性。

正因以上特点,奥伊则尔曼成为俄罗斯反思批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标志性人物。在今天的俄罗斯,仍在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多数并不以此为专业,只是在自己的研究中顺便思考并发表一些意见;另一些人虽专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但观点缺少新意;只有奥伊则尔曼和К·Н·留布金等个别人多年致力于反思批评马克思主义哲学,而就社会影响而言,其他人和奥伊则尔曼不可同日而语。正因如此,奥伊则尔曼成为当今俄罗斯最具争议的哲学家。2002年4月,莫斯科大学哲学系教授、马克思主义者Р.И.科索拉波夫说:奥伊则尔曼的工作“招供出了从前的和现在的马克思列宁学家的哲学秘密。我们现在明白了,过去这几十年我们是在和谁打交道。”②

奥伊则尔曼是哲学家,但关注的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批评只是他马克思主义历史反思的一个组成部分。集中反映其相关思想的有两本专著:《马克思主义与乌托邦主义》(2003)以及《为修正主义辩护》(2005)。有关哲学的内容主要在《马克思主义与乌托邦主义》③一书。该书共八章,其中第三、四两章,是迄今为止俄罗斯哲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有系统性的批判。批判的缘起,是奥伊则尔曼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能为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提供支持:“不论从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唯物主义学说中,还是从关于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关系的唯物主义学说中,都不能得出共产主义的结论。”④

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既有科学成分也有乌托邦成分,两者“不是绝对对立的,它们相互制约,而没有这种相互关系,它们完全不能存在。”⑤ 这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缺点,而是它的优点。人的认识总是从具体条件出发,因而必然受到这些条件的限制,与它们相符合的,就具有科学性。但是人的认识又总是力图突破已有条件的限制,寻求普遍、指向未来,因而表现出乌托邦性。乌托邦是一切科学理论都有的。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欧几里得几何学、牛顿力学,认为自己具有在今天看来它们本不具有的普遍性、永恒性,这也是乌托邦的表现。马克思恩格斯在创建自己的经济学说和唯物史观之前就成为共产主义者,这时他们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乌托邦主义者。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后,其中指向未来具有乌托邦成分的人道主义思想,使它具有了永不枯竭的批判现实的力量。一方面,这使得罗兰、毕加索、阿拉贡、聂鲁达等可以被称做人类的良心的人成为共产党员,另一方面它使资本主义受到持续的有力的批判,逐渐具有了人的面孔。尽管如此,奥伊则尔曼认为马克思恩格斯与乌托邦主义者是有重大区别的: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不仅仅是实现某种更高程度的人道主义理想,而是资本主义体系本身的合乎规律的发展过程。”⑥ 马克思说:“工人阶级不是要实现什么理想,而只是要解放那些在旧的正在崩溃的资产阶级社会里孕育着的新社会因素。”⑦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奥伊则尔曼的总评价是,它还处于初创的不成熟的阶段:辩证唯物主义“这种哲学理论还没有从它的形成阶段走出来,与它的正统代表人物力图使人相信的说法不同,它与其说是一个体系,不如说是一个草案,何况它的某些原理已经成为不正确的了”;⑧“创建于一个半世纪以前的历史唯物主义,迄今为止更像是一个草图,是对一种基本设想的描述,而不是一种经过认真研究、检验、得到确证并被专门的历史研究具体化了的理论。”⑨ 为什么会如此?因为马克思恩格斯没有对相关思想做系统论证,而后来的一些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主要是苏联哲学家,又把他们的一些论述神圣化、教条化了。

奥伊则尔曼几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苏联版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每一个观点都提出了批评意见。在辩证唯物主义方面涉及四个问题:

1.哲学对象问题。他说:黑格尔把辩证法的规律理解为无处不在的辩证过程,各种基础科学都是这些辩证规律的具体体现,这种观点是马克思恩格斯所不能接受的。他们不会假定哲学揭示了各门具体科学所不知道的规律。“但是在苏联时期出版的各种教材中,‘辩证法的规律’被说成是特殊的、最高等级的规律,一切科学的原理都必须与这些规律一致。”⑩ 苏联哲学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称做辩证唯物主义,又把辩证法的规律作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对象,这完全不符合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是黑格尔哲学的翻版。他提出:“辩证唯物主义的对象不是臭名昭著的‘辩证法的规律’,而是作为假说提出的普遍的辩证过程,这一过程的内容是由科学事实确立的,即自然界、社会和认识的运动、变化与发展。”(11)

2.唯物论问题。奥伊则尔曼提出,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完成相关研究并建立起完整的理论。首先,他强调:马克思恩格斯同意意识是大脑的特征,是高度组织起来的物质的功能,然而“只是在没有人的大脑就不可能有意识和思维的意义上,上述道理才是无可争议的。但是光靠这个道理就能正确地理解、说明精神的东西的现实多样性和内容吗?当然不能。不仅如此,承认意识、思维是高度组织起来的物质的产物,未必就能和旧唯物主义把精神的东西当做特别精细的物质这种观点划清界限。要知道,精神的东西不仅仅是意识、思维。存在一个精神的世界一一形式多种多样的一般意义上的科学和认识,以及宗教。说科学、艺术、宗教是高度组织起来的物质及大脑的产物,意味着对人、人类在其全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这些精神活动的现象什么都没有说清楚,什么都没有弄明白。”(12) 马克思恩格斯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要更为深刻、复杂,恩格斯曾在《反杜林论》中明确说,理论思维是历史的产物。思维不是单个个人的思维,它只是作为过去、现在和未来无数个人的思维才存在的。其次,奥伊则尔曼认为辩证唯物主义中也缺少应有的物质定义。列宁曾经提出一个被后人视为经典的物质定义,但这一定义有许多问题,例如它完全可以被客观唯心主义接受,因为客观唯心主义视为实体的精神性的东西也是独立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存在。再如,它没有涉及物质对意识的第一性问题,而这是唯物主义的核心思想。此外,按照这一定义,生产力、生产关系也是物质,而这两者是部分地依赖于人的活动的。

3.辩证法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奥伊则尔曼除了对苏联哲学宣传的辩证法规律的普遍性提出分析质疑之外,强调指出,辩证法的规律只是记录了自然界、社会和人的思维过程的某些共同特点,它们不是人们必须服从的独立于、高于这些过程的规律。他重点考察了发展问题,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尤其是列宁,把发展当做辩证法理论的核心问题,辩证运动就是事物不断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然而他们都没有对发展做出严格的定义。事实上有大量运动过程是可逆的,倒退现象也不鲜见。这只能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发展问题的研究还很不充分。

4.认识论问题。奥伊则尔曼说,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反映论,但对理论研究的相对独立性重视不够。例如,没有体现恩格斯强调的假说在从经验上升到理论时的重要性,没有反映范畴在思维中的相对独立性和重要作用。在真理问题上,辩证唯物主义没有重视和发挥恩格斯关于真理和谬误的相对性的思想,把两者绝对地对立起来了。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把实践当做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然而,天文观察这样的实践不是对客体的改造,只是一种经验,其结论未必可靠。再者,实践本身就包含理论,对其结果的认识十分复杂,在社会领域尤其如此。

奥伊则尔曼在《马克思主义与乌托邦主义》一书的第4章对历史唯物主义做了批评分析。该章共四节:(1)社会生产是社会关系和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本身的生产;(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经济形态;(3)历史的唯物主义理解与生态问题;(4)历史的唯物主义理解与共产主义学说。这一章的大部分内容在唯物史观领域以往的争论中已有反映,我们并不陌生。例如,奥伊则尔曼提出:作为唯物史观“唯物性”之所在的社会存在,是有意识的人的存在,其本身就包含社会意识;阶级斗争和国家究竟属于经济基础还是上层建筑?把艺术、法律、宗教等说成是上层建筑贬低了它们的意义,也不符合马克思本人的论述;(13) 社会经济形态学说不足以反映社会的全貌,而且是西方中心论、历史发展单线论,不能概括东方国家的历史;等等。

在奥伊则尔曼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反思批判中,有三点值得特别指出。第一,对生产力的分析。他认为现有理论在生产力问题上存在技术工艺决定论倾向,忽视了人是最重要的生产力,没有注意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重要影响。他还进一步说:现在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而科学是人的认识,技术是物化了的人的认识,人的发展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关键。但是,在人的发展方面,人文科学和人与人的交往起着主要作用,因此,“不仅教育工作者和医生的工作,而且画家、作家和演员的活动,甚至其他任何促成人的个性形成的活动都应该被看做生产力。”(14)

第二,奥伊则尔曼提出:在当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近80%的人口就业于直接物质生产之外的第三产业——服务业,“这是否意味着,物质财富的生产不再是社会生活的决定性基础了呢?我认为,这个问题应该这样来具体化:物质财富的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唯一的决定性基础吗?……看来,说到社会生活的决定性基础,所指应该是总体上的社会生产,也包括服务的生产、知识的生产等,而不只是物质财富的生产。”(15)

第三,奥伊则尔曼专门考察了唯物史观与生态问题的关系。他提出,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似乎它的发展是无限的。但是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在今天已经引发了日益严重、危及人类生存的生态问题,这说明生产力是不可能无限发展的。当马克思恩格斯制定唯物史观时,这个问题只以萌芽形式存在,他们不可能对它有充分认识。今天,生态问题的出现虽然没有否定唯物史观,但需要对它加以丰富、深化和具体化。唯物史观“应该接受生态世界观,使自己的基本原理与它相一致。”(16)

奥伊则尔曼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反思批评,被一些人斥为修正主义,但多数学者给予正面评价,有人甚至认为他态度客观公正,代表了学术界的良心,他的著作出版是俄罗斯文化中的大事。(17) 在我看来,他讨论的多数问题并不算新,但许多观点富有启发性。其中最值得重视的是如下方面思想。

首先,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既有科学成分,也有乌托邦因素,而且乌托邦因素也有重大意义。他从哲学认识论角度对此所做的分析是有说服力的。我们把没能经受住实践检验的关于未来社会的理论称做乌托邦,但是任何指向未来的社会理论都有旨在批判现实的思维创造也即想象成分,因而可能都有某种乌托邦性。这对马克思主义是十分宝贵的。追求彻底的科学性,惧怕和一概拒斥乌托邦性,将扼杀思维的创造力,人们将无法超越现实。这种思维方式与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它的共产主义理想,格格不入。

其次,我们必须承认奥伊则尔曼对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总体评价是有道理的。我们今天所说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的,但马克思恩格斯首先是革命家,从未对自己的哲学思想做过深入系统的研究与表述。现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体系是苏联作为官方哲学建立起来的,迄今为止基本上没有得到从学术的角度进行的分析批评。说它是“未完成的”,符合实际。

最后,历史唯物主义把物质生产力作为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其正确性已经得到历史事实的一再证明。但是,确如奥伊则尔曼所说,今天的现实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生态危机和资源危机的出现,表明生产力的发展是有自然限度的;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引起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大多数人离开直接生产领域进入第三产业。它们是否形成对唯物史观的冲击?值得研究。

但是,奥伊则尔曼所做工作的不足之处也随处可见。对马克思恩格斯许多论述的理解,本来就见仁见智,奥伊则尔曼的意见只是一家之言,其中有些并不恰当,误解之处也不少。例如,他说直到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还没有提出唯物主义地改造黑格尔辩证法的任务,但事实上这一任务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完成了。(18) 奥伊则尔曼最大的不足之处,是他没有把握住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中最重要、最有价值的观点,因而大大地落在时代的后面,落在其他哲学家,包括中国哲学家的后面,他的理论反思也就显得深度不够。

奥伊则尔曼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反思批评是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体系内部展开的,他认为这一体系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是还不够成熟,有待完善。这是他全部工作的出发点。然而正是这一认识,难以成立。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不是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的全部,也不是最重要、最有价值的部分。使马克思恩格斯与其他哲学家相区别的,是主要由马克思阐述的实践唯物主义。这是一种用人的劳动实践解释一切从而把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本身都理解为历史发展过程的理论,它认为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人的解放——共产主义。这一思想贯穿他们的一生。直到晚年,恩格斯还把他和马克思的哲学称做“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锁钥的新派别”(19)。苏联哲学家在建立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时,把主要由恩格斯阐述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等同于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唯物主义思想未予重视。大半个世纪以来,西方的、某些苏联、东欧的以及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都对实践唯物主义理论有了充分的认识。例如著名哲学家В·М·梅茹耶夫说:“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既不是自然的(像以往的唯物主义者认为的那样),也不是精神的(像黑格尔认为的那样),而是实践的,就是说,它既是感性的对象,同时又在被创造性地改变着。因此,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可以被称做实践唯物主义。”(20) 梅茹耶夫还认为,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以实践为基础、主要关注人的发展与解放的历史理论。过去,中国哲学家也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同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改革开放以后,大多数中国哲学家突破了这一限制,眼界大为开阔。他们没有否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价值,但通过对人道主义问题讨论、实践唯物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存论解读,现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不论在深度上还是广度上,都与以往不可同日而语。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因此开辟出一片新天地,取得许多合乎当今时代需要的新成果,面目焕然一新。奥伊则尔曼显然落后了。

这是奥伊则尔曼马克思主义哲学反思批评的主要不足。关于这一点,俄罗斯哲学家也有认识。例如А·Г·梅斯利夫钦科就批评奥伊则尔曼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论述未予重视,而在马克思那里是有关于人的哲学的许多重要提法的。(21)

他之所以未能突破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局限,原因就在其自身。有人指责说,他批判的那些哲学教条正是他自己竭力宣传过的。的确如此。奥伊泽尔曼是一面镜子,他让我们看到,不能再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划等号了,实现它与实践唯物主义的结合,是当务之急。

注释:

① Ойзерман Т.И.,Мемафцлософця,М.,2009.

② Марксцзм прошлое насмояшее,.М.,2003.С.162,166.

③ Д.В.Джохадзе, к Марксу!Вестник Российского философского общества.№,2008.

④⑤⑦⑧⑨⑩(11)(12)(15)(16) Ойзерман Т.И.,Марксцзм ц умопцзм,М.,2003,с.263,с.28,с.89,с.169,с.283,с.124,с.125,с.128,с.197,с.215.

⑥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人民出版社,1963,第363页。

(13)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第48-50页。

(14) 《当代学者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俄罗斯学者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第398页。

(17) В·А·列克托尔斯基等人在《马克思主义与乌托邦主义》讨论会上的发言,见《哲学问题》2004年第2期。

(18) 参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黑格尔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

(1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258页。

(20) В.М.Межуев,Маркс промцв марксцзма,М.,с.60.

(21) А·Г·梅斯利夫钦科在《马克思主义与乌托邦主义》讨论会上的发言,见《哲学问题》2004年第2期。

标签:;  ;  ;  ;  ;  ;  ;  ;  ;  ;  

苏联解体后奥兹尔曼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反思批判_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