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伊斯兰文学及其对西欧文艺复兴文学的影响_文学论文

阿拉伯-伊斯兰文学及其对西欧文艺复兴文学的影响_文学论文

阿拉伯-伊斯兰文学及其对西欧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伊斯兰论文,西欧论文,阿拉伯论文,文学论文,其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I1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936(2003)02-0046-06

文艺复兴是欧洲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变革,这次变革是以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形 式体现出来的一场新文化运动。当然,文艺复兴并非对古典艺术的简单模仿,也不是古 典学术的简单恢复。文艺复兴研究名家布克哈特说:“征服西方世界的不单纯是古典文 化的复兴,而是这种复兴与意大利人民的天才的结合。”[1](P166)伏尔泰也说,文艺 复兴的重大意义不在于复古,而在于创新。

西方名家在提及文艺复兴的文化内涵时往往只强调古典文化的复兴和文化的再创造, 这就使得长期以来人们在研究文艺复兴文化源流时都把主要目光放在复兴古希腊、罗马 文化上,而对外来文化特别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却提及不多。事实上,后者对意大利 文化乃至整个西欧文艺复兴时期文化的影响是不容低估的。本文试图从文学的角度探讨 阿拉伯—伊斯兰文学及其西传的方式、途径和对西欧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影响,以补阙 如。

伊斯兰教兴起之前,阿拉伯半岛上的文学就有一定的发展,其作品包括谚语、故事和 诗歌等等,有一些格言和传奇保存至现在。传奇和传说大半是关于宗谱(ansab)和各部 落间战争的故事,其中诗歌尤为丰富。诗歌发展的第一阶段是占卜者(kuhhan)所惯用的 有韵脚的散文(saj`),驼夫的歌曲(huda')是第二阶段。有一种诗歌体裁叫赖斋子(

rajaz),每行包含四个或六个音节,阿拉伯人为其下定义说:“赖斋子是诗歌的头生子 ,有韵脚的散文是父亲,歌曲是母亲。”长诗(qasidah)是唯一的和最完备的诗体,其 中七篇《悬诗》(Seven Mu'allaqat)是第一流的作品。[2](P105-108)除此之外,还有 《穆法德勒诗选》、《坚贞诗集》和《乐府诗集》等等。

7世纪,先知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首先用阿拉伯文写成的书就是《古兰经》,它 是文字带韵脚、雄辩而且美丽的散文,成了散文体的标准,直至现在,保守派的阿拉伯 作家还在努力模仿《古兰经》的风格。另外还有一系列伊斯兰教文学作品,包括古兰经 注、圣训教义学和教法等等。在伊斯兰历4世纪,收集的圣训条目越来越多,出现了许 多圣训巨卷,如《布哈里圣训实录》和《穆斯林圣训实录》,篇幅更长的是伊本·罕百 里的《穆斯纳德圣训集》,所收集的穆罕默德言行达六千万条。[3](P39-40)

在宗教旗帜下,阿拉伯人积极向外扩张,在百年间建立了一个大帝国,西起大西洋东 岸,东至中国边境,版图之大,胜过极盛时期的罗马帝国。但阿拉伯文明是在阿拉伯人 与其他民族和文化的接触中产生,并在9至11世纪达到顶峰的。[4]阿拉伯帝国在征服的 过程中,接受了被征服人民的文化,也吸收了帝国域外的优秀文化。但当时在大量东西 方文化典籍和阿拉伯帝国学者之间仍然有一道屏障,那就是语言不通,因而需要大量的翻译工作,由此产生了阿拉伯文化史上的“百年翻译运动”。这场运动从9世纪开始, 以各大城市为中心,翻译、诠释为主要内容。翻译在这里是极其重要的因素,是异类文 化之间交流、吸收的有效手段,其间蕴涵着对文化的再创造过程。

尽管阿拉比亚的穆斯林有很少的一点文学根底,“但是他们从沙漠里带来了锐敏的感 官、强烈的好奇心、难以满足的求知欲和大量的才智潜能”。[2](P357)同时,伊斯兰 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积极鼓励信徒学习文化,他曾说过:“学问好比阿拉伯人丢失骆驼 ,无论在哪里发现,都要把它牵回来。”无论这个传说是否真实,它能够流传下来的事 实本身就说明了伊斯兰教对接受文化的积极态度。哈里发阿里曾有一句格言流传于世: “谁教我一个字,我愿终身做他的奴隶。”以后各代哈里发都提倡学术翻译,鼓励穆斯 林学习阿拉伯译本。例如,西班牙的阿拉伯哈里发哈干姆二世得知伊斯法罕的阿布·法 拉吉写成了一部唱集,就派人送去了1000块纯金的第纳尔。[5](P461)为了普及知识和 提高教育,他在科尔多瓦建立了27所学校。[6](P91)在此形势下,帝国的穆斯林翻译和 研究蔚然成风。

翻译运动的发起者是7世纪后半叶的哈立德·本·耶齐德·本·穆阿维叶,“他是阿拉 伯人中最早的翻译家”。但翻译的黄金时期出现在9世纪。第七代哈里发麦蒙当政时, 在巴格达建立了一座综合性的学术机构,称为“智慧宫”,把从君士坦丁堡和塞浦路斯 搜求到的古籍运到巴格达,收藏于宫中。“智慧宫”包括图书馆、研究院和翻译馆。当 时翻译馆里有两位大翻译家,一个是侯奈因·本·易司哈格,一个是萨比特·本·古赖 。[7](P8-9)从这时起,阿拉伯帝国各地区都有了规模不等的翻译团体,出现了许多优 秀的翻译家,翻译了希腊文、波斯文、梵文、叙利亚文、希伯莱文、拉丁文等多种文字 的若干著作,还有不少印度、波斯、中国的文学著作。阿拉伯—伊斯兰文学的代表作《 一千零一夜》就是兼容并蓄的产物,它以波斯故事为蓝本,同时吸收了印度、希腊、希 伯莱、埃及等地童话寓言而逐渐形成。其中印度的故事小说颇为丰富,阿拉伯人极其欣 赏。著名的《凯利莱和迪木奈》最初也来源于印度,然后通过帕莱威语(中世纪波斯语) 译成阿拉伯语。[2](P359)阿拉伯文学受印度文学影响最深的莫如语言,特别是语言中 的谚语和格言。这些东西言简意赅,是由大众的经验和阅历形成的,适合阿拉伯人的民 族性,容易接受和流传。例如:“不使用的金钱等于陋币”,“不助人的朋友就是坏友 ”,“令人畏惧的君王是昏君”等等,就是从印度传入阿拉伯,经过融汇、充实丰富后 成为阿拉伯文苑中的琪花瑶草。[7](P7)《古兰经》中也含有许多外来语,如波斯语、 希腊语、古叙利亚语、希伯莱语等等。还有一些故事传说,比如《古兰经》中“哈尼夫 教”即“正教”的创立者易卜拉欣在《旧约圣经》中也有记载,虽然不尽相同。由此可 见,阿拉伯文学既兼容了帝国境内各民族的文学,也吸收了域外的优秀文学,可谓博采 众长。在此基础上,阿拉伯帝国“创立了比当时尚存的文明都要宏伟壮丽的文明。”[8 ](P449)

阿拉伯人通过这场翻译运动对各种外来文学兼收并蓄,使其民族文学更加丰富多彩。 更重要的是,阿拉伯穆斯林在翻译希腊、波斯、印度等非阿拉伯文学原著的同时,对所 译文献悉心研究,并按穆斯林的需要提出自己的见解,发展了自己的文学研究。因此, “阿拉伯人所建立的,不仅是一个帝国,而且是一种文化。”[2](P2)阿拉伯帝国各族 人民吸收四邻及被征服地区的文学,创造出用阿拉伯语写成的伊斯兰教特色的文学,我 们称其为阿拉伯—伊斯兰文学。

由此可见,阿拉伯—伊斯兰文学乃由三种文学源流汇合而成:一是阿拉伯人的固有文 学,二是伊斯兰教文学,三是印度、希腊、罗马等外族的文学。其中阿拉伯人的固有文 学和伊斯兰教文学是阿拉伯—伊斯兰文学的种子,而发达的外来文学为其提供了肥沃的 土壤和营养,统治阶级积极支持鼓励翻译的政策又成为它发展成熟的适宜的气候,由此 创造出了灿烂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学,并通过西班牙和西西里岛两条途径传入欧洲,给 欧洲文艺复兴以很大的助力。

正是翻译运动将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提升到文化的领导地位,震撼了沉睡的欧洲。早 期西方人只知道阿拉伯人是征服者和掳掠者,后来通过两种宗教即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 冲突与接触,西方才逐渐认识到阿拉伯人在自己的领域内获得了文化和知识的高度发展 。西班牙在被基督教再次征服前是这种新接触的中心,而其它地中海地区如西西里岛则 次之。[9](P852)

12世纪西方的翻译运动蓬勃兴起,1125年在西班牙托莱多由雷蒙德大主教首创的一所 翻译学校,集中了当时欧洲各地的学者,掀起一个翻译阿拉伯文著作的高潮。在此期间 ,大量希腊文学著作的阿拉伯译本重新被译成欧洲各种文字,对中世纪末期欧洲的文学 产生了深远影响。毫无疑问,阿拉伯对中世纪欧洲影响最大的是西班牙,通过西班牙, 欧洲其它地方才接受了阿拉伯的影响。[4](P80)西班牙是把阿拉伯语翻译为拉丁语的理 想中心,因为穆斯林的西班牙拥有辉煌的阿拉伯文化。西班牙的科尔多瓦和托莱多是阿 拉伯文化的中心,当时的科尔多瓦,学子莘莘,文化发达,学术昌明,有“世界宝石” 之称。[10](P135)欧洲各国的学者,纷纷来这里吸收文化营养,从事各种文字的翻译工 作。自10世纪开始,从阿拉伯语到拉丁语的翻译活动主要在加泰罗尼亚进行,到12世纪 上半期,巴塞罗那成了翻译家们的住所。这一时期翻译活动的中心也转移到了托莱多, 许多有学问的人从欧洲各地聚集于此。[9](P852)其中雷蒙德是这项翻译工作的组织者 和推动者,成为贵族参与翻译的象征。在他的倡导下,创办了正规的翻译学校,培养出 了一批批翻译人才,其中有法国人、德国人、意大利人及英国人,还有许多本地学者。 翻译家们来到托莱多时大多不懂阿拉伯语,于是他们借助于居住在托莱多的犹太学者将 阿拉伯语译为西班牙语,然后再译为拉丁语。其中有两个英国人,巴思的阿德拉德和切 斯特的罗伯特,他们第一次将《古兰经》译为拉丁文。雷蒙德本人也曾用拉丁文翻译过 法拉比、安萨里等人的著作。雷蒙德、根地塞尔维和杰德勒成为第一个伟大的托莱多时 期的代名词。接着的13世纪是翻译的第二个全盛时期,以托莱多另一主教希门尼斯为中 心。这一时期托莱多的马尔库斯第二次翻译了《古兰经》。这第二个团体在塞维利亚继 续进行翻译活动,智者阿尔方索为其营造了较好氛围。晚期著名的西班牙翻译家是维拉 诺瓦。[9](P854-856)这些作品被译为拉丁语后,从托莱多越过比利牛斯山进入欧洲各 国。诚如美国学者基佐在他的《欧洲文化通史》中坦言:“伊斯兰世界涌来的知识潮流 ,带来了向心灵解放的大跃进,促进了发展自由思想的伟大进步。”[11](P5)

西西里在翻译和传播阿拉伯文学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西西里活跃的翻译运动首先取 决于这个岛屿特殊的地理位置、语言环境和历史背景。它位于地中海中部,居北非和亚 平宁半岛之间,为联结北非和欧洲的海上通道,处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接点上,是阿拉伯 —伊斯兰文学传入欧洲的又一重要渠道。此外,岛上居民有说希腊语的,有说阿拉伯语 的,还有懂拉丁语的,这三种语言都在官方和民间通行。902年,阿拉伯人的艾格莱卜 王朝攻占了西西里,将其变为阿拉伯世界的一个省区,保持了对希腊文化固有的宽容和 吸收传统。1091年,诺曼人征服了这个岛屿。在诺曼人统治下的西西里岛,基督教文学 和伊斯兰教文学交汇融合。罗吉尔一世时,翻译阿拉伯文的活动就开始了。这里尤其值 得一提的是非洲人君士坦丁,他是突尼斯的穆斯林,后皈依了基督教,最后在蒙特卡西 诺作了僧侣,并在那里终了一生。[9](P852)西方有组织的翻译就是从他开始的,他是 第一个将阿拉伯语译成拉丁文的伟大的翻译家。[12](P7)继任者罗吉尔二世(1130—115 4年在位)醉心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以至于人们都称他为“半异教徒的国王”。这时 出现了更多的翻译家和著作家,这就为阿拉伯—伊斯兰文学传入欧洲提供了更加有利的 条件。[10](P125)西西里在罗吉尔二世的孙子弗雷德里克二世(1194-1250年)统治下达 到极盛。在西西里多元文化的氛围中,他在帕勒莫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其中一些老师是 阿拉伯人,他被教化成为一个热衷于智力探索的人,对各种各样的事物都怀有无限的好 奇,懂意大利语、拉丁语、德语、法语、希腊语和阿拉伯语,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他 保护学术,聘请了许多翻译家,指令他们翻译当时流行的阿拉伯文著作,还于1224年创 办了那不勒斯大学,学校图书馆收藏了大批阿拉伯文手抄本。他还下令把亚里斯多德和 伊本·路世德的著作译成拉丁文作为大学的教科书,并把这些译本的副本寄往巴黎大学 和波洛尼亚大学。著名的托马斯·阿奎那就是那不勒斯大学的毕业生。由于西西里接近 意大利南部,同属于诺曼人的统治,因而他们提供了一座桥梁,让阿拉伯-伊斯兰文学 的各种不同因素传入半岛和中欧。在10世纪中叶,阿拉伯文学的痕迹,在阿尔卑斯山以 北,已经显而易见了。[2](P735)

由此可以看出,从8世纪中叶至13世纪初这一时期,对西欧而言,西班牙和西西里不仅 是阿拉伯文学西向流动的两条渠道,也是他们了解、学习古代文明的重要途径,而说阿 拉伯语的人民则是中世纪文学火炬的主要举起者。古代文学作品的重新发现,修订增补 ,承前启后,都要归功于他们。有了他们的努力,14世纪以后的文艺复兴才有可能。

阿拉伯—伊斯兰文学绚丽多彩,它和古希腊、罗马文学一样,对欧洲文学发展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加之阿拉伯地处欧亚非三大洲要冲,因而在沟通东西文学上有着极其特殊 的作用。

阿拉伯人是爱好诗歌的民族,在伊斯兰教产生之前就长于用诗歌表情达意。到了阿拔 斯王朝这个名家辈出、诗体兴盛的时代,其诗歌更是异彩勃发。有雄浑、壮丽的颂扬诗 ,犀利、尖刻的讽刺诗,凄凉、悲壮的哀悼诗,瑰丽、柔婉的爱情诗,深沉、凝重的苦 行诗,训谕、诲导的伦理诗,闲逸、悠情的田园诗等等。爱情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 ,诗歌也不例外。主要代表有被誉为“阿拉伯的奥维德”的欧默尔·本·艾比·拉比尔 和以多产著称的柏萨尔·本·布尔德。阿拉伯的诗人热衷于描述女性的迷人——她的秀 发、杏眼、樱唇和纤手。这些抒情诗的主题逐渐形成了一个格式。后来阿拉伯人占领西 西里岛,西西里的多元文化又增加了一层伊斯兰文化的色彩。岛上有上千诗人,西西里 的浪漫情调为其提供了丰富的题材。而后诺曼人征服了西西里岛,仍保留着阿拉伯的风 味。[13](P233)在弗雷德里克二世时期的阿普利亚朝廷里,由于他提倡写诗,因而他和 他的大臣们都用意大利文写诗。他旅居意大利之时,将大部分西西里岛的诗歌译成托斯 坎那文,对意大利诗歌从内容到形式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意大利,一群博学的歌者 创立了一种新学派,被但丁称为他的文学之父的波洛尼亚的圭多有一首歌叫《属于温柔 的心》,因而这个新学派后来被叫做“温柔的新体诗派”。[13](P828-829)但丁承袭了 圭多的风格,他的《新生》共有31首抒情诗,以十四行诗为主(25首),这是一部但丁对 青年时代所爱女子贝雅特里齐的抽象的、理想化的爱情史。彼特拉克的《歌集》更是爱 情诗的杰作。彼特拉克用生动的语言歌颂了劳拉美丽的头发、闪亮的眼睛、动人的身姿 ,充分流露出对她的爱慕之情。但丁和彼特拉克都大胆歌颂爱情,一反中世纪的禁欲主 义,极力称赞女性的外表美。这些诗歌中的恋爱主题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诗歌中比 比皆是,无疑受到了阿拉伯爱情诗的影响,与中世纪基督教会宣扬神秘主义、遁世主义 和禁欲主义为主旋律的宗教文学完全不同。

其它国家如法国因受到阿拉伯和意大利诗歌的双重影响,也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在 法国南部发展了一个抒情诗的学派,即普罗旺斯抒情诗派,在文艺复兴之初对充满人文 气息的抒情诗和新文化的传播起到了不可小视的作用。

被誉为“阿拉伯的但丁”的艾布·阿拉·麦阿里(973—1058)是阿拔斯王朝时期杰出的 散文作家,《宽恕书》是其主要的散文作品。这是麦阿里写给伊本·格利哈的信,作为 对他来信的回答。《宽恕书》与但丁的《神曲》类似,都是以天堂、地狱为背景。全书 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讲伊本·格利哈游历天堂后,又到地狱去看那里人们的情况。 在这次游历中,他在天堂时曾看到一些他预料在地狱看到的人,而在地狱却看到一些本 应在天堂看到的人。于是他询问关于他们被宽恕和得不到宽恕的原因,因此本书取名叫 《宽恕书》。第二部分是作者对伊本·格利哈信的回答。但丁的《神曲》分为三部:《 地狱》、《炼狱》和《天堂》,其结构与《宽恕书》十分相似。这种相似绝非偶然,阿 拉伯史学家乃至西方文史学家都认为,但丁的《神曲》受了麦阿里文学风格的深刻影响 。[14](P210)另外,阿拉伯哲学家伊本·阿拉比的著作中关于先知夜间旅行和登霄的说 法形成了但丁游历地狱、炼狱和天堂的全部模式,成为但丁《神曲》的先驱。[12](P51 )13世纪开始在西欧兴起的寓言、轶事训诫故事等与来源于印度、波斯早期的阿拉伯作 品非常相似。前文提及的《凯利莱和迪木奈》在阿尼奥洛·菲伦佐拉1548年出版的一本 基于1493年西班牙译本经过缩写的意大利改编作品,叫做Discorsi degli ragionanti traloro中,场景被置于意大利而非印度,最初的两只胡狼变成了两只羊。它的波斯译 本被译成法语后,成为拉封丹《故事集》的资料之一,并都借动物之口表达作者的思想 观念,这是作者自己所承认的。[2](P666)阿拉伯语的“麦嘎麻”是一种有韵脚的散文 ,利用一个豪爽英雄的各种冒险故事来进行道德说教,它对现实主义的或以恶汉为题材 的西班牙和意大利的故事和流浪汉的冒险故事有深刻的影响。[14](P218)

至于西欧小说故事受东方影响的例子就更是不胜枚举。被高尔基誉为民间口头创作中 “最壮丽的一座丰碑”的《一千零一夜》,不仅为阿拉伯民间故事的创立树立了典范, 而且还对西方各国文学产生了较大影响。这种以讲故事的方式推进情节的发展,将一个 个小故事串联起来的文学形式对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作品也有深刻影响。最典型的就是 薄伽丘的代表作《十日谈》,薄伽丘以《一千零一夜》的文学创作形式把100个内容本 互不相关的短篇小说有机地连接为一个整体。还有阿尼奥洛·菲伦佐拉的短篇小说集《 谈爱情》,几乎完全效法《十日谈》,以三对男女聚集在佛罗伦萨附近的别墅里,每人 每天讲一个爱情故事集合而成。与此类同,英国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在形式上也 深受《一千零一夜》的影响。此外,在内容上相似的也数不胜数。《坎特伯雷故事集》 中的《情郎的故事》完全取材于《一千零一夜》中的一个故事。莎士比亚的《终成眷属 》,法国莱辛的诗剧《智者纳旦》都在取材上受过《一千零一夜》的影响。[14](P218) 塞万提斯曾参加过反土耳其的战争,并被俘到阿尔及利亚,这为他创作《堂·吉诃德》 提供了条件和素材。因而,他诙谐地说过,《堂·吉诃德》是以阿拉伯语的著作为蓝本 的。

总之,正是阿拉伯文学形式“帮助西方的想象力摆脱陈陈相因、狭隘的清规戒律”[2] (P667),拓宽了他们的视野,并为其提供了丰富的文学素材。因而,阿拉伯文学对欧洲 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故事都产生了从形式到内容的深刻 而持久的影响。

综上所述,有效吸收了东方诸民族文学成就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 重要地位,这不仅因为它的高度繁荣,更重要的是,它在继承古典文学的同时,不断发 展完善自身,并将它的文学成就通过西班牙、西西里两大主要渠道传到了西方,成为西 方人学习古希腊、罗马等东方古典文学的重要媒介,不仅深刻影响了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的发展,而且在艺术、哲学和科学等许多领域都产生了程度不同的影响。为此,西方学 者大为感慨:“拯救了大量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和其他希腊思想家的著作以及后来将这 些著作传往西方的是阿拉伯人。”[15](P104)

收稿日期:2003-01-18

标签:;  ;  ;  ;  ;  ;  ;  ;  ;  ;  ;  ;  ;  

阿拉伯-伊斯兰文学及其对西欧文艺复兴文学的影响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