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绿色GDP的统计方法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方法论文,GDP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绿色GDP的内涵
国民经济核算中反映经济总量的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GDP),然而,现行GDP核算未能全面反映经济活动所付出的代价,其中包括自然资源耗减和环境污染这两个方面,而这些对于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是至关重要的。对于现行GDP指标缺陷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GDP对于在交易过程中是增加社会财富还是减少社会财富,它并不能加以辨识,结果将好的、坏的产出一视同仁地算在GDP之中。因此,应当从GDP中剔除减少社会财富阶“虚数”部分;(2)从自然资源角度看,没有考虑资源的质量下降和资源的枯竭,其结果是高估了当期经济生产活动新创造的价值;(3)从环境角度看,将产生环境污染的经济活动的收益计入GDP中,即GDP核算没有扣减环境污染的代价和环境保护的投资支出,从而增大了GDP;(4)从经济角度看,GDP只统计了可价格化的劳务,而没有统计如家务劳动等非市场经济行为。上述表明,现行GDP只反映了经济活动为社会创造财富的“正面效应”,没有客观反映在过程中所造成的“负面效应”。因此,需要修正GDP核算方法,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包括自然资源耗减和环境污染核算的绿色GDP核算体系,有利于对政府、地方和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合理引导,从而完善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统计上的支撑和依据。
针对上述提出的问题,需要对绿色GDP的内涵及外延进行界定。但对绿色GDP的定义是有一定难度的,实际上,准确计量自然资源使用的边际成本和环境实物的“影子价格”来估价其货币价值是困难的。但修改传统SNA和构建新的核算体系是非常必要的,可以为决策者使用它们制定可持续发展政策与规划。
(一)国外对绿色GDP核算的研究
如何构建以“绿色GDP”为核心的核算体系,联合国、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一直在进行着理论探索。197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提出了“生态需求指标”(ERI),利用该指标定量测算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压力之间的关系;1972年托宾(James Tobin)和诺德豪斯(William Nordhaus)提出净经济福利指标(Net Economic Welfare);哈特维克(Hartwick)提出绿色GDP是在国民生产总值(GNP)扣除自然资源“消费”之后的指标,从总投资中扣除不可再生、可再生资源的折旧所形成的净投资。1973年日本政府提出净国民福利指标(Net National Welfare),国家制定出每一项污染的允许标准,超过污染标准的,将其改善经费从GDP中扣除。1989年卢佩托等(Rober Repetoo)提出净国内生产指标(Net Domestic Product),考虑了自然资源的耗损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1990年世界银行环境经济学家赫尔曼·戴利(Herman Daly)和约翰·科布(John B.Cobb)提出“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数”(Index of Sustainable Economic Welfare,ISEW)和“真实发展指标”,考虑了社会因素所造成的成本损失,如财富分配不公、失业率、犯罪率对社会带来的危害等。1973~1982年,联合国开始研究环境统计的方法,并编写了《环境统计资料编制纲要》。1993年,联合国统计署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欧洲统计局合作出版了“综合环境与经济核算体系(SEEA)”,将其作为SNA的卫星账户,以便更好地衡量经济与环境的关系。在进行了修订的基础上,推出2003年版SEEA,对有争议的一些问题提出几种并列方案供世界各国自由选择,并进一步完善了统计框架和指标体系,改进了对各种自然资产的核算方法。此外,法国、英国、巴西等国家都在绿色GDP核算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研究工作,也日益重视资源与环境问题,在调整SNA的基础上,尝试提出了绿色GDP核算方法。但目前尚未形成国际社会公认并采纳的绿色GDP核算制度。一些机构和学者测算的绿色GDP核算结果,也只是作为参考。
(二)国内环境资源核算的开展情况
目前,国内从事绿色GDP核算研究的有国家环保总局、国家林业局等机构。主要是将自然资源和环境核算纳入国民资产负债(国民财富)以及资源环境因素纳入“生产账户”(GDP)核算的方式和途径。同时,国家统计局和部分省市统计局也在绿色GDP核算的实践方面进行了探索。
2001年国家环保总局依据世界银行“扩展的财富”(即把财富扩展为自然资本、生产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思想和计算方法,对我国国民储蓄率进了计算。2002年水利部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对水污染经济损失、水生态服务功能及地下水的价值计量进行了研究,生态破坏的经济损失相当于GDP的5%~13%,外推到全国的损失平均相当于GDP的8.74%。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的研究指出,中国每年因沙化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40亿元。中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是巨大的,在经济和环境决策中不容忽视。
(三)绿色GDP与GDP的关系
绿色GDP和GDP均是衡量经济总体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为判断宏观经济增长及其走势提供了衡量尺度,为分析经济生产的产出结构、投入结构、生产要素的分配结构、经济产品的最终使用结构提供了详细的数据体系。但GDP只从市场经济角度计量了经济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而绿色GDP则从人类社会生产活动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不仅考虑了经济成本投入要素,也考虑了自然资源要素和环境成本投入;考虑了自然要素的分配与“非生产资本”等自然资本的积累,计量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二、绿色GDP核算中的问题
(一)绿色GDP核算存在技术方面问题
计算绿色GDP的方法是用资源消耗与环境降级对现行GDP进行扣减,目前在统计方法上还无法实现,实行绿色GDP核算存在许多重大技术难题,这也是绿色GDP核算从理论走向实践面临的最大挑战:一是自然资产的产权界定及市场定价较为困难;二是环境成本的计量较难处理;三是国际上还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四是认识方面的问题,对绿色GDP核算的必要性认识不足,对绿色GDP核算的复杂性认识不够,对绿色GDP核算的具体标准和边界尚不清楚。
(二)经济与资源环境核算研究的综合性差
我国开展自然资源核算、环境统计核算及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研究成果较分散,基本分类标准与统计核算口径不一,统计数据基础尚不具备。借鉴的理论与方法不同,核算数据差异较大,数据之间缺乏有机联系,缺少基本资源产品价格资料和环境保护与治理成本资料等,使其分析应用的使用价值受到影响。由于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影响,使得各类数据分别掌握在各自主管部门之手,现有数据、资料共享困难,缺乏权威部门的协调与规划。计算绿色GDP必须把经济统计数据与环境数据进行汇总。
(三)缺乏绿色核算制度
除了绿色GDP核算技术与方法的复杂性之外,与绿色GDP核算的相关法规制度缺乏,如资源环境法规不完善;统计法规不完善;评价标准不完善。
三、资源、环境和生态的基本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一)资源、环境和生态的基本含义
要正确理解经济与自然的各种相关关系特征,对自然要素根据其功能分解为“资源、环境、生态”就显得非常必要。
1.资源—自然资源。“资源”泛指“自然资源”,指在我国主权领土和可控大陆架范围内所有自然形成的,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可以被开发利用以提高人们生活福利水平和生存能力的实物资源总称。我国自然资源分为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生物(主要是森林)资源、水资源(仅指淡水)和海洋资源五大类。
2.环境。“环境”泛指一般意义上的自然环境,是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有关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环境构成了人类以外的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有关的周围客观要素的总和。人类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对立统一关系。环境问题包括环境污染与干扰问题、环境破坏问题。环境资源主要包括生物(动植物)、土地、生态系统、水域、地下和空气等资产。
3.生态—生态系统。“生态”泛指“生态系统”,指一定空间范围内,生物群落与其所处的环境所形成的相互作用的统一体。生态系统包括地球表面上的陆生生态系统、水生生态系统和地球表面以上的大气系统。
4.资源、环境、生态之间是相对独立与绝对统一的关系。在自然层面上,资源、环境、生态是含义相近的统一概念。由于环境与生态在性质上更具有相似性,将环境与生态统称为环境。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区分在很大程度上是功能性的,而不是对特定的自然物质实体的区分。在核算层面上,资源、环境、生态又是相对独立的。外部自然存在对人类和其他生物提供了资源功能、受纳功能、服务功能,资源强调的是投入经济过程的物质,环境则是指人类及经济过程的外在条件,而生态系统强调对生命体生存繁衍的关系协调性。
(二)资源耗减成本与环境降级成本的含义及结构
资源耗减成本指在核算期内由一国所有常住机构单位的社会经济活动影响的自然资源“实体性”物量耗减,也是经济过程利用消耗自然资源所形成的成本,是自然资源存量由于经济利用而减少的价值,侧重于自然资产的数量利用方面。由于资源性质的不同,资源耗减成本在结构上又分为中间消耗性资源耗减成本和折旧性资源耗减成本,每种成本又分为实际耗减成本和虚拟耗减成本。
环境降级成本指由社会经济活动影响的自然环境“功能性、生态效能性”服务质量下降的价值,也就是自然环境由于向经济过程提供服务而使其功能下降的价值,侧重于自然资产的质量方面,包括环境保护成本和生态建设成本。环境保护成本指由社会经济活动残余物(主要是污染物)影响的自然环境“功能性”服务质量下降的价值;生态建设成本指由社会经济活动影响的自然环境“生态效能性”服务质量下降的价值,包括生态建设实际支出成本和虚拟支出成本。
四、建立中国绿色GDP核算体系理论框架
(一)构建中国绿色GDP核算的原则
中国绿色GDP核算体系的建立要在不同层面、不同区域,特别需要提出中国绿色GDP核算体系的理论框架,以为各种局部核算提供方法依据,同时也保证各方面核算符合整体绿色GDP核算的目标。
理论框架应该体现下述原则。第一,要广泛参照国际经验,保持与国际核算模式的对接;同时要适应中国现实,依托已经取得的实际经验,体现中国经济和资源环境特征,保持与中国现有统计和核算基础的衔接;第二,构建绿色GDP核算体系的模式框架,为进一步的具体核算研究提供总体平台;第三,开放性,不断吸收新的内容、方法,提出的框架具有阶段性。
(二)绿色GDP核算体系的基础和方法论依据
绿色GDP核算体系的框架基础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首先,在国内生产总值核算、资金流量核算、投入产出核算、国际收支核算方面已经形成了比较规范的核算方法。其次,在联合国统计机构主持下发布的《综合环境经济核算—2003》草稿则系统总结了环境经济核算实践,提出了核算中所应用的分类和更加具体的核算原理。建立中国绿色GDP核算体系,必须依赖于这些国际性文献作为方法论基础,包括核算的基本范围、基本框架、基本概念、基本核算关系。
(三)中国绿色GDP核算体系的基本框架
1.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的要素。首先,从自然资源存量核算和流量核算两个方面考虑;其次,从资源、环境容量、生态服务不同功能上对环境进行分解;第三,区分为实物量核算和价值量核算;第四,考虑现实发生的环境保护活动。
经济与资源、环境“流量”核算的主要内容:常住企业部门的生产核算、与非常住部门有关的进出口核算、常住住户及政府部门的最终消费核算。生产核算分列了资源产业、环保产业和一般经济活动产业产出、中间消耗和中间消耗性资源耗减成本,即绿色国内生产总值(GeGDP);同时考虑所有产业部门的固定资本折旧、折旧性资源耗减成本与环境降级成本,即称经过资源环境核算调整的国内生产净值(Environmetally and Natural Resource adjusted net Domestic Product,缩写为EDP)。
资产与资源存量及环境状况核算框架展示了生产资产、非生产资产、非资产性自然资源的存量规模、结构与期间的数量变化以及生态环境的质量状况等基本核算内容。生产资产核算加非生产资产核算构成我国资产负债表中非金融资产核算,生产资产中培育资产核算加非生产资产核算构成我国自然资源中属于经济资产部分的资源资产核算,资源资产核算加非资产性自然资源与环境核算构成我国完整的资源环境核算。该核算框架反映了人造资产、自然资源的存量规模及结构特征,反映了环境因素的质量状况及变化。框架中的各类核算对象(生产资产、非生产资产、非资产性自然资源与环境),除了反映其核算期期初期末存量外,主要突出了用于资源、环保产业的资本形成总额、固定资本折旧、资源耗减与环境降级等资产与资源环境的物量(包括质量)变化。
绿色GDP核算体系的基本框架就是基于国民经济核算对上述不同要素进行组合的结果。主要内容由以下几组核算表表示。
表1 资源—环境—经济混合核算表(货币单位,实物单位)
附图
(二)以绿色GDP为中心的纵量核算表
进行国民经济核算,会形成一组以国内生产总值为中心的综合性指标,从GDP到绿色GDP,是把经济活动对资源环境的利用消耗价值(即经济活动的资源环境成本)予以扣除。以资源耗减成本进行扣减,即从GDP中扣除资源耗减价值,得到“经资源耗减调整的国内产出”;以环境退化成本进行扣减,即从GDP中扣除环境退化成本,得到“经环境退化调整的国内产出”;以环境防护成本进行扣减,即从GDP中扣除环境保护支出,得到“经环境防护调整的国内产出”。环境防护成本代表为维护环境而实际发生的成本,环境退化成本体现在环境保护之外的虚拟成本。和GDP一样,“经资源环境调整的国内产出”也有三种表示:生产法是从总产出中依次扣除中间消耗、固定资本消耗和资源环境成本;收入法是劳动报酬、生产税净额,而资源环境成本应该从营业盈余中扣减;支出法是从资本形成抵减资源环境成本,即要考虑资源环境补偿对投资积累的影响。综合起来形成所谓“绿色GDP”核算表。
表2 绿色GDP总量核算表
生产使用
生产法 支出法
总产出 最终消费
中间投入(-) 居民消费
国内生产总值政府公共消费
固定资本消耗(-) 经资源环境因素调整的
国内生产净值资本形成
资源环境成本(-) 资本形成总额
经资源环境因素调整的国内产出固定资本形成
收入法 存货
劳动报酬固定资本消耗(-)
生产税净额 资源环境成本(-)
经资源环境因素调整的营业盈余净出口
营业盈余出口
资源环境成本(-) 进口(-)
五 绿色GDP核算的统计和计算方法
(一)绿色GDP与GDP的逻辑关系
1.绿色GDP统计公式的基本结构。计算绿色GDP的关键是估算自然资源的损耗和环境污染的损失。根据资源耗减成本中的不同资源构成要素和环境降级成本中的不同环境构成要素,在实际核算时,由不同内容、不同层次的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降级成本,就形成了反映不同内容、不同层次的绿色GDP结构。
(1)不同内容的绿色GDP结构:
绿色GDP=绿色GDP资源+绿色GDP环境
绿色GDP资源=绿色GDP土地+绿色GDP森林+绿色GDP矿产资源+绿色GDP水资源水+绿色GDP海洋资源
绿色GDP环境=绿色GDP环境保护+绿色GDP生态建设
(2)不同层次的绿色GDP结构:一般来讲,绿色GDP分为总值与净值。
绿色国内生产总值GeGDP用公式表示:
国内净产值(NDP)=国内生产总值(GDP)-固定资产折旧
绿色国内生产总值(GeGDP)=国内净产值(NDP)-自然资源损耗-环境损耗(环境污染损失)
绿色国内生产净值EDP用公式表示:
EDPI=GeGDPI-资源实际耗减成本-环境实际降级成本=GDP-固定资产折旧-资源实际耗减成本-环境实际降级成本
EDP2=NDP-资源环境实际成本-资源环境虚拟成本
2.绿色GDP核算与GDP核算的比较。GDP的计量单位是市场估价基础上的统一货币价值单位,可比性强。绿色GDP的计量单位虽然在原则上也是统一的货币价值单位,但在具体操作上更具有灵活性。一是在估价方法上,不仅有市场估价法、类似市场估价法,还有其他非市场估价法。二是在价值认同上,资源环境的生态成本(或生态价值)一般是非市场估价,主观性更强,与市场估价不具有可比性;同样资源环境的虚拟成本是指资源环境的净损失,与GDP的可比性差,计算绿色GDP时,不能简单地从GDP中加以扣除。三是绿色GDP在计量单位上,可以使用混合单位,即经济计量采用货币单位,资源环境成本的计量可使用实物量单位,这是资源环境要素不仅具有经济功能,同时更具有非经济功能特性决定的。
(二)国民财富核算与绿色GDP核算的关系
1.国民财富核算的基本含义与结构。国民财富核算是指对反映国家或地区在特定时点所拥有的人造资产、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人力资本的存量状况及结构特征数量关系的宏观描述。国民财富核算不同于国民经济核算及一般社会经济统计,它既可以价值量化,也可以实物量化,还可以混合量化;既可以市场估价,也可以非市场估价。可以表示为:
国民财富=人造资产+自然资源与相关生态环境+人力资本
2.国民财富的真实储蓄率(GS)。真实储蓄是一国在自然资源损耗和环境污染损失之后的储蓄。真实储蓄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指标,计算公式:
净储蓄=总储蓄-固定资产折旧
真实储蓄=净储蓄-自然资产损耗-环境损失上限(环境损失下限)
由此可见,要计算绿色GDP和真实储蓄,关键是要核算自然资源损耗和环境损失。关于绿色国内生产总值和真实储蓄的关系如下式所示:
绿色国内生产总值(EDP)=国内净产值(NDP)-自然资源损耗-环境污染损失
真实储蓄=净储蓄-自然资源的损耗-环境污染的损失
真实储蓄率=真实储蓄/GDP
六、基于卫星账户的中国资源环境核算
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通常在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上加一个资源环境核算附属表,即资源环境卫星账户;也就是说在环境资源核算卫星账户基础上,综合考虑资源环境本期增加、本期减少和本期调整,建立资源环境实物量核算以及资源环境价值量核算。
1.土地资源的价值量核算。土地价值的增加是指国家、企业、个人开展以改善土地资源为宗旨的绿色管理、绿色生产运动而带来的绿色收入,它是因土地资源的数量增加和质量提高带来的,是国民财富的净增加值。土地价值的减少是因生产和生活的消耗及大自然自身的侵蚀,导致土地资源总量的耗减,以及原有的社会财富积累的净减少和未来生产潜力的降低。
2.森林资源价值核算。林地价值核算,林地实物量统计可以以面积度量,林地核算要反映核算初期的林地实物量、核算期间的变化以及核算结束的存量。林地流量指核算期内各类林地面积的增加、减少和净变化量;林木资源实物量统计从面积和蓄积两方面度量,由于林木面积的统计与林地核算一起进行,所以林木资源核算中主要核算林木蓄积量,林木蓄积量的核算包括林木的流量核算和存量核算。林木流量指核算期内各类林木蓄积量的增加、减少和净变化量;而林木存量指某一核算时点(如期初或期末)核算单位拥有的各类林木蓄积量。
3.矿产资源实物量的资源耗减成本分析。矿产资源的核算主要包括石油、天然气、煤炭等矿物,对于实物量核算,以矿产品为边界,核算经济与环境之间的自然资源的耗减成本。主要包括:第一,矿产资源的耗竭成本,即作为自然资源的矿产资源储量转化为矿产品过程中耗竭的储量;第二,生态环境的消耗成本,即作为自然资源的矿产资源储量转化为矿产品过程中消耗的其他自然资源(如水、能源等)和用于环境恢复的投入成本;第三,矿产资源的发现成本,即作为矿产资源存量增加需要的投入;第四,提高矿产资源利用水平的科技投入,包括对尾矿、二次资源和替代资源利用以及科技开发投入。
4.水资源核算的卫星账户。水资源定义为地表水和地下水,强调了水资源的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在我国水资源核算系统中,不仅有水资源实物量核算、价值量核算。同时还包括水资源水质核算。水资源账户系统的建立,就是在传统的国民经济账户表中加入反映水资源和环境的成本信息。
5.环境资源实物量核算。环境资源实物量核算,采用二氧化硫、烟尘、废水、化学需氧量、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6个污染排放量指标及自然保护区面积、森林和草地面积、动植物繁殖培养场3个生态环境指标,其中期初存量指上一年(或年末)经过处理和没有处理直接排入环境的污染物量或生态环境指标数量。当核算量为污染物时,存量为工业、居民生活、农业和能源等排放的污染物总和。
环境保护费用主要包括投资费用和运行费用两部分。投资建设费用指本期实际发生的治理污染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投资金额。运行费用指维持污染治理设施运行和日常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的支出费用。可以用本期实际发生的环境保护投资代替环境保护费用。
七、开展中国绿色GDP核算的建议
1.建立统一的工作平台。由于绿色GDP核算体系的构建,处于经济学、社会学、资源学、环境学、生态学等众多学科研究的范围,同时,绿色GDP核算也是一项涉及多部门的工作,所以,需要进行跨学科研究,各部门之间以及国际国内之间需要协调配合。在统一协调部署下,共同制定工作方案及目标。
2.构建科学完整的环境资源统计指标体系。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应设计一套科学的环境与资源统计指标体系,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反映自然资源的统计指标。自然资源包括土地资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矿产等地下资源,森林、海洋、野生动物等生物资源。第二,反映环境污染的统计指标,包括环境监测、环境污染防治及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三部分。第三,反映生态环境的统计指标。生态环境是与自然资源相对应的,可分为土地生态环境、森林生态环境及水生态环境等。
3.选择目标模式,确定研究的重点与范围。建议绿色GDP目标模式选择联合国推荐的综合环境与经济核算体系(SEEA),将资源环境作为SNA的卫星账户,分步实施,在完善实物量核算的基础上,开展环境价值量核算,最终建立实物量和价值量两套核算体系。
根据绿色GDP核算的目标模式,提出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实物量、价值量核算方案。开展全国环境污染损失核算调查和自然资源耗减损失调查,完成环境污染损失的核算和自然资源损失核算。
4.加快开展绿色GDP核算试点工作。绿色GDP作为一项新的核算制度,存在着统计数据收集分析的困难。可以通过开展绿色GDP核算试点工作,率先在一些地区试行绿色GDP核算,从而总结经验,修改和完善绿色GDP核算理论框架,为全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构建积累人才、资料、经验。
标签:绿色gdp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经济研究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 资本存量论文; 国内生产总值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环境污染论文; 国民经济论文; 国内经济论文; 存量土地论文; 林木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