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梦晴
(重庆市沙坪坝区西南医院急救部 重庆 沙坪坝 400038)
【摘要】 目的:探讨护士主导的唤醒机制应用在TICU患者中的效果。方法:将某院创伤重症监护室80例患者选做对象,将其分成两组,一组40例。护士主导组由护士实施唤醒,常规组采取常规唤醒方式。对比两组患者药物使用量、停药后苏醒时长、机械通气时长、住院时长和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护士主导组患者在药物使用量、停药后苏醒时长、机械通气时长、住院时长和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上低于常规组,护士主导组不良事件发生次数较少(P<0.05)。结论:护士主导的唤醒机制应用在ICU患者的效果较好,能降低患者用药和住院时长,减少不良事件。
【关键词】唤醒机制;重症病房;机械通气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9-0253-02
重症病房患者处在很强的应激状态,护理人员需要对其进行镇静剂注射,为了解决镇静剂使用带来的并发症,保证重症监护室患者治疗的有效性,医院开始在患者的镇静过程中加入每日唤醒,过去每日唤醒由医生主导,护理人员仅作为执行者。该次研究将某院重症病房80例患者选做对象,分成两组对两种不同唤醒机制的应用效果进行对比,具体报道如下。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某院2014年3月~2015年4月份创伤重症监护室的80例患者选做对象,分成两组,每组例数40例。80例患者中男41名,女39名,年龄在20岁到57岁之间,平均年龄(43.56±9.45)岁;纳入标准:患者年龄大于18岁;患者入住ICU的时间大于48小时;机械通气时间大于48小时;使用镇静剂时间大于48小时。两组资料对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可以进行对比。
1.2 研究方法
两组镇静药物选取咪达唑仑静脉负荷量,静脉注射的时间在30S到60S之间,随后使用微量泵静脉注射,含量为0.03~0.10mg/(kg·h)。护士主导组护理人员在次日早晨的五点钟对达到镇静的患者停药,并15分钟或者20分钟一次评估患者的唤醒程度。常规组患者采取常规的唤醒机制,管床医生评析患者病情之后做出药物的停用和继续注射决定,将唤醒工作交给临床护理人员,护理人员需将患者的评估结果上报管床医生。
1.3 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将Ramsay作为观察指标,当评分为1分时,说明患者处在焦虑不安的状况中;当患者评分为2分时,说明其定向力较好,能够平静合作;当患者评分为3分时,患者对指挥操作有能动性;当患者评分为4分,说明其已经入睡,大声呼喊可将其唤醒;评分为5分时,患者入睡,患且对外界呼喊反应迟钝;当患者评分为6分时,说明其不会受到外界刺激的干扰,处在深度入睡和麻醉的状态。
有关人员针对患者的药物使用量、停药后苏醒时长、机械通气时长、住院时长和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详细记录。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中所有涉及到的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计量数据使用(x-±s)表示,计数数据用(%)表示,将差异有显著性表示成P<0.05。
2.结果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护士主导组患者的药物使用量、停药后苏醒时长、机械通气时长、住院时长对比于常规组偏低,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药物使用量、停药后苏醒时长、机械通气时长、住院时长分析(x-±s)
*
分析两组患者在不同唤醒机制的作用下,情绪异常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研究结果显示,护士主导组患者情绪不稳定占比65.20%,常规组为72.30%;护士主导组心律不稳定占比21.10%,常规组为28.64%;护士主导组血压不稳定占比45.11%,常规组为55.16%;护士主导组人际对抗占比34.18%,常规组为42.04%。可见护士主导组不良事件发生次数显著少于常规组(P=0.030,t=4.001)。
3.讨论
当前临床经常使用镇静剂对ICU患者进行注射,由此对患者起到治疗效果。但由于大良镇静药物的使用,会给患者带来诸多身体不适情况,除了不良反应的发生还会造成患者过度镇静,从而导致患者昏迷、呼吸困难等并发症的产生。过去临床常采取管床医师检查患者情况后交由护士处理的唤醒机制,但由于重症监护室患者病情的特殊性,护士作为时刻监察患者病情变化的人,可见护士的临床处理对患者的病情改善有重要意义。当前医学界开始重视护士在ICU患者唤醒工作的重要性,部分医院开始实施护士主导唤醒,效果得到患者认可。
经过本次研究调查,护士主导组患者的药物使用量、停药后苏醒时长、机械通气时长、住院时长比常规组偏低,对比差异显著(P<0.05);护士主导组不良事件发生次数显著少于常规组(P=0.030,t=4.001)。
综上可知,护士主导的重症患者唤醒方式具有优越性,本文研究正是对其应用效果的验证,其有效性和应用性值得临床采纳。研究中由护士主导的唤醒机制能有效减少患者药物使用量和住院时间等,同时在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上有优越性,医院应当将其作为有效措施进行实际应用,提升医院医疗质量和治疗水平。
【参考文献】
[1]冯洁惠,高春华,徐建宁.集束干预策略应用于机械通气镇痛镇静患者的效果评价[J].中华护理杂志,2012,07:599-602.
[2]冯洁惠,徐建宁,高春华,方琴,邱红.机械通气患者57例应用集束化镇痛镇静措施的护理[J].护理与康复,2013,03:225-227.
[3]郑盼盼,章敏,田小玲,金王燕,陈师之.每日唤醒在机械通气镇静患者中的临床应用[J]. 解放军护理杂志,2014,20:13-16.
论文作者:董梦晴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7月第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26
标签:患者论文; 护士论文; 时长论文; 主导论文; 常规论文; 两组论文; 机械论文; 《医药前沿》2016年7月第1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