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长寿区桃源小学校 401220
摘 要:课堂教学需要抓住数学知识的本质,用生活化、问题化、活动化、思维化、主体化的设计理念来丰富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形成技能,感悟数学思想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有效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关键能力和思维品质。
关键词:学习方式 设计理念 核心素养
一、丰富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意义
数学教师最权威的指导性资料《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明确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习方式的合理选择、运用在当前课改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中,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中通过主动观察、实验、质疑、反思、探索、交流等活动,主动建构数学的“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满足学生多方面发展的需求,有效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二、丰富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设计理念
1.生活化设计理念。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因此,我们应秉持“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的理念。结合教学内容,教师要善于用数学的眼光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捕捉鲜活的素材,把数学知识还原并加入到学生的真实生活世界中,激发学生根据现实情境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交流、探究、理解数学知识后,主动地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逐步养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的意识、用数学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的习惯、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的能力。
例如,我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这一内容时,首先提供植树的问题情境,“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有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然后提出要求:
(1)用两种方法解答,并在小组内交流你的解题思路。
(2)借助前面运算定律学习的经验,对比这两种解法,并用字母式表达两种解法的关系。
第二课时学习时,我又创编了三个贴近学生实际的问题,学生借助已有经验,通过类比,研究出乘法分配律的其它几种变式情况。①水果店运来9箱苹果和7箱橘子,每箱都是15千克,橘子比苹果一共少运来多少千克?②四年级一班有学生55人,原来班上共有图书385册,本期新进图书165册,现在平均每人拥有多少册图书?③四年级二班有学生50人,共有图书450册,三班也有学生50人,共有图书350册,二班比三班平均每人多拥有多少册图书?
这样,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经历乘法分配律的探索发现与归纳概括过程,促进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建立数学模型,提升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符号意识和运算能力。
2.问题化设计理念。
数学博导史宁中说:“把握数学内容的本质,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提出合理的问题,启发独立思考、与他人交流,让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感悟数学内容的本质,积累数学思维的经验,形成和发展数学核心素养。”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将需要教学的内容改编成一个个能让学生主动思考的问题,将学生带入积极的思考状态,则将促使学生自觉地带着问题,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积极、主动地独立观察、实验、推理、反思,与他人互动、分享思想方法,批判性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不断调整自己的看法,最终形成结论。通过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才能将所学内容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系统之中。
问题化设计理念不仅要问得精、提得巧,而且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和与他人合作交流,有利于促进学生有序思考,发现数学知识的本质,促进学生三维目标的达成。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小数加减法》之前,学生能熟练进行整数加减计算,明白只有相同计数单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的道理,会计算一位小数加减法,学习了小数的性质。因此,我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先通过知识回顾,在新授环节提出这样几个问题:
(1)除了一位小数加减法,小数加减法还有哪些新情况?举例写一写你想到的新情况。(为了便于研究,写出的小数位数不超过三位。)
(2)每种新情况新在哪里?你会竖式计算吗?试一试。
(3)你这样计算的理由是什么?讲一讲。
(4)当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的小数位数少时,你用了什么技巧?你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
3.活动化设计理念。
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因此,我们应将静态的教学内容设计成动态的学习活动过程;将”填鸭式”教学设计成互动性的发现式探究活动;将陈述式、纸笔式的学习方式创造性地设计成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研究的活动方式。使其数学课堂教学内容活动化,以活动促发展,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合作、主动探究、主动思考、主动发现、主动创造,通过活动学生能说、会说,增强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的再创造与再发现,从而让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得到提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活动化设计之前,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方法和经验储备,紧紧围绕课堂目标设计成有针对性、探索性、趣味性、挑战性、开放性和有思考价值的活动,让学生在操作、比较、猜测、验证、交流、矫正中”做数学”。
如教学《圆的认识》,可以设计以下几个活动:
(1)触摸圆的面和边,感知圆。
(2)描圆和用圆规画圆,体会画圆所需要的步骤,知道所画的圆的大小决定于圆规两脚间的距离。
(3)利用圆形纸片动手折一折、画一画、猜一猜、量一量、比一比、指一指,并通过小组内相互交流、讨论,认识圆各部分的名称,获得圆的特征,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学会探究方法。
4.思维化设计理念。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过多的接受性学习,教师常用自己的思维替代学生的思考,那么很多学生在知识的形成和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思维杂乱无序,常出现思考问题不全面和重复、遗漏想象;头脑模糊混乱,不能快速作出肯定的分析和判断;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驳斥别人的观点。坚持启发性原则、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是数学活动的关键,同时也是核心素养最本质的东西。
(1)提炼方法,让学生思维更有序、更全面。教学设计要善于利用已有的知识、方法、经验引导学生进行有序观察、有序操作、有序表达,提炼方法、步骤,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让学生思维更有序、更全面。
(2)组织辩论,让思维更敏捷、更灵活。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常常出现有部分学生对概念混淆模糊,对知识的理解出现分歧和偏差,解题思路不清晰。这就需要老师抓住时机组织学生辩论,学生为了说服对方,自己的观点得到认同,大胆阐明自己的思想观点,通过辩论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明朗、透彻,条理更加清晰,知识得到升华,对所学的内容融会贯通,将学生的学习激情推向高潮,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发展,学生的思维更有条理,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发展。
5.主体化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构建以学生为中心是课堂设计的重中之重。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呢?
(1)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2)提供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素材,刺激学生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正如布鲁纳所说:“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
(3)结合身边的人、事、物进行旁征博引,促进学生主动、自然地内化。
(4)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教学《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时,老师不用计算,快速、准确判断哪些数能被3整除。这一悬念的设置,激发学生很想知道“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
(5)运用现代化手段冲击学生的感官和大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建立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充分提供展示机会,通过针对性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学习方式的合理选择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1.两种相对的学习方式。
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都离不开教师对教学内容、学习素材、学习环节有意义的创造、设计、组织,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根据已有的知识和方法促进学生对数学信息的提取和加工,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内化和数学化思维,关注学生的发展性。
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也有明显的区别。接受学习对现成知识的掌握比较重视,接受的知识是直接的,无须独立发现,学生只需直接把现成的知识加以内化,纳入到认知结构中,教师起主导和控制的作用。而发现学习则对探究过程比较重视,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归纳结论,再把结论重新建构到认知结构之中,教师起指导、组织、参与作用。接受学习具有使学生高效地、系统地掌握现成知识的功能,但是对于让学生掌握探究方法,形成较好的思维品质与创造精神等,则明显不如发现学习所起的作用。
2.两种学习方式相互融合。
接受学习方式和发现学习方式各有其利弊,任何学习方式走向极端都会产生负面效应,我们要在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之间寻求新的平衡,提升每一种学习方式内在的品质,并让两种学习方式交替进行,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作为教师要读懂教材意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组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素材,合理选择学习方式。一般来讲,如果学习核心概念、公式、法则、定律和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等,学生能够去发现的,就应该尽可能引导学生去发现,去体验学习的过程,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如果学习陈述性的、事实性的知识,没有必要让学生亲自去发现(如“质数”、“合数”的概念)。当学生探究吃力时,教师需要采用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方式来干预,即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水平,运用精确、易懂、生动、具有启发性的语言向学生介绍新知,或通过教师演示,将现成知识内化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之中。
参考文献
[1]公丕军 张晶 浅谈对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7,(01)。
[2]王烨晖 辛涛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之关键问题[J].人民教育,2017,(Z1)。
[3]王永春 小学数学与数学思想方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论文作者:杨响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8年11月总第28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9
标签:学生论文; 数学论文; 方式论文; 自己的论文; 知识论文; 思维论文; 发现论文; 《素质教育》2018年11月总第28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