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_张 炜

浅谈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_张 炜

张 炜 新疆阿勒泰地区福海县第二小学 836400

摘 要:创新能力是一种进行创造性活动的能力,是集中智力和阅读、自学、实验及综合能力于一身的一种高层次的能力。创新教育的提出和实施,是我们迎接未来知识经济挑战、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的需要。基础教育必须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创新能力 教学方法 训练技能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权威发言人在《学会生存》报告中指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是最重要的教育目标之一。我国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说:坚持知识创新对于教育而言,就是在教学实践中搞好创新教育。在知识决定经济的国际背景下,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对于我们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创新教育的提出和实施是我们迎接未来知识经济挑战、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的需要。基础教育就必须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是一种进行创造性活动的能力,是集中智力和阅读、自学、实验及综合能力于一身的一种高层次的能力。除智力因素外,创新能力的发挥还依赖于一些非智力因素的良好的心理品质。要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培养创新能力,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营造创新教育氛围,形成创新意识

马克思曾说:“自由是创造的前提。”在教学中要为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环境,给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要培养创新意识,首先要转变观念,放弃以自我为中心的权威意识,在工作中要视自己为“组织者”而不是“主宰者”,要以平等的方式对待学生,以民主的原则引导和组织教学。教师要鼓励学生对问题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对学生表现出来的创造性思维应给予尊重和保护;尤其是当学生对老师或教科书中的观点提出异议而又言之有理时,更应给予高度评价,让学生在成功的创造体验中增强信心,发展创新思维能力。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过程中出现的知识性、结论性、判断性错误,则要给予充分的谅解和适度的宽容,并适当提示,促使学生沿着正确的思维方向自悟,使学生在课堂上摆脱思想压力和束缚,给学生营造一个创新性思维的环境,从而有效调动学生潜在的创造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创设情境,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指在创新过程中表现的自觉的、顽强的、不折不挠的、敢于冒险的精神。这种精神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后天习得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是要在行为过程中鼓励学生敢于坚持自己的独到见解,勇于坚持独立思考和独立探索的良好习惯。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创设情境,情境创设原则是要服从于学习主体的认知规律。创新精神并非高不可及的神秘之物,立足学生主体,创造适宜土壤,创新的火花便会灿烂生辉。

三、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综合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重视学生发散思维、联想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的训练和创造力的开发,充分发掘学生个体的智慧和创造力。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应该灵活多样。可编排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或者对某一问题采用多种途径和方法进行解决,提倡学生动用大脑的全部知识,运用类比、联想,充分发挥想象力;积极组织开展各种课外活动,鼓励学生广泛阅读课外读物,扩大知识面,以待厚积薄发。

四、训练创新技能,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有赖于学生创新技能的形成。否则,创新能力的培养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变为一纸空文。学生创新技能主要是指在创新学习中的行为技能及在创新学习中的动作能力。大体来说,学生的创新技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基本能力,包括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信息的加工能力、说写能力、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能力、观察和认识生活的能力。

二是动手能力,包括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检索工具书的能力、操作能力。

三是实践能力,包括言语交际能力、接受新事物并提出新思想的能力、适应新的学习环境的能力、熟练掌握各种创新技法的能力、参与并与他人合作的能力等。

在课堂教学中若能注意多角度、多层次、多途径地训练学生的创新技能,那么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便会水到渠成。

论文作者:张 炜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5年9月总第21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9/28

标签:;  ;  ;  ;  ;  ;  ;  ;  

浅谈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_张 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