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的真理性及其当代价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唯物史观论文,当代论文,理性论文,价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哪一种学说像马克思的唯物史观那样,对人类的社会生活、理 论思维及意识形态等,产生过如此深远的影响。现在,我们重提唯物史观的真理性及其 当代价值,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蕴涵
120多年来,唯物史观的理论与实践,开辟了一条正确认识和改造人类世界的新道路。 诚然,唯物史观的真理性和价值性也并不是不证自明的。它在理论上要不断同各种非马 克思主义学说对话、交锋、碰撞,从而使自己不断丰富和发展;同时,它也要不断接受 发展着的实践的检验,在实践中证明自己的真理性和价值。
马克思奠定了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框架。在世界观层面,唯物史观是关于人类社会历 史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按照这样一种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蕴涵是围绕两条主线 渐次展开的。一是社会发展动力问题。与以往的历史观相比,它所实现的理论飞跃在于 :确立了经济运动在整个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和最后决定性作用。恩格斯指出 :“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 ,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 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 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776页,人 民出版社,1995)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它们之间在历史 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着内在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 与经济基础之间的规律性关系。这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适性规律。二是作为社会主体的 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唯物史观揭示了以往被看作“愚氓”的人民群众归根结底是历 史的创造者。因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与自然界的规律有所不同。人是社会的主体,社 会规律是在人的自觉活动中实现的,社会规律本质上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规律。但社 会规律作为规律同样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正如马克思指出的:“人们自己创造自 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 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585页,人民出版社,1995)对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肯定,一方面是物质生产在 社会发展中具有决定作用的逻辑延伸(因为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人民群众始终是社会 生产的主体力量);另一方面也是对千百年来贬低人民群众历史地位和作用的旧历史观 的一种纠正。
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结构性关系,始终是唯物史观关注的根本问题。但马克思、 恩格斯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矛盾和理论斗争的不同形势,研究和阐述的侧重点也有所 不同。在唯物史观创立的初期,马克思、恩格斯主要强调经济运动的决定作用。他们的 名著《德意志意识形态》非常清晰地表达了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 识。第一,人类社会也同自然界一样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态,它的发展也是一个自然的 历史过程;第二,人类社会的运动、发展尽管离不开人的参与,但在其总体趋势上、运 动轨迹上展示的却是个人的意志所不能左右的客观路径和方向。不过应当说明,马克思 、恩格斯历来是从物质实践出发、从社会生活的现实出发,去认识、解释精神现象和政 治现象的基础和根源的。但从唯物史观产生伊始,他们就是从经济、政治和思想意识的 交互作用角度论证经济的决定作用,而非单纯强调经济的惟一作用。尽管马克思在后来 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和晚年的《人类学笔记》中,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 古典哲学的终结》以及在他晚年有关历史唯物主义的书信中,不断丰富、发展了历史唯 物主义的观点,但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是一切政治、文化现象的根源的思想一以贯 之,构成了唯物史观理论最基本的蕴涵。
马克思、恩格斯晚年的唯物史观思想也是极其重要的,是我们准确把握唯物史观精神 所不能忽视的。例如,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问题的阐述,是我们理解 社会发展规律问题最富启发性的文本线索。马克思晚年十分关注非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 问题,他通过对非资本主义国家社会内部结构的研究,确信这些国家社会发展的特殊道 路,提出了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著名论断,深刻阐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和统一 性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与恩格斯晚年关于社会规律,关于历史发展“合力”,关于社会 规律与人的主观愿望、动机及意志之间的辩证关系等重要问题的经典表述,与他们前期 的许多论断一样,都是我们全面把握唯物史观理论蕴涵的支撑点和依据。
二、唯物史观的精神实质
为了深入理解唯物史观基本理论的真谛,我们有必要通过对几个重要问题的简要梳理 、辨析,更确切地把握唯物史观的精神实质。
首先,在唯物主义历史观中,到底有没有关于人的理论线索。“人”的理论是不是唯 物史观的一个理论支点,是争议较大的问题。因为唯物史观曾被指责为“见物不见人” 的学说。我们以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关键要搞清楚一种哲学是否具备“人”的价值 取向,即其重心倾向于个体的人(主要是历史人物)还是群体的人(主要是人民群众),而 不是看一种哲学中是否有关于“人”的只言片语。如果说哲学只有关注“个体的人”才 叫“见人”哲学的话,很显然,这不是唯物史观的主要价值取向。因为唯物史观更关注 的是整个工人阶级的阶级命运。唯物史观的这种哲学导向,与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历 史条件有直接关系。马克思、恩格斯的时代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飞跃发展时期。伴随着 社会物质财富的快速增长,社会大多数人的生活状况却得不到改善,社会矛盾反而更加 激化和尖锐。社会发展的“物”的尺度与社会发展的“人”的尺度的严重背离和巨大反 差,使得无产阶级的命运和解放问题成为唯物史观最为关注的问题。唯物史观“把历来 被排斥在历史视野之外的物质资料生产、劳动以及人民群众引入历史领域,从而使历史 观发生了根本变革。毫无疑问,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同样要研究人,但这是现实的人,是 群众,是阶级,是政党,是领袖”(陈先达:《漫步遐思》,77页,中国青年出版社,1 997)。同时,与空想社会主义者不同,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把对无产阶级命运的关注 停留在对无产阶级处境的同情上,而是从历史现实出发,思考无产阶级的产生、地位和 历史作用,并从社会历史与现实运动的角度探索了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和道路,把无产 阶级的解放运动同历史进程的内在规律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由此可见,唯物史观既尊重 社会历史的运行规律,又充满了对整个无产阶级以及全人类的深厚人文关怀。
其次,社会发展的源泉与人的主体作用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其实,在唯物史观的视 野中,关于社会发展动力问题,同对历史主体——人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的肯定,本质上 是同一的。因为在唯物史观看来,“社会发展史首先是生产的发展史,这就是说,社会 发展史同时也是物质资料生产者本身的历史,即作为生产过程的基本力量、生产社会生 存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劳动群众的历史。这就是说,历史科学要想成为真正的科学,就 不能再把社会发展史归结为帝王将相的行动,归结为那些蹂躏他国的‘侵略者’和‘征 服者’的行动,而首先应当研究物质资料生产者的历史,劳动群众的历史,各国人民的 历史。”(《斯大林选集》下卷,443页,人民出版社,1979)所以,承认物质资料生产 对于人类社会的首要地位和决定作用,就内含了对作为物质资料生产主体的人民群众历 史作用的肯定。这既是对历史事实的正确反映和认识,也是理论逻辑上的必然结论。所 以,列宁认为:第一,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 有考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摸到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看出物质 生产发展程度是这种关系的根源;第二,过去的历史理论恰恰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 ,只有历史唯物主义才第一次使我们能以自然史的精确性去考察群众生活的社会条件以 及这些条件的变更。我们理解,从思维方式的特点看,这是对以往认识人类历史方法论 的一种总结和超越,克服了在两极对立的思维中偏执一端的形而上学方法,而从辩证的 角度思考历史发展的合力作用问题,坚持了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合力与人的主体作用 的历史的统一。
第三,唯物史观的基本精神和灵魂是什么。唯物史观不是具体科学,它是哲学,领会 其精神实质必须上升到哲学高度,用哲学的态度对待它。所以,把握唯物史观的基本精 神,就是要把握唯物史观究竟为我们提供了怎样的哲学思维?这些哲学思维的价值意义 是什么?我们以为,这种哲学思维和精神应包括:一是辩证的唯物主义精神和唯物的辩 证法精神。历史唯物主义本质上是对人与世界关系的客观考察。在这种考察中,唯物史 观创始人既反对把历史过程看成是人的意志的产物,也反对把人类社会的历史理解为一 个与自然界没有差别的受动过程;而是认为,人类活动的历史是受动性与能动性、合规 律性与合目的性统一的过程。用马克思的语言表达就是,人的活动经常表现为历史的前 提,同时又经常表现为历史的结果;人作为社会活动的主体,是一种“创造着”历史和 为历史“所创造”的生物。通俗地说,就是人们创造历史首先要尊重历史,从现实实际 出发;而历史也就是人的历史活动过程。二是革命的批判的精神。涌动于唯物史观及整 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的,是一种强烈变革现实世界的实践诉求。“在批判旧世界中发 现新世界”,对现实世界要用坚持不懈的理论批判和实践批判以推动其发展,等等,都 是这种基本精神的表达。三是对“人”的关切。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思想是:社会 发展要确立为满足社会大多数人的利益、尤其是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为目的的价值取向。 社会发展是否满足社会大多数成员的利益需求是衡量社会进步、发展程度的基本价值标 准。在这个意义上,唯物史观充满了对人类历史命运、尤其是对无产阶级历史命运的终 极关怀。
三、唯物史观的当代价值
唯物史观是否具有当代价值问题,实际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能否满足新时代发展 的理论需求和实践要求问题。从深层次看,认识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以什么样的尺度 和根据作为判别标准。从中国现代史上看,唯物史观的价值,每当重大历史关头都会成 为一个“问题”。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复杂的,但主要还是与人们对它的认识、理解 有关,与对待它的态度有关。唯物史观的当代价值不是其历史价值的自动延伸,也不是 一种人为的外在链接,而应当是来自理论本身的内在根据和逻辑力量。
首先,唯物史观作为世界观所包含的内容,是我们认识和理解唯物史观当代价值的内 在根据。一种理论是否具有价值取决于它是否反映时代精神和满足实践的需要。任何理 论都产生于一定的历史条件中,但并不是所有的理论都能对人类生活发生巨大的影响。 只有反映时代发展要求、具有客观真理性和符合人类发展趋势的理论才能具有历史穿透 力,才能与时俱进。
毫无疑问,历史唯物主义创立时所面对的问题,与当代人类社会所要解决问题是不同 的。进入21世纪的人类世界,理论与实践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和平与发展问题,而发展 具有更强的迫切性。无论我们倡导什么样的发展观,经济的基础性、决定性作用仍然是 第一位的。当今世界,无论是国际事务还是国家民族事务,无论是量度综合国力还是权 衡社会发展程度,经济都是根本性因素。但是,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人类社会在经 历了20世纪的发展危机后开始反思:社会的一切发展到底为了什么?为了“物”还是“ 人”?其实,唯物史观早在100多年前就对这个问题开始了自觉反思和回答。它正是从客 观考察历史的前提下关注无产阶级的命运,从为了无产阶级的解放而探究人类社会发展 规律的角度,为我们正确把握历史提供了两个基本的尺度:物的客观尺度和人的价值尺 度,并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看成是最合乎人类发展趋势的、能够实现两个尺度统一的 社会制度。在这个意义上,当代人类实践和理论活动所要解决的发展问题以及相关问题 ,仍然没有超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域”。唯物史观的理论依然具有 普适性。这就是唯物史观当代价值的内在根据。
还应该指出的是,我们所强调的唯物史观当代价值,是世界观层面的价值。因为唯物 史观与其它理论一样,既包括在一定时间、地点和条件下对具体问题的认识及相关的具 体结论,也包括对人类社会发展中具有规律性、整体性问题的反思和总结及相关的基本 理论。具体结论有些可能已时过境迁,我们不必拘泥细节;我们坚持、继承和用以指导 实践的,无疑是它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精神。显然,我们所确证的唯物史观的当代价值, 主要是指后者。当然,这里也有个理论与实际的结合问题,但这恰恰从另一方面说明了 它的当代价值。
其次,唯物史观作为方法论的价值依然存在。方法论的价值来自于理论本身。方法论 是基于世界观基础上形成的观察与解决问题的一种态度、尺度和原则。毛泽东曾经讲过 ,认识事物的结果形成理论,拿了这种理论去解决问题就是方法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恩格斯强调:“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 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742~743页,人民出版 社,1995)那么,唯物史观的方法论价值何在呢?总体说来,它使人们有可能像观察自然 一样去观察人类社会历史,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揭示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以此来 把握社会历史运动的基本线索。唯物史观在方法论上给予人们的这种观察历史和现实的 态度、视角和原则,是对待社会历史既辩证又唯物的态度,同时也是积极能动地认识和 改造现实世界,使其更加合乎人类生活目的的态度。
唯物史观的方法论功能是其基本精神的扩展、延伸和升华。对于这一点,马克思主义 经典作家说得十分透彻。马克思说:“历史是不能靠公式来创造的”(《马克思恩格斯 选集》第1卷,163页,人民出版社,1995)。恩格斯针对当时德国大学生教条式对待马 克思主义的态度,曾在致恩斯特的信中指出:“至于谈到您用唯物主义方法处理问题的 尝试,那么,首先我必须说明:如果不把唯物主义方法当作研究历史的指南,而把它当 作现成的公式,按照它来剪裁各种历史事实,那它就会转变为自己的对立物。”(《马 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688页,人民出版社,1995)这些重要论述启迪我们:唯物史 观作为人们认识社会历史的方法,实质上就是要求我们“继承马克思所创立的哲学原则 、哲学精神和哲学思维方法,遵循他所开拓的关注社会生活、关注人类命运、关注实践 的哲学研究之路。”(叶汝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及当代创新》,载《中国 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
再次,对于唯物史观当代价值的探讨,必须坚持正确的理论立场。在当代,唯物史观 的价值问题是一个具有世界文化意义的话题。不同国家、不同意识形态下的人都可以从 不同的需要和不同的角度关注这一问题。所以,非常有必要说明我们所理解的唯物史观 价值是一种什么样的价值。目前,西方国家的许多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它的历史观 也十分关注。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有过认真的研读,也提出过不少有见地的观点 和看法,但他们在根本意义上尤其是在价值的意义上,并不认同和接受马克思主义,而 仅仅是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其目的更多地是要所谓“解构”或者“消解 ”马克思主义。这与我们所讨论的唯物史观的当代价值,有着根本的不同。因为,唯物 史观的真理性和价值性,最根本的乃在于它是社会主义存在和发展的合理性的理论依据 ,是社会主义继续前进和发展的思想理论保证。因此,我们讨论的唯物史观的当代价值 ,有学术层面的意义,但更重要的是要从社会主义生存发展的高度、从对国家前途和人 民的幸福负责任的高度,认识这一问题的重大意义。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关系到我们如何 看待新中国的历史、如何面对现实和如何选择未来的方向。可见,在这里,理论立场是 至关重要的。
当然,唯物史观没有也不可能穷尽我们在现时代所面对的所有问题和所有理论需求。 它所提供的理论和方法启迪着我们的思想智慧,却不能代替我们的思考。但应当说,以 正确的理论立场理解唯物史观,是坚持唯物史观基本理论、基本精神的前提;同时,坚 持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又必须不断发展唯物史观。这就是理论生存发展的逻辑,更是 坚持和发展唯物史观的辩证法。
标签:恩格斯论文; 哲学基本问题论文; 历史唯物主义论文; 社会发展规律论文; 哲学研究论文; 历史规律论文; 当代历史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时政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