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人居环境问题探讨_全球环境问题论文

城市人居环境问题探讨_全球环境问题论文

浅议城市人居环境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居论文,环境问题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回顾人类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对最佳人居环境的追求伴随着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历程,文明的渊源、城市的形成、建筑艺术的发展等无不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城市是社会文明集中体现的平台,其人居环境质量是促进城市规模扩展的主要因素。只有以最佳人居环境为方向,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发挥其在社会活动中的先导作用,才能有效地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一、城市人居环境问题的由来

现代城市生态学认为,城市是一种以人为主体的复合生态系统,因而城市人居环境是指由围绕城市人群的各种环境因素构成的系统整体。自工业革命以来,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人类的居住环境不断恶化。特别是城市变成了经济的机器,城市的一切都围绕着资源和经济来建设,城市的规划和发展忽视了对人的关注,忽略了人的本性,由此造成了空气污染、水污染、城市气候的局部变化以及人口增加、交通拥挤、人际关系淡漠等各种各样的经济社会问题,人类居住环境的质量不断下降。从总体上说,当前我国城市的环境问题十分突出。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快速发展的20多年里集中出现,环境问题呈现结构型、复合型、压缩型等特点,已经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威胁群众健康,影响社会稳定,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

首先,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主要表现在污染物排放总量大,超过环境自净能力;流经城市的90%河段受到严重污染,75%的湖泊出现富营养化,近3亿农村人口饮用不合格的水;沿海赤潮年发生次数比上世纪80年代增加了3倍;1/3的城市空气污染严重;一些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污染有加重趋势;酸雨影响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3,是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近年强度有加重趋势;工业危险废物每年产生1100多万吨,处理处置率为68%,城市垃圾年清运量1.49亿吨,无害化处理不足20%;噪声扰民相当严重。

其次,生态破坏问题突出。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174万平方公里,土地退化仍然严重;森林面积和蓄积量持续增长,但森林资源总量不足,生态功能退化;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每年增加退化草地200万公顷;有10~15%的高等植物物种处于濒危状态,物种资源流失和有害外来物种入侵严重。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专家们测算,2003年,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占GDP的15%;国家环保总局2001年生态状况调查表明,西部9省区生态破坏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当地GDP的13%。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二、城市人居环境的内涵

城市人居环境是指人类在一定的地理系统背景下,进行着居住、工作、文化、教育、卫生、娱乐等活动,从而在城市立体式推进的过程中创造的环境。对人居环境的认识有各种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城市人居环境应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等三个方面。有人认为广义的城市人居环境包含五大系统即自然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居住系统和支持系统;而狭义的人居环境不仅包括住宅质量、基础设施、公共设施、交通状况以及空气质量、绿化美化、卫生条件等硬环境,而且包括家庭氛围、人际关系、住区和谐、安全归属、社会秩序等心理感受的软环境。一般说来,主要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环境。人首先是一个自然人,需要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所以最适宜人居城市首先应是一个绿色城市。衡量自然环境优劣的指标主要应包括城市绿化覆盖率、城市绿地率、人均绿地面积以及空气、水的质量等。

2.社会环境。最适宜人居城市应该是一个和谐城市,因为人同时也是社会人,在人与自然和谐的同时,还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在衡量城市宜居性的各项指标里面,完善的管理和服务设施占据着决定性的地位,同时,还要以城市快速道路系统建设为重点,加快区域道路交通设施建设,构筑与城市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交通网络体系。

3.政治环境。一个城市的政治环境是否民主、透明,对个人的工作和生活也有着极大的影响。政治环境安定、宽松,经济环境适宜,社会治安良好,城市居民的生活和城市企业生产和经营得以顺利进行,产业价值能有效地创造并得到顺利实现,城市产业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一旦社会秩序出现问题,城市企业之间、部门之间、产业之间及城市内部和外部系统之间的联系就遭到破坏,企业之间的交易难度增加,生产要素不能实现正常结合,企业生产难度增加,再生产无法正常进行。

4.文化环境。一个城市要适宜人居,必须有一种文化的认同,一种文化的归属。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个性所在。文化环境主要体现在各类历史文化资产的保护、文化设施建设、教育等的发展方面。

5.经济环境。最佳人居环境还要有经济活力。经济繁荣是实现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的前提条件,没有繁荣的经济,就没有和谐的社会,就没有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有了经济的发展和支撑,才能更好地营造人居环境,其衡量指标应包括经济增长率、就业率等。

6.居住环境。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发展,住宅的功能也在不断延伸,住宅不仅是生活场所,在某些意义上也成为工作的场所,人们在以邻为范围的生态圈里度过越来越多的时间。衡量居住环境的指标除人均居住面积外,还包括日照通风条件、生活垃圾处理情况和社区服务水平等。

7.城市的整体形象。城市形象主要由城市的自然景观、城市的规划布局、城市人的精神风貌和思想观念、政府的管理模式和行政效率等要素构成,而市民行为、公仆作风、文化氛围、风土人情又是富于特色的城市形象最关键的内容。城市形象从人们的感受而言,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具体来理解:首先,现代城市的精神形象。它是一个特定城市的精神支柱。其内容是城市精神生活所提炼的理念信条,是城市发展哲学的高度概括,是城市历史传统所凝聚的民风和市民精神的写照。一个城市的精神形象是具有弥漫性的,它可以渗透到城市的各个方面,影响着人们的心理行为。其次,现代城市人的形象。人的形象主要是通过人的言行来体现的。这个言行既有个体的,也有群体的;既有生活的,也有职业的;既有百姓的,也有政府的。举手投足,言谈话语,都无不反映市民的整体素质,反映政府的工作作风和行政效率,它是城市形象的窗口,是城市形象核心之所在。第三,现代城市的视觉形象。它是城市形象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城市建筑物、商业环境、绿地、广场等都是城市形象特色展现的基础。一个城市只要有一个或几个极具个性的视觉景观存在,就会使人强烈地感受到这座城市的魅力。第四,现代城市的风情形象。一个城市的风土人情是特定形象的风韵所在,是城市个性色彩最浓烈部分。它不仅包括了这个城市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人文风采,而且也包括名胜特产、人情往来、男女情怀、俚语方言等。

三、关于人居环境的评价指标

人居环境的好坏要有定量的评价标准。关于人居环境的评价指标,1989年联合国设立人居奖,用以表彰在世界人类居住区领域中做出杰出贡献的政府机构、组织、个人或项目。并使各国政府对解决人居领域的各种问题给予充分的重视。目前,中国获得联合国人居奖的城市主要有唐山、深圳、上海、中山、沈阳、成都、杭州、威海、厦门等。

“中国人居环境奖”是建设部为适应联合国人居委员会所设立的“联合国人类居住环境奖”和“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的需要,从2000年起新设立的奖项,目的是鼓励和推动城市高度重视人居环境的改造与建设,在环保、生态、大气、水质、绿化、交通等多方面为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以适应我国城市居民由小康向更高层次居住环境迈进的客观需要,并借此提升城市乃至国家的形象。目前获得中国人居环境奖的城市有深圳、大连、杭州、石河子、南京、青岛、厦门、三亚、海口、烟台、扬州等。

另外还有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考核指标,全国文明城市的测评体系,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的考核体系等。除此之外,关于居住环境的评价指标还有两种看法:一种观点是依据全面性、层次性、针对性和可比性原则,选择了建筑质量、环境安全、景观规划、公共服务、社会文化环境等一级评价准则,以及通风状况、结构健全、卫生设施、娱乐设施、空气质量、户外保持、风景院落、邻里和谐、社区治安等二级单项指标,构成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另一种观点是以城市人居环境的住宅、邻里、社区绿化、社区空间、社区服务、风景名胜保护、生态环境、服务应急能力8个方面评价为基础,充分考虑到评价指标选择的代表性、不可替代性和多层次性,建立起由7项居住环境指标、15项社区环境指标和7项城市环境指标组成的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所有这些,都成为各地创建最佳人居环境的重要依据。

四、建设最佳城市人居环境的原则

城市是集中体现社会文明的平台,其人居环境质量是吸引人力聚集、促进城市规模扩展的主要因素。面对城市化、人口、环境资源的巨大压力,走生态化发展道路,努力优化人居环境,这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建设最佳人居环境城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城市工作的方方面面。一般来说,应坚持以下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城市的现代化建设是建立在城市历史发展基础之上的。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是“可持续发展”,发展应该是建立在前人基础之上的发展,而不是毁坏前人智慧、创造、财富基础之上的发展,只有在“尊重前人”基础上发展,才是真正的“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以人为本,就是城市规划编制、执行时,城市建设和城市发展首先应该从满足人的需要入手,“关心今人”,造福于民,应该成为城市规划的核心内容。只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城市规划的以人为本,城市规划才能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2.宏观与微观统一的原则。城市生态建设必须高起点规划,分段实施,即适度超前,既有长远的战略设想,又有分阶段的实施目标,体现宏观与微观结合,战略与战术统一的原则,有计划、有重点地抓好近期各项建设,使城镇各项布局和建设合理,为未来发展留有余地。

3.历史与现实统一的原则。要以国际化为指导理念,以“现代”为基本定位,无论是城市建筑、城中村改造,还是产业布局、招商引资项目定位,都要坚持高标准规划和设计,高水准建设和管理,使城市更具吸引力、发展力和收益力。其次,要挖掘城内历史街区的内涵。很多城市蕴涵着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建设成型的历史文化旅游区的条件基本具备,要以老区的建设和改造为重点,大力挖掘城内的历史文化内涵,以提升城市的历史文化品位。

4.内在与外在统一的原则。完美的事物需要内在与外在的统一,创建最佳人居环境城市,不但要注重外表和形式,更要注重品质、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要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全力打造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和谐城市,加上广大市民的热情参与和努力,一个既适宜居住,又适宜发展的富裕、民主、文明的城市,必定会呈现在世人面前。

5.经济与文化统一的原则。城市不仅是经济聚集体,而且是人类文明的集中地,是文化的荟萃之地。城市经济与文化相互促进、影响和渗透,一方面依靠经济和市场发展文化,另一方面在经济活动中包含越来越丰富的文化,如企业文化等。可见,城市是经济与文化的统一体。人们对居住地要求有归宿感,有适合自身背景的文化特色,有自己追求和向往的文化理想,有唯美的、艺术的、幸福的文化氛围。任何事物都存在对立与统一的矛盾,文化与经济亦不例外,协调得好,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在当今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远远超出以往的情形下,人类必须意识到任何人居环境都是全球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人类活动必须在生态极限内进行,并充分地体现在规划之中,这是真正实现科学发展的前提,也是创建最佳城市人居环境的根本保证。

收稿日期:2006—5—15

标签:;  ;  ;  ;  

城市人居环境问题探讨_全球环境问题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