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城市老年人的社会适应问题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老年人论文,人口老龄化论文,社会论文,城市论文,背景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理论思路
所谓社会适应,是指个体与特定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达成协调关系的过程,以及这种协调关系呈现的状态。对不同个体来说,社会适应不是“是”与“非”的问题,即适应不适应的问题,而是适应程度的差异问题。对老年群体,本研究将其社会适应分为“生存性社会适应”与“发展性社会适应”两大类。生存性社会适应,主要指老年人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能够自理、存活的程度;发展性社会适应,主要指老年人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能够发挥自身潜能、扩展自我价值的程度。不少研究说明,良好的发展性社会适应会提升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与寿命,继而促进生存性社会适应。
强调对老年人社会适应问题进行考察,是关注老年群体主体性的研究思路不断延伸的结果。老年人与社会是不断变动的两极。老年个体是能动的、不断变化的(如随着时间的延续,老年人在身心状况、行为观念及社会资源等方面会有所改变),社会同样也在不断的变迁之中,故而二者之间的协调或和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老年个体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同一社会情境之中,有的老年人适应较好,有的老年人则适应较差。从此意义上看,所谓城市老年问题并非老年人带来的问题,而是与城市社会适应不良的老年人带来的问题。同理,解决城市老年问题,从根本上并非解决老年人的经济收入低、体弱多病或能力缺乏问题,而是解决老年群体中出现的社会适应困难问题。老年人的经济收入、身心状况或能力水平并不与其给城市社会带来的压力成完全线性的关系。经济收入、身心状况或能力水平只是个体适应社会的资源,而不是适应水平本身。一个老年人纵使拥有的资源很少,倘使能够合理调控好有限的资源,其可以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水平,从而降低给城市社会带来的压力;相反,一个老年人纵使拥有的资源很丰富,倘使不能很好地进行开发利用,其可能表现出较低的适应水平,从而加重给城市社会带来的压力。故此,以这种社会适应的视角进行探究,可使得人们对城市老年问题的对象、内容以及解决目标、应对方式的认识更加明确、具体和切实。
二、综合讨论与对策思考
对城市老年人的调查结果表明,老年人在社会适应方面存在着非常大的个体差异,并且年龄不是判断老年人社会适应水平的直接因素。相当多的老年人并没有在社会适应方面感觉到困难。因此,评估城市老年问题或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大小不能简单以老年人的数量为指标,也不能简单以年龄高低来估量。注重数量与年龄,很容易对城市老年问题的实际状况造成误判,并且容易使得相应对策的制定缺乏层次性与针对性,进而降低对策实施的成效。
大多数老年人将改善其社会适应水平的途径归结为外在的支持,而非自身的调适。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老年人的观念契合了社会上的主流观念,即老年人是被动的且会给社会或他人带来负担的群体,老年人口增加意味着社会给予老年人外在支持的份额也要增加。其实,认为老年人是会给社会或他人带来负担的群体本身就一种无形的“老年歧视”,而对这种无形歧视的传播也会使老年人产生“自我实现的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即社会普遍认为老年人是消极被动的且会带来压力的群体,久而久之,老年人在思想行动上也就将自己变成为消极被动的、需要社会大力支持与帮助的人。
调查还发现,老年人在观念和行为上趋于保持固定或不变的人居多。这种状态是不利于老年人社会适应水平的维持与增进的。社会适应需要的是适应主体(老年人)与所处环境(社会)之间动态的协调。社会是不断变化的,而且经济、文化与科技的变化进程越来越快,变化的幅度在许多方面越来越大。适应主体倘若在观念和行为上总是保持固定不变的态势,自然而然会逐渐与变化着的外在世界愈加疏离,社会适应问题也必将变得愈加明显。除了社会本身的变化外,老年人还会因自身状况的变化而连带地引起所处环境的变化,如身体状况的改变、角色的变迁(从工作者变为退休者)、家庭结构或成员的变换等。因此,老年社会适应问题包含着多种形态、多种内涵,并在不同情境或不同个体中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上述分析为制定应对人口老龄化或解决老年问题的对策提供了颇具参考价值的依据。在此,试作出如下有关对策方面的思考。
首先,解决城市老年问题的对策应根据老年人社会适应水平的不同分出层次,并且在适当条件下改变僵化地将政策与年龄简单对应的做法。老年问题解决的主要对象是城市中那些在社会适应能力上水平较低的老年人。不同老年人之间的社会适应能力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同一老年人在不同方面的社会适应能力也有很大的差别。采取的对策应能够充分反映老年人在社会适应方面的差异。在老年政策方面,过去一直习惯于根据年龄来区分政策对象,如到了多少年龄就必须退休,到了多少年龄才能享受某种待遇等。可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老年人的年龄并不与其社会适应水平直接对应。事实上,以年龄作为“一刀切”的标准,已经造成了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造成了老年资助成本与资助效益的不对等,造成了不需要关照的人获得过度关照而需要关照的人却获得关照不足的情况。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心理学、医学与社会学等学科的发展,评估老年人社会适应的方法也日益变得简便易行。这保证了根据老年人社会适应状况制定或采取相应对策变得更具可操作性。
其次,全社会要加强树立积极的老年社会形象,特别是要尽可能消减有形与无形的“老年歧视”。大众传媒,甚至研究者、政府工作人员应倡导“积极老龄化”的理念,注意通过传扬积极的老年形象,激发社会上的人们对老年群体投以更为积极的目光,同时也促使更多的老年人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更加积极的形象,提高老年人的自尊心、自信心与独立性,进而促进老年人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而不是给社会增压力、添负担。国外曾有学者进行过试点研究,从青少年开始,通过课堂与课外向学生传授对待老年人或老龄化的积极态度,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种从小开始进行如何看待老年人、老龄社会的教育方法值得借鉴。
再次,解决城市老年问题的对策应该紧密围绕维持与增进老年人的社会适应水平这一中心展开。一直以来,解决老年问题的重点集中于为老年人提供经济或医疗方面的基本保障。然而,倘使不关注老年人社会适应能力的维持与增进,将一方面无谓地增加经济或医疗保障的支出与成本,另一方面使得人口老龄化或老年问题的解决总是浮在表面,而进入不到更深的层次与水平。要搞好老年教育、老年学习工作,并为老年人接触不断变化的外在社会创造条件。老年教育与老年学习的重点除了接触新的知识、新的信息,还要学会主动、灵活地调整自己的观念与行为。加强老年人社会适应性训练与咨询方面的研究与实践推广工作,像退休前后的角色转换训练、子女离巢或空巢情境适应训练、观念冲突的调适训练、沟通能力训练、应变能力训练以及老年适应不良咨询等,都可以在城市范围内优先开展起来,乃至将来逐渐延伸到经济与文化水平不断发达起来的农村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