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意识、价值自信与价值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的三个维度_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

价值意识、价值自信与价值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的三个维度_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

价值自觉、价值自信与价值实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维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价值论文,维度论文,自觉论文,自信论文,核心价值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707(2014)5-0023-05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这一论述,首次完整、清晰和深刻地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探索与思考总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需要积极培育,更需要积极践行。价值自觉、价值自信和价值实践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基本维度,应当从战略性的宏观层面加以综合把握。

      一、价值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前提

      卓有成效的实践首先需要理论自觉。同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首先需要价值自觉。所谓价值自觉是指对社会历史进程中逐步凝练的文化精髓的理性把握与认识,是对能够反映特定民族生活方式、理想信念等的自我提炼与总结。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的背后,是充满艰辛和激烈交锋的价值自觉历程。

      一方面,自近代以来持续了170多年的政治革命和社会变革的急剧性、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了我国社会价值观变革和演进的急剧性、复杂性和多样性。从封建主义价值观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带有一定资产阶级性质的价值观,从中国共产党人革命时期的价值观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价值观,从计划经济时代的价值观到市场经济时代的价值观,从东方价值观到西方价值观甚至资本主义价值观,从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到世界各民族价值观,这些各式各样、纷繁复杂的价值观在全球化进程日益深化、当代中国社会急剧变迁和嬗变中同时并存,构成一幅壮丽的价值观景观。这给生活在当今时代的中国人带来了多元的价值取向和多样的价值选择。

      但是,传统的与现代的、正确的与错误的、先进的与落后的、积极的与消极的各种价值观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也导致社会上出现种种价值裂变、价值冲突和价值矛盾。对具有悠久历史积淀的中华民族而言,这170多年持续不断的社会大变革,新中国60多年的发展,改革开放30多年的巨大变化,从深层次看则是价值观的大变革过程。在革命与变革的过程中,人们在经历因价值观急剧变化所带来的困惑、不适、扭曲和痛苦的同时,不得不对各种各样的价值观进行辨别、比较、选择和思考。这种基于社会大变革的持续不断的辨别与比较、选择和思考正是价值自觉的有力体现和高度强化。从历史演变来看,这一过程尽管充满艰辛且交锋激烈,但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终确立而言,确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逻辑。

      另一方面,自东欧剧变和冷战结束以来的20多年,整个世界发生了急剧的转型和深刻的变化。在美国全面调整自身全球战略、更加注重运用“软实力”影响和塑造世界格局的背景下,来自外部世界的多元价值取向和价值渗透正在对整个社会产生着隐蔽但却越来越大的深刻影响。这表现为近些年流行的“价值中立”、“历史虚无主义”、“躲避崇高”、“怎么都行的价值多元主义”和世界主义等社会观念和风潮。在这些观念和风潮的影响下,高雅与庸俗、高尚与卑鄙、诚信与伪善、廉洁与腐败的界限不再清晰、甚至是发生了颠倒,美与丑、真与假、正义与邪恶、圣洁与污浊、爱国与叛国的衡量尺度不再重要、甚至是被取消,由此造成的消极后果正在对整个社会造成持续不断的强大冲击。它们不但混淆了人们的正常思维和价值判准,而且正越来越剧烈地撼动着维系整个社会正常运行的深层价值体系。

      如果一个社会特别是社会主义社会,把高雅与庸俗、高尚与卑鄙、诚信与伪善、清廉与腐败并置,把美与丑、真与假、正义与邪恶、圣洁与污浊、爱国与叛国同视,那它就失去了对社会大众的精神上的感召。说到底,上述种种思潮都是试图瓦解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比如,“怎么都行的价值多元主义”的观点实际源自科学哲学家费耶阿本德的“怎么都行”的方法论,这表面上似乎很是公正,但实际上,这种不讲条件、不讲场合的“怎么都行”,就等同于不讲原则。毫无原则、不分良莠地对待一切文化现象和观念,难道不是对平庸、恶俗、有害的文化现象和观念的放纵吗?同时这也不正是对富于创新意识、高雅的、健康的文化现象和观念的侵害或伤害吗?当然,在全球化、多元化的今天,我们必须面对价值取向的多样性。今天的中国社会确有多元价值取向,因为每一个个体会有自己的价值选择,但作为社会应当有明确的一元价值导向。我们当然明白,不同观点的切磋、不同社会思潮的碰撞,有利于激发我们的创造活力。而任何国家、政府,不论其经济结构和社会思想多么复杂多样,都会有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导向[1]。正是因为社会存在多元的价值取向,所以我们才需要一元的价值导向,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就是因应这种需要。其实,我们每一个人也是如此。而所谓“世界主义”思想不过是西方右翼政要借以迷惑社会主义者的一种手段,如美国前中情局长杜勒斯就曾明确提出要把“世界主义”作为迷惑共产党人、瓦解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手段。

      随着现代化网络信息传播技术的进步,各种价值观念的传播、扩散更加迅速便捷,来自外部世界的各种价值渗透也更加隐蔽、高效,由此造成的对整个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冲击强度和瓦解力度更大。可以说,当代中国不同价值观之间的交锋和斗争错综复杂、异常激烈。基于社会核心价值观所面对的上述状况,迫切要求我们必须有价值自觉。只有坚持价值自觉,才能保持价值清醒,并拥有强大的价值甄别能力和价值批判能力,从而有效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整个社会的主导、统领和整合作用,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凝聚力量。

      认识来源于实践,而科学的理论观念来自对纷繁复杂的长期实践及其经验的认真总结和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人对自近代以来的社会变革实践和社会价值观演变历程的深刻反思和科学总结,更是对新的世界形势和时代价值特点深刻把握与综合权衡后的全面概括。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在地内含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自觉这一基本维度。只有时刻保持价值自觉,才能保持清晰的价值思维、缜密的价值逻辑、深刻的价值分析和强大的价值综合把握能力,从而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坚强、有力的科学指引,真正全面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

      总之,在全球化日益深化的今天,在我们这个急剧转型的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追求什么、摒弃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应当旗帜鲜明。这是我们应当有的价值原则。实际上,越是在价值多样化的社会里,越需要优良的道德价值原则来澄清观念,净化人们的精神世界。在“多”中求“一”,这是规律发展的要求,也是人的需要。

      二、价值自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保障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需要理性的价值自觉,还需要强大的价值自信。所谓价值自信是指对社会核心价值观念的自我认可及在此基础上的价值信奉态度。这种信奉不仅源于长期以来面对社会大转型和价值观大变革时的价值自觉,更源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先进性的坚定信念。党的十八大报告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然只有短短的24个字,却内涵丰富、立意高远,不仅具有鲜明的逻辑性、层次性和现实针对性,而且“三个倡导”相互之间又密切相关、彼此支撑[2]。而最根本的方面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实质内涵上成功实现了价值观层面的超越,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超越传统,在大胆肯定源自西方历史文化的价值遗产的同时又有所超越和创新,从而真正在成功整合本土价值与外来价值的过程中,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先进性。而这也正是我们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大价值自信的力量源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继承了传统价值观中的优秀部分,又针对现实、结合时代特点,实现了对传统优秀价值观的超越

      具体而言,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更是传统价值观中的精华部分,几千年的漫长历史,没有爱国主义价值观的精神凝聚和激励,中华文明不可能绵延至今。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爱国,就是对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中精华部分的坚决继承,深刻反映了全体中华儿女热爱国家、共建美好家园的深层心理诉求和精神愿景。同时,传统价值观层面的爱国主义,主要强调忠君爱国,专制主义集权体制的消极影响相当明显,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爱国在继承传统爱国价值观的同时,不仅抛弃了其中封建成分和专制主义集权因素的消极影响,而且实现了对传统爱国价值观的超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爱国主义,不仅要求爱国,更隐含着倡导热爱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在明确提出建设富强国家的同时,也提出建设民主的国家;既倡导文明、和谐的国家,也强调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国家发展和建设中的重要意义;既倡导爱国,也为如何爱国、怎样爱国提出了明确的公民素质要求和价值判准。又如,立足于小农经济基础的传统价值观强调和谐和公平,但这种对和谐、公平的强调,虽然能够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和良好秩序的维持,但在小农经济条件下,却也往往使得整个社会缺乏借助竞争来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体制机制,从而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容易造成社会的僵化和对社会向前发展的束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和谐和公正,不仅是对传统和谐、公平价值观对社会良好秩序诉求的继承,而且有力回应了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因利益高度多元和复杂所带来的对社会秩序和稳定的挑战。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通过对自由和平等的倡导,实现了对传统价值观的补充和超越。倡导自由和平等,能够充分激发公民个人的内在潜力和创造热情,有助于公民个人的全面发展,这就能够在保证社会稳定的同时,激发和保持整个社会的活力,有效避免社会的僵化,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总体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有对中国传统优秀价值观的继承,又有对传统优秀价值观的综合性超越,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属性。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吸收和借鉴源于西方特定历史文化的现代性价值观念的同时,又实现了对这些价值观念的整体性超越和创新

      具体而言,民主、自由、平等、法治这些源自西方社会长期演变、反映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的价值观,不仅体现了对个人权利的尊重和保护,而且旗帜鲜明地体现出对个体自身价值的弘扬与彰显。这种对个体独立性、主体性和内在价值性的充分重视和保护,不仅有助于公民个人潜质的发挥,更能够激发整个社会的创造活力,有助于社会的进步。对此,自近代以来的世界历史进程,及其间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和文明程度的巨大进步已经充分证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倡导民主、自由、平等和法治,不仅充分反映出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核心价值观领域,对现代社会历史进程中具有进步意义的价值观念的肯定,而且充分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核心价值培育和践行上的开放胸襟。同时,中国共产党人对基于西方历史文化发展逻辑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现代人类社会发展共性的价值观念也保持着充分的理性分析和价值思辨,在充分肯定其重要进步意义的同时,也深刻认识到其对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如民主自身潜在的“多数人的暴政”和“民主悖论”,因过度彰显自由而引发的极端个人主义、对社会责任的漠视和种种无政府主义等,因缺乏对机会平等与结果平等、政治平等与经济平等等具体平等类型的细致分析和综合把握而导致的种种不平等,因过度强调法治而导致的社会“原子化”、个体关系紧张和“讼累”等。为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倡导和谐、公正、诚信和友善,来对上述具有一定历史进步意义的价值观加以补充和矫正,以此实现对源自西方历史文化并能反映现代人类社会发展共性的价值观念的超越。同时,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具有相当的层次性和系统性,主要侧重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观,以及主要侧重于公民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分别为民主、自由、平等和法治的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提供了宏观性的环境前提和微观性的责任基础,这就有效化解了单纯强调民主、自由、平等所可能引发的消极影响,充分实现了对现代西方主流价值观念的整体性超越。

      简言之,“三个倡导”不仅继承传统、总结现实,而且指向未来;不仅高度概括和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而且呈现出未来社会发展的美好愿景;既考虑到不同层面社会主体价值愿望的一致,又充分体现了不同层面社会主体价值追求的差异,很好地实现了多元社会主体不同价值诉求的多样性的统一。最根本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实现了对中国传统优秀价值观与源自异质文明的价值观念的完美整合,更实现了对二者的整体性超越。这就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极为明显的先进性特征。价值自信正是源于此种先进性。也正是此种基于社会核心价值先进性的价值自信,从精神动力和信念支持层面,充分保障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有效践行。

      三、价值实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得到充分培育和全面贯彻,根本途径在于积极的价值实践。所谓价值实践是指主体将社会价值观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并最终实现对社会实践的改造的各种活动。毕竟,“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起到达成共识、凝聚力量的作用,实现对多元价值和不同社会群体的引领与整合,就必须通过多个层面、借助多种方法,大力实施价值实践。

      (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借助媒介载体和传播平台,强化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应引导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率先垂范、以身作则,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带动全社会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广泛运用新闻媒体、报刊杂志、互联网等传播载体,广泛运用形式多样的社会宣传,大力开展贴近实际的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先进人物的示范引领和遍布各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借助各具特色的文艺作品和文化活动等,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使之不但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而且真正走进群众、深入社会,从而成为整个社会的群体意识和人们的自觉行动;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具体落实到学科教材、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家庭教育等公民教育全过程。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善纳好行,离不开宣传教育方式方法的创新发展和精细建构。因此,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和引导,要注重方式方法的创新,通过精巧有效的传播取得最广泛的大众共识。在此过程中,要敏锐把握人民群众思想活动的新规律新特点,洞悉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新变化新趋势;要善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人们常思的问题、常见的事例、常用的语言讲明白讲透彻;要善于借助平凡生活中的小事鼓励和引导人们从生活细节中感知意义、体验崇高、增进认同。只有在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的具体方式方法上认真研究、缜密设计、巧妙配置,才能够真正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得以发挥。

      (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大力推进理论研究,强化学理支撑

      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尽管简短,但意蕴丰富。这就需要理论界、学术界对化约于24字中的核心内涵开展深度阐发、全面解读和细致研究。通过深入的理论阐释、解读和研究,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基本目标讲清楚,把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基本理念讲透彻,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基本要求讲充分,从而推进整个社会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的自觉形成。

      (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积极推进制度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镶嵌并融入到相关制度设计中,才能有效引导人们逐步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念与忠诚坚守。制度与核心价值观相背离,只会导致人们对核心价值观的质疑和对制度的否定与抛弃。因此,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大力推进和完善制度设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和落实于包括教育制度、医疗制度、社会福利制度、婚姻制度、劳动就业制度、住房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关涉民生福祉的相关制度之中,并通过制度的实施让人们切实感受到国家发展进步所带来的实惠。借助制度固化核心价值观及相应的民生改善成果,力求逐步做到制度设计与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相符合,制度落实与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相符合;应建立健全相关的监督机制、评价机制和示范机制和惩罚机制,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制度保障;应通过法律法规和各项制度的严格执行,使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得到鼓励、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受到惩罚。

      (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贴近生活,符合实际,积极促进有效的实践转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被凝练和提出后,只有将其日常化、生活化、大众化和社会化,贴近生活和群众、符合实际,才能转化为人们的日常自觉行为和生活实践,并落实于个人品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中[4];才能转化为机关准则、企业准则、乡规民约和组织规范等,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才会真正被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所信服、所接受,并逐渐转化为人民群众自觉的内在信念、成为人民群众行为的理性指南,从而最终保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旺盛生机与活力。在此过程中,要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对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转化的作用[5]。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得社会文化心理的认同和支持,减少核心价值观实践转化的环节和阻力,从而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融入社会和日常生活。

      价值自觉、价值自信和价值实践,三者紧密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这一核心,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相互支撑,共同构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基本维度。价值自觉是根本前提,是强大价值自信的动力源泉,是有效的价值实践的理性指引;价值自信是重要保障,是价值自觉的逻辑必然,是价值实践的强大精神支柱和坚定信念支撑;价值实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变为现实的根本路径,是价值自觉和价值自信在实践层面的充分体现和逻辑展示。如果说价值自觉回答了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本体论问题,而价值自信回答了为什么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认识论问题的话,那么,价值实践主要回答了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实践性与方法论问题。从本体到认识到实践,围绕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核心,价值自觉、价值自信和价值实践,这三个维度相互之间形成了具有内在一致性和严密逻辑性的统一整体,共同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标签:;  ;  ;  ;  ;  

价值意识、价值自信与价值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的三个维度_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