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期我国职工体育发展面临的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转型期论文,职工论文,我国论文,社会论文,体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81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560(2004)02-0187-03
职工体育一般是指在厂矿、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工所开展的体育运动。职工体育作为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增进人民健康,丰富社会文化生活,提高职工身体素质,增强企业凝聚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行业体协作为职工体育的载体,曾是我国群众体育组织的一个重要支柱,但随着中国社会转型进程的加快,行业体协呈现出难以适应新形式发展的趋势。那么,目前我国行业体协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呢?这些问题如何解决?这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辽宁省沈阳、大连、鞍山、抚顺等城市的58个省级国有企业的60名文体工作负责人为具体调查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共发放问卷60份,回收6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为58份,有效率为96.7%。
1.2.2 访谈法 采取结构式访谈法对辽宁省58个省级国有企业中部分文体工作负责人进行面对面的访谈,配合问卷调查更全面地获取职工体育活动现实状态的信息。
1.2.3 统计法 运用SPSS10.0社会统计分析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了必要的统计与分析。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职工体育动力不足
社会转型是要转变过去政企合一、政事合一的格局,建立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新格局。随着社会转型的深入,给企业带来的直接影响是政府对企业的直接管理减少,把不应该由政府行使的职能逐步交还企业,要求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企业在很大程度上拥有了自主权,但职工体育在企业职能转变过程中却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职工体育动力不足就是首要问题之一,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第一,企业领导对职工体育的重视程度下降。由于企业自主经营权力的扩大,企业领导更加关注企业的生产效率、利润。体育活动在部分企业领导思想中只是一种与企业经济利益相矛盾的活动,没有任何利润可言。调查中也充分显示出有31.1%的文体工作负责人认为企业领导对职工体育的不重视是影响职工体育活动开展的第二大因素(见表1)。第二,职工体育负责人适应新社会环境的能力还很弱,致使职工体育活动开展缺乏活力。但是这种不适应不是因为负责人的学历问题,而是因为他们缺乏迎接新挑战的知识。从被调查的58个文体工作负责人文化程度上看(见图1),负责人为本科学历的有21人,占总效的36.2%;大专学历的有17人,占总数的29.3%;高中及中专学历的负责人为20人,占总数的34.5%;负责人中没有初中及初中以下和研究生及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出:职工体育负责人的文化程度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格局。即负责人以高中、中专、大专、本科学历为主,而初中及初中以下的低学历和研究生以上的高学历的负责人比例均很低。但同全国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相比(见表2),职工体育从业人员的受教育水平还是很高的。从从事职工体育工作年限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级来看(见图2、图3),从事职工体育工作10年以上的负责人占总数的37.9%,为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负责人占总数的84.5%,很明显,从经验和指导水平来看负责人是有能力完成他们的职责的,但通过对部分负责人的访谈了解到,他们对转型期职工体育的工作感到困惑,工作力不从心,普遍反映需要迫切知道转型期中国职工体育的发展趋势、其他职工体育组织发展的成功经验以及职工体育内部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但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正是转变原有计划经济条件下的职工体育职能的时期,对这方面的教育与研究尚未普及,导致负责人无法解决目前面临的一些棘手问题,而这种解决问题的能力仅凭借负责人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经验及学历是无法达到的。第三,职工“自己花钱买健康”的体育意识没有普遍形成。企业改革、改组使得人们习惯于“单位拿钱锻炼身体”的思想受到了挑战。职工体育活动就总体而言是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第一性的,但是当物质条件已经基本具备的情况下,则是意识决定物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参加体育活动的物质条件已经具备,但参加体育活动的意识还不强,还不能积极主动地参加到体育活动中去。问卷调查也显示出职工体育意识不足是影响职工体育活动开展的第四大因素。所以,只有职工建立起牢固的体育意识,才能主动地、积极地、持久地参加体育活动。
表1 职工体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开放性问题,比例大于100%)
类型比例 排序
类型 比例 排序
(%) (%)
经费不足 50.0 1活动时间难以保证 12.1 6
领导不重视
31.1 2专职体育干部少
0.69 7
体育设施不足 24.1 3专职体育干部待遇不好 0.34 8
职工体育意识不足
17.2 4缺少职工体育制度 0.17 9
难以调动人员
13.8 5其他 0.71
图1 职工体育负责人的受教育程度
表2 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对比
统计范围
初中及初中以下 高中或相同水平 大专及大专以上
全国从业人员
84.2%
11.9%
3.8%
城市人口
72.5% 19.6% 7.8%
职工体育从业人员
0
34.5%
65.5%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编《1999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
图2 职工体育负责人从事职工体育工作的年限
图3 职工体育负责人体育社会指导员级别
2.2 职工体育资源利用不合理
计划经济时期,单位组织资源的分配取决于上级政府的行政命令,单位组织自己控制资源的机会很少。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单位组织资源分配问题已不再是一个无关紧要的问题,是关系到企业自身生存发展的重要问题。社会转型必然带来企业资源重组,由于长时间处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优势状态,企业面对突然的“断奶”问题束手无策。对于职工体育来说,更无法解决体育资源不足与资源浪费相矛盾的问题,从而导致体育资源利用不合理。本文讨论的体育资源问题主要指职工体育资源中财力资源不足和物力资源不足与浪费并存现象。职工体育财力资源不足首先表现在经费来源渠道单一化。社会转型期政府对企业经费的投入逐渐减少,要求企业自身实现“造血”功能。对于大环境影响下的职工体育来说,更需要自身的实体化。而现实中,职工体育经费的来源渠道主要是工会拨款和从行政经费中拨款这两方面,占总数的45.6%;工会拨款和职工自筹经费的单位仅占3.5%(见图4)。可以看出,职工体育经费来源渠道呈现出明显的单一化趋势。主要原因在于中国体育改革是在原有体制效率开始下降,但尚有潜力;原有机制受到挑战,但尚可运行;已感觉到迅速变化的环境压力,但尚可对付的背景下进行的。职工体育行为目前还不是经由体育功能以及价值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去独立完成,而是部分地带有行政力量去完成的。长期的市场外运作,使职工体育管理系统缺乏自我造血能力、自我生存与发展能力。职工体育物力资源不足与浪费并存现象主要指体育场地设施不足与浪费并存问题。体育场地设施不足被负责人看作是影响职工体育活动开展的第三大因素(见表1)。在体育设施不足的同时也存在着体育设施浪费现象。体育设施浪费主要表现在体育设施的利用率不高,调查中只有36%的体育设施能经常被职工使用,大部分体育设施被占用或闲置。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重经济效益,轻体育的社会效益。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采用多渠道的手段来提高效益、增加利润,与此同时却忽略了职工体育的发展,将职工体育活动的场地也“充分”地利用起来,建造一些非体育类的赢利性场所来增加企业利润,却减少了体育活动空间的利用,从而影响了体育活动的普及率。第二,体育设施的吸引力降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自我意识的增强,人们对体育设施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而计划经济条件下建造的一些体育设施无论是质量上还是新颖程度上都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从而导致职工对体育活动兴趣的降低。
图4 职工体育的经费来源
2.3 职工体育活动空间转移
随着改革的深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职工按照自己意愿支配业余时间的主体意识日益增强,职工参与体育活动的选择性也在加强,职工体育活动的空间不再局限于单位内部,正逐渐地发生外移。职工体育活动空间转移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第一,由于现代企业完善经营机制,实行优化组合、定编、定岗,使职工体育利用工作时间开展体育活动的可能性大大降低,职工体育向8小时之外转移。第二,社会转型大背景的需要。对单位社会规范结构和派系结构的研究表明,体制外资源成长是打破单位结构的重要因素。随着社会转型的深入,我国传统的两极社会结构逐渐分化,使得单位对国家、个人对单位的依赖性日趋弱化,进而使国家、单位、个人在权力和利益上相对分离。这种分离使得不同的社会组织和个人在更大的范围内和程度上支配自己的行为。社会自发地产生了一些新的群众体育组织,这些体育组织就近、就地开展简单的体育活动迎合了现阶段人们的心理需求,对企业职工也有着强烈的吸引力。第三,职工体育活动对职工的吸引力降低,主要表现为职工体育活动项目单一。调查结果显示,各企业经常开展的体育活动项目按出现频率依次为:乒乓球、篮球、羽毛球、象棋、桥牌、排球、台球等(见表3)。从各企业组建运动队情况来看(见表4),主要有乒乓球队、篮球队、羽毛球队、足球队、象棋队等。以上调查可以看出,无论是经常开展的活动项目还是企业运动队的组建均以球类项目为主,比较单一,而且这些项目活动范围都较小。这些单一的球类项目所能容纳同时上场活动的人数都很少,久而久之必然会导致一部分人放弃体育健身活动。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除了缺乏体育设施外,体育专业人员缺乏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调查中了解到,没有专业体育干部的企业为21个,占总数的36.2%;专业体育干部在1~5人的企业为30个,占总数的51.7%;专业体育干部5人以上的企业仅为7个,占总数的12.1%。显然,为数不多的专业体育人员面对数量庞大的职工队伍,其指导作用是很难完全发挥的。而作为体育专业人员,其职责是让大众了解体育项目、知道健身方法、懂得如何健身。但通过访谈了解到各企业的体育专业人员由于自身以及企业等种种原因对大众体育健身项目了解的不全面,从而导致职工对大众健身项目了解的局限性,使职工们不知道一些健身效果好且场地要求少的体育活动。由此,职工在企业寻求不到健身娱乐的满足,必然会寻求其他形式的体育娱乐或其他组织方式来度过闲暇时间。
表3 经常开展的职工体育项目
体育 乒乓 篮 羽毛 象 桥 排 台 足 游 长 拔 汽排 毽 健美 钓 其
项目球
球
球
棋 牌 球 球 球 泳 跑 河 球 球 操 鱼 他
企业数
35 31 21 21 16 10 9 8 7 7 6
6
6
5
5 11
表4 职工体育企业运动队组建情况
运动 乒乓 篮 羽毛 足 象 桥 排 田 围 钓 汽排 毽 游
队 球
球
球
球 棋 牌 球 径 棋 鱼 球 球 泳
企业数 20 17 14 10 8 6 4 4 3
3
3 3
2
3 结论与建议
1)职工体育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企业领导对职工体育的重视不够、职工体育负责人适应新社会环境的能力还很弱以及职工的体育意识不强。这就要求加强群体干部队伍的建设,提高群体干部的业务素质,加强群体干部对我国社会转型期职工体育的认识并辅助于必要的理论学习。同时要加强体育健身的宣传力度,以提高企业领导和职工的体育意识,使领导重视职工体育工作,让职工认识到“花钱买健康”的重要性,认识到适当的体育消费是健康的储蓄。
2)目前职工体育资源利用不合理。要改变现有的状态就必须走职工体育实体化道路,变“输血式”为“造血式”模式,充分挖掘企业自身的价值,吸引社会资源,从多渠道为企业职工体育的发展筹集必要的资金。此外,开展职工体育活动要与学校、社区联合以满足体育设施不足的要求。
2)社会转型期职工体育活动空间将逐渐向社区及社会其他体育组织转移。要求企业职工体育活动要适应大环境的变化,积极与社会其他体育组织联合来开展适合个性发展的活动项目,从而激活职工体育的兴趣,使不同年龄、性别、爱好的职工都能在体育运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吸引更多的职工经常性地、主动地参加体育活动,形成稳定的体育人口。
标签:体育功能论文;